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三孔中文導遊詞
女士們、先生們: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鄉,全國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有幸為各位擔任導遊,十分高興。我將儘力為大家提供滿意的服務,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曲阜概況 在參觀「三孔」之前,請允許我把曲阜概況介紹一下:曲阜地處魯中山區和魯西南平原的交界處,北依泰山,南引嶧山,東連沂蒙群山,西俯千疇平原。地勢東高西低,境內泗河、沂河等河流均自東向西流淌,自古就有「聖人門前倒流水」之說。物產豐富,景色宜人。大詩人李白曾描寫曲阜:「笑誇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如蘭」。曲阜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人類早期的文明。不少古籍中,還有炎帝、少吳徙都於曲阜,黃帝生於壽丘(曲阜城東8里 處),舜於壽丘作什器的記載。可見,中國遠古時代最有影響的三皇五帝中就有四人在曲阜留下了蹤跡。儘管這是傳說,但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的。從境內保存下來的20餘處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仍可見到我們的祖先征服自然的遺迹。「曲阜」一名最早見於禮記>>。東漢應劭解釋說:「魯城東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商代前期,曲阜名奄,是商王朝的重要屬國。周代自「封周公於曲阜」800餘年,曲阜為魯國都城,是當時我國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春秋時期,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之風,「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遍及全國各地,又成了當時的教育中心。魯國是曲阜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故山東省現仍沿用「魯」作為簡稱。公元前249年,楚滅魯,置魯縣,秦代屬薛郡,西漢時為魯國都,魏晉南北朝時為魯郡治。隋開皇十六年(596年),首定曲阜為縣名。宋代改稱仙源縣,金代恢復曲阜縣名至今。1986年撤縣制,始稱曲阜市。現面積為890平方公里,人口60餘萬。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曲阜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主要的有110餘處,其中孔廟、孔府、孔林及魯國故城遺址被列為全國首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有11處列為全省重要文物保護單位。「三孔」還於1994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曲阜的文物古迹十分關注,國家先後撥款3000多萬元對「三孔」進行了全面修茸。近年來,為了大力發展旅遊事業,曲阜又相繼開發建設了孔子六藝城、論語碑苑、魯國盛世華夏文化城等一批新的旅遊景點,形成人文與自然景觀,新老景點渾然一體,相映生輝的旅遊資源新格局,成為中外遊人嚮往的文化旅遊勝地。
孔廟現在我們參觀孔廟。孔廟位於曲阜城中心,是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孔 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誕生於曲阜尼山。春秋末期,他在魯都闕里聚徒講學,傳授「六世」(禮、樂、射、御、書、數),並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晚年,他刪詩>>、書>>,訂禮> >、樂>>,贊周易>>,修春秋>>,為傳播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集三代文化之大成,創立了「重仁尚禮」的儒家學說,把中國古代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孔子死後第二年,魯哀公將其生前所居之堂立為廟,「歲時奉祀」。當時只有「廟屋三間」,內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車、書等。其後,隨著歷代王朝層層加謚孔子,孔廟不斷得到維修擴建,至明、清時期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前後九進院落,佔地327.5畝,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建築466間,54座門坊;加之 廟內1700餘株古樹,1200餘塊碑碣,令人一步三嘆。孔廟與北京故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築群,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二千多年來,遊人競相尋蹤憑弔,流連往返。金聲玉振坊 孔廟第道門坊。「金聲玉振」四個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玉振」原意為一首完美的樂曲。我國古代奏樂時,以擊鐘(金聲開始,以擊磬玉振)結束。這裡比喻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讚揚孔子對文化做出的巨大貢獻。此坊建於明代,「金聲玉振」四字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胡纘宗題寫。 欞星門 孔廟第一道大門。欞星即靈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孔廟設欞星門,意為尊孔如同尊天。