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___一種春風有兩般

宋人為什麼愛梅花?范成大在那本中國第一部梅花作品《梅譜》里回答說:「梅,天下尤物,無問智賢愚不肖,莫敢有異議。學圃之士必先種梅,且不厭多。他花有無,多少,皆不繋重輕。余於石湖、玉雪坡既有梅數百本。比年又於舍南買王氏僦舍七十楹,盡拆除之,治為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與梅。吳下栽梅特盛,其品不一,今始盡得之。隨所得為之譜,以遺好事者。」 范成大的《梅譜》是一本研究與實證之作。 書里講述了梅花產地與分布(蘇州、桂林、杭州、會稽、四明、吳興、武康、成都等等地方),又專門介紹梅花品種與種植、栽培,從水土來看梅花:「江梅,遺核野生,不經栽接者。又名直腳梅,或謂之野梅。凡山間水濱,荒寒清絕之趣,皆此本也。」根據他的記載,南宋時梅花品種有十二個:江梅、早梅、官城梅、消梅、古梅、重葉梅、綠萼梅、百葉緗梅、紅梅、鴛鴦梅、杏梅、蠟梅。這些分類遵循一個原則,就是從野生類,到人工栽培類,又到嫁接類;梅又有果梅和花梅之分,《詩經》時代梅就屬於果梅,從果到花的關注,其實意味著一種審美的變化,花梅則從顏色(白、粉紅、紅)、花瓣(單瓣、復瓣、重瓣)和結果與否等層面,這就不僅僅是遠觀近賞,范成大還給出了梅花進化上的演進圖景,散發著科學理性主義的光芒,為後世認識梅花開啟了普及法門。  要知道,在范成大之前,許多文雅之士優美的文辭下面,紅梅面臨的是其桃杏不分的尷尬現實,「北人全未識,渾作杏花看」是笑話,「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是扯淡,范成大不欣賞,他欣賞的是方子通一篇絕唱:「紫府與丹來換骨,春風吹酒上凝脂」,這才牛逼,透視到梅樹那如硃砂般紋理肌肉中去了。  當然,用這種標準來看宋人劉元載妻《早梅》,就會深陷在其敏銳觀察後所羅列語言氣場里: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  憑伏高樓莫吹笛,大家留取倚闌干。  這首觀察力過強的詩,從誕生開始就被視為神品,它總是靈異地出現在各種志怪小說中。  梅花總是向南面先開,向北面後開,梅喜暖,絕非像有位詩人說的那樣「梅花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北方種植不了梅花,北人不識不是北人的錯,而像紅梅這樣的尤物,就是南方,也並非到處都有,一般人難睹其容。逮到機會的,就會趁機打劫一枝,這蓋成了一個龐大的「紅梅」大廈。    宋人劉斧從劉元載妻《早梅》中獲得仙氣,他寫了一個《紅梅》故事:    蜀州有紅梅數本,清香赭艷,花之殊品也。郡侯構閣環堵以固之,梅盛芳則郡侯開宴賞之,他時則扃鑰,遊人莫得見之。一日梅已芳,郡將未至,有兩婦人高髻大袖,憑欄語笑。守梅吏仰視,因驗扃鑰如故,而上有人何耶?乃走報郡侯,侯遣人往驗,既啟鑰不見人,惟於閣東壁有詩一首,其詞曰: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憑伏高樓莫吹笛,大家留取倚闌干。詩意清美,字體神秀,豈神仙中人乎?      這個故事後來經過明代文人的加工,後經明人的改造,坐實到了唐人身上,演化成公子與仙子的相戀相愛故事《古杭紅梅記》。這個明人創造故事,其實也彌補了柳宗元《龍城錄》里趙師雄在羅浮大梅樹下遇到梅仙后的憾事。洪邁在《夷堅志》里也寫一個紅梅仙的故事,但太鬼怪了些。    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間,因憩仆車於松林間酒肆旁舍。見一女人,淡妝素服,出迓師雄。時已昏黑,殘雪對月色微明,師雄喜之,與之語,但覺芳香襲人,語言極清麗。因與之扣酒家門,得數杯,相與飲。少頃,有一綠衣童來,笑歌戲舞,亦自可觀。頃醉寢,師雄亦懵然,但覺風寒相襲。久之,時東方已白。師雄起視,乃在大梅樹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顧,月落參橫,但惆悵而已。    