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條千年龍脈,24個皇帝都將陵址選在這裡,至今鮮被發掘
「生於蘇杭,葬於北邙。」這句話說的是中國人理想的生命終點一定要留給洛陽城北的邙山,因為邙山有24位帝王曾埋葬在此,其分布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都是無與倫比的。中國人最重風水,邙山分屬崤山余脈,其地形開闊、約高出黃河和洛河水面150米,地處黃河與洛河交匯處,『水口』是上上之選,風水沒的說。而且在邙山地表以下有深達5 ~ 15米的土層,滲水率低、黏結性好、土壤緊硬密實,特別適合安置墓穴。
雖然邙山地形極好,但是在遼闊的中國黃土高原上,如邙山陵區這樣的台塬比比皆是,邙山按理排不上位,可它卻成為了「亡人之鄉」,有傳說否?是有的。漢開國皇帝劉秀在建造陵墓時以先帝西漢文帝與竇皇后合葬的灞陵為參照,一改過去西漢諸陵的覆斗型,以山為陵、引來天然流水,漸漸的使陵園與周圍自然融為一體,令盜墓者難以發現。這似乎與黃老學說有某種契合,即主張清靜無為、回歸自然。巧的是它又和晉郭璞《葬書》所包含的風水理論的主要內容有吻合,這一下直接啟發了以東漢道教為基礎的風水理論,為此邙山也成為歷代風水師心目中的風水聖地。
但邙山帝陵雲集的原因僅風水而已?我們無從考證,畢竟風水只是一種難以實證的觀念體系,畢竟不是所有的帝王都埋葬於此地。想從一個相對「客觀」的角度去分析邙山現象,就要從洛陽千年帝都的身份說起了。從周至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各朝以此為都,歷時達1300多年。況且從地形上看這裡的確是掌控天下所必須的戰略要地:它東面的虎牢關外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西靠崤山、函谷關是進入關中平原的咽喉要塞,北依黃河天險及太行王屋二山,可以西挾關隴,東壓江淮,北通幽燕,南達荊楚,是兵家必爭之要地。而且洛陽也是一個宜居之地:首先,這裡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洛、伊、瀍、澗四水流貫洛陽平原,氣候溫和,利於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的發展。千百年來,這裡人煙輻輳,文化發達。
雖然邙山上的古墓多且集中,但多年以來考古學者的研究止步不前。其中一個原因自東漢以後戰亂割據、大部分的文獻已經遺失。所以2002年,廣大學者終於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能夠徹底投入邙山的調查研究工作。通過5年的艱苦工作,已經能夠初步確定邙山埋葬著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6代共計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
2008年年初,「東漢帝陵與邙山陵墓群」被列為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要知道「十大考古發現」很少授予調查項目,由此可見邙山陵墓群有多重要。如今,考古工作者對主動發掘邙山陵墓群已經不再抱有特殊期待。幸運的是,通過考古所得遺迹會比遺物更能反映出深刻的社會和歷史信息,只要我們能儘可能的弄清楚邙山陵墓群所屬年代、形制和歸屬,我們將能揭開更多封存已久的歷史謎團。同樣,曾在歷史的長河中歷盡興衰榮枯、滄海桑田,城北的邙山,經久不衰,它仍是中國人靈魂深處永遠的故鄉。
推薦閱讀:
※5大原因致中國「剩女」深陷恐慌--20140611
※中國式醫患關係:癥結在於信任缺失
※1901-1905的中日交涉(二)——表面兄弟
※中國城市化戰略與行政區劃改革初探
※中國綜合藝術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