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丨消解神秘,祛除幻想 :青少年網路交往引導的關鍵(孫彩平)

截止到2014年12月,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達到2.77億,佔整體網民的42.7%,占青少年總體的79.6%,其中12到18歲的中學生網民,占青少年網民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以上。[1]根據相關研究,近40%的中學生報告自己至少有一個網路戀人,36.5%的中學生報告自己經常與網友保持聯繫。[2]

網上交往已成為當代中學生的一種普遍的新型人際交往方式。青少年為何熱衷於虛擬的情感支持?如何引導他們理性對待這種「脆弱的相依」?破解網路交往的迷題,是當前廣大中學教育者面臨的時代話題。

看點

01

青少年為什麼迷戀「脆弱的相依」?

除了遊戲,網路交往是青少年網路生活的最重要內容。不同於網路遊戲提供的消遣與娛樂,青少年上網交友主要為尋求情感支持,滿足交往的需要。[3]青少年為什麼會熱衷於建構這種「脆弱的相依」?

1時尚的「自我實驗室」

依據埃里克森(E.H.Erikson)的人格發展理論,12到18歲,中國的中學時代,是 (自我)同一性發展的關鍵期。埃里克森喜歡用「危機」來描述其對人生髮展可能帶來的雙重後果:其「危」在於發展不好會導致角色與價值觀的混亂,甚至在與成人和常規的對抗中誤入歧途;「機」在於發展得好會使人獲得對美好自我(包括角色)、某種價值觀念的深刻「忠誠」,從而堅定自己未來的路向與追求,為成就絢麗多彩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處於這一發展階段的青少年喜歡嘗試各種角色,實際上是通過嘗試來發現自己適合併喜歡的角色,建構自己理解並接受的價值觀體系。這是一個以角色試誤為主要方式的社會性學習過程。貌似與現實世界相分離的虛擬空間,恰好為青少年提供了一種看似不帶來後果(包括經濟、道德甚至法律後果)的模擬試驗情境。

在虛擬空間,青少年非常喜歡角色扮演類遊戲(在筆者5年前的研究中,84%的高中生報告自己正在或者曾經玩過此類網路遊戲,當前這個比例可能更高),甚至也把網路空間的人際交往(包括網戀)遊戲化——中學生有40%的網戀率,有超過35%的中學生認為網戀是一種情感遊戲。[4]

青少年顯然喜歡這個時尚的「自我實驗室」,樂於在這個空間,試驗性地探索自我,因為「在這個真實並虛偽的世界裡,我可以隨心所欲地遊覽,可以海闊天空地暢談,可以是高官,可以是富商,也可以是我——一介百姓……」

這種虛擬的天馬行空的社會性試誤過程,在成人眼裡自然是一些不可預測的行為、無法理解的選擇,甚至潛藏著自我毀滅性的愚蠢,但卻正好滿足了青少年探索自我同一性的濃厚興趣,所以他們樂此不疲。

2對神秘性的迷戀

與現實交往不同,網路中的交往者無法確知對方社會背景的真實性,也無法確定在需要時能夠再次與對方相遇,即使相約,也不能夠確信對方能夠赴約……因而,不確定性,可以說是網路交往的一個重要特點。

克勞特(Kraut)與他的同事因為網際關係的「淺顯和容易解除、偶然和狹隘」[5]性特點而稱其為一種弱聯繫,是一種「脆弱的相依」。但這種弱聯繫顯然不是因為其脆弱性,而是因為其不確定性、未知性以及自身的「可隱性」帶來的神秘感,對青少年(包括部分成年人)有了具大的吸引力。

自古以來,神秘感對人有著天然的吸引力。

與人們第一次聽到無線電廣播,看到電影與電視上活靈活現的影像,聽到其傳出的惟妙惟肖的聲音時是一樣的,網路的神奇對剛剛觸網的人(由於識字水平的原因,一般來說,小學高年級和中學以後,才可能參與性地進入虛擬生活)具有無法抵擋的誘惑力。

但不同於廣播等傳統媒介,網路人不是網路生活的旁觀者,而是置身其中的參與者,是演員,是網路文化與生活的直接生產者。這一身份變化所激發的參與熱情是無需言表的。

更為有吸引力的是,在網路空間,人以「身體退隱」的匿(昵)名方式出現,還可以有馬甲這種類似現實中的替身,如果說交往對方的匿名化與馬甲增強了網路交往的神秘感,自身匿名與馬甲則讓參與者有不被人知的「隱秘性」和「安全感」。

