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肥胖 禍起胎嬰
06-24
成年肥胖 禍起胎嬰 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病重要危險因素,已經成為我國嚴重公共衛生問題。最新披露,我國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心血管病,總患者已高達2.3億。大眾普遍認為,心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好像和胎兒、嬰幼兒期關係不大。其實不然,許多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病、代謝病都可能來源於嬰幼兒甚至胎兒期。 大量證據表明,生命早期——胎兒期和嬰兒期的營養,不僅僅是滿足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預防營養素的缺乏,更重要的是對終身健康都有極大影響。早期營養狀態(包括缺乏或過剩),可明顯影響成年慢性病的發生。胎兒宮內發育遲緩、低出生體重,與成人期超重與肥胖、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抑鬱症都密切相關。而且這種影響可傳給子代。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出生體重偏低的嬰兒,成年後超重和肥胖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出生體重正常嬰兒。荷蘭調查了30萬1944~1945年出生的男性士兵,發現超重和肥胖的發生率高達80%。那時荷蘭正處於二戰饑荒年代,營養不良非常普遍。同期營養條件好的人群發病率則低得多。 一項10788人的回顧性研究顯示,出生體重<2.5公斤的新生兒,老年後發生糖耐量減低、空腹血糖增高和糖尿病的風險顯著高於出生體重>2.5公斤的人。進一步研究發現,出生體重與成年後超重或肥胖存在「U」型關係,即出生體重低和過高都易導致成年肥胖和糖尿病發生,以母乳餵養為代表的適宜營養,則是預防未來肥胖和糖尿病的保護因素。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 科學家經過深入研究,提出了胚胎源和節約基因型假說,認為生命早期營養受限,機體為了與之適應,只能改變自身結構與代謝,從而使組織細胞數量或比例永久性地得到改變,結果對機體或各器官功能產生長遠乃至於終生影響。這些適應使基因發生變異,被永久編程為節約基因。當成年後營養環境改變,這些基因就轉變成對人體有害的因素,影響了胰腺、內分泌、腎臟等器官的正常發育,導致中老年後出現程序化的代謝異常,從而誘發超重、肥胖、胰島素分泌缺陷、胰島素抵抗,導致某些慢性病如心血管病、代謝綜合征、糖尿病、骨質疏鬆、抑鬱症等的發生。 這些研究揭示,預防心血管、代謝等慢性病,必須及早動手,從娃娃抓起,懷孕早期就要引起重視,並採取適宜營養,減輕孕期壓力,必可取得良好效果。 |
推薦閱讀:
※胖也許不全是你的錯,全球變暖導致你變胖?!
※全球每年約50萬癌症病例與肥胖有關
※小兒肥胖症的病因有哪些
※夫妻倆誰的基因,決定了孩子智商和相貌?太准了!
※「你這麼胖,配不上你的帥老公!」 ,面對惡意,這妹子給出了最溫柔有力的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