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宋代佚名古畫冊頁欣賞(三)

21、南宋佚名《香實垂金圖》絹本設色縱24.3厘米橫27.5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畫上無款。畫法雙鉤設色,敷色暈染,工力俱深,葉色之嫩老,香實之垂金,傳神畢肖。果葉疏密有致,正側偃斜,捲曲掩映,深有空間感。

22、南宋雜劇打花鼓圖絹本設色,縱24、橫24.3厘米,故宮博物院藏無款,此圖亦散冊。圖中二角色皆為女子所扮演。右方一人,背後插一扇,上書末色。其扇中裂為二,與前幅「眼藥酸」副末色所用之扇同,疑為副末色專用之道具,用以點明角色者。惟一則用「諢」字暗示,此則明書末色耳。腰間所插之物,亦即劇終時用以撲凈之篦。至其劇名,周貽白先生疑為「鞭帽六么」而未能作肯定。按《蘿粱錄》於記雜劇後又稱「又有雜扮,或曰雜班,又名經元子,又謂之撥和,即雜及之後散段也。」此圖或是雜劇後之散段亦未可知,錄以待考。圖中人物衣紋細勁流利,神情動態刻畫恰到好處,為雜劇史珍貴形象資料。畫中鈐有「晉府書畫之印」等印五方,經元內府收藏,不見著錄。

23、宋佚名垂柳飛絮圖絹本,設色,縱25.8cm,橫26.4cm。本幅無款。鈐「墨林秘玩」、「項子京家珍藏」、「項元汴印」、「神品」等鑒藏印4方。圖繪新綠垂柳四枝,裊裊生姿,柳絮似雪飛舞,透露無限春意。畫中柳枝用中鋒一筆畫出;柳葉用細筆勾勒,並填以汁綠;柳絮用白粉信筆點之。全圖用筆工整,賦色淡雅。構圖疏密得體。上方垂下的柳枝與右側伸出的柳枝將畫面分割成形狀不等的四部分,小中見大,引人遐思。圖的左上方有宋寧宗皇后楊氏的題詩:「線捻依依綠,金垂裊裊黃」,並鈐八卦中的「坤卦」形印。對幅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慶元有楊後,可是出關西。畫自女中佼,書將帝與齊。風枝如向日,雪絮不沾泥。設較謝家句,一籌當讓虧。」鈐「太上皇帝之寶」、「八徵耄念之寶」、「自強不息」等印。此圖曾經明人項元汴、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著錄。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見《石渠寶笈續編》)。簽題楊後作。楊後是寧宗妻,《圖繪寶鑒》和《畫史會要》諸書均不言其能作畫。此幅上題云:「線撚依依綠,金垂裊裊黃。」但不知此畫是否亦出其手。《畫史會要》載有楊後的妹妹(一作楊娃),會稽人。寧宗皇后妹,以藝文供奉內廷。工詩善畫。嘗寫鶴圖,頗精。很難斷定是或楊後妹子所畫,還是由楊後題籤的?

24、宋佚名春溪水族圖頁絹本,設色,縱24.3cm,橫25.5cm春暖花開,群魚戲藻。鰱魚擺尾漫遊,鯰魚回身在後,鱖魚則迎頭向上,隱喻了「連年有貴」的吉祥含義。3尾大魚均施以工筆重彩,用筆沉穩工緻,片片魚鱗描繪得一絲不苟;而襯景的小魚、小蝦和水藻則純用沒骨法漬染,將魚蝦的靈動和水藻的輕盈表現得恰到好處。

25、宋佚名紅梅孔雀圖絹本,設色,縱24.4cm,橫31.6cm此圖原載《歷代名筆集勝冊》(見《虛齋名畫錄》)。簽題馬麟作。細審畫上題名,與馬麟的風格十分迥異,其作風亦不相似。馬下一字模糊不清,不宜誤認為麟作。所以只好以無名氏收錄於此。或許是馬氏一家之作,但作品的年代似乎比馬麟早。溪邊春色,梅花盛開,兩側輔以山茶、古柏、翠竹、迎春。孔雀一對,雄者棲於樹榦,回首梳翎;雌者倘佯岸邊,低頭覓食。毛羽斑斕,與花樹匯成一片絢爛春光。此圖難能之處,在於布局繁密,但雜而不亂;設色富麗,但艷而不俗。

