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道教名山:新津老君山
行
腳
成
都
蜀中道教名山:新津老君山
老君山位於成都平原新津縣城南25公里處,屬邛崍山脈的長秋山麓北端,主峰海拔617米.是五山(卧牛山、軒黃台、送子山、插旗山和老君山)合而為一的道教名山,俯瞰五山形如蓮花,並分脈蜿蜒環抱,又形成天然太極圖像,在萬壑偎依,群山拱衛中。依岷山,沿出阝江逶迤東來,至新津而南折,直走彭山、眉山,山色俊美,氣鬱蔥蔥,雄偉的矗立於岷江水系之間。
老君山山門
老君山道觀四周保留有明清古柏二百餘株,枝葉參天,蒼勁巍峨,終年翠綠,遙望如書屏瑩立,日出時,隱現於雲煙繚繞之間,晴天雲霧翻湧,雨天黛色空朦,故有新津十二景粳稠出雲之稱。清嘉慶十二年邑令王夢庚把酒臨風,揮毫撰詩題「稠粳出雲」其詩曰「金母虛窗白玉梯,上清寶笈翠函攜。靈山日暖黃牙老,古鼎煙沉紫雪低。膚寸雲生分愛逮,崇朝雨遍望離迷。漫將嘉穀疑仙草,剩有方田證藕溪。」
老君山道教文化內涵源遠流長,老君山是軒轅黃帝修鍊之處,老子歸隱之地,張道陵立治之所,故老君山有「三祖聖地」之美稱。此山得名由來有三種說法:
一、天社山
北周宇文邕所篡《無上秘要》卷二十三《正一炁治品》云:「稠粳治上應危宿,治去汶水九里,山高去平地一千七百丈。昔軒轅黃帝學道之處也。老君山有軒黃台,傳說是軒轅黃帝修鍊得道成仙之所,軒轅黃帝在軒黃台修鍊功成,於鼎湖白日乘龍飛升。」後人在此山修廟,設壇祭祀軒轅黃帝,名天社山。
遠眺老君山
二、老君山
據《道藏輯要》記載,公元前1046至前256年,周王朝的統治漸漸分崩離析,李老君騎青牛過函谷關避世隱居,為答謝關令尹喜的盛情接待,修五千言《道德經》,飄逸而去,後老子騎青牛到蜀隱身,煉丹修道於天社山,老君山道觀內壁嵌清嘉慶四年(1799年)李吉壽詩一首,說明老子昔日隱身修鍊之事:「昔駕青牛過函關,隱蜀新研天社山。石室鑿向太平座,丹灶煙浮透九天。邛水為帶岷江襟,控五鳳而橋迎仙。海島蓬萊何似此,玉冊經文授喜看。蓋新旬中遭燹盡,秋風荒草白雲寒。今顯道靈重振起,願將經文再一傳。」故新津人稱天社山為老君山。現老君洞內還有「牛馭出函關,百二河山無隱處;蠶叢來蜀道,五千文字有傳人」的楹聯,足以可佐證。也曾出土過孔子問禮於老子的畫像磚石刻。
三、稠粳山
據史載,此山古時盛產一種仙草,黃帝常食此草,有助修鍊,名為神草、芝草。後老君夜觀天象,命名為稠粳草,東漢建安二年(公元144年),道教張道陵在此創建二十四治中中八治第四治,以草為名,稱稠粳治,故稱稠粳山。據傳說,張道陵還在老君山前右側的插旗山懸幡,降伏魔伏妖,為一方百姓祈福。梁武陵王蕭紀的參軍張辯所著《天師治儀》記載「稠粳治在犍為郡南安縣,一名具山治,其治左右山崗相續,其山西北有味江水,山亦有芝草、神葯,在犍為郡界」中唐道士王懸河在其所著《三洞珠囊》卷七中記載「第四,稠粳治,去成都一百一十里,汶山江水九里,山高平地一千七百丈,昔軒轅黃帝學道之初也,稠粳治,左右山崗相續,西北有味江水,山亦有芝草之葯,可養性命,治應危宿,貴人發之,治王五十年。」
晚唐道士杜光庭撰《洞天福地瀆名山記》的《靈化二十四治》說「稠粳化,在蜀州新津縣南十里,黃帝煉丹於此,上有天池、石碑,丹灶存焉。」杜光庭經過實地考察,認為稠粳化治在新津縣南十里。
宋代祝穆在其所著的《方輿勝覽》載:「天社山,北枕大江,南接連嶺,益土有難,人多依焉」「稠粳山,有草名稠粳,服之長生不老。」
明代曹學佺《蜀中廣記》引《方輿勝覽》說:「稠粳山,在新津縣南八里。有草名稠粳,服之長生不死。上有丹灶、古碑、天池,軒轅黃帝於此得仙,中第四稠粳治也,上應危宿治。」
