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唯識講義·第三篇·第四章  成所作智

     第四章成所作智(前五凈識)

         kr.tyānus.t.hānajn~ānam.

帶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一、名詞解釋:三智

修學佛法,需要有智慧,而佛法的智慧,從初發心的資糧位,一直到成佛,所出現的智慧,大致有三種:即加行智、根本智及後得智。

第一,加行智,是指見道前做創入見道的智慧。此加行智雖然是有漏的分別,但能依所聽聞的法界等流正法,修習觀察諸法之法性,並且在觀察中逐漸遣除分別的我法二執,就是做有所得的遣妄執相而觀空相,到世第一的最後一剎那,即可引髮根本智,創入見道,斷除分別我法二執的種子。

第二,根本智,即創入見道所起的根本智,是後得智的根本,是一種無漏的無分別智,親證真如法性,能所雙泯,即智即如,即如即智,智如不二,此時離言絕相,不作空不空解,舍一切執,脫落時空,此乃是悟入佛之知見。

第三,後得智,由根本智所引起,它也是無漏的,雖有分別,但卻是真實的分別,非是虛妄的分別。它能變真如之相而間接地觀其空性,觀其真如圓成。由此後得智,可以遍知一切法相,上觀佛法,契印無乖,下教有情,如理不謬,方便善巧,遍習五明,遍作種種事業而利樂有情,最終成就佛的一切智智,窮未來際,化度眾生。

至於「真如」無為法的異名,空性、法性、法無我性,如此等等異名都是。第一,說為空性,是因為一切法都是待因而生,剎那即滅,如幻如化,虛妄顯現,沒有自性。第二,說為法無我性,是因為凡夫有執著、有妄執,起貪嗔痴,流轉三界,不達諸法性空,執法實有,起我我所執,而諸法實為無我無自性,修行人若欲斷除妄執,必須要做觀察諸法性空這樣的加行修習,此一觀空的加行純熟,通過這樣的觀空才有可能做到棄捨妄執,執盡真現,也就是說才能做到親證真如,於是,由根本智所引起的後得智才能在這如幻如化的一切法上起真實解。

二、頌前略說

試問,成所作智是如何獲得的?修行的菩薩入地以後,精勤修習,地地升進,直至金剛道、解脫道、堅利如金剛的觀智——妙智,徹底斷除一切執障及種子習氣,並且,在解脫道還要捨去先前用作對治執障的有漏善法,以及劣無漏法、異熟識的名稱及識中還未來得及招感果報的業種子。因此,在解脫道時,有漏的第八識就變為清凈的無垢識,同時就有大圓鏡智的發起。而無垢識或說是圓智,其所變的與所持的五色根,因無垢識無漏,五色根即亦成無漏,那麼,依五根而起的前五識變成無漏凈識,於是成所作智就能得以生起。

三、釋頌文

(一)「帶相觀空唯後得」

以前五凈識作為依託處的成所作智,唯是屬於後得智的性質,因為五識是依色根而起,緣取的是轉識之外的色境,所以,因位識果位智都只能觀察諸法的事相,不能直接觀察諸法真如。這後得智在觀察真如無為法時,只能以無為真如作為疏緣,成所作智挾帶而起真如之相(變相、帶相),透過這間接之相去觀察了解空性真如。這就是成所作智的特點。

(二)「果中猶自不詮真」

這是更進一步說明果位的成所作智的特點。前面所講的通於因位果位的妙智、平智及唯屬果位的成所作智,此三皆屬根本後得二智所攝,故三智都既能親證真如,又都能挾帶空性之相而緣。然而,佛果位所起的,唯屬後得智攝,所以,成智僅能間接地觀察了解諸法的真如,而不能直接詮證、親證真如無為理。

(三)「圓明初發成無漏」

此句頌文點出成智在何時生起。在解脫道,異熟識的名稱空掉,第八識變成無垢凈識,大圓鏡智同時發起,於是因為異熟識盡而所變的根的有漏性亦盡,亦捨棄,無垢識所變起的色根是無漏的,又由這無漏的根而發起無漏的五識,於是才有成所作智配合著生起。

那麼,試問,法雲地深位菩薩為何仍沒有「成所作智」的生起呢?因為五識必須要依賴於五色根而起,可是在未成佛以前,五色根仍是有漏的,仍還是異熟識所變的,並被心識所執持,心識是有漏,其所變的色根亦應是有漏的,依根而起的心識,亦應是有漏。所以,只有在成佛時,異熟識轉成無垢識,此無垢識所變所持的五色根亦成為無漏的了,依無漏的五根而起的五識亦成為無漏的了,於是這才會有成所作智的配合生起。故此,《成唯識論》中有文說:「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異熟識所變根等,非無漏故。有漏不共,必(定是前五識的)俱同境根;(有漏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此二(果位智與因位識)於境,(有)明(與)昧(之)異故。」(《成唯識論》卷十《大正藏》卷三十一,P五六中)