這有點類似童年時的經典遊戲捉迷藏:當事人隱藏,偷窺他人的行跡與找尋。毫無疑問,青少年在網路交友中可能體驗到童年時玩捉迷藏遊戲的快樂與刺激。

3理想化的心理投射

CNNIC(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顯示:60.1%的青少年信任互聯網上的信息,整體對互聯網信任度高,依賴性強,安全意識較弱。

這可能是由於學習壓力的存在,內心秘密世界在日漸形成的中學生生活節奏緊、課餘時間少、缺少表露心跡的對象與機會,會容易選擇向網路朋友吐露心聲,把網路誤作「真實自我」的展現平台,也會由於幻想式的心理投射而對網路交友產生情感寄託。

網路空間的「隱形人」狀態及與對方的偶遇情境,不僅為當事人提供了想像的安全感, 「反正你也不知道我是誰」的隱秘性以及「從此不會再相見」「我們互不認識」的疏遠感,也促成「說了也無妨」的心理,使人在網路空間更可能吐露在現實生活中、在身份和各種社會性約束中不便和不能講的「真言」和「忠言」,給當事人一種自我真情告白的輕鬆和自由感,從而容易讓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把網路當成安全而隱密的場所,將網友當知己。

喬伊森在2001年做的對比研究,證實了這一點。[6]在現實中沒有機會表現自己(如很少受到關注的人)或者由於各種原因(如身體、相貌等)而無法表現自己的人,在網路中往往會表現出與現實中反差很大的性格特徵,會更容易把這當作「真實的自我」。

有這種想法的人,也容易「推己及人」,把網友的話當「真言」、「忠言」和「臟腑之言」來看待,認為網路朋友比現實中的人更可靠、可信,從而在其內心,與網路朋友間產生更親密的感覺,從而容易對網路空間中遇到的人形成強烈的信任與依戀。

但是,這種「真情告白」,很多情況下是建立在人對自我及對方的理想化想像基礎上的。「距離產生美」的原因,就是因為距離為人只提供了一個大概的輪廓,其中的細節都依賴想像去補充。網路可以使人超越物理空間,但依然無法超越人在場可能提供的諸多真實細節:眼神、表情、語氣、動作以及所有這些與人的氣質、衣著等給人的整體感。

所有這些無法通過網路顯示的細節,都會通過當事人依據有限的文字信息和自己的想像而添加上去。在這些想像中,會有很多與真實情況不一致的因素。巴格等人的研究發現,「如果參加者喜歡他們交流的聊伴,那麼他們往往把一個人理想親密朋友的品質投射到這個聊伴身上」。 [7]網友交往中「見光死」現象,說明了網路交往中所建構的理想化形象與現實網友形象之間存在巨大的反差。

這種理想化想像,如同一個濾鏡,一方面使虛擬交往「看上去很美」;另一方面也可能掩藏了不可見的醜惡,但天真的青少年可能只看到其美麗的一面。

看點

02

引導的關鍵:祛除神秘與幻想

網路交友給處於同一性探索中的青少年提供了一個虛擬的實驗室,應該成為有助於青少年自我健康成長的新平台。但由於虛擬交往的特殊性,容易使不明就理的青少年產生過度依戀和不切實際的幻想,甚至誤入歧途。對青少年網路交友引導的關鍵是祛除其神秘性與幻想,將網路交友現實化與理性化。

1通過信息技術知識普及消解神秘感

降低神秘感的最好方式是揭秘。如前所述,網路交友的神秘感有兩個層次:一是網路本身的技術神奇性;二是網路交往中人的私密性。

針對青少年基於對網路技術的不了解而產生的神奇感,要結合信息技術課程與科普專題講座的方式,生動靈活地開展。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讓青少年深入淺出地了解虛擬空間的基本工作原理,特別是虛擬交往的工作原理,從而一方面激發其對科學技術進步的嚮往,另一方面解除網路的神奇感,對網路產生「原來如此」的科學態度。

