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坪地客家民居「養在深閨」

淹沒在鋼筋水泥中的客家圍屋。周遊 攝

坪地低碳城附近的一處客家圍屋和碉樓,已經破敗,保護刻不容緩。

  周遊 攝

  不久前,龍崗邀請業內專家、學者匯聚一堂,探討客家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大計。10月16日,本報以《龍崗欲造深圳「客家之都」》為題,報道了龍崗打造「六區一都」建設文化城區的設想和相關舉措。

  說起客家文化,那些山邊田間的客家民居最讓人印象深刻。據統計,目前龍崗區有客家文化(文物)登記點500多個,政府公布文物點222處,其中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2處,區級的有4處,規模在800平方米以上的古民居有近160處,3000平方米以上的有37處。且主要集中在坪地、龍崗、龍城。

  在6月18日結束的首屆國際低碳城論壇中,國際低碳會展中心旁修葺一新的新橋世居給世界留下了美好印象,展現了客家建築的風采。事實上,坪地的客家民居由於轄區長期處於後發展而「養在深閨人未識」。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坪地,發現散佈於正在崛起的深圳國際低碳城裡的,林林總總如綠寶石般的客家民居吧。

  新橋世居「蘭桂飄香」 國際低碳城能否為古老圍屋「引東風」?

  龍崗區文體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設想,在文物資源比較集中的地方,比如以圍屋為主的龍崗「龍東」和以碉樓為主的龍崗「龍西」,可以打造成「現代化都市的活化石」;在坪地國際低碳城周邊,其客家文化點可以包裝推介成「國際文化交流中的民俗明珠」。

  事實上,在今年「6·18」國際低碳論壇期間,坪地在向全世界推介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展示了其獨特的客家文化,包括低碳城會展中心旁修葺一新的新橋世居,以及坪地街道淳樸的客家民風。

  從位置上看,新橋世居位於低碳城丁山河西南岸,其歷史可追溯到晚清。

  相關資料顯示:新橋世居是下高橋村蕭氏新橋世居,位於坪地坪西社區下高橋居民小組北側,建於清末,為三堂四橫布局,朝向東偏南,通面闊120米,佔地面積約15600平方米,土木結構。

  前有長百餘米寬30餘米的完整月池,前坪寬闊。正門上用楷體刻著「新橋世居」四個字,門樓為灰瓦頂,船形脊。正門左右四條門各通一寬敞的橫街,前天街完整,宗祠居中。

  三堂均為船形脊,瓦頂,水泥地面,脊上雕飾古樸。前堂門額題「蕭氏宗祠」,後側隔扇門線刻彩繪華麗,額題「蘭桂飄香」;中堂屏風門亦雕刻彩繪,額匾楷體陽刻「光前裕後」;後堂神龕題「系接揭陽先祖源流遠,譜傳坪地後人世業長」,橫批「承啟堂」,供奉蕭氏歷代高曾祖考妣神位。

  在深圳國際低碳城籌建階段,深圳市城市規劃與設計研究院主任規劃師荊萬里表示,亮點項目之一的客家圍屋的低碳社區改造,通過挖掘文化價值和綠色建築改造,這裡成為了具有文化魅力的創意社區。具體來說,改變傳統大拆大建的舊有城市發展模式,將城市建設發展與原有村落有機更新相結合,將片區內村落發展成為高品質生活服務功能區,引入餐飲、旅遊、文娛、創意工坊、SOHO辦公等產業。

  有這樣一個小插曲,新橋世居有一汪半圓形的「風水池」,而會展中心恰好位於「風水池」的正前方,為了不破壞客家民俗,會展中心的三棟建築中留有一道明顯的口子,讓「東風」直接吹進老圍屋。

  值得關注的是,在坪地,如新橋世居的客家圍屋有數十個,只是規模大小不一,但他們正遭遇共同的命運,隨著歲月洗刷大部分已經開始坍塌破損,星星點點即將淹沒在城市化的鋼筋水泥叢林中。

  坪地民居「養在深閨」 能否走整體修繕包裝發展之路?