據廟內鐵鐘銘文記載,老君山道觀創自漢代,唐代有增修,宋元時期所佔地域甚廣,明洪武年間又曾重修廟觀,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年),整個建築毀於火災,清康熙二年(1663年)開始修復,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邑候楊公儀重修,後經嘉慶、道光年間的不斷修葺,逐漸具有相當規模,成為川西著名道觀,民國十二年(1923年),因廟內失火,大部化為灰燼,全觀僅存山門和混元殿。現存建築系仿成都青羊宮式樣重修,民國十五年(1926年)修八卦亭,民國二十年(1931年),修三清殿,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修靈祖殿,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修三官殿、慈航殿,直至1966年,上述殿堂仍存。我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顧圾頡剛,曾來此一游,寫下了珍貴的《新津遊記》,說漢唐以來天社山是「一座極有歷史的老君廟。」
1961年5月,老君山道觀被確定為新津縣文物保護單位,1985 年7月,重新公布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1985 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成都市重點文物單位,1986年新津縣人民政府將老君山道觀作為道教活動場所進行開放,1989年成都市批准老君山道觀為市級重點道觀,1993年6月,被列為《中國百座寺廟》電視片之一。老君山道觀由張至容道長主持廟務後,經過二十幾年的恢復建設,形成了如今的相當規模。
老君山道觀殿宇坐東向西,殿堂樓台依山而築,錯落有致,在營建上局部與主軸緊密結合,依山取勢,布局嚴謹。均為五開間的建築,由當心間、次間、稍間構成,當心間面積最大,稍間最小,這樣既滿足了功能的需要,又達到了主次分明的藝術效果。
老君山全圖
中軸線上計有天慈宮、稠粳治,靈祖樓、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七真殿、三元殿、斗姆樓。右側為慈航殿、老君洞、來鶴軒客堂、單房等。左側是功德祠、齋堂、廚房等。
如果你來旅遊或朝山,到達老君山腳下,首先看到的是天慈宮。天慈宮佔地4500平方米,正中供奉老君神像,號為老君山老子第一殿,據說這尊老君像已有一千多年了,左右供奉關聖帝君和文財神銅像。
從天慈宮右邊拾階而上,看到一座漢闕式樣建築,上面刻有「稠粳治」三個大字。
稠粳治闕
爬上一段陡直的台階,就到了靈祖樓。靈祖樓佔地260平方米,殿宇是歇山式樣結構,殿寬27米,進深15米,高20米,靈祖樓有靈祖殿和財神殿,靈祖殿內供奉「先天御前靈祖大師」,即王靈官,紅臉虯須朱發,三目怒視,金甲紅袍,綠靴風帶,左手掐靈官訣,右手執金鞭,足踏風火輪和祥雲。王靈官登真後由玉皇大帝封為「都天糾察豁落先天主將」,司天上人間糾察之職,成為道教的護法主將,老百姓贊之曰:「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他兩旁塑民間俗稱的四大元帥:披白衣,抱琵琶的馬元帥;穿青衣,持寶劍的華光元帥;掛紅衣,操紅龍的趙公明元帥;橫綠衣捏綠鼠的溫元帥。四人分為東、南、西、北四種,執人間風、調、雨、靈祖和緊護他的四大元帥莊嚴神聖,儼然一幅不可侵犯、執法如山、不徇私情之貌。殿後供奉的是財神趙公明元帥神像。
靈祖殿
