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國產手錶,我們應該聊點什麼?
先來描述一個簡單的情景:
當你和外國人聊到鐘錶的時候,朗格,百達翡麗,江詩丹頓,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以及他們複雜誇張的技術,都是建立良好關係的談資,如果,外國人問到,中國的製表業怎麼樣,這個時候我們該聊點什麼?
就這個話題我想和大家深入的談談中國的製表行業,我們在這個行業起步很晚,但也並非你想像中的那麼落後,說不定能給你多些談資。圖文信息較多,為了您看的明白,分成幾個部分呈現,內容整理自書籍和網路,並一定權威,你看的明白就好。
準確的說是在16世紀80年代,也就是明末清初之時,有一位來自西方的傳教士來到了中國,他的名字叫利瑪竇,這位先生可以說是當時西方傳教士的代表人物,跟他一起來到中國的還有一個叫做自鳴鐘的東西,在當時我們對話民族對計時的概念應該說還十分模糊。
傳教士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不是來搞慈善的,後來的事情大家都明白了,這裡就不再多講了,最早敲開我們這個文明古國大門的不是鴉片,而是會報時的鐘錶,一個自鳴鐘表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水路港口是傳教士最先到達地方,對這些地方的影響也是深遠的,例如上海,我們現在的上海牌手錶不能說和當年的傳教士毫無關係吧,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們就開始仿造傳教士帶來的自鳴鐘表鍾,再看看今日,您是不是會發現早有先例?還說當年吧,由於對工藝流程和技術的不夠精通,那個時期的仿製品都相當的粗糙,剛才提到的那個外國人,他是用自鳴鐘敲開了紫禁城的大門
這是當時進入中國的傳教士,按照圖片順序,利瑪竇義大利人,湯若望德國人,南懷仁比利時人
時間到了公元一六零零年,這位義大利人帶了兩個自鳴鐘一大一小送給了當時的明朝萬曆皇帝,這位「明」君自然是非常喜歡,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中國開啟了收藏和製表業的大門
回頭看看歷史你不難發現,在清代的很多詩詞中都有對鐘錶的描述,或者說是吟誦,說道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那就是,康熙爺,雍正爺和乾隆爺,透過這些詩詞歌賦,就不難得知當時的西方科技對我們的影響,對清朝歷史熟悉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皇宮中有一個機構叫做造辦處,這個機構是幹什麼的?就是宮裡的吃穿用度以及製造金銀細軟都是從這裡「造辦」。
別人有不如自己有,順治帝時期就開始集中大批優秀工匠,模仿,設計,打造自己的鐘錶,甚至連皇帝自己都親自加入,這不是野史,卻有資料可查,不惜工本也要打造出符合皇宮氣質的鐘錶。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故宮博物院看一看,那些奇思妙想設計精巧的鐘錶
新中國的手錶工業
我國製表業,真正起步是60年代,70年代這一時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80年至90年代初達到了峰值狀態,90年代末基本是開始走下坡路
那個時期是百花齊放,這是發展最輝煌的70年代,眾多的國產表
快速的發展得益於國家的大力支持,當時的情況是我們物資匱乏,手錶在那個時期承擔了當之無愧的奢侈品,再有一方面的因素,受限於一些國家,沒有其他的選擇
官方的支持與參與對鐘錶業的發展再次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970年3月,原輕工部組織全國各大手錶廠研發出統一機芯SZ1,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鐘錶行業的快速發展,在80年代中期,國家機械委定點企業中光手錶廠就有39家,多數錶廠都有兩種以上品牌的產品,比較知名的包括上海手錶廠、天津手錶廠、北京手錶廠、丹東手錶廠、瀋陽手錶廠等等,但這些錶廠多數都只用統一機芯,利用計劃經濟的配額在全國進行銷售,區別僅在於外觀和品牌的不同,自己研發新型機芯的廠子鳳毛麟角。