  針對坪地客家民居的現狀和未來,10月21日,記者採訪了坪地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楊俊威,其本身是梅州人,曾在梅州研究過一些客家圍屋,來深圳坪地工作後,也曾常常對比兩地客家圍屋的差異特點。

  「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楊俊威說,客家人從中原地區搬遷,在福建石壁村作為中轉站,由於是外來移民,沿海一些好地方早被佔據,客家人只能靠山邊居住生活,這就決定了其建築有兩大特點,群體聚居,宗族性聚居。而在房屋結構上,主要有圍攏屋和堂橫屋兩種,前者在梅州較多,後者則在坪地常見。

  據了解,在客家民居前,一般有一個「月池」,中間是一塊用來曬穀子的禾坪。房屋一般以祠堂為核心,左右對稱,主要建築布置在中軸線上,陪襯建築分布在兩旁,由內圍和外圍組成,規模越大圍的圈越多。

  「坪地最有代表性的客家圍屋是吉坑世居,這也是坪地最大的一處,目前已經成功申請為龍崗區文物保護單位。」坪地街道文體中心相關工作人員李雅珊告訴記者,坪地已經加大了客家文物保護力度,在各社區建立了文物保護網路,近年來對40個文物點進行了資料收集和統計,並建立了完整的文物檔案。

  據介紹,坪地的客家民居比較集中,像規模較大碧峰世居、吉坑世居、新橋世居、興劉世居、有德堂、屯梓世居、西湖塘村、坪東村、泮浪世居、新屋場、彭城堂、露湘堂、三興堂等,大部分聚集在一起。

  有業界人士表示,坪地客家民居能否結合國際低碳城整體包裝?成為類似於開平碉樓那樣的古建築旅遊勝地?事實上,這樣的案例也非常多,如清遠的「天南第一村」太平洞就是一半青山一半田野簇擁著一片古建築,景色十分優美。再如梅州大埔西湖鎮張弼士故居,也是結合客家民居打造成一個景點。

  坪地能否走整體修繕、規劃包裝的模式?

  據了解,坪地街道辦相關工作人員曾對轄區客家民居列了100多個點,作為不可移動文物加以保護,但缺少資金成為第一個掣肘。

  相關人士介紹,整體旅遊包裝需要大筆經費,而去年相關文物普查才剛剛開始,一些客家圍屋修繕和包裝需要走很長程序,資金下撥也比較困難,有的村民甚至自籌資金進行修繕。「如吉坑世居面臨破舊邊緣,房屋塌陷漏水,村民就自己捐錢100多萬進行修繕,實際上政府在這方面有經費支持,只不過要走較長程序,村民們等不及了。」一名知情人士說。

  鑒於現有經濟實力、坪地客家民居的規模以及整體城市環境,另外一種思路便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行選擇性保留和開發。

  有研究人員認為,坪地的客家民居與開平碉樓不同,前者規模較小頗為分散,後者都是大園林,且每一棟風格、規模不同,並富有傳奇色彩。「而坪地雖然客家圍屋多,但規模不大,尤其是與梅州、福建等地相比,缺乏一些非常典型的代表,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應該有選擇性的予以保留和發展。」

  然而,對於以坪地客家民居為代表的客家文化的保護問題,大的方嚮應該沒有爭議,那就是應該大力保護,這項工作非常有意義,至少在很多年以後,回頭看看這些再次煥發生命光彩的客家民居,一個城區的文化積澱和厚重度便陡然上升。

  (來源:南方日報 記者 陶清清)


推薦閱讀:

客家鬚髮習俗
一碗濃郁甘香的擂茶,喚起了多少客家兒女的思鄉情
「印象興寧」系列散文推薦之一:《龍燈》
客家人的待客禮節
廣東三水南山鎮六和圍屋村:庭院深深客家情

TAG:客家 | 民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