出靈祖殿後,緩步上級青石台階,這象徵易經六十四卦,所以又稱卦梯。登完後即到達第二重大殿混元殿。混元殿為單檐硬山式建築,殿中供奉手持混元乾坤圈的混元祖師,左右供奉太陽帝君、太陰皇君(即日、月二神)。混元祖師即太上老君,宋真宗尊太上老君為混元上德皇帝,所以被尊稱為混元祖師。混元乾坤圈與日月星君,象徵著無極生太極,太極動靜而生陰陽,陰陽而化生萬物,這意味著世界的本源處於混沌狀態,是混元祖師開天闢地而成。
混元殿
開闢世界之始的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殿中間聳立,左為道家大明之神男子塑像太陽帝君,所飾太陽光芒萬丈,燦爛輝煌,右為女子塑像太陰皇君,所飾月亮如銀水柔美,溫馨宜人。一雌一雄,一陽一陰,喻指道教染化宇宙,元氣生陰陽,陰陽衍變天、地、人,演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寄託微妙玄通的美麗神話故事。
老君洞
混元殿左側是老君洞和慈航殿。老君洞長一丈二,闊八尺余,相傳是老子隱居之處,也是張道陵當時創稠粳治的遺址,傳說早年北通青城,南通峨眉,長七百餘里,不過現在已填塞了。老君洞門前有楹聯:「鑿地乃天心,長自護函關紫氣;有仙皆人境,莫漫求古洞丹砂」「牛馭出函關,百二河山無隱處;蠶叢來蜀道,五千文字有傳人。」暗示了老子修五千言《道德經》後,騎青牛到蜀隱居,修道於老君山的神秘和玄機。
洞內有座小巧的雕塑,老子慈眉善目,白髮紫須,金燦燦的身子披著一襲紅彤彤的絲袍端坐龕上,心上配有圓圓的八卦圖案,法相蓮座,神采奕奕,若在指點眾生迷津,敘說眾妙之門。洞內還供有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通濟堰的唐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的牌位。
老君塑像
慈航殿為單檐硬山式建築,殿內供奉道教十二金仙之一的慈航真人,是一位救濟苦難、拯救解厄的女神,真人端坐蓮台,容貌秀麗慈祥,遍灑甘露,廣濟終生。
混元殿後有陡峭的三十六級石梯,名曰上天梯,舉足高於手,三十六級石梯象徵三十六洞天,是修仙由抵向高的階梯,登上三十六天,連天接地,踏上石級有登青雲之取,寓意實達到了道教中飛升成仙的最高境界。
三十六級石梯之上是老君山之巔的主殿三清殿,殿前有八卦亭,八卦亭重建於民國初年,古樸典雅,鏤剔精巧,重檐八角,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攢尖屋面較陡,無正脊,數條垂脊交匯於頂部,上面覆以寶頂,攢尖屹立,飛檐挑雲嶺,香煙繞玄門,氣勢軒昂,如日月合璧,水乳交融,相映成趣,尤其是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十分宏偉壯觀。
八卦亭
亭後有十二生肖石刻,既是我們先民計時之物,又賦予吉祥如意之義,亭四周遭是老子學說精華——八卦圖解,八八六十四卦,誨人以天地洞開之理,上有先天八卦,下有後天八卦,闡釋天地相通,三才和諧的自然之道。亭內供奉太上老君騎青牛過函關塑像,鶴髮童顏,道骨仙風,端坐龕中。玄門外前,紅柱高舉,清煙繚繞。頭頂檐角飛雲嶺,蒼松翠柏遮亭影,互相映襯,頗添壯麗的景色。次亭柱上有一楹聯:「仙境有亭宜放鶴,名山繞檻若游龍。」
