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簡介------佛教的創立與發展概述

  佛教的創始人毫無疑問是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姓「喬答摩」,名「悉達多」,人們尊稱他為「Sakyamuni」(中譯:釋迦牟尼)。「釋迦」是他的族名,「牟尼」是明珠的意思,喻為「聖人」,所以「釋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釋迦族的聖人。

  據說在他創立佛教教義以後,許多人去問他「你是什麼」。人們並不是想問他的名字、出身和家世,而是問「你是什麼」。  人們問道:「你是神嗎?」  「不是。」  「你是聖人嗎?」  「不是。」  「那麼你是什麼呢?」  釋迦牟尼最後回答說:「我醒悟了。」

  這個回答成為了他的頭銜,因為這就是「佛」這個字的意思。佛教中經常說的「佛陀」是梵文Buddha的古代音譯,而用今天的漢語音譯,應該是「布達」。這個梵文詞的詞根「budh」含有「醒來」和「知道」雙重意思。「佛」的意思就是「啟悟了的人」或「醒悟了的人」。意思是說:當世界上其他的人都處在沉睡中,處於自以為清醒的人生而其實仍在夢境的狀態時,他們之中的一個把自己叫醒了。

  「佛陀」一詞也並非佛教首創,而是印度早就有的,佛教給它加了三種涵義:  一、是正覺,即對一切法的性質相狀,無增無減地、如實地覺了。  二、是等覺或稱遍覺,就是不僅自己覺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覺他,使別人覺悟。  三、是圓覺或稱無上覺,即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經達到最高的、最圓滿的境界。  所以「佛陀」一詞的意義就是「圓滿覺悟的人」。

  關於釋迦牟尼的具體生卒年曆來說法不一,現在一般認為他生於公元前624年,卒於公元前544年,享年80歲。他所處的時代正好是我國春秋時代,大約與孔子同時。他是迦毗羅衛國國王的長子,父親名叫「凈飯王」,母親名叫「摩耶」。據記載:當時摩耶夫人按印度的風俗在生產前回到母親家去,路過藍毗尼花園在樹下休息的時候,生下了悉達多王子。

  摩耶夫人生下了悉達多之後七天就去世了,悉達多王子就由他的姨母撫養。他從小自婆羅門學者那裡學習文學、哲學、算學等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學識廣博。又從武士那裡學習武術,可以說是「文武全才」。他的父親凈飯王因為他天資聰明,相貌奇偉,對他的期望自然就很大,希望他繼承王位後,建功立業,成為一個「轉輪聖王」,即:統一天下的君主。

  悉達多王子從小就有沉思的習慣,世間許多現象都會引起他的感觸和沉思。「為什麼人會有飢、渴、困、乏?人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人的世界為什麼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這些促使他思索如何解脫世界上這些痛苦。他覺得從他當時讀過的書上找不到答案,他未來的王位和權力也不能解決這類問題,於是他從小就有了出家修道的想法。

  他的父親凈飯王早就發現了兒子的心思,用各種辦法阻止他,企圖通過生活上的享受來打消他出家的念頭。於是在他16歲時便為他娶了鄰國的公主耶陀羅為妃,並生有一子。但當時迦毗羅衛國只是個弱小的國家,受到鄰國的不斷侵略,悉達多早就看出他的國家和他的家庭遲早都會「國破家亡」,現實生活的這一切更讓他感到「人生無常」,在29歲的時候終於偷偷離開皇宮出了家。

  他父親曾力勸他回去無效後就在親族中選派五個人隨從。悉達多出家後尋訪了三個有名的宗教家學道,但仍不能滿足他的解救人類痛苦的要求,就離開他們來到尼連禪河岸邊的樹林里,和那裡的苦行人在一起。他嘗盡了各種艱苦辛酸以尋求解脫,經歷六年苦行但都沒有獲得所期望的結果,這才領悟到苦行是無益的。他於是放棄以前的做法,一個人來到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樹下坐禪,發誓說:「我如果不證得無上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經過七天七夜後,終於戰勝了煩惱魔障,獲得了徹底覺悟,成為了有「大智慧」的人,時年35歲。

  此後的45年間(我經常看到國內佛教徒寫的文章裡面說佛陀傳道49年,我這裡是按照「巴利文」原始佛典中的說法!也是目前國際公認的說法。),佛陀把自己覺悟的內容向社會各階層宣講,擁有了越來越多的信徒。他最初在鹿野苑找到他原來的五位侍者,為他們說法,從而組織起佛教第一個教團,形成佛教。佛教後來把佛陀第一次說法的活動稱為「初轉法輪」。

  「轉法輪」的概念是由印度傳過來的。「輪」是印度古代戰爭中使用的一種不戰而勝的武器,它的形狀像個輪子,在古印度有一種說法,即稱征服四方的王為「轉輪聖王」。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被認為是無上乘的教法,因此人們就用戰爭中使用的「輪」,即不戰而勝的武器來比喻佛所說的教法,名曰「法輪」(有沒有想到「法輪功」?那裡的「法輪」就是由此而來^_^)。佛教的理論一出現就使一切不正確的見解和說法都「破碎無餘」,所以佛教把佛法的弘揚稱為「法輪常轉」(不過我自己一般還是喜歡說「弘揚佛法」,因為這麼說順嘴就出來了。不喜歡說「法輪常轉」,這麼說太繞嘴啦^_^)。後來傳到中國,法輪成為佛教的標誌和象徵。因此有的寺院房上建有法輪,僧人的香袋上也綉有法輪,以表示佛教徒對佛教的無上乘教法的信仰和崇拜。現在世界佛教徒聯合會也將「法輪」的圖案作為佛教的教徽了。

