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故事
有關成語順手牽羊的典故
【成語典故】梁山泊好漢們在宋江的帶領下打敗遼國的入侵,又奉命清剿河北的田虎暴動。在清剿的過程中,田虎的大將馬靈會巫術,被公孫勝破解。馬靈如飛逃去,戴宗作法也追不上。恰好碰到花和尚魯智深,一禪杖把馬靈打倒,順手牽羊把他捆了交戴宗看押。【典故】效馬效羊者右牽之。 《禮記·曲禮上》【釋義】順手把人家的羊牽走。比喻趁勢將敵手捉住或乘機利用別人。現比喻乘機拿走別人的東西。【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順便行事【近義詞】信手拈來 成語三釁三浴的故事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齊國發生內亂,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紛紛到國外避難。後來公子小白回國繼位成為齊桓公,鮑叔牙建議齊桓公不計前嫌,任命管仲為相國,齊桓公想成就霸業,就用三釁三浴的禮節親自到郊外去迎接管仲。管仲輔佐他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出處】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親迎之於郊。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齊語》【釋義】釁:以香塗身。多次沐浴並用香料塗身。這是我國古代對人極為尊重的一種禮遇。【用法】作謂語、定語;指鄭重其事【相近詞】三釁三沐、鄭重其事【反義詞】敷衍了事
成語故事食宿相兼
【成語故事】齊國有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東西兩家公子同時來求婚,東家公子很富有但相貌醜陋,西家公子是一個英俊的窮書生,姑娘的父母很為難,叫姑娘自己定奪,她說兩個都願意嫁,白天在東家吃飯,晚上去西家睡覺,食宿兼顧。【典故】齊人有女,二人求之。……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難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兩袒,怪問其故。云:『欲東家食,西家宿。』 漢·應劭《風俗通·兩袒》【釋義】比喻幻想同時實現兩個互相矛盾的目標。【用法】作謂語、賓語;指兩者兼顧【相近詞】東食西宿
少見多怪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唐朝散文家柳宗元因王叔文失勢而被貶到湖南永州當司馬,他在永州期間收到韋中立的拜師信,非常感動。他立即回信《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表達一個觀點:少見多怪是常有的事情,就像蜀犬吠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出處】夫所見少則所怪多,世之常也。 《抱朴子·神仙》少所見,多所怪,睹橐駝,謂馬腫背。 漢·牟融《牟子》【解釋】見聞少的人遇到不常見的事物就覺得奇怪。後常用來嘲笑見識淺陋的人。【用法】作謂語、狀語;指見識少【相近詞】管見所及【相反詞】見多識廣、多見少怪
有關成語始終如一的故事
【成語故事】1904年秋瑾不顧丈夫的阻撓,變賣首飾東渡日本,結識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她加盟孫中山的同盟會。1906年她帶領由留日學生組成的敢死隊回國,任大通學堂督辦。後因徐錫麟起義失敗而被捕,臨刑前說「革命黨人不怕死,欲殺便殺」。【出處】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呂氏春秋·勿躬》【解釋】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樣平常。形容不怕犧牲生命。【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不怕死【近義詞】捨生忘死、捨生取義、視死若歸【相反詞】貪生怕死
有關成語取長補短的故事
【出處】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 《孟子·滕文公上》【解釋】吸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也泛指在同類事物中吸取這個的長處來彌補那個的短處。【用法】作謂語、定語;含褒義【結構】聯合式【近義詞】揚長避短【相反詞】故步自封【押韻詞】明鑒未遠、神眉鬼眼、油頭滑臉、海底眼、上交不諂、積重難反、秦樓謝館、出塵不染、吹網欲滿、移編絕簡、......【年代】古代【燈謎】截了大褂補短褲【歇後語】長衫子改夾襖;瞎子背跛子【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滕文公從楚國路經宋國時會見孟子,孟子給他講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勵他要以堯舜之道治理天下,還要他截長補短,發揮地區優勢,以仁政來治理天下,滕國可以成為一個強國。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言論未置可否,只是微笑應付。
成語管中窺豹的典故
【典故】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釋義】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片面看問題【結構】偏正式【相近詞】窺豹一斑、管窺所及、以管窺天【相反詞】洞若觀火、一目了然【同韻詞】砥礪名號、啞然失笑、清蹕傳道、狼嗥狗叫、賣弄俊俏、大喊大叫、主守自盜、尊師重道、卧狼當道、胡猜亂道、......【成語典故】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從小開始學習寫字、繪畫,聰明過人,深得父親的喜愛。一次父親的朋友及門生在玩骰子時,王獻之在旁觀看,說了一句「南風不競!」門生聽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窺豹,只看到一個斑點。」
有關成語捨生取義的典故
【典故】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釋義】舍:捨棄;身:生命;取:求取;義;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近義詞】以身報國、捨身求法【相反詞】苟且偷生、貪生怕死【成語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趙襄子殺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讓發誓捨身取義要殺趙襄子,他潛入趙襄子的宅內行刺未遂。趙襄子佩服他的義氣放了他。後來他把全身漆成癩子,吞下燒紅的炭使聲音變啞,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殺。
手足胼胝的典故
【成語典故】晉朝時期,右軍將軍王羲之和太傅謝安一起登冶城,謝安凝神遐思,王羲之對他說:「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又談到當時盛行的空談誤國,謝安反感地說:「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邪?」【出處】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 戰國·宋·墨翟《墨子·備梯》【釋義】胼、胝:手掌、足底的老繭。手掌足底生滿老繭。形容經常地辛勤勞動。【用法】作謂語;形容辛勤勞動【相近詞】手足重繭
關於管中窺豹的典故
【成語典故】唐朝時期,韓愈學識淵博,被任命監察御史,因反對宦官利用「宮市」敲詐百姓,觸怒了唐德宗被貶,後在唐憲宗時調回京城任吏部員外郎,他又因華州刺史之事被貶為國子監博士,他作《進學解》感慨自己:「跋前躓後,動輒得咎。」【出處】跋前躓後,動輒得咎。 唐·韓愈《進學解》【解釋】輒:即;咎:過失,罪責。動不動就受到指摘或責難。【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做事往往獲罪【近義詞】跋前躓後【反義詞】八面圓通
善賈而沽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自認為當權者會推行他的仁政,在魯國任職期間,魯君受到季氏的控制,他只有感嘆:「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魯君沒有重用他,他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行。」於是抱著「善賈而沽」的念頭去周遊列國。【出處】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價)而沽諸? 《論語·子罕》【釋義】賈:通「價」。善賈:好價錢;沽:出賣。等好價錢賣出。比喻懷才不遇,等有的賞識的人再出來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職。【用法】作謂語、賓語;指懷才不遇的人【近義詞】待價而賈
推薦閱讀:
※史上最有故事的人 30個成語典故由他而起
※敦一敦偉大的友誼是什麼意思?
※「小孩子沒有腰」的說法有什麼由來或典故?
※食粽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