三清殿重建於1931年,為單檐硬山式建築,面闊八開間,殿宇巍峨,寬闊敞亮,此殿是老君山道觀的主體建築,殿檐長圓形的青石閱台柱雕64卦象,台前1.2米圓形丹墀,圓周邊嵌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淺浮雕。中間為能工巧匠精琢的動物石刻,活靈活現華——好一幅鼠叫牛哞、虎嘯兔吼、龍吟蛇嘶、馬嘶羊鳴、猴鬧雞唱、狗吠豬哄的十二生肖歡樂圖。中央是太極圖,一陰一陽的兩條魚唼喋,首接尾連,永遠在宇宙「孤陽不生,獨陰不長」,黑白世界,你追我趕,此消彼長,對立統一。整個丹墀上的八卦、十二生肖、太極圖,蘊含著陰陽變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教文化精髓。
三清殿前柱有一楹聯:「仙跡自函關西來,騎青牛,過青羊,廟貌慶重修,遂招來鹿鶴;勝景與稠粳暮去,生紫雲,跨紫氣,群仙齊擁護,照萬古游龍。」
殿內供奉每尊高約4米的三清尊神。
端坐於大殿中央蓮台上的是玉清元始天尊,又稱天寶君,他頭罩神光,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徵天地未行,萬物未生、清濁未判,陰陽未分,混沌之時的「無極」狀態,即宇宙形成的第一大世紀,居住在清微天,玉清境中。故稱玉清。
三清殿
在其左邊的是上清靈寶天尊,又稱靈寶君。他手持太極圖,象徵混沌始辨,清濁剖判,陰陽初分的「太極狀態」,即宇宙形成的第二大世紀,居住在禹余天,上清境中,故稱上清。
右邊的是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又稱作神寶君。手搖太極神扇,俯視世間的萬事萬物,象徵宇宙形成的第三大世紀,居住在大赤天,太清境中,故稱太清。《九天生神章經》說:「三號雖殊,本同一也。」可見三清都是「道」的人格化與別名。
三清殿內的兩廂塑有十二金仙。兩側分別列廣成子、赤金子、道行天真、太乙真人、道德真君、靈寶大法師、懼留孫、雲中子、文殊真人、普賢真人、玉鼎真人等十二真人坐像。三清殿檐廊的詩文也很值得看,其中道光九年(1829年)花城宋灝的一幅柱楹聯最為久遠:「寶殿巍峨,一念真誠同上界;玄元啟教,三尊法相訓後生。」
來鶴軒
三清殿左側是來鶴軒,據傳說,重修三清殿時,一天夜晚,飛來七隻白鶴,棲息於觀內古柏枝頭,呱呱而鳴,故傳為「七真朝太上老君」,因而建七真殿。坐落在三清殿殿壁之後,七隻高大勁健的丹頂鶴,白身、鐵青腳干,馱著長青、長生、廣寧、廣宇、玉陽、孫不二七位跨鶴真人,翩翩震動雙翅,駕白雲欲飛蒼天,彩霞如綢,祥氣漫漫,這「七真朝太上老君」,的民間故事,精妙手天工,猶龍上下天光,知老子千秋特出;七鶴迴環山影,看群真一笑飛來」的詩情畫境,真真切切地展現咱人們的眼前。
七真殿
與七真殿相對的是三官殿,三官殿原是三清殿後院,民國初年重修,南北二進,殿開五間,正中供奉三官大帝,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他們是指治理天、地、水三界的神。一說天官為唐堯,地官為虞舜,水官為大禹。道經稱天官賜福,地官赦罪,説官解厄。三官又稱三元,即上元一品賜福紫大帝,中原二品赦罪清虛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洞陰大帝,他們的生日分別為: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歷代帝王對三官都非常推崇,並規定了一些禁忌,比如唐代就是規定在三元誕辰的三元節「令百姓是日停宰殺漁獵」。天官賜福,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地官赦罪,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張道陵創立天師道時,就已祭祀天、地、水官,上三官手書作為道教請祈禱治病的方法,道教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為天、地、水官神誕之日,老君山道觀繼承了天師道傳統,在此期間都建金、黃道場,以祈福消災。