孔子創立的儒學及儒家思想統治和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所以後人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讚譽孔子,意為他給人的好處如同天地一樣大,他的主張古今來說都是最好的。因此,孔廟第一進院落東西兩側腰門題為: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聖時門「聖時」二字出自孟子>>,孟子將中國古代的四位聖人做了比較,「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是說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的。璧水橋過聖時門,豁然洞開,偌大一個庭院,古柏森森,芳草如茵。迎面三架拱橋,為明代所建,因「壅水環繞如璧」,故名「璧水橋」。弘道門孔廟第三道大門,「弘道」二字出自論語.衛靈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讚頌孔子發揚光大了古代的正統思想,成為「千秋帝王之師,萬世人倫之表」。此門意思可以引申為如果人們想在學問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門」,學習包括孔子思想在內的一切優秀文化,才能成為社會有用之材。大中門 是宋代孔廟的正門。「大中」是讚揚孔子「中庸之道」的。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能夠獨立存在的天下唯一之正道。同文門中國的宮殿建築在主體建築之前,常常有小的屏障,以示莊嚴。同文門周無牆垣,子然獨立在奎文閣之前,就擔當著屏障的角色。「同文」二字出自禮記>>「書同文,行同倫」。意為統一語言、文化、思想,即整個人類思想統一到孔子的思想上來。奎文閣孔廟主體建築之一,以藏書豐富,建築獨特而馳名。始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原名藏書樓,金代重修時改名「奎文閣」。「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傳說為西方白虎之道,有星16顆,「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孝經>>中記「奎主文章」,後人進而把奎星演化為文官之首,後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遂在孔廟建奎文閣。奎文閣高23.35米,東西闊30.10米,南北深17.62米,三層飛檐,四重斗拱,結構合理,堅固異常,經受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和多次地震的搖撼。據記載清康熙年間的一次大地震,曲阜「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安然無恙,不愧為我國著 名的古代木結構建築傑作。1985年國家撥款120萬元,進行了落架大修,於1987年修茸一新,完全保持了原有的風貌。奎文閣內原有藏書均移入孔府檔案館保存。現展出的是孔子聖跡圖陳列。奎文閣前兩側,是四座明代御碑。這些馱碑的動物,人們習慣叫「龜馱碑」,實際上它的名子叫「贔屭」,是神話傳說中龍的兒子。「龍生九子不成龍」,贔屭的特徵是龍首、龜背、鷹爪、蛇尾,善於負重且能長壽,所以統治者要用它來馱御碑。十三碑亭過奎文閣是十三碑亭院。十三碑亭是專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的。亭內共保存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碑刻55塊。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謚加封、拜廟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由漢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滿文等文字刻寫。其中最大的一塊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碑 重約35噸,加上馱碑贔屭共重約65噸。這塊巨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當時條件下,能將此碑安然運抵千里之外的曲阜,實在令人驚嘆。此院東南西南還各有一片叢林似的碑碣,真草隸篆,風格各異,可謂集歷代書法流派之大成。另有幾座石碑從側面記載元末紅巾軍、明末劉六、劉七以及徐鴻儒等農民起義的情況,是研究中國農民革命史珍貴的歷史資料。十三碑亭院北,五門並列將孔廟分成三路。東為承聖門,內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為啟聖門,內為奉祀孔子父母的地方;中路三門並立,大成門居中,兩邊掖門為金聲門和玉振門。先師手植檜大成門內東側石欄圍護的檜樹,是「先師手植檜」,樹東石碑是明萬曆年間楊光訓手書。相傳孔子手植檜原有三棵,後枯死兩棵,唯有此檜生生死死,幾經榮枯留存至今,樹高10餘米,粗可合抱。先師手植檜歷來受到重視,過去人們把它看作孔子思想的象徵,它不僅與孔氏家庭的命運聯繫在一起,「此檜日茂則孔氏日興」,而且還同封建統治者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為此贊道:「矯龍怪,挺雄質,二千年,敵金石,糾治亂,如一昔。」杏壇 杏壇相傳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孔子「設教杏壇」的記載最早見於莊子.漁父篇>>:「孔子游乎緇帷這林,坐休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後移,「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金代始於壇上建亭,由當時著名文人党懷英篆書「杏壇」二字,現在亭內保存。亭內另一塊石碑是清乾隆皇帝的手書「杏壇贊」,:「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降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大成殿孔廟主體建築,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讚揚孔子思想集古聖賢之大成。