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西媒看沙特與伊朗衝突:並非只因教派矛盾

西媒看沙特與伊朗衝突:並非只因教派矛盾2016-01-09 00:11:02來源:參考消息網責任編輯:王惜夢

核心提示:這場衝突可以拋開宗教或神學的角度來解釋:它是地區力量關係平衡的一部分,地區和全球因素都摻雜在內。

參考消息網1月7日報道西媒稱,認為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問題主要是宗教分歧的觀點在與中東和伊斯蘭問題有關的討論中占很大比重。從這個角度來看,教派身份的確很重要,特別是在被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利用的情況下。

據西班牙《起義報》1月6日報道稱,遜尼派和什葉派的政治衝突可追溯到1979年,這是大中東地區的大事件年。這一年發生了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導致什葉派掌權,還有蘇聯出兵阿富汗。伊朗革命導致美國喪失其中東政策兩大支柱之一,而開羅和特拉維夫之間的協議使其又多了一個盟友。

報道稱,從上世紀50年代阿拉伯國家的獨立進程開始,納賽爾領導的埃及就是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先鋒,推動了一些民族主義共和國的湧現,這些國家很快就投入到蘇聯的懷抱。在這一背景下形成了「阿拉伯冷戰」的局面,與埃及有關的國家和沙特的盟友形成對抗,將葉門一分為二的那場衝突就是這種局面的最高表現形式。

為了對付納賽爾民族主義,與美國結盟的沙烏地阿拉伯玩起了伊斯蘭牌,對該地區人民只提穆斯林而不提阿拉伯人。1973年對西方國家實行的石油禁運使利雅得積聚了大量資金,用於沙特版本伊斯蘭教(瓦哈比教派)的擴張,導致了泛阿拉伯主義的不幸垮台。沙特的錢還用在了與阿富汗的蘇聯軍隊對抗的「聖戰」活動。這場將全世界「聖戰者」集合起來的「解放戰爭」促成了「基地」組織的誕生。

報道稱,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從一開始就遭遇打擊:1980年薩達姆領導下的伊拉克在華盛頓和利雅得的支持下,對伊朗發動了一場持續8年的戰爭,對兩國的經濟和社會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但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伊拉克及其領導人在美國和沙特眼中從盟友變成了敵人。騷擾和掏空伊拉克的政策也開始實行。這一政策在反恐戰爭的幌子下,在2003年達到巔峰。布希政府指責薩達姆與「基地」組織勾結,是「9·11」恐怖襲擊的罪魁禍首。

入侵伊拉克之後,布希政府推行「自由日程」,致力於向中東輸出自由民主,避免阿拉伯人民的極端化。這項政策在伊拉克的後果是什葉派上台,兩個教派之間的緊張關係迅速升溫,催生了遜尼派的「基地」組織在伊拉克的崛起。

報道稱,在「阿拉伯之春」爆發之後,在本·拉丹被擊斃之後,「基地」組織號召不要與那些決定參與民主遊戲的伊斯蘭運動為敵,其中就包括在突尼西亞和埃及贏得大選的穆斯林兄弟會。「基地」組織的這項決定遭到另一個很快在敘利亞發展壯大的組織的反對,即「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

敘利亞是受到「阿拉伯之春」影響較大的政府之一,但敘利亞有別於其他國家的突出特點是,敘利亞是伊朗的傳統盟友。

利雅得也不看好「阿拉伯之春」及其民主影響,特別是穆斯林兄弟會掌握的權力。此外,沙特自身也受到「阿拉伯之春」的衝擊,

報道稱,在反對穆斯林兄弟會方面,沙特還開闢了另一條戰線:海灣鄰國卡達與土耳其一道決定支持穆兄會,尋求提高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雙方的衝突對敘利亞、葉門、埃及、利比亞和巴勒斯坦等國都產生了重要的政治影響。

2015年1月薩勒曼就任沙特國王,他和他的新內閣認為,應該重新關注曾被認為是首要威脅的伊朗。實際上,在海灣國家內部關係緊張的同時,「5+1」小組同伊朗達成核協議,對伊朗的制裁有望解除,伊朗的經濟實力將發揮重要影響。

報道稱,幾天以前,沙特和伊朗斷交,兩國的衝突進入新階段,分析人士又開始強調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宗教衝突。雖然看似複雜,但這場衝突可以拋開宗教或神學的角度來解釋:它是地區力量關係平衡的一部分,地區和全球因素都摻雜在內。這是意義重大的新篇章,對敘利亞和葉門的和平進程將產生直接影響。(編譯/何冰)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伊朗軍隊演練打擊航母。(資料圖片)

推薦閱讀:

情法衝突後,誰來救助掙扎的「韓群鳳」們
俄媒:湄公河為中國,與越泰等國衝突埋下隱患
亞運兩岸記者衝突看台灣民主
《明晰的真理——對玩弄宗教者的批駁》(六)蒙昧主義和衝突的宿命論
烏克蘭敖德薩市發生衝突致43人死亡

TAG:衝突 | 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