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就是美大就是好,靠信仰戰鬥的T-35多炮塔坦克
多就是美大就是好,靠信仰戰鬥的T-35多炮塔坦克
虹攝庫爾斯克2016-08-189評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去年年底,烏拉爾礦業冶金公司展示了其根據蘇聯時期的圖紙重新製造的T-35多炮塔重型坦克。這輛坦克目前在烏拉爾礦業冶金公司博物館(UMMC)展出。汽車運輸部門的負責人法里德·哈菲茲介紹說,這輛T-35重型坦克是根據當年的圖紙嚴格製造的,製造過程長達五個月,與歷史上的T-35完全一樣,只不過沒有發動機。
圖片:烏克蘭複製的T-35重型坦克。
眾所周知,蘇聯時代的T-35重型坦克是多炮塔神教的聖物。根據萬物皆可萌的萌娘百科解釋,多炮塔神教是流傳於網上的一種教派,泛指信奉複數炮塔就是正義的信徒。多炮塔教徒信奉:「多就是美,大就是好」,是蒸汽時代浪漫情懷的一種體現,其核心教義為「多鉚蒸剛」。
其中,多指「多炮塔」,鉚指「鉚接裝甲」,蒸指「蒸汽動力」,剛指「剛性懸掛」。
圖片:萌娘化的T-35重型坦克。
政委的名不可知。政委的大能是G.A.O.T.T-Great Architect of the Turrets(炮塔的偉大創造者)。然後政委回到天上,只留下「多·鉚·蒸·剛」的教誨,和《Book of Turrets》作為他的聖經。——《車裡雅賓斯克開埠》
這類坦克的設計理念是這樣的:一戰後期,各國為了增強重型坦克的火力,在「陸地巡洋艦」觀念的影響和軍艦多炮塔的啟發下,接二連三地研製出多炮塔式的坦克。這是在坦克戰術與設計上還沒有定型的時代,對坦克應該長什麼樣的做出的一種嘗試。當時的設計者們認為坦克應該擁有更強的火力以及大範圍的周邊破壞能力,因此必須在坦克上加裝複數炮塔。
世界上第一輛多炮塔坦克是法國娘的「夏爾」FCM2C型重型坦克,這是作為法國人突破敵人戰壕而設計的一種「突擊坦克」。但因為誕生於一戰末期,未能得到量產,而且其炮塔也只有前面的主炮塔和尾部的小機槍塔這兩個炮塔。
圖片:法國「夏爾」FCM2C型重型坦克
所以廣義上第一輛多炮塔坦克是英國維克斯公司於1925年製造的A1E1型「獨立」號重型坦克,該坦克除了主炮塔之外還加裝了四座機槍炮塔,為多炮塔神教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圖片:英國A1E1型「獨立」號五炮塔重型坦克。
對坦克技術異常敏感的蘇聯人很快就接受了多炮塔神教的教義。在20世紀三十年代初,蘇聯軍方對坦克「增加突擊力」的要求十分強烈,主張研製多炮塔的坦克,作為突破敵堅固防禦陣地的主要力量。財大氣粗的蘇聯人一下子在當年研製的所有輕型、中型、重型坦克上都採用了多炮塔技術。比如並列雙塔型的早期T-26輕型坦克,前後雙塔型的SMK、T-100重型坦克,主塔上疊加副塔型的T-12/24中型坦克,中央主塔、前面雙副塔的T-28中型坦克,而最終的成就就是中央主塔、四周副塔的T-35重型坦克。
圖片:雙炮塔的T-26輕型坦克。
圖片:SMK雙炮塔重型坦克。
圖片:疊加雙炮塔的T-24中型坦克。
圖片:T-28三炮塔中型坦克(戰爭雷霆)。
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會驚嘆蘇聯人說干就干,要干就大幹的革命主義精神,這純粹是打造一支超級多炮塔坦克軍團啊!當然,這個核心中的核心,就是多炮塔神教的聖物——T-35五炮塔重型坦克。