三元殿樓上是斗姆樓,為歇山式建築,供奉先天大梵斗姆,道教尊為「圓明道母天尊」為北斗眾星之母。三元殿的殿堂為磚木結構,距今已近百年,由於時代久遠,斗母神像已不知所蹤,僅存殘缺壁畫,近二十多年來,雖經道觀眾人修繕,文物得以保護,廟宇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但由於斗姆殿位於閣樓之上,地域窄小,又無追述的史料,因此一直未有大的改變。2008年老君山道觀鑄造了一尊斗姆聖像,高達4米,加鞋座已超6米,天尊聖像具四身,面朝四方,每身四首八臂,共十六首三十二臂,此斗姆造像絕無僅有,獨此一尊,獨特的造型實乃神來之筆。對此,老君山住持張至容率全山道眾發下宏願,將另選新址,無論有多艱難,都要建成斗姆聖殿,早日迎聖像入山,以顯天尊全彰道德之意。
老君山道觀建築群中,有一座幽靜的庭院,內置桂樹和槐樹,盛花時節,清香四溢,此院被稱為功德祠,自清代乾隆年間至1949年,均為劉們教派的活動地方,劉門教派的創始人劉沅,道號清陽居士,生於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他自名其居處為槐軒,其著作稱《槐軒全書》、《槐軒雜著》,劉沅把儒家的倫理道德與道教內丹術融為一體,提倡虛無清靜,存心養性,其哲學思想源於宋明陸王心學與丹道之結合,著有《十三經恆解》等書,又對《性命圭旨》等內丹理論加以新釋,自成體系,傳道講學,《清國史館本傳》稱他「安貧樂道」,劉沅在世時,其學術以遠播川陝浙閩等地,人稱「川西夫子」。他又倡導慈善事業「濟幽救陽」,並大規模地舉行道場法會,所著《法言匯簒》,多採用民間道教的科儀及道教音樂,成為四川道教音樂中的西南法言壇,其道場法會立壇之處,除成都城內純化街延慶寺等處外,亦多在老君山功德祠內舉行。1949年以後,劉門停止活動。
以上各點建築都非常嚴謹,結構也十分精巧,而且屋宇寬敞高大,殿貌巍峨壯觀,給人以肅穆莊重之感,宮觀林立,香火旺盛,每逢老君山道觀會期,八方善信都來此朝山禮聖,歷代文人墨客,游蜀必經此地吟詠唱和。
老君山道觀宗教活動頻繁,每年有固定的廟會、法會如大年三十燒子時香。老君會、藥王會、上元會、中元會、九皇會、下元會等。特別是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的老君會,這天,方圓十餘里,以老君山為核心,到處人頭攢動,摩肩接踵,上山的香客人數,多達十萬人之多。踏青、朝山,燒香燃燭,朝拜老君山的太上老君。祈求去災降福的廟會,所展示的是濃濃釅釅的人情風俗,盛況空前,滿廟是人,滿山是人,滿眼是人,人與大自然的親密交融,匯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風俗圖畫。
老君山廟會
文|王安明
編輯|朱曉劍
徵稿啟事
行腳成都,書寫成都街巷記憶
或掌故,或考證
或影像記錄
賜稿請遞
20801640@qq.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 芙蓉錦江詩刊 | 魚鳧文藝
行腳成都
食肆 | 雜貨店 |門牌號 | 街巷
相遇身邊的美好
微信號| xingjiaochengdu
推薦閱讀:
※桑棗滿山枝
※道友們在俗世歷練時會告訴身邊人自己的身份嗎?
※香功是什麼氣功?有啥作用
※崔公入葯鏡註解
※道教如何看生死與魂魄、輪迴、來世、今生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