標籤:

唯識精義——《百法明門論與參禪》(三)

(三)煩惱心所與參話頭

我們這次參禪選擇話頭的原理,法師講得好,不會讓你選擇什麼「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也不會讓你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關注我們生命的當下,你的人生生命當下最大的問題、最障礙你的貪嗔痴慢疑,這個最根本的煩惱就是我們要參究的話頭。把這個作為話頭來參究,就是把禪宗和唯識相結合。所以選擇話頭非常關鍵的一個地方,就是話頭跟你的生命相關了,跟你的煩惱相關了,話頭才可以產生機用,更容易產生疑情。疑情起來以後才可以截斷我們的第六意識的妄想之流。我們為什麼不能見性,為什麼不能得自在?就是我們的整個生命意識都在妄想的流注裡面。

孔子的《論語》裡面有一句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站在河上看到河水流過去,他感嘆說:哎呀,人生就像這流水一樣啊,不停地流動。各位,我們的生命就像一條河流一樣,識就像河流一樣,不停地在流動,我們從來沒有去見到它的清凈的真如本性的一面,所以我們都被妄想流注束縛住了。通過話頭聚焦,起疑情以後我們要幹什麼啊?佛法形容叫作「香象渡河,截流而過」,通過話頭把我們的妄想業識煩惱情執之流截斷,這是參話頭的功用。話頭一定要起疑情,話頭要怎樣起疑情?一定要跟你的生命相關,跟你當下的生命的困惑和問題相關,話頭才能夠起作用。發起了疑情,才可以置心一處,把你的妄想攀緣執著,這個妄想業識之流給它截斷,然後突破見到我們心的清凈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參話頭的原理。

另外還有第五類心所有法——隨煩惱,隨煩惱有二十個。第一個是忿,比嗔恨要小一點,忿恨惱,這個惱就是對別人氣惱。什麼叫覆呢?就是自己犯了錯誤,還要掩蓋,叫作覆。什麼叫誑?說假話。諂,諂媚,自己沒做好,就去討好別人。憍,就是驕傲。害,就是起一些想損害別人的心。嫉,嫉妒,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很重的習氣。孔子為什麼講「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並不是孔子在罵女人,孔子這句話把男人女人都罵完了,為什麼?在儒家思想裡面,只要不是君子你都是小人,所以世界上沒有幾個真君子,男人女人大家都是小人,為什麼難養呢?「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就是我們嫉妒的心理,諂媚的心理,討好的心理,我們每個人的心理和人格都不夠健全,都沒有如禪宗所講的高高山頂立,不與萬法為侶。我們每個人心理和人格都做不到,所以我們要嫉妒,我們要想去討好,我們想找個東西去依靠,我們的生命總想去抓一個東西,抓不住一個東西就感覺沒有力量。所以禪是什麼?參話頭是什麼?就是要讓大家從無助、從攀緣、從執著裡面頂天立地的站起來,成為一個無欲無依的無心道人,不與萬法為侶。這個是我們參話頭的功用。

慳吝,就是捨不得。接下來還有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我們進禪堂不要昏沉,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把你的身心交給方法。剛才有同學問,我是不是要有希求心,希求心是對的,幹什麼呢?把你的身心交給禪修的方法,按照方法去操作,就能夠得到一個結果,所以出世間法也是有因果的,你要如是因才能夠如是果,對不對?你要真正地參究話頭,才能夠得到一個明心見性的果。

掉舉,什麼叫掉舉呢?就是妄想雜念。失念,就是自己在想什麼自己都不知道了。不正知,散亂,不定,這是二十個隨煩惱。

那麼學唯識,我們了解百法名門還有一個什麼好處呢?就是幫大家「剝殼」,我們的生命被很多的外殼給包住了,這些殼是什麼呢?最粗淺的就是這些隨煩惱、根本煩惱。我們通過這個教理的學習,通過對經律論的學習,把這些包裹我們生命的外殼一點點地認識清楚,把它剝掉,剝剝剝,剝到最後你的真性——摩尼寶珠透露出來,這是我們學習經教的目的。

還有一個不定心所,不定有四個,這四個心所,有時候是好的,有時候是壞的。比如說第一個睡眠,大家說睡眠是好還是不好?它是不定的。如果我們貪睡,讓自己懈怠,它就是不好的;但是如果我們想要參禪,想要很快地上路,就要睡好覺。為什麼我們不要求大家五點鐘起床?為什麼中午還要給大家兩個小時時間休息睡覺?就是要大家吃好睡好,睡好了精氣神足了以後集中你生命中的所有能量在話頭上,在一個點上突破。所以睡眠是不定的,可以是善法,也可以是不善法。第二個惡作,惡作就是後悔,我們經常做了事情要後悔,世上沒有後悔葯吃,但是如果你是做了壞事,做了不好的事情,這時候升起後悔的心,它就是善法,就讓你改惡向善;如果你經常做一些事情老是後悔,這時候就起煩惱了,它就是一個惡法,是不好的東西。

還有尋和伺,什麼叫尋?參話頭剛開始的時候就要用到尋這個心所。大家都有看小說的經歷,有沒有想先看一些精彩的片段?這時候你會拿書很快地翻,你不會用心去看每一段話,你很想找到最精彩的那一段,這個叫做尋;接下來你把最精彩的那段找到了,引起你的興趣了,你用心地去看,這個就叫做伺。伺就是更細地用心。所以尋和伺也是不定的,用得好能夠幫助我們修行,往善法方面成長,用得不好就是我們去造業、造惡的一個工具。所以參話頭最開始也是尋,「為什麼」?「心在哪裡」?「念佛的是誰」?等等話頭,先開始心用得很粗,在一個地方找,就像打一個電筒一樣,你要去抓住這個賊;再慢慢找,最後你的心越用越細,話頭基本上咬出一點味道了,這個時候就是伺,把話頭能夠看得清楚了,用心很細地去琢磨、揣摩到底念佛的是誰?到底是誰?這個時候就是伺。再用功一步,這個時候疑情慢慢出來的時候,就突破了尋和伺。疑情起來,心高度地專註,但是又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一定要把它解決,生命的激情和動力通過疑情把它激發出來,這個就是參話頭與唯識的心所有法的一些關係,我們簡單拈提一下,這幾天用功的過程中可能都會出現心裡的現象,你要懂得取捨和辨別,善心所怎麼樣用,煩惱心所怎麼樣去掉,要把它認識清楚。這個是關於心所有法。


推薦閱讀:

凈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 卷三十一
大乘百法明門論(2)
夏金華:論「唯識無境」之真義
成唯識論演秘 第十四卷
03唯識三十頌講話

TAG:唯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