歷史告訴我們,很奇特的坦克一般都沒有實車,像遊戲里的不少概念車,但T-35是個例外。T-35重型坦克由以伏羅希洛夫元帥名字命名的第174機器製造廠設計,1933年由哈爾科夫蒸汽機車製造廠批量生產,1936年開始在蘇聯紅軍中列裝,1939年停產。總計生產了六十餘輛。
圖片:紅場閱兵的T-35重型坦克。
1930年12月,根據斯大林本人的特別指示,蘇聯軍事部門承擔了開發新式突擊重型坦克(編號T-30)的任務,當時設計人員拿出了幾種方案。第一種方案是裝配了一門76毫米炮和5挺機關槍的50噸車型方案,但是因為缺乏經驗影響了設計,甚至連設計草圖都難以如期繪製出來。這樣拖到1932年初,第一個圖案和一個木製的原型才被製作出來。實踐證明,T-30工程非常失敗,在開發時就夭折了,它的傳動系統問題成堆,速度慢的令人不能容忍。另外的嘗試也因為有太多困難被放棄,直到一位外國專家解決了難題。
圖片:德國於1933年研製成功的NbFz型多炮塔重型坦克。
1930年3月,由工程師愛德華·格羅特領導的德國專家小組到達了蘇聯。這個組被分到在列寧格勒的「布爾什維克」設計局編號AVO-5的專屬工廠。當時AVO-5正在研究TG-1工程,這項工程的目的僅僅是打算教蘇聯工程師怎麼開發重型車輛,它並沒作為完整功能的生產車輛被生產。1931年8月,當TG-1被完成並且測試時德國工程師正在來蘇聯的途中,設計局AVO-5便被重組。新設計局接到由最高蘇維埃發出的一條指令:「由1932年8月1日,必須基於TG-1型開發並且製造一種新型重型坦克,並定型為『T-35』的指示」。
圖片:T-35重型坦克(戰爭雷霆)。
1932年,第174機器製造廠的總工程師O·M·伊瓦諾夫接到要為蘇聯紅軍研製多炮塔重型坦克的任務,於是開始了設計工作。他參考了英國研製的「獨立」號多炮塔式重型坦克的基本設計方案,使用類似於T-28中型坦克加強版的炮塔武器系統,於當年7月製造出樣車並經過了測試。1933年,T-35重型坦克設計方案交由哈爾科夫機車製造廠批量生產。
圖片:雪地迷彩的T-35重型坦克,後面是一輛T-34中型坦克。
作為重型坦克,T-35坦克體格龐大,戰鬥全重達到52噸,比二戰後蘇聯和中國的「五對輪」坦克T-54/55和59式坦克還重。而該車車長達9.72米,車寬3.20米,車高3.43米,並不比後來的「鼠」式超重型坦克小多少。
圖片:鼠式坦克與T-35坦克的對比(戰爭雷霆)。
T-35重型坦克和英國的「獨立」號坦克一樣,也有5個獨立的炮塔。這5個炮塔分兩層布置。主炮塔在中央居上,裝有1門76.2毫米短身管火炮,彈藥基數90發,另有1挺7.62毫米機槍。下層圍繞主炮塔共有兩個小炮塔和兩個機槍塔,成對角線布置。
2個小炮塔位於主炮塔的右前方和左後方,每個小炮塔最初各裝一門37毫米坦克炮,1935年改為45毫米的長身管坦克炮,彈藥基數共200發,還有一挺7.62毫米並列機槍。2個機槍塔位於主炮塔左前方和右後方,各裝一挺7.62毫米機槍,彈藥基數為10800發。
圖片:T-35重型坦克設計方案。
炮塔這樣布置的好處是,火力配系和重量分布都比較均衡,可以實現對坦克四周360°所有目標的打擊。不過,除了主炮塔可以360°旋轉外,其餘4個炮塔只有165°~235°的方向射界。也就是說,和早期的「前無畏艦」一樣,由於總體布置上的限制,不可能將五個炮塔的火力全部集中到一個方向上。
圖片:最多一個方向可以有四個炮塔同時開火(戰爭雷霆)。