(四)「三類分身息苦輪」

A1、頌文大意

雖然諸佛如來自身的福德智慧一切所作皆已圓滿,皆已成就,但是,還有無量無邊的眾生需要度脫,需要諸佛如來來成就,所以成佛以後更要盡未來際,利樂有情,度化有情。前面講過對十地菩薩,諸佛如來可以使用平等性智,為之顯現他受用身,以破除各自心中的疑網,這是針對度化十地菩薩來講的。可是,對於地前的眾生,諸佛如來應採取一種什麼樣的智慧才比較契合其根機呢?唯識佛法上認為,由諸佛如來所具備的、依託於前五凈識而起的成所作智,起變化身,可以做種種的度化眾生的事業。之所以要用成所作智來度化地前眾生,那就是因為如來的報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廣大無量,雖然諸佛如來可利用平智為十地菩薩示現他受用身,但是十地菩薩卻無法知其究竟,至於地前菩薩二乘凡夫,那就更不用說了,那就更無法了解。若不問根機,也與地前眾生做他受用身的顯現,那麼地前眾生必然是不僅不能見聞,徒勞無益,而且有可能反會被震嚇,達不到度化的目的,這就會有害於凡情眾生,這就如同給小學生講無法接受的大學生的課程一樣,因此,諸佛如來只能利用成所作智,用變化身隨其地前眾生的根機而示現,諸佛如來絕不會給我們這樣的凡情眾生示現如阿彌陀佛般的「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那樣的莊嚴德相,這應是深位菩薩才能接受的佛的莊嚴德相,不是我們凡情眾生所能接受的。

所以,諸佛如來只能利用成所作智,以變化身的方式來度化地前眾生,這其中,又可以三種分身形式來度化。第一,對大乘四加行菩薩,示現千丈大身。第二,對大乘資糧位菩薩及二乘凡夫,示現丈六金身。第三,對其他不同形類的眾生,起隨類變化身。總之,由成所作智所起的變化身,無量分身,遍十方剎土,三乘普被,五趣同沾,其目的就在於要使得那些無明愛取的眾生,流轉三界、輪迴五趣的凡情眾生,備受眾苦的各類有情,脫離往複返轉的苦輪,使之能見聞如來化身,從而使得象我們這樣的愚迷眾生,斷除一切執障,得證二聖果,彼岸超出,解脫眾苦,不再受輪迴,這也就是頌文中所說的「三類分身息苦輪」的意思。

A2、成所作智的相應法

如來的成所作智,有26個法與它相應,即遍行5、別境5、善11及五個凈識。至於為何成所作智有此26個法與它相應?為何沒有其餘的心所與成所作智相應?關於這兩個問題的答案,與前面妙智是一樣的,在此處就略之。

A3、關於成智的境量性等

B1、境:成智與妙智一樣,其所緣境是勝義性境,這是因為無漏的成智沒有妄執。也可以說是成智的所緣境是獨影境,因為成智能如實了知凡夫所執的實在法實際上是虛幻的妄法。

B2、量:成智唯是現量,因為成智緣境不需要比量推度而知,無漏智乃是現證實知,正確無謬。(不證真,唯證俗)

B3、性類:因為成智的體是無漏的,所以成智唯是善性的,是無漏的善性。

B4、相應受:成智唯是舍受,因為這是如來的果位智,所以那也就不存在因位眾生才具有的苦樂憂喜之受。

B5、成智之緣:一剎那成智的生起,需要一些什麼樣的緣呢?其大致情形如下圖所示:

      │            ↓眼凈識

      ●作意          △tn-1等無間緣

      △無漏色根        |

      │          ┌—┼——————————┐

       │   增上緣    │ ↓眼凈識  所緣緣   │

      ├——————————┼→△tn ←—————△│

     ┌┼┐┌————————┼→|        所緣│

  妙智 ←┤│││  親因緣   └—┼——————————┘

     └┼┘│          ↓眼凈識

      │ │          △tn+1

    ┌—┼—┼—┐        |     成所作智心品:

    │ │ ●┌┼—┐      |     不能證真,唯

 圓智←┤ │成智││ ├→平智   ↓     能證俗,後得

無垢識 │ │無漏││ │第七凈識         智了知。

 amala │ │種 └┼—┘

    └—┼———┘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十、辨十重障
凈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 卷三十二
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九、廣第八所緣行相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八、廣俱有依
成唯識論同學鈔第九卷(大正藏2263部)

TAG:唯識 | 第三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