范成大的紅梅故事要簡潔的多,有竊梅為尚的喜感。    承平時,此花獨盛於姑蘇。晏元獻公始移植西罔圃中。一日,貴游賂園,吏得一枝分接,由是都下有二本。嘗與客飲花下,賦詩云:「若更開遲三二月,北人應作杏花看」。客曰:「公詩固佳,待北俗何淺耶」。晏笑曰:「倫父安得不然。」王琪君玉時守吳郡,聞盜花種事,以詩遺公曰:「館姓宮北發精神,粉瘦瓊寒露蕊新。園吏無端偷折去,鳳城從此有奴身」。當時罕得如此,比年展轉移接,殆不可勝數矣。    除了像《梅譜》這樣科學得像園藝教材的章節外,范成大還有不少詩詞對象是梅花。我喜歡的有《嶺上紅梅》一首:  霧雨胭脂照松竹,江面春風一枝足。  滿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傾城在空谷。  城中誰解惜娉婷?遊子路傍空復情。  花不能言客無語,日暮清愁相對生。  這不是一首嚴格的律詩,意境卻很好,記得當年讀到這首詩的時候,忽然就與我最喜歡的一本小說《多情劍客無情劍》跨時空無縫對接起來。  裡面有一個梅花盜不是重點,裡面有一個很美的梅園,也不是重點,而是,當李尋歡找到阿飛的時候,那一段對話:  他不願阿飛再想這件事,忽然抬頭笑道:你看,這棵樹上的梅花已開了。阿飛道:嗯。李尋歡道:你可知道已開了多少朵?阿飛道:十七朵。李尋歡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凍結。因為他數過梅花。他了解一個人在數梅花時,那是多麼寂寞。  這是古龍最擅長的手法,寂寞的人,寂寞的花,寥寥數語,直抵內心。聞者心酸,近者落淚。  范成大有詞《虞美人?寄人覓梅》:「余好探梅消息。日日溪橋側。不如君有似梅入。歌里工梁妍笑、兩眉春。疏枝冷蕊風情少,卻稱衰翁老。從教來作靜中鄰,冷淡無言無笑也無顰。」我還是喜歡「疏枝冷蕊風情少」和「冷淡無言無笑也無顰」兩句,鬧中之靜方是靜,喧嘩中的寂寞也才方是寂寞。  范成大看不到古龍的迴響,但他寂寞孤心讓另一個人深深領會,看了他的《攬轡錄》後,這個人失聲痛哭,文字能讓悲觀者前行,煥發出奇異的力量。  「夜讀范至能《攬轡錄》,言中原父老見使者多揮涕,感其事,作絕句: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遺老不應知此恨,亦逢漢節解沾衣。」  如果這首讓人覺得不熟悉,想不起作者是誰,那就換一首: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卜運算元?詠梅》是許多中國學生耳熟能詳的作品,當年我囫圇吞棗背下這首詞的時候,不理解其中的情懷,也不知道梅花會那麼孤寂,只是額外記住陸遊是愛國詩人,多年後,有人說他不是愛國詩人的時候,我是如此震驚與愕然,總有人用今天的處境去理解古人,而不是古人的處境去了解之同情。  「順嘴打哇哇」年代的朗誦印記,武俠小說年代培養的閱讀興趣,大學年代寫論文時的按圖索驥,做編輯記者年代培養的為什麼追問,到如今,我已跨過而立之年,翻著著舊書、喝著老普洱茶,用著面前每年更新一次的電腦,想著昆明黑龍潭的梅花就要盛開,同樣有著難言的交織感,是因為我也那麼孤寂,需要一枝梅?還是因為梅花讓我看到蕭瑟,我們合約在一起?也或許是,因為他們愛,所以我愛?  當一個愛國者被另一個愛國者所打動時,一定發生了什麼。*********************************************************************************************** 范氏在《梅譜?後序》中總結說,「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橫斜疏瘦與老枝怪石者為貴。」這也是為何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能夠動容千古的原因所在,但對林逋來說,梅花,或許真是一種癖好而已,因為,後人密密麻麻的蓋樓遊戲始終沒有把這兩絕句壓跨,反而成就了其圭臬之尊位。