針對青少年基於誤解產生的網路空間的私密性,一方面可以講解科學知識,如簡單的網路追蹤和解秘技術,甚至可以讓學生自己體驗簡單的網路追蹤與偵查;另一方面通過真實的網路案例進行引導。主要目的是引導青少年認識到,網路空間不是一個私密空間,而是一個開放空間,個人的任何網路「足跡」都可以追查,所有的網路密碼都可能被解秘,因而,虛擬空間跟現實空間一樣,有監控(網管),有小偷(盜號及各種黑客),現實中的警察可以在網路中追擊任何違法行為。從而讓青少年明白網路不是世外桃源,網路行為實際沒有任何私密可言。

另外,一些老師選擇通過主題班會這一公開討論的方式,直面網路交友問題,使這一問題本身公開化,也是一種降低網友私密程度的方式,可以收到不錯的效果。

祛除了網路的神奇性與私密性,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初上網者對網路交友的迷戀可能。

2現身說法,揭開網路幻想的面紗

針對青少年網路交友中容易出現的誤將網友當知己的問題,引導他們認識到心中的網友與其本人間可能存在反差這一事實,祛除其對網友存在的不切實際的幻想,是問題的關鍵。

可以通過一些典型的網路詐騙案例(如果有發生在身邊或者青少年熟悉的更好),引導學生明白網路交流中的虛擬性。也可以嘗試通過活動設計,讓學生親身驗證,引導青少年在觀念上逐步祛除網友的光環。活動可以分幾種方式進行:

第一種方式是開關於網友的交流會,請大家談談自己交往的網友,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大家的網友都是「非常好的」,比自己身邊的朋友都要好,從而反思「心中」的網友可能與現實存在差距。

第二種方式是請有過「見光死」經歷的學生講述自己的這一經歷,從而讓學生確信自己「心中」的人與其真實的狀況之間的差距。考慮到有學生會有隱私避諱,可以選擇一些同齡人的案例,也可以選擇一些學生們熟悉的影視劇片斷,包括小品等影視作品中的案例等。

第三種方式是與信息課結合(需要技術性控制),或者專門設計一個交網友的系列活動。事先請學生一起體驗交網友的過程(可以通過位置選定的方式使學生加的都是自己班的同學),一段時間後,請大家交流自己所交到的網友情況(不說網名,只說結識與交流的過程)、自己對網友的印象,最後請他們在班裡找到自己的網友,通過現實與網路空間的印象差異,明白網路空間的交流與現實間的反差。

另外,豐富青少年現實生活,讓他們在現實中有充分的交流、表現和表達自我的機會,也是防止青少年迷戀網路交友的重要舉措。

注釋

*本文為教育部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網路生活對青少年學生道德成長的深度研究[DIA110285]研究成果。

[1] CNNIC,《 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2015年6月.

[2] 孫彩平 劉文亮,青少年網路生活的道德狀況及對道德教育的挑戰,思想﹒理論﹒教育【J】,2010(6),16-20.

[3] 孫彩平 唐燕,國內中學生網路交友調查報告,上海教育科研【J】,2009(11),40-43.

[4] 孫彩平 劉文亮,青少年網路生活的道德狀況及對道德教育的挑戰,思想﹒理論﹒教育【J】,2010(6),16-20.

[5] Kraut R, Patterson M, Lundmark V, Kiesler S, Mukopadhyay T, Scherlis W.(1998) Internet paradox: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 American Psychologist,53,1017-31.

[6]【英】亞當﹒喬伊森,網路行為心理學——虛擬世界與真實生活,任衍具 魏玲譯. 商務印書館,2001:135-136.

[7] Bagh,J.A.,McKenna,K.Y.A and Fitzsimon,G.M.(2002) Can you see the real me? Activ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true self」 on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the social Issues,58(1) 18-19

欄目:我該怎麼辦

作者:孫彩平 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陳秀娣 周芳

擴展閱讀

從郵箱到博客再到微信:優秀班主任如何利用網路與學生共成長?

班主任雜誌

ID:banzhurenzazhishe

1.點擊歷史信息,查看更多內容


推薦閱讀:

中國內家武學闡秘(又名武法機要)(網路)下
經典之網路幽默語句,別有特色的話
甲溝炎 單方(網路整理 僅供參考)
網路情緣不言愛

TAG:推薦 | 青少年 | 幻想 | 神秘 | 少年 | 引導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