大成殿始建於宋天禧二年(1018年),後毀於火。現存這座大成殿為清代雍正年間重建,高24.8米,闊45.8米,深24.9米,重檐九脊,黃瓦飛甍,雕樑畫棟,氣勢雄偉,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大成殿四周廊下環立28根石雕龍柱,均以整石刻成,高6米,徑長0.8米,為明代弘治 年間徽州工匠刻制。大成殿兩山及後檐的18根八棱石柱均為雲龍淺雕。最為引人矚目的是前檐的10根深浮雕龍柱,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雕刻玲瓏剔透,龍姿栩栩如生,無一雷同,堪稱我國石刻藝術中的瑰寶,據說乾隆皇帝來曲阜祭禮孔時,石柱均用紅綾包裹,不敢讓皇帝看到,惟恐皇帝會因超過皇宮而怪罪。大成殿的建築藝術,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大成殿內金壁輝煌,有大型神龕9座,17座塑像,居中的一座即是孔子。孔子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顯得高貴、威嚴,一副君王形象,這是被歷代帝王神化了的孔子。實際上孔子的真實面目應該是「布衣」文人的形象。孔子塑像兩側神龕內東為「復聖」顏回、「述聖」孔伋,西為「宗聖」曾參,「亞聖」孟軻,稱為「四配」。再兩側是「十二哲」塑像,除宋儒朱熹外,均為孔子弟子。大成殿前露台過去是祭孔時舞蹈奏樂的地方。現在每年9月26日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開幕式,和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活動都在此舉行。 兩廡大成殿兩側是東西廡,每廡長163米,原是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現為石刻陳列。東廡陳列著漢、魏、隋、唐、宋、元碑刻44塊,堪稱孔廟一絕,是我國珍貴的古代文化遺產,對於研究古代書法藝術,文字演變具有重大的史料價值。西廡現陳列100多塊「漢畫像石刻」,也是久負盛名的藝術珍品,是研究我國漢魏時代社會生活的珍貴資料。寢殿是祭祀孔子夫人的地方。殿內神龕木雕游龍飛鳳,精美異常,龕內木牌上書「至聖先師夫人神位」。孔子夫人,春秋時期宋國人,複姓亓官,19歲嫁給孔子,先孔子7年去世。關於她的情況古籍很少記載,直到宋代才被宋真宗趙恆追封為「鄆國夫人」,元代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其後孔子改稱「至聖先師」,她也被稱為「至聖先師夫人」。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年間寢殿遭火災,重建時改為神主牌位。聖跡殿孔廟最後一座建築。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由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建造。殿內共有120幅繪畫刻石,反映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和言論,是我國最早有完整人物故事的石刻連環畫。孔廟東路為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原為孔子當年故居。詩禮堂 是紀念孔子教子學詩禮的地方。據論語.季氏>>記載:有一次,孔子站在庭院里見兒子孔鯉從身邊走過,問:「你學詩了沒有?」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即不學習詩經>>是無法同人交談的。於是孔鯉回去後認真地學習詩經>>。隔了一段時間,孔子又問孔鯉,「你學禮了沒有?」孔鯉回答說還沒有。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即不學禮是難於立身做人的。孔鯉又認真地學習禮記>>。孔子教子學詩學禮的故事,歷來被傳為美談。詩禮堂院內有一株唐槐和兩棵銀杏樹,雖歷經千載,仍枝葉茂密,尤其偏西那株雌銀杏,至今仍碩果累累,孔府宴上一道名菜「詩禮銀杏」即來源於此。 孔子故宅井位於詩禮堂後,因是孔子當年的吃水井,所以歷來被稱作「聖水」。清乾隆皇帝祭祀孔時曾勺水拜師,在井西側建「飲水拜師」的涼亭,內立「故宅井贊」碑1塊,他8次來曲阜,此碑竟有他5次題字,可見其對「聖水」的崇拜了。魯壁故宅井東側一段子然獨立的紅色牆壁,是為紀念孔子第九代孫孔鮒藏書而建的。孔鮒時期正趕秦朝,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孔鮒將尚書> >、禮>>、論語>>、孝經>>等儒家經典書籍藏於孔子故宅牆壁內,自己就到嵩山隱居去了,到死也沒回來。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魯恭王在擴建王宮拆除孔子故宅時,發現了這些經書,人們稱之為「孔壁古文」,所以後人在此建魯壁,以紀念孔鮒藏書。 孔廟就參觀到這裡。現在我們去參觀孔府。孔府孔府與孔廟毗鄰,是孔子嫡系長子長孫居住的府第,三路布局,九進院落,共有建築463間,加上後花園,共佔地240畝。 孔府,也稱「衍聖公府」。「衍聖」的意思是說「聖道」、「聖裔」能繁衍接續,其子孫可世代相襲、輩輩相衍。隨著孔子謚號的追加,歷代帝王對孔子後裔也一再加封,到北宋至和二個(1055年)宋仁宗賜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世襲「衍聖公」,達到頂點。這一封號自宋至民國初年延用長達880多年。「衍聖公」是我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宋代相當於五品官,元代升為三品,明代上升為一品文官,清代不僅班列閣臣之上,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宮中御道上行走。當然歷代統治者對「衍聖公」的抬舉,主要的還是利用「孔子」這塊招牌為自大的統治服務。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下詔令「衍聖公」有權設置官署,同時又特命在闕里故宅以東重建府第。清代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這就是今天人們所看到的我國封建社會中典型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建築--孔府。