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一出,北宋詩人一個個都敗陣下來,有天縱之才的蘇東坡開始有些不服氣,模擬一番後,也自認輸,把《山園小梅》留給兒子當教材了。     好笑的是明代李東陽,吟誦一番後,感到明人終究是不敵林逋,他希望唐人李杜之類從棺材裡爬出來,把林逋的氣焰滅下去。楊慎則乾脆說,「梅花詩被宋人作壞,令人只見梅枝可憎,香影全無。」他自己呢?只能跑到雲南深山老林,對著熱帶清香樹寫梅花。但楊慎說對了一點,宋之後,梅花抒情可發揮的餘地微乎其微,只剩下了一些字句的較量,而這個,衡量的也許不僅僅是才氣,還有那種痴愛成癖的真人。     李綱在為唐人宋憬《梅花賦》所寫的序言里說:「予謂梅花非特佔百卉之先,其標格清高始非余花所及,辭語形容尤難為工。唯標格之獨高!,故眾美之咸具,下視群芳不足比! 數桃李遜嫮、梨杏推妍、 玫瑰包羞、芍藥厚顏, 相彼百花, 孰敢爭先。」  李綱在梁溪的居所,房前屋後都種有松菊蘭桂竹,植梅花於其間, 以示格高。    在宋代,梅花已經成為歲寒三友之首。    漢語中有一個重要的傳統,就是從詠嘆植物身上找到一種潔的精神境界,他們力排眾議,首推之物,必然昭示著一種孤潔形象,這是對人形象的追求。  梅花的香與屈原時代的香草一樣,都是取潔的一面,香的潔,也許在各種廟宇中讓人更容易理解。與梅花相伴隨的水、雪之類,就更是清潔之物。也許有人會說,「紅梅」這樣艷麗之物不好辦了吧?他們有辦法,上文所說寫「紅梅稀缺」與「紅梅成仙」是一個路數,另一個就是他們發現紅梅花開晚於其他梅花,又挖掘其冰姿爽容一面,並刻意引到人與桃杏比較,殺手鐧還是回到紅梅有他花不具備的「暗香」來,這些都是梅花書寫中主要的路數。    那麼梅園的景觀營造,都是為了更大程度上提升梅格。    楊萬里的好友張功甫著有《梅品》,講自己建梅園經過,又給出梅花宜稱、憎嫉、榮寵、屈辱四事,各分諸條。宜稱二十六條、憎嫉十四條、榮寵六條、屈辱十二條,總五十八條。這些要求就題在大堂,警省來人。    其序云:  梅花為天下神奇,而詩人尤所酷好。  淳熙歲乙巳,予得曹氏荒圃於南湖之濱,有古梅數十散輟,地十畆。移種成列,增取西湖北山別圃紅梅,合三百餘本,築堂數間以臨之,又挾以兩室,東植千葉緗梅,西植紅梅,各一二十章,前為軒楹如堂之數。  花時居宿其中,環潔輝映,夜如對月,因名曰玉照。復開澗環繞,小舟往來,未始半月捨去。自是客有游桂隱者,必求觀焉。頃者太保周益公秉鈞,予嘗造東閣坐定,首顧予曰:「一棹徑穿花十里,滿城無此好風光。」蓋予舊詩尾句。眾客相與歆艷。於是游玉照者又必求觀焉。值春凝寒,反能留花,過孟月始盛。名人才士,題詠層委,亦可謂不負此花矣。但花艷並秀,非天時清美不宜,又標韻孤特,若三閭、首陽二子,寧橋山澤,終不肯頫首屏氣,受世俗湔拂。間有身親貌悅,而此心落落不相領會,甚至於污褻附近略不自揆者,花雖眷客,然我輩胸中空惆,幾為花呼叫稱寃,不特三嘆而足也。  因審其性情,思所以為獎護之策,凡數月乃得之。今疏花宜稱、憎嫉、榮寵、屈辱四事,總五十八條,揭之堂上,使來者有所警省,且示人徒知梅花之貴而不能愛敬也,使與予之言傳布流誦亦將有愧色雲。    這是一個園林故事,後世建設梅園者,莫不敢無視此文章。十畝之地,古梅數十株,品種三:江梅、緗梅、紅梅,共三百多株,其他有堂室、亭軒、小築、水澗、小艇……,梅園就是一個小花園了,賞梅吟梅才是重點。    他所列的花宜稱二十六條,想必這個梅園是有的。「澹陰、曉日、薄寒、細雨、輕煙、佳月、夕陽、微雪、晚霞、珍禽、孤鶴、清溪、小橋、竹邊、松下、明牕、疏籬、蒼崖、綠苔、銅瓶、紙帳;林間吹笛、膝上橫琴、石枰下棋、掃雪煎茶、美人澹妝篸戴。」 真可謂「謂縱橫百態,疊見層出,豐而瞻典」。    與宜稱相對的就是憎嫉,有十四條:為狂風;為連雨;為烈日;為苦寒;為醜婦;為俗子;為老鴉;為惡詩;為談時事;為論差除;為花徑喝道;為對花張緋幙;為賞花動鼓板;為作詩用調羹驛使事。     這裡有意思的是,最後一條,「用調羹驛使事」。調羹典故說的是國家大事,昔年商王武丁用傅說為相,希望傅說治理國家要像用鹹味鹽和酸味梅等調味品「調鼎和羹」一樣。