其實,在T-35研製的年代,45毫米長身管坦克炮和76毫米短身管火炮已經算是非常強大的火力了。那時候德國主力的II 號輕型坦克只有20毫米機關炮,接受的38T輕型坦克也只有37毫米坦克炮。而裝備50毫米坦克炮的III號中型坦克直到1937年才小批量生產。因此,可以說,在1935年以前,T-35重型坦克的火力還是具有統治級別的。
圖片:猛烈開火的T-35重型坦克(戰爭雷霆)。
為了滿足五個炮塔的作戰需求,全車共有11名乘員,即車長(兼機槍手)、3名炮長、3名裝填手、2名機槍手、無線電員和駕駛員。雖然T-35視覺上的巨大尺寸給人震驚,然而它的內部的空間卻很狹窄,炮塔之間並沒與彼此相連。坦克內部的可見性是很差的,特別是從駕駛員的位置(他只能筆直向前看)。
圖片:T-35坦克內部乘員彈藥布局(戰爭雷霆)。
然而,最大的問題是乘員的出入,因為乘員僅能從炮塔頂部的艙口進出,使自己不得不在敵人的火力下暴露自己。駕駛員處於一種甚至更壞的狀況:他的艙口不能被打開,只能從附近旋轉的機槍炮塔出入。如果這座炮塔被堵塞,駕駛員根本不能逃跑。坦克的全體乘員可能成為他們的自己坦克的「囚犯」。
圖片:T-35坦克內部乘員彈藥布局(戰爭雷霆)。
與相對來說還算說得過去的火力相比,T-35坦克的防護就不敢恭維了。駕駛室在前,戰鬥室在中。車上裝備有71-TK-1式電台,車內通話器,手持式滅火器和煙霧釋放裝置等。其實與龐大的車體相比較,其裝甲防護只能用薄弱來形容。T-35坦克的車體用軋制鋼板焊接而成,有些部位是鉚接的。裝甲厚度僅為11~35毫米。要知道,後來的KV-1重型坦克前裝甲達到了80毫米。
T-35這個薄裝甲僅能防槍彈,炮彈和炸彈碎片。為了增強它的裝甲防護能力,蘇軍曾對其裝甲板進行過加厚處理。但是結果是嗎,然並卵,在戰爭初期,T-35這薄弱的裝甲對上德國的坦克炮,就是各種穿、各種穿,各種穿!
圖片:德軍爭先恐後地在被擊毀的T-35重型坦克上合影留念。
圖片:被德軍繳獲的T-35重型坦克。
T-35重型坦克的動力裝置為1台V型12缸水冷航空汽油機。傳動裝置為機械式,行動裝置採用平衡式懸掛裝置和小節距履帶,每側有8個小負重輪。T-35坦克的缺點是速度慢,行程短,且不能原地轉向。
這麼重一個坦克車只有500馬力發動機,最高行進速度是公路30公里/小時,越野是19公里/小時,這個速度配合步兵作戰還算可以,想跟著普遍飛一樣的蘇聯坦克群進攻就是無法完成的任務了。而且在戰鬥形勢不利的情況下,這個速度連逃也逃不掉。T-35坦克也是個吃油大戶,耗油量公路上是百公里607升,越野時候更達到了百公里1300升,而自身的燃油載量只有910升。這樣,這車的最大行程只有公路150千米,越野70千米,基本上不能夠依靠自己退出戰鬥。戰爭初期,就有大量T-35坦克由於各式各樣的原因被蘇軍拋棄,成為德軍的戰利品。
圖片:翻入壕溝而被拋棄的T-35重型坦克。
當然,蘇聯人知道這種坦克的種種弱點,其實並沒有把太多的精力花在T-35坦克上。1933年開始生產時,只生產了10輛T-35。標準生產型直到1935年才開工,到1939年就停產了,總計只生產了61輛。從1936年開始在蘇軍中列裝,主要裝備在獨立第5重型坦克旅。當然,該旅的主要任務就是參加一年一度的莫斯科閱兵。就和當年蘇聯建造的華而不實的超重型轟炸機一樣,其實都是為了向西方展示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蘇聯向世界證明了它製造最複雜、最重型的坦克的能力。一時之間,T-35成了蘇聯軍事工業的驕傲。德、法、英等軍事強國都非常推崇,將其作為多炮塔坦克的標準,紛紛仿效。
