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心靈的牢籠」
坦然正視。縱覽古今,大凡有成就者,在漫漫人生征途上並非鮮花滿地,反倒是荊棘更多一些。失敗中的不屈、坎坷中的剛毅、困難中的勇敢,才是年輕官兵面對失意的正確態度。也唯有勇敢地面對失意,真正做到寵辱不驚,成敗坦然,承受住一切煩惱與苦痛,才能真正走出「心靈的牢籠」,將生命中的困境、失敗、障礙、疾病與痛苦一併化作無形的動力。
毅然放下。有資料顯示,當一個人在憤怒或憂鬱的時候,他所呼出的氣體是灰色的,並且二氧化碳的含量會特別高。所以說,長期困擾於失意的陰霾中,對生命是一種極大傷害。面對失意,被關押27年之久的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在就任總統的盛典上有一段令人記憶深刻的話:「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既然悲觀和嘆息無法改變已受打擊的事實,那我們何不用積極的心態來正確面對呢?如果有一個釋然的心胸,能冷靜對待、泰然處之、反省釋懷,我們就會少一分自卑,多一分自信;少一分怯懦,多一分堅強,就能逐步擺脫「事事不如人,處處難為己」的困擾,在痛苦後醒悟,在失意後奮起。
樂觀自信。1932年10月,毛澤東遭受排擠,被免去了在紅軍中的領導職務,但他沒有因自己的處境而怨天尤人,而是一如既往地投入革命運動中。「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他以詩人的豪邁和豁達胸懷,掃除心頭陰霾,最終戰勝困難,從逆境走向成功。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說的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和一個樂觀主義者在黃昏的路上漫步,前者傷感地說:「太陽正在墜落。」後者卻說:「群星正在升起。」這讓我們領略到悲觀者與樂觀者迥然不同的心態。我們應懂得蚌病成珠的體驗是一個人成熟的必經過程,始終以豁達的態度樂觀處之,才能將痛苦的失利變為快樂的收穫,從而飽覽生命的瑰麗。
迎難而上。「風雨自來往,青山原不動」。挫折並不能自發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經歷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為。在失敗打擊面前,不要做孤獨的沉默者,而要心平氣和地看待它,以鬥士的姿態直面它,把挫折和困難當磨刀石,愈挫愈堅,雖敗不餒,在一次次反省中學會思考,在一個個失意中收穫感悟。從這個意義上講,困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生最好的禮物。要學會以享受的心態與困難作鬥爭,在挫折面前不抱怨、不退縮、不服輸,始終保持心態平衡和進取精神,以積極達觀的態度解決問題。這樣,勇氣和信心會讓內在的潛能迸發出來,人生才會充滿樂趣、充滿驚喜、充滿波瀾,生命才會在跌宕起伏中變得絢麗多姿,做人的境界和品位才會不斷提升、臻於完美。
推薦閱讀:
※觸動心靈的話
※心靈動畫<永遠之法><黃金之法>_<太陽之法>
※今生做你心靈相通的知己好嗎?
※心靈家園【永恆說說集】 (15)
※30.學會用心靈的力量反視自己
TAG: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