大門大門正中高懸「聖府」金字匾額。門兩旁明柱上的對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對聯為清代文人紀昀手書。細心的遊人會發現上聯中的「富」少一點(富),下聯中的「章」字成了破「日」之狀(章)。相傳,孔子第四十二代孫孔光嗣娶親之日,有神仙前來指點,碰到寫「富」字的影壁,把「富」字去了點,並告知孔家「富」字有點不吉。此後,孔府凡書富字皆無點。這叫「寶貴無頂」。又傳說乾隆時,紀昀為孔府書寫門聯,寫到「章」字時數遍皆不中意,遂棄筆安歇,睡夢中見一老翁在他寫的「章」字上划了一筆,成了破「日」之狀,醒後揮筆而書,果然氣勢不凡。這叫「文章通天」。進入孔府大門,由此向後孔府分為三路,東路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等;西路是孔府當年接待貴賓和讀書習禮的地方,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花廳等;中路是孔府的主體建築,前半部為官衙,後半部為內宅。重光門進入孔府二門,迎面有一座周圍不接垣牆的門樓,門上匾額「恩賜重光」,為明皇帝朱厚熜所頒,因此叫「重光門」。當年,只有帝王大典、迎接聖旨,或進行重大祭祀活動時,才在十三響禮炮聲中將此門打開,所以又稱「儀門」或「塞門」。此門兩側的廊房,是孔府的管理機構仿照封建王朝六部而設的六廳,即:管勾廳、百戶廳、典籍廳、司樂廳、知印廳、掌書廳。各廳長官,由正七品或正六品擔任。大堂是當年衍聖公宣讀聖旨、接見官員、審理重大案件,以及節日、壽辰舉行儀式的地方,裡面陳列的是正一品爵位使用的公案桌、儀仗等。北面靠牆的那些紅底金字的牌子,是封爵和特權的象徵,俗稱「十八塊雲牌鑾架」。歷代衍聖公持著這些牌子進京,可以暢行無阻。二堂是衍聖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僚和受皇帝委託每年替朝廷考試禮學、樂學童生的地方。屋內七塊御制石碑,其中有清道光皇帝手書的「福壽」碑,慈祥太后手書的「壽」字及松鶴圖等。三堂也叫退廳,是衍聖公接見四品以上官員和處理家庭內部糾紛、處罰府內僕役的場所。屋內正中高懸的「六代含貽」匾額為乾隆皇帝手書,當時孔府六代同堂,此匾意 為六代人和睦相處,生活美滿。內宅門是官衙與內宅的分界線。過去此門戒備森嚴,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內,否則嚴懲不貸,打死勿論。門兩側耳房內有幾十人輪番值班,隨時向外傳遞信息。貪壁孔府內宅門內壁上面有一幅狀似麒麟的動物,名叫「貪」。傳說是天界的神獸,怪誕兇惡,生性饕餮,能吞金銀財寶。儘管在它的腳下和周圍全是寶物,連「八仙」的寶貝都為它所有,但它並不滿足,還想吃掉太陽,真可謂貪得無厭了。過去官宦人家常將此畫繪在容易看到的地方,藉以提醒自己,引以為戒。孔府將「貪」畫在此處,一出門即可看到,是告戒子孫不要貪臟賣法,也算作一條重要的家訓吧。前上房是孔府主人接待至親和近支族人的客廳,也是他們舉行家宴和婚喪儀式的主要場所。房內陳設華麗,文物古玩,琳琅滿目。前堂樓為七間二層閣樓,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孫,衍聖公孔令貽及其夫人的住室。孔令貽清末民國初年人,先後娶孫、陶、豐、王氏為妻。孫氏早逝,娶陶氏;陶氏未生養,娶豐氏。豐氏又過早病逝,於是孔令貽將丫環出身的王氏納為妾,先後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如今二女兒孔德懋、兒子孔德成尚還健在,均已70多歲。後堂樓是孔子第七十七代孫孔德成的住室。孔德成1920年出生,出生不到兩個月即被當時的大總統徐世昌任命為襲封衍聖公。1935年被南京國民政府改授為「大成 至聖先師奉祀官」。1936年與孫琪芳女士結婚。其後大部分時間隨國民政府在重慶和南京,1949年大陸解放前夕從南京遷往台灣,曾任台灣考試院院長,現 任「總統府資政」,是台灣最高官階的官員之一。現後堂樓保存著孔德成結婚時的原貌。後堂樓院的東樓是當年府內女傭做針線活的地方,西樓是招待親屬家眷的地方。花園 孔府後花園始建於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前後經過三次大修,佔地50餘畝。清嘉慶年間,孔子第七十三代孫、衍聖公孔慶鎔重修時,將數塊大型鐵礦石置於園內,又稱「鐵山園」。園內建有假山、噴泉、曲橋、花塢、亭以及敬花神的石壇,賞月的涼台、焚香讀書的壇屋等,環境幽雅,景色美麗。特別是已有400多 年歷史的「五柏抱槐」一樹五支,中生一株槐樹,是花園內的一大奇景。由於世代尊榮,特別是朝廷的頻繁賞賜,孔府積攢了大量的珍貴文物,約計3萬多件,其中不少是稀世珍寶。今天我們看到的僅是其中的一部分。孔府還保存著數以萬卷的孔府檔案,是研究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孔府就參觀到這裡,現在我們去參觀孔林。孔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家庭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位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佔地三千餘畝,周圍垣牆高3米,厚1.5米,長14.5華里。在這裡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喪葬風俗的演變歷史。孔林也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人造園林。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林內有各種樹木10萬多株,數百種植物。在萬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孔廟保護外,林內尚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3600多塊,又稱得上名副其實的碑林。 過去墓地的「風 水」,被孔子的後代視作「命根子」。例如,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勘測津浦鐵路時,原計劃經過曲阜,離孔林西牆很近。當時的衍聖公孔令貽得此消息十分著急,向朝廷連遞幾件呈文,說鐵路將「震動聖墓」,「破壞聖脈」,使祖宗靈魂不得安寧。結果鐵路到曲阜拐了個大彎,向西南繞行。