26、宋佚名金明池爭標圖絹本設色縱28.5厘米,橫28.6厘米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此圖描寫北宋京城汴京(今開封市)金明池水戲爭標的場面。畫面苑牆圍繞,池中築十字平台,台上建軍圓形殿宇,有拱橋通達左岸。左岸建有彩樓,水殿,下端牌樓上額書「瓊林苑」三字。池岸四周桃紅柳綠,間有涼亭,船塢,殿閣。水中龍船屑樓高閣,人物活動於樓內外;龍船兩側各有小龍舟五艘,每艘約有十人並排划槳,船頭一人持旗;另有數只維游其間。書面左,下兩側的苑牆內外,人群熙來攘往。全圖約有千餘人,雖然人物微小如蟻,但仔細觀察,比例恰當,姿態各異,神情生動,頗具藝術魅力。在圖左側的粉牆上有楷書「張擇端呈進」五字款。經專家鑒定,對此圖作者有兩種意見:其一,從落款看,不像後人添寫。如此精細熟練的工筆畫應出自高手,有可能是張擇端的早期作品;其二,從此圖的風格及畫中景物看,斷為宋畫無疑,很有可能是南宋人的摹本。此圖曾為明代安國,項子京鑒藏。

27、宋佚名貍奴一隻白底夾雜灰褐斑紋的小貓在畫中回頭張望。畫家用淡墨暈染頭、耳、頰、上唇、背毛、尾巴及後腳跟;以白粉淺絳點出面部表情及四肢動態;再用濃墨畫出身上的斑紋。貓的眼瞳用淡、中、濃三種墨色,表現貓眼隨光影閃爍的特性。畫家筆觸寫實細微,根根分明的畫出貓毛,呈梅花形按在地上的小爪看起來也很柔軟可愛。據說後唐時代的瓊花公主也有一隻像這樣嘴上有花斑的貓咪,因為樣子看起來很像嘴裡銜著一隻知了,所以命名為「銜蟬奴」,因此後來的詩人也以「銜蟬」作為貓的別稱。

28、宋佚名海棠蛺蝶圖頁絹本,設色,縱25cm,橫24.5cm。本幅無作者款印。鈐鑒藏印「於騰私印」、「黔寧王子子孫孫永保之」、「丁伯川鑒賞章」、「□堂」等4方。圖繪陽春三月,蛺蝶翩翩起舞于海棠花枝間。畫家著重表現海棠在乍起的春風中花枝招展的動感瞬間,花朵偃仰向背,葉片翻卷輾轉,枝幹呈「S」形的曲張之態,通過描繪有形的花葉,成功地渲染出了無形的醉人春風和雋永的春意。圖中花瓣先以墨筆雙勾輪廓線,中鋒行筆,線條圓潤流暢。然後在花瓣外側上部略點胭脂紅,旋即以清水將色彩暈染開,最後罩上一層白粉,為海棠花亮麗的色調增添了幾多嫵媚的意韻。葉片用工整的雙勾填色筆法表現,作者根據葉片受光照程度的不同而填染以石綠、墨赭等顏色,從而充分表露出葉片「清如水碧,潔如霜露」的美感,顯示出畫家細緻的觀察力和深厚的寫實功底。

29、宋佚名枇杷山鳥圖頁絹本,設色,縱26.9cm,橫27.2cm。本幅無款識。鈐鑒藏印「宋犖審定」、「宣統御覽之寶」。裱邊題籤:「宋人畫枇杷山鳥」。圖繪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誘人。一隻綉眼翹尾引頸棲於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實,卻發現其上有一隻螞蟻,便回喙定睛端詳,神情十分生動有趣。枇杷枝彷彿隨著綉眼的動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顫動,畫面靜中有動,妙趣橫生。綉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暈染,隨後以工細而不板滯的小筆觸根根刻畫,表現出鳥兒背羽堅密光滑、腹毛蓬鬆柔軟的不同質感。枇杷果以土黃色線勾輪廓,繼而填入金黃色,最後以赭色繪臍,三種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從而展現出枇杷果成熟期的豐滿甜美。枇杷葉用筆致工整細膩的重彩法表現,不僅如實地刻畫出葉面反轉向背的各種自然形貌,且將葉面被蟲兒叮咬的殘損痕迹亦勾描暈染得一絲不苟,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鳥畫在寫實方面所達到的藝術水平。《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30、宋佚名疏荷沙鳥圖頁絹本,設色,縱25cm,橫25.6cm。本幅無款印。圖中所繪殘敗的荷葉表明了時當秋日,荷塘的一角,一枝枯瘦的蓮蓬橫出畫面,鶺鴒棲止於蓮梗上,側首注視著上方的一隻小蜂,其凝神專註的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蓮梗兩端的鶺鴒與蓮蓬巧妙地平衡了畫面,而鶺鴒目向小蜂的視線則帶動觀者的視線落於畫面上方,這種布局使畫面顯得既穩定又生動。此圖格調典雅,用筆精緻,畫風細膩,荷葉枯黃的斑點和細小的筋脈均描繪得一絲不苟。對幅有清乾隆御題詩一首:「葉敗花殘枝亦枯,何來沙鳥立斯須。伊人意寓南遷代,以寫其瞻爰止烏。」鑒藏印鈐「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自強不息」。清《石渠寶笈》著錄。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轉載]《觀無量壽佛經圖頌》和精美畫冊(幽溪傳燈大師)
宋元畫冊 海外版
愛,是一本斑斕的畫冊
古代仕女畫冊

TAG:畫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