  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後到摩揭陀國去的路上,接受他的教化而皈依的人很多,其中就有拜火教的婆羅門姓迦葉的三兄弟率領一千多人皈依佛教。他到了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後,皈依的人就更多了,其中最有名的出家弟子有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等人。回到故鄉後,佛陀的異母弟弟難陀、堂兄弟阿難、提婆達多和他的兒子等都出了家;他的姨母也皈依了佛教,成為僧團中第一個出家的女弟子。

  根據記載:佛自己足跡所到的地方主要是中印度地區。他的弟子到四方游化就更遠一些了。斯里蘭卡和緬甸都有佛曾經到過的足印的傳說,但也只是傳說而已。

  佛陀最後在毗舍離城生了病,度過雨季後,偕弟子向西北走,最後到了拘屍那伽一條河,洗了澡,在一處四方各有兩棵娑羅樹的中間安置著的繩床上側卧著安詳逝世。佛陀逝世後,遺體被火化,摩揭陀國和釋迦族等八國將佛陀的舍利(即他的骨灰)分為八份送到各地建塔安奉。其中摩揭陀國安奉在菩提伽耶的那一份舍利,在公元前3世紀被阿育王取出,分成許多份送到各地建塔。

  在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和他逝世後的100多年間,佛教主要在古印度恆河中游一帶流傳,佛教教團比較統一,都奉行釋迦牟尼的教法,信徒持戒嚴謹,基本上都以乞食為生。歷史上通稱這一期間的佛教為「原始佛教」,也稱「早期佛教」或「初期佛教」。

  佛教的創立可以說是東方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僅影響了印度宗教和思想的各個部門,影響了後來印度宗教、思想和歷史的發展,而且由於它的向外傳播,也影響了亞洲許多國家的宗教、倫理、哲學、藝術、民俗的變化和發展。大約在佛滅(就是佛陀逝世)後100-200年間,佛教發展非常迅速,特別是在阿育王(公元前286-232年)在位期間,廣建佛塔、支持布教,尊佛教為國教,並派傳教師到周邊國家傳教,逐漸使佛教成為了世界性的宗教。由於弟子們對佛陀的教義和戒律理解不同,佛教分為上座部、大眾部二大派。其後又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這就是佛教發展史上的「部派佛教」時代,這是佛教由「原始佛教」向「大乘佛教」發展的橋樑。

  大約在紀元前後,有一部分佛教徒根據《大般若經》、《維摩經》、《法華經》和《解深密經》等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典進行修行和傳教,從而形成了大乘佛教中的兩大宗派,即:  一、中觀派,該派以闡述「空、中道、二諦」等思想為主。  二、瑜伽行派(國內稱為唯識派),該派以「弘揚萬法唯識、三界唯心」的理論為主。  這就構成了大乘佛教中的「空、有」二宗兩大系統。

  由此將早期佛教稱為小乘(又稱聲聞乘),而將紀元前後發展起來的對佛教教義的重新詮釋稱為大乘(又稱菩薩乘)。其後大乘佛教經過龍樹、世親等人的宣揚,得到了較大發展。

  到7世紀以後,西印度產生了密教(又稱密宗)。它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為基本經典,吸收了中觀和唯識學派的觀點,又吸收印度民間的宗教信仰,以持誦咒為主要修行方法。在9世紀初,密教發展很快,相繼形成金剛乘、俱生乘、時輪乘等系統。13世紀後,伊斯蘭教的勢力擴展到古印度各地,佛教在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本土幾乎銷聲匿跡了。

  佛教在印度沉寂了600多年後,於19世紀末掀起了「復興運動」。1891年斯里蘭卡貴族達摩法羅居士在科倫坡創辦摩訶菩提會,次年總部遷至印度加爾條答,上座部佛教又從斯里蘭卡北傳回印度,至今影響頗大。

  佛教創建以後,迅速地向周邊國家和地區傳播。一大主流傳播於東南亞一帶,在錫蘭(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高棉等東南亞國家和我國雲南邊境地區盛行,被稱為「南傳佛教」。另一主流,經中亞向北沿絲綢之路傳到中國漢地,後來傳到韓國、日本、越南等地,被稱為「北傳大乘佛教」。據史書記載,漢語系佛教大約在公元前2年傳到中國中原地區,是為「漢傳佛教」;藏語系佛教從8世紀,沿著喜馬拉雅山脈傳到我國西藏地區,後來又傳到蒙古,是為「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密教,大部分屬於密教中的金剛乘(由於本簡介系列是介紹「中國佛教哲學」,所以對藏傳佛教一系不提,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另一篇相關文章「基督教與佛教的比較」附錄十二)。

  佛教傳入我國後在歷史上經歷了三大發展時期,即:  一、「格義」佛教時代,在這個時代佛典往往被人用道家思想進行類比解釋。  二、「教門」佛教時代,在這個時代每一個宗派都信奉佛教的一種經典作為他的教義。  三、「宗門」佛教時代,中國「禪宗」的出現標誌著「宗門」佛教時代的到來,「禪宗」認為自己接受了佛典以外的釋迦牟尼直接的秘密傳授,它基本上不要任何佛典作為根據,而是根據人自己的「本心」。

  這兩大主流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南傳佛教經典用巴利文書寫,佛教徒重實踐;北傳佛教經典用梵文書寫,佛教徒重義理的發揮。按其傳播地區的語言劃分,可分為巴利語系佛教、漢語系佛教和藏語系佛教。  巴利語系佛教即:南傳佛教,又稱上座部佛教,被國內貶稱為小乘佛教。  漢語系佛教即:北傳佛教,又稱大乘佛教。


推薦閱讀:

八字概述 (文/愣頭青)
黃蠟石概述
《維摩詰經》要義概述
十二經脈概述
石斛的概述

TAG:佛教 | 發展 | 佛學 | 簡介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