如果沒有這檔子事,現在人們坐火車到曲阜遊覽,就不用先到兗州下車,然後改乘汽車了。大門孔林大門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進入孔林大門是一條長約1華里的甬道,迎面高大的門樓叫「觀樓」,俗稱「二林門」。此門原是古魯國城北門。大門到二門這一段,是孔林前突出的部分,類似古代城市建築的月城。孔尚任墓 位於孔林東北隅,墓碑上書「奉直大夫戶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即是孔尚任墓。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號東塘,自稱雲亭山人,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孫,我國清初著名劇作家,其代表作是桃花扇>>。他出生書香門弟,因屢試不第,中年隱居曲阜石門山。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來曲阜祭孔時,他被孔府推薦為引駕官,並給皇帝講經,深得褒獎,破格提升為國子監博士。赴京任職期間曾到淮楊一帶治河,通過弔古跡,訪隱士,搜集野史逸聞,對南明王朝的覆滅經過有了深切的感受。回京後曾任戶部主事,員外郎等職。公餘致力於戲曲創作。1699年,崑曲名劇桃花扇>>傳奇脫稿。王公顯貴爭相傳抄,戲班競相演唱,一時轟動京城。該劇以名士候方域與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滅亡的歷史。次年孔尚任卻被罷官回鄉,死後葬於此。他一生著述甚豐,另有詩文石門山集>>、湖海集>>、岸堂文集>>等。於氏坊位於孔林北側,是孔子七十二代孫、衍聖公孔憲培與其妻於氏之墓。於氏原是清乾隆皇帝的女兒,那麼為什麼改姓於又嫁到孔府的呢?這裡還有段小故事。據說乾隆的女兒臉上有塊黑痣,相術說,這塊痣主災,破災的唯一辦法是將她嫁給一個有福的人。朝里大臣們議論,天下只有孔聖人的後代最有福。但是當時是滿族統治,按規定滿漢不能通婚。於是有人給皇帝出主意將女兒認漢族大臣、戶部尚書于敏忠為義父,這樣以於家的名義嫁到孔府。於氏死後,孔府為其立了這座「鸞音褒德」牌坊。洙水橋孔林二門內有一條東西橫穿的小河,名曰:「洙水河」,因流經孔子墓前,與「聖脈」攸關,故被後世譽為「靈源無窮,宜與天地共長久」的「聖水」。洙水本是古 代的一條河流,與泗水並稱為「洙泗」,後來成為孟子發祥地的代稱。古洙水早已湮沒。河上有橋三座,左右皆為平橋,中間的一座拱橋在孔子墓前,名曰:「洙水橋」。孔子墓甬道洙水橋北迎面綠瓦三楹的高台大門,叫「檔墓門」。過此門即是孔子墓甬道。甬道有四對巨型石雕,名曰:華表、文豹、角端、翁仲。華表又稱「望柱」,是進「天門」的標誌。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噴火,溫順善良。角端傳說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方語言,明外方幽遠之事。文豹、角端都是想像中的怪獸。翁仲,傳說為秦代驍將,威震邊塞,後為對稱,雕文、武兩像,用以守墓。甬道盡頭大殿是祭祀孔子設香壇的享殿。解放戰爭時,朱德總司令曾在此召開過軍事會議,所以又成為革命歷史文物。孔子墓享殿之後紅色的牆院內就是孔子及其兒、孫三代的墓地。孔子墓似一隆起的馬背,稱「馬鬣封」,是一種特殊尊貴的築墓形式。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是明正統八年(1443年)黃養正書。孔子於公元前479年去世,當時魯國國君稱他為「尼父」。這是有別於封號的最尊貴的稱號。孔子有封號始於公元元年,漢平帝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此後帝王紛紛給孔子封號,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李隆基給孔子謚號「文宣」,始稱「文宣王」。到元武帝於大德十一年(1007年)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後又稱「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等等。歷代王朝都為孔子的封號選擇了最高的讚譽之詞,可見孔子思想學說,對歷代統治是何等重要。孔子墓東為其子孔鯉墓,南為其孫孔伋墓。這種墓葬布局為「攜子抱孫」以示人衍興旺。孔鯉墓 孔子的兒子孔鯉,一生無大作為,年50歲先孔子去世。但因系「聖人」之 子,故被宋徽宗封為「泗水侯」。子貢廬墓處孔子墓西三間房屋為子貢廬墓處。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是孔子得意門生之一,也是孔子弟子中善於經商的學生。孔子死後,眾弟子為孔子守墓三年,相訣而去,獨子貢在此又守三年。後人為紀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孔伋墓 孔子的孫子孔(前483--前402年),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孔子在世時,孔伋尚年幼。孔子死後,孔伋拜曾子為師。曾子,姓曾,名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繼承了孔子學說的真諦,並傳授給孔伋。曾子著有大學>>等書。據記載論語> >也是以曾子的教學講義為藍本,由他的門人弟子編輯而成。孔伋潛心研究孔子學說,著成中庸>>一書。孔伋的學生又把孔子思想學說傳給孟子,孟子上承孔子之學,著成孟子>>一書。以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古稱「四書」,是儒學經典著作。由此可見孔伋是儒家思想學派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歷史進入到當代,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學說並未與時俱去。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的孔子研究空前活躍,國際上也出現了一股「儒學研究熱」,以探討和重新評價孔子和儒學的當代社會價值。由此我們相信,它必定推動曲阜旅遊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空前的繁榮。山東曲阜孔廟導遊詞(實用型)尊敬的各位團友:你們好!