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族文化藝術
東鄉族有自己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和藝術傳統,不僅有古老的史詩、傳說、故事、民歌,還有富於一定諷刺和哲理性的笑話、諺語和謎語。長篇敘事詩《戰黑那姆》,《璐姑娘斬蟒》和《勇敢的阿里》,膾灸人口。《白羽飛衣》等童話故事頗富啟迪和教育意義。現代民族文學領域,東鄉族人民湧現出了不少作家。如著名詩人汪良玉的長詩《米拉朵黑》十分有名。
東鄉族人民的民歌很有特色,感情真摯,風格多樣。主要分三種類型:勞動歌謠、花兒、婚禮歌。東鄉族的「花兒」能即興將景將情自然融合於一體,生活氣息濃郁。東鄉族的主要文藝活動有「那敦赤」擺攤獻藝,表演說、拉、彈、唱。其民間樂器有「咪咪」(類似兩支並排的小竹笛)、「四弦子」和「什鴉」(泥制吹器)。體育、競技活動主要有賽馬、摔跤、打土塊等。民間美術則以木、石、磚雕藝術和建築藝術著名。在繡花、織褐等方面也反映了東鄉族人民的藝術水平。
風俗習慣東鄉族在傳統婚姻關係上,還保留尊從「阿哈交」觀念的婚俗,所謂「阿哈交」,是一種宗族或家族的殘餘形式。一個「阿哈交」包括有血緣關係的上百戶不等,輩份最高的年長者,稱為「當家」。同屬於一個「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違者將受到譴責。寡婦再嫁,同輩親屬有優先權。包辦婚姻為主。男女十六七歲就可舉行婚禮,但現在按我國《婚姻法》法定年齡結婚的男女越來越多。婚禮儀式帶有宗教氣氛。
在服飾方面,最近幾十年來,變化較大,並開始與漢族和回族的服飾相近,其特點主要表現在頭飾上。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無檐小帽,稱「號帽」;婦女一般戴絲、綢製成的蓋頭」,少女及新婚少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青色的,年老婦女戴白色的。蓋頭一般要長到腰際,頭髮全部被蓋住。現在一些參加工作的年輕婦女,為了勞動和工作方便已不再戴蓋頭,而喜戴一頂白色小帽。東鄉族男子不喜留長發,但習慣留鬍鬚,這與回、保安和撤拉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不一樣。據說,穆斯林男子,到適當年齡留有鬍鬚,同教者見到都要以禮相待。
東鄉人的基本飲食,以小麥、青稞、玉米和豆類、洋芋(馬鈴薯)為主食。通常人們的麵食種類有:「饅頭、麵條、油香等。最負盛名的「拉拾哈」(「拉麵」或「刀削麵」)、炸油香、「尕雞娃」和手抓羊肉等飲食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雞娃」很有講究,把整雞各部位分為13個等級,「雞尾」最珍貴,一般給席上的長者或尊貴客人吃。
東鄉族人民也很講禮節,熱情好客,尊老愛幼,講究衛生。老人居上方。在就餐中,老不食,晚輩不得動手。除老年婦女外,婦女一般不與男子同桌吃飯。客人上炕需脫鞋,女客可不脫。東鄉人待客一般不與客人一道同餐,只站在炕沿招待,以示對客的敬重。男賓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
東鄉人因為宗教關係,保持著良好的沐浴習慣。有「大凈」和「小凈」之分。「小凈」每天洗,保持手、腳、口腔、面部、鼻孔的乾淨。「大凈」,一周一次,保持全身潔凈。每逢節日前,人們普遍要沐浴。在禁忌方面,東鄉人因宗教原因,禁食豬、狗、馬、騾、驢肉,忌說豬;不食動物的血;禁帶污濁之物進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開玩笑;忌在人面前坦胸露背;禁忌遞煙敬酒。
人死後,一般行土葬,提倡速葬,少放。
推薦閱讀:
※巴赫--賦格的藝術--風的使者
※什麼是表演--肢體藝術
※藝術家,21世紀最BH的職業!!!
※向京的藝術版圖
※新長城傳媒丨澳門藝術家黃斌雄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