圖片:參加閱兵的T-35重型坦克。
但是生產T-35A坦克是極其昂貴的:一輛要花費525000盧布,這大約可以製造9輛BT-5輕型坦克,就算好大喜功的斯大林也覺得受不了。對於多炮塔的實際用途,斯大林同志還是看得很清楚的,他原話是這樣說的:「這不是坦克上開雜貨店?」
1940年6月27日,莫斯科召開專門會議討論紅軍部隊中坦克裝甲車輛的問題。在爭論中,有人認為所有的T-35應該被改造為重型自行火炮,其它人則想要把所有的T-35轉給軍事學院。但就是沒有一個人提起將這些坦克作為第一線作戰坦克使用。
圖片:戰鬥的T-35重型坦克(戰爭雷霆)。
但戰爭的陰雲由不得紅軍這麼奢侈地亂扔坦克。T-35也作為一支戰力被考慮了進來。紅軍部隊的坦克力量迅速重組,新的機械化軍團形成了。統帥部說「這些坦克應該被用在前線」,因此,所有的T-35都被編入了第8方面軍的第34坦克軍下屬的第67和第68坦克團。衛國戰爭初期,T-35坦克部隊被部署在西南方面軍的防線,但在德空軍的猛烈轟炸下損失慘重。後來這兩個團參加了莫斯科戰役。
戰場上,一開始T-35坦克龐大的體型著實把德國鬼子嚇了一跳。但T-35實在是樣子貨,很快德國人就發現了這些坦克的弱點,第8方面軍的48輛T-35坦克在戰鬥的第一個月就大部損失,7輛戰損,其餘的因機械事故來不及修理而被遺棄。倒是游擊隊從戰場上搶救出的1輛拋錨的T-35坦克,頻頻打擊德國鬼子,立下了戰功。
圖片:在橋上不斷開火的T-35重型坦克。
通過戰爭,人們也很快認識到了T-35坦克的缺陷。T-35雖然火力強大,但機動性差、防護性差的弱點也十分突出。一位T-35坦克的指揮員作了如下的報告:「坦克僅僅能過去一個17度的斜坡,它甚至不能穿越一個大水坑。」一份關於調整了的過橋的指令被發給T-35部隊:「對於單個跨度銜接的橋樑,只允許一輛車一輛車過去;對於多跨度銜接的橋樑,若干車輛同時通過時,注意在它們之間要保持50米的距離;在所有的情況中,坦克的速度應該不超過15公里/小時。」
圖:另一位萌化T-35娘。
莫斯科戰役後,T-35銷聲匿跡,也意味著多炮塔坦克的沒落。只有1輛T-35陳列於俄羅斯庫賓卡坦克博物館度過餘生。雖然T-35坦克的缺點是明顯的,但擋不住軍迷們對多炮塔的喜愛,現在的多炮塔坦克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多炮塔神教的教義卻深深刻印在軍迷教徒心中,在各種架空歷史、遊戲中繼續展現其魅力。
圖片:傳說中的蘇聯KV-VI型多炮塔超級重型坦克。
圖片:以T-35為模板YY出來的VL-2超級無敵重型坦克!
然後日耳曼人打進來、韃靼人打進來、美利堅人打進來,其他的炮塔都被消滅了,唯有車裡雅賓斯克的炮塔巍然聳立。從此,他們管那裡叫「大蘇維埃的首都」——這就是車裡雅賓斯克的歷史。——《車裡雅賓斯克開埠》。炮塔數量的增加和車體外形的擴大將成為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潮流!全世界炮塔,聯合起來!顫抖吧!異教徒們!
點擊展開全文
推薦閱讀:
※直羅鎮戰鬥以後
※【戰鬥片】黃英姑(1980)
※拉卡之戰是又一次攻克柏林,俄軍30個營準備投入戰鬥
※[原創]一場難忘的戰鬥[參賽]
※女人要擦亮眼睛千萬別嫁這5種渣男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