我是大家今天的導遊,首先,對各位嘉賓光臨名城曲阜參觀遊覽表示熱烈地歡迎。我有幸為大家導遊陪同參觀非常高興,請大家對我的工作多多支持。首先,我要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曲阜的歷史、文物概況。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獻整理家、世之聖人孔子的家鄉,亞聖孟子的故里,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國,魯國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這裡生息勞作,有5000多年的歷史。地下有豐富的寶藏,地上有眾多的文物。現有文物112處,其中有聯合國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3處,全國保護的4處,省級12處,其他為地市級保護的。重中之重有「三孔兩廟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廟、孔府、孔林,俗稱「三孔」,有祭祀中國元聖周公的廟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復聖顏回的廟,俗稱「兩廟」;「一陵」是黃帝誕生地--壽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漢墓群九龍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稱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親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詩、答對、分手處,著名文人孔尚任隱居處國家園林「石門寺」。我們現在看孔廟。孔廟,又稱至聖廟,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廟同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並稱中國的三大古建築群。專家對孔廟講了四名話:建築時間最久遠、最宏大、保存最完整、東方建築特色最突出。從孔廟可看出兩個問題:一是孔子對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巨大貢獻;二是中國在歷史上就有能工巧匠。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廟。在孔子故居建廟堂三間,陳列孔子的衣、車、書等,「歲時奉祀」。歷代皇帝對孔廟都有擴建,計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達到現在的規模。孔廟仿皇宮建築之制,分三路布局,九過院落,共有房屋466間,門亭54座,東西相對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有碑碣近千塊,佔地327.5畝,長達兩華里又150公尺。現在看到的孔廟是明弘治年間的規模。解放後國家多次撥款維修保護。我國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聯合國保護的文物單位,孔廟建築時間之久遠,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實屬世之罕見。神道。「萬仞宮牆」前古柏蒼勁的這段路為「神道」。重要的廟宇前都有專開的尊敬靈通之道,稱「神道」。萬仞宮牆。這道門是曲阜明城正南門,也是孔廟的第一道門,上懸「萬仞宮牆」四個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筆。它來源於孔子得意弟子子貢。魯國大會諸侯時,有人提出子貢的學問博大精深,可與孔子相提並論,子貢在場,馬上站起來說,我可不敢與俺老師孔子比,人的學問好比一堵牆,我這道牆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師的牆有數仞之多。就是說,我的學問等於一肩膀頭子高,一目了然沒什麼深奧的;孔子的學問有我數倍之多,經過詳細的研究,全面的探討,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入了門以後,才能看到宗廟之美,在門外頭你是看不到的。後人為了形容孔子的學問高深,從夫子之牆數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為「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封孔子學問有「萬仞」,讚頌孔子學問有一萬個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頂,亦說此牆深壁高壘非常堅固。這四個字原為明欽差所寫,乾隆為表示他對孔子的重視,親書「萬仞宮牆」換上了他的御筆。金聲玉振坊。此坊建於明代,為表達孔子學問精湛而完美,如同奏樂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完整無缺。古樂是以敲鐘開始,鍾起「始條理也」,是擊磬告終,「玉振」為磬落的聲音,稱「終條理也」,讚揚孔子的學問是集先賢先聖之大成,所以稱「金聲而玉振也」,「金聲」鐘的聲音,始,「玉振」磬的聲音,終。這也是辦事要「有始有終」成語的來源。「金聲玉振」是明代大書法家胡纘宗題定的。「二柏擔一孔」。過玉振坊這個單孔的石拱橋,東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稱「二柏擔一孔」。這橋名曰:「泮水橋」與行宮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義為「盼水」。過去讀孔孟之書,考上高等學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買賣盼發財,過日子盼興旺。下馬碑。廟牆外東西各立一塊石碑,公元1191年專立的下馬碑,下轎碑。西邊的碑早毀壞,東邊這塊碑上寫「官員人等至此下馬」。過去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下轎下馬徒步而行,以示對孔子、孔廟的尊敬。欞星門。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製改鐵石的。「欞星門」系乾隆御筆。