驛使指的是南朝時陸凱的《贈范曄》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這裡到底是說不要亂用梅花典故,還是不要攀折梅花,不得而知。想來其文本就用典,那不許折枝可能更大些吧?勿談國事古已有之。    明人章綸就很看重這種個人情趣,他在《梅坡百詠詩引》里說,「梅之合德,於君子者無間隱顯,而求其趣味於隱君尤宜。蓋其性格好生於流水溪橋之上,園林松竹之間,雖間或為玉堂之樹,壽陽之妝,然終非所性也。故詩人吟詠亦多於隱者見之。」  《梅品》里的花榮寵,有六條:為煙塵不染;為鈴索護持;為除地鏡凈、落瓣不淄;為王公旦夕留盻;為詩人閣筆評量;為妙妓澹妝雅歌。這是對環境潔的追求,一塵不染,落瓣不沾灰,詩人擱筆,方能與梅格相稱。    花屈辱有十二條:為主人不好事;為主人慳鄙;為種富家園內;為與麄婢命名;為蟠結作屏;為賞花命猥奴;為庸僧牎下種;為酒食店內插瓶;為樹下有狗矢;為枝下晒衣棠;為青紙屏粉盡;為生猥巷穢溝邊。    《梅品》繼承了唐以來的所有「煞風景」事項,又拓展了許多好與不好之處,對明代園林影響甚大,所以,今天以其說我們繼承了明代的物質文明,還不如說,我們要回到的是宋代的精神生活。  劉克莊的《病後訪梅》這樣說,「菊得陶翁名愈重,蓮因周子品尤尊。後來遂判梅公案,斷自孤山迄後村。」    菊花因為陶淵明成為魏晉時代的絕唱,蓮花得益於周敦頤《愛蓮說》,孤山是誰呢,就是林逋,他晚年隱居於此,成為梅妻鶴子的形象代言人,後村是劉克莊的號,這是一種自詡,他的梅花詩至少我看來,不怎麼樣。    劉克莊因為在《落梅》中「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之句陷入文字獄,被罷免十年之久,也有首詩說這個事情 「夢得因桃數左遷,長源為柳忤當權,幸然不識桃與柳,卻被梅花誤十年」。夢得是劉禹錫的字,他有一個著名的「桃花劫」,因為寫桃花詩兩次被貶,依舊死不悔改;長源是唐代政治家李泌的字,也是因為寫柳失寵於皇帝。但他沒有放棄,四朝為官,是唐中期著名的政治家。    高潔、孤潔派都是一群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徒。    朱熹有《次韻劉秀野前邨梅》:「玉立寒煙寂寞濱,仙姿瀟麗盡無塵。千樹搖落今如許,一樹橫斜絕可人。真與雪霜娛晚景,任從桃李殿殘春。綠陰青子明年事,眾口矜嗟鼎味新。」 方回的評價是「此皆寄意於梅,猶孔子所言『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無上文無下文, 只此十個字,足見士君子之為人也。」    後人說梅有四德,最早起源也與朱熹有關,他解釋《易》時說,「王本說『元亨利貞』為大亨利正,夫子以為四德,梅初生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物生為元,長為亨,成而未全為利,成熟為貞。」不過,孔子並沒有說過這樣的話,估計是朱熹借孔子之口來說話而已。     總結梅花的德行的,還有明朝的姚淶,他認為梅花有五善,在其《梅花記》中說,「謂梅花今古同賞,或謂其風韻獨勝,或謂其神形俱清,或謂其標格秀雅,或謂其節操凝固。並給梅花歸結出五善。梅氏者,有五善焉,博於濟物,仁也不撓於時,義也。生不相陵,禮也,審於擇友,智也 出不衍其期,信也。」     我以為,他把梅花該說的都說了。
推薦閱讀:

紅虹篇: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暗影浮動月黃昏的夫妻之道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有一種女人,其貌不揚,暗香浮動。
描寫梅花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TAG:浮動 | 黃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