國產統一機芯SZ1
改革開放以後,國外品牌開始進入,對比出了統一機芯的單調簡陋,個性化的消費趨勢以及消費能力的提升讓缺乏創新的國產表迅速失去了市場。
而來自國家層面的支持不復存在,則對中國鐘錶行業造成了更致命的打擊,再加上失去了計劃經濟的保護,曾經風光的錶廠紛紛關門,錶廠中曾經風光無限的鐘錶技師多數下崗改了行。
計劃經濟下難求的「購表票」
曾經的輝煌已經成為歷史
在真正的商業環境下,生存一定與堅持不懈和創新息息相關。過去的國產知名腕錶品牌,如今在市場上看得到和買得到的,只剩下了天津手錶廠的海鷗、上海手錶廠的上海以及北京手錶廠的北京。
對於普通大眾而言,去消費這些品牌,多數是為了那份情懷,但這些品牌之所以還能活在今天,與他們在國際品牌激烈競爭下的掙扎、堅持、努力、創新正向相關,只是在瑞士品牌強大的宣傳戰略下,大多數人不再去關注這些國錶廠都做了哪些努力,其實他們都在不同的方向不斷努力,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例如海鷗手錶廠潛心機芯研發,自主研發出包括陀飛輪在內的各種複雜機芯,不僅應用于海鷗品牌,更輸出到更多亞洲和歐美國家;北京手錶廠不斷升華琺琅、浮雕、刺繡等中國傳統工藝,將中國文化與腕錶完美結合,極具收藏價值;上海手錶的發展則在前兩者之間,傳統復古的外表,樸實無華的機芯,步伐不快,但踏實穩健。
海鷗錶廠自主研發的陀飛輪機芯
非常值得一提的國產品牌,還有飛亞達。這個1987年在深圳成立的小廠如今已上市並成為走進巴塞爾表展的國際明星,在90年代初國企錶廠被臃腫的身軀拖累乏力的時候,飛亞達憑藉靈活的推廣策略迅速佔領了市場,新聞聯播開播前的電子時鐘倒計時「飛亞達為您報時」至今還縈繞在耳畔。
創新就是率先模仿,但一直模仿就是抄襲。飛亞達早期的表款有著濃厚的雷達、勞力士身影,但近幾年來,設計和技術創新一直是這個品牌的第一要素,不少系列表款非常吸引眼球。此外,飛亞達還收購了一些國際腕錶品牌,開始在品牌架構發展上呈現出更加國際化的視野。最讓我豎起大拇指的,是飛亞達構建了「名表零售商業品牌+表業產品品牌」的業務主線,並且在旗下實體店面中,設置了培育新一代鐘錶工匠的維修中心,這些都為國產手錶工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基礎。
飛亞達不斷創新產品線
鐘錶的創業者和獨立製表人
世界十大名表創始人當年的故事,已經被四大鐘表集團和表友們宣傳到了互聯網的每一個角落,可近10年來,還有哪些值得稱道的鐘錶製造創業者?尤其是國內近兩年創業風吹的稀里嘩啦的時候,滿天飛起的各種人物,你見過哪一個是鐘錶製造業的么?
雖然我沒有做過細緻的調查,但我知道,在中國,有很多熱愛鐘錶、懷揣振興國表夢想的創業者,在各自的道路上艱難前行著,也許受多年形成的國內行業環境的影響,受集團化營銷策略的大瑞士品牌擠壓下,受消費者多年形成的品牌認知和消費習慣的限制下,這些創業者多數未能異軍突起,或者半道夭折,或者步入歧途,或者易幟改行。
獨立製表人是最具創意並擁有出色技術的製表師,他們多數從修表起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絕活以及不願與大品牌妥協的製表美學。世界獨立製表人協會(AHCI)於1985年在日內瓦成立,是獨立製表人團體的最高榮譽殿堂,截止2015年,協會已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5位正式成員、4位候選會員以及7位榮譽會員。其中,來自中國的會員有3位,按加入的先後順序分別是來自香港的矯大羽先生、常州的許家寶先生和昆明的馬旭曙先生
國產手錶並沒有遠離市場,只不過由於人們對其缺乏關注,很多人的印象還停留在「三轉一響」的計劃經濟時代。
放眼望去,國產品牌已經在復興之路上越走越遠。老外在instagram等社交網站上玩國產表玩的不亦樂乎,反倒是國人愛的含蓄……
總之,不妨對國產皮那批多些關注,也算「不畏浮雲遮望眼」的一種正確態度吧
推薦閱讀:
※國產手錶:被忽視的高增長行業
※國產電視機到底怎樣進行對比?
※(3)【酷評】《餘罪》火了,國產罪案題材劇的春天到了嗎?
※我戴國產手錶,怎麼了?
※國產電視機購買的指南攻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