相傳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個掌管文化的星叫「欞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與天上管文化的星聯繫起來,說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過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說法。太和元氣坊。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極贊孔子的思想,主張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萬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陰陽之合」,稱「太和」之氣是最基本的東西,宇宙之太和,人間之元氣。「太和元氣」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至聖廟坊。明代所建「至聖廟坊」,是漢白玉的,上飾火焰寶珠。德侔天地,道冠古今。這道院的東西對襯各建一處很奇特的牌坊,木製角棱環繞,千頭萬續,下有八個怪獸,叫「天龍神獅」,相傳它威嚴靈感,可驅除邪惡,匡扶正義。東邊牌坊上書:「德侔天地」,說孔子的思想主張給人類的好處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邊的牌坊上書「道冠古今」,贊孔子思想、辦法古今都是蓋世之冠。聖時門。三門並列,四道台皆同上,中央盤龍。此門命名來源於孟子,對古代四位聖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孟子把四聖人的聖跡歸納為四句話: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聖時」極贊孔子思想主張經久不衰,是適合時代的聖人。皇帝來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走聖時門;歷代「衍聖公」出生時打開「聖時門」,除這兩種情況外,此門不輕易開啟。都走快覩門、仰高門。快覩門,取先睹為快之意。就是說孔子的學問「五經四書」,誰先學誰先有文化,誰先學誰先有知識,爭相學習,以先見到先讀為快樂。仰高門。根據顏回讚揚孔子的一段話命名的。顏回說,夫子之道,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贊孔子學問向上看不到頂,叫「彌高」,學起來文言文很難懂,叫「彌堅」,高不是高不可攀,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學到的。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說我以禮。」俺老師循循善誘,教我以文化,施我以禮節。漢石人。仰高門裡亭子里有兩位歷史價值很高的漢石人,一位是「亭長」,(漢代地方小官),一位府門之卒,都是魯王墓前守衛的。石人被歷代金石學家所重視,對研究漢代服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金水橋,這道橋,同故宮前的橋同名,稱金水橋,又叫碧水橋,三孔排列,綠水蕩漾。弘道門。過金水橋是明代皇帝欽定的「弘道門」,取「論語」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孔子是個普通文人,為什麼成為聖人?贊孔子總結了先賢先聖的經驗,尤其弘揚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人能弘道,說人能指揮創造一切,非道弘人,並不是一切指揮人,這是讚揚人的主觀能動性。」弘道門下有兩塊石碑,東邊的四棱碑是「曲阜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沿革變遷的歷史,元代所立,史料價值很高,西邊的是「處士先生墓誌」,具有很高的書法價值。大中門。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大門,稱「中和門」,意為用孔子的思想處理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擴建廟改稱「大中門」,贊孔子的學問是集人類知識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離開中者,就不是正道,成了邪道、歪門。就是說不左不右,公平正道,向前為中庸。大中門東西兩頭有角樓兩座是守衛孔廟用的。同文門,四大名牌,孔廟圖。進入大中門裡左右有四塊大碑。西邊的明弘治碑,講的綱常倫理。弘治碑右側有明代才子湖南長沙李東陽繪製的「孔廟圖」價值很高。成化碑,是明代成化皇帝朱見深所立。有兩個情況引起歷代大家名人的注意。一是成化碑正楷字寫的好、規範化、標準化,精湛引人,字體筆法有「著稱於世」的評語;二是對孔子評價最高,歷代皇帝對孔子都有評說,評價最高的是成化皇帝,他把孔子的思想、辦法比作吃飯、穿衣、花錢,一天也離不開,有了孔子的道理和辦法,就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力,不然就亂套啦。說有孔子之道則有天下,沒孔子之道則無天下,反孔子之道則失天下。如碑文稱:「朕唯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無焉,有孔子之道則綱常正而倫理明,萬物各得其所矣...,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暫缺,...天生孔子縱之為聖,生之安行仁義中正,師道興起,從游三千,往聖是繼。」同文門。取「人同心」字同文之意。是說同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幹好事業;文字要統一,有統一的文字才能記載歷史傳播經驗,隨意造字就會亂套。同文門是奎文閣前的重要屏障。奎文閣,原為藏書樓,是收藏御賜書籍的地方。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金章宗重修時改為「奎文閣」。這座獨特雄偉的建築,完全是木質結構,在中國樓的建設上稱孤例。經過幾次地震,奎文閣沒有震毀。清康熙5年地震「十間房子倒者有九,存者有一,奎文閣巍然不動」。明代吏部尚書李東陽專寫了「奎文閣賦」,贊奎文閣的建築研究價值。就是廊下東頭這塊碑。樓閣前這東西兩院稱:「齋宿」,是祭祀人員齋戒、沐浴的地方。東院是衍聖公齋宿所,清康熙、乾隆祭孔時都在東齋宿盥洗。西院是從祭人員的齋宿。孔子七十一代孫孔昭薰將廟內宋、元、明、清五朝代拜孔廟碑130多塊集中鑲嵌在院牆上,故西齋宿又稱碑院。十三碑亭。這是孔廟的第六進院落,亭內立有55塊碑,是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所立,其內容都是皇帝、欽差拜孔、對孔子的追謚、評價,歷次修孔廟的記載,有漢、滿、蒙、八思巴文等文字。南八北五,所以稱十三碑亭,因為都是經皇帝批准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東起前排第三、六兩個亭子是金代所建,是我國現存不可多見的建築。凡是用贔屭馱的碑都稱「御碑」。「贔屭」是吉祥物,傳說龍王有九子,它是第8子,它愛「文」,善於負重,石碑有文字而沉重適合其特點,形象應為龍頭、龜身、鷹腿、蛇尾。東起北邊這第三個亭子是康熙皇帝立的碑。北京西山採的石頭經大運河,經濟南又運到這裡。專家計算這幢碑13萬斤重,從濟寧沿途潑水凍了,在冰上滑過來的,有時一天只走卧牛之地。曲阜本有好石頭不用,要從北京運來,以示皇帝對孔子的重視。這院東南、西南各有一片碑碣都是王公大臣們修廟、拜孔的記載,書法價值很高。這個院東西對襯各有一門,東為「毓粹門」,西是「觀德門」。俗稱東華門、西華門。孔廟由這裡起分為三路布局,這一道五門,中為「大成門」,左邊是「金聲門」,右邊是「玉振門」,再往西為「啟聖門」,再往東為「承聖門」。大成門的建築結構是「犬牙交錯,勾心鬥角」。中間插進為「勾心」,左右四角尖端相頂為「斗角」。大成門三字系雍正皇帝的御筆。贊孔子是集先聖先賢之大成,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先師手植檜。大成門裡左邊這棵挺拔蒼勁的檜樹,是孔夫子手植的。據記載:孔子在這裡裁過三棵檜樹,金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毀於兵火,樹枯而又發新枝,曾「三枯三榮」,有「檜樹日茂孔氏日興」的說法。明萬曆年間才子楊光訓題寫了「先師手植檜」五個大字。兩廡長廊。這兩側的對等兩排房子,共80間,稱「東西廡」,是供奉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子號稱弟子三千,身通六藝文武全才的七十二人,供奉在東西廡。歷代帝王都有封的配享先賢。如董仲舒、韓愈、王明陽、諸葛亮、寇準、岳飛等等。到民國年間已封到156名。最後一位先賢是 梁啟超先生。原有塑像,牌位,後一律改為木製牌位。東西廡現在陳列的是收集的宋代以前的中貴石刻。周公訓子、蝙蝠行醫等,最為珍貴的國寶有漢魏朝碑刻22塊,書法價值特高的「禮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張猛龍碑「、米芾碑」等都是罕見的珍品。西廡陳列了100多塊「漢畫石刻」,都是久負盛名的藝術珍品,是研究漢、魏等歷史社會生活難得的珍貴資料。東廡北端陳列著584塊石刻,是孔子六十九代孫孔繼涑寫的玉虹樓法貼。杏壇。這是為紀念孔子講學建的。孔子當初是在土台上大杏樹下給弟子們講學。宋代公元1018年,孔子45代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後移擴建,在正殿舊址建亭,環植以杏,名曰「杏壇」。杏壇二字,是金代著名文人党懷英篆書。亭內有乾隆皇帝御筆「杏壇贊」,這是他第一次來曲阜寫的。乾隆題寫的匾、對聯、條幅等在曲阜有50多處。大成殿。這是孔廟的主殿,它和北京的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天貺殿並稱東方三大建築,又稱東方三大殿。價值高歷史長的是大成殿。殿高24.8米,闊45.7米,深24.89米。四周環有28根用整個石頭雕成的龍柱,工藝精湛,造詣很深。尤其殿前廊10株深浮雕的滾龍柱實為世之罕見,10棵柱子20條龍,上下對翔,升騰盤繞戲一顆珠子,神態各異,無一雷同,越看越有動意,躍然石上栩栩如生。這是徽州工匠的傑作。皇帝來曲阜朝孔時,孔家都用黃綾把龍柱裹起來,不讓皇帝直接看到龍柱,因為超過了金鑾殿,怕皇帝不高興,加以責怪。其餘18根柱是八棱的淺浮雕龍柱,一個棱面刻九條龍,每根柱子八個棱,八九72條龍共計雕刻1296條龍。這是罕見的石刻藝術瑰寶。總覽大成殿雄偉壯觀。五聖十二先哲。大成殿內供奉著17尊像。五大聖人。至聖孔子,意為聖人中的聖人,至高無上。孔夫子在中央,頭戴十二旒之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持震圭,威嚴肅穆,使人肅然起敬。兩側為四配:東邊是復聖顏子,述聖子思;西邊是宗聖曾子,亞聖孟子。東頭六位,西頭六位,稱十二先哲,有子貢、子路、冉求等11位孔子的弟子,有一位是宋朝朱熹,著名理學家,五經四書解釋的好,被封為先哲。「生民未有」的匾,是孟子贊孔子,說「生民未有盛於孔子也」。有人類以來,還沒有全面超過孔子的人,所以叫「生民未有」。「萬世師表」是康熙題寫,封孔子為「萬世皇帝之師,千古人類之表,皇帝的老師,做人的表率。」「斯文在茲」是光緒寫的,意為天下的文化都在這裡。寢殿。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殿。是孔廟第三大建築。亓官氏宋國人(河南商丘),19歲嫁孔子,後生子孔鯉,賢妻良母,早孔子7年去世,被封「至聖先師夫人」,同孔子一樣享受祭祀。寢殿周圍28根石柱上雕鳳凰,每條柱子刻鳳凰72隻,同龍的數量一樣,叫龍鳳呈祥。聖跡殿。以石刻連環畫的形式記載了孔子的事迹。有120塊文圖並茂的石刻,是孔子後代同明代巡撫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由吳郡著名畫工章草繪畫刻石,鑲在殿內牆上。是我國第一部人、文兼有的完整的連環畫。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殿正面「萬世師表」為康熙御筆,正中孔子大司冠像是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的。殿東頭是康熙朝孔的御碑,西頭有晉代名畫家顧愷之畫的孔子行教像,習稱「夫子小影」最接近孔子的面貌特徵。
推薦閱讀:
※歐洲小知識 二(導遊詞)
※導遊應急事件的處理(二)
※太平湖茶園文化導遊詞
※《導遊業務》第七章-旅遊者個別要求的處理
※導遊考試面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