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的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濕疹頗具特色,本著標本兼顧,內外並治,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治療原則。

1 內治法中醫的辨證1. 1 濕熱並重證 證候:多見於急性濕疹、慢性濕疹以急性發作為主者。皮損初起潮紅灼熱,出現紅斑、丘疹、丘皰疹及水皰,集簇分布,部分糜爛、滲出,瘙癢劇烈,伴身熱,心煩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質紅,苔黃,脈滑或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葯:龍膽瀉肝湯化裁。龍膽草、甘草、梔子、黃芩、柴胡、生地、通草、車前子、澤瀉、當歸。 濕象重加:黃柏、萆薢;熱盛者加白茅根、生石膏; 瘙癢劇烈者加:苦參、白鮮皮、地膚子、刺蒺藜; 大便乾燥者加:生大黃; 出現膿加:銀花、連翹;發熱,加大青葉。1. 2 風重於濕證 證候:多見於濕疹急性期,病發以上半身為重,皮損以紅斑、丘疹為主,水皰不多,滲出少。瘙癢劇烈, 搔抓不止,舌紅,苔薄白,脈弦滑。 治法:祛風清熱除濕。 方葯:局方消風散加減。荊芥、防風、羌活、僵蠶、蟬衣、川芎、藿香、厚朴、陳皮、茯苓、甘草。 紅斑明顯者加:生地、生石膏、知母、丹皮。1. 3 熱重於濕證 證候:多見於濕疹的急性期,相當於丘疹性濕疹。全身多發紅色小丘疹,芝麻大小,瘙癢極甚,搔破出血,遇熱加劇,得涼則舒,心煩,口乾,大便秘結,小便黃,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 治法:涼血清熱,祛風除濕。 方葯:涼血除濕湯加減。生地、丹皮、赤芍、豨薟草、海桐皮、苦參、白鮮皮、地膚子、六一散。 皮損紅腫者加:膽草、車前草、馬齒莧; 局部有滲出者加:澤瀉、冬瓜皮。1. 4 脾虛濕蘊證 證候:多見於急性、亞急性濕疹,皮損為丘疹、丘皰疹、水皰密集成片,糜爛明顯,滲出多,局部皮膚 輕度潮紅,瘙癢,納差,神疲乏力,腹脹便溏或大便不成形。舌質胖有齒痕,苔白滑或膩,脈弦緩。 治法:健脾祛濕。 方葯:除濕胃苓湯加減。蒼朮、厚朴、陳皮、豬苓、澤瀉、赤茯苓、白朮、滑石、防風、山梔子、通草、甘草。 糜爛明顯,滲出多者,可加馬齒莧、冬瓜皮; 瘙癢甚者可加烏梢蛇、刺蒺藜;日久皮損色暗者可加丹參、當歸。 滋水過多者,加苦參;納差,加藿香、佩蘭; 腹脹,加大腹皮;濕蘊化熱者,加黃芩、連翹。1. 5 血虛風燥證 證候:主要見於慢性濕疹,病程日久,皮膚肥厚粗糙,鱗屑痂皮多,或苔蘚樣變,色暗或色素沉著,陣發性瘙癢。舌淡苔白,脈細弦。 治法:養血潤膚,祛風止癢。 方葯:當歸飲子加減。當歸、白芍、川芎、白蒺藜、防風、荊芥、紫草、雞血藤、黃芪、烏梢蛇、生地、何首烏、炙甘草。 瘙癢不能入眠加珍珠母、生牡蠣、夜交藤、酸棗仁;有少量糜爛可加車前子、澤瀉; 皮膚粗糙肥厚嚴重者,加丹參、何首烏。1. 6 陰傷濕戀證 證候:主要見於慢性濕疹,皮損表現為丘疹散在或集簇,滲水不多而曠日持久,皮膚乾燥或有脫屑,瘙癢不休,兼見口渴不思飲,舌紅絳少津,苔凈或根部稍膩,脈弦細。 治法:滋陰除濕。 方葯:滋陰除濕湯。生地、丹參、元參、茯苓、澤瀉、蛇床子、白鮮皮。 氣虛明顯者,加生黃芪; 苔蘚樣變明顯者,加桃仁、紅花; 伴脅肋脹滿,口苦咽干,大便乾燥者,加防風,生地、白芍加量。1. 7 風邪蘊郁,擾亂心神證 證候:主要見於慢性濕疹。皮損表現為丘疹散在或集簇,皮膚乾燥或脫屑,瘙癢劇烈,兼見煩躁易怒,焦慮不安,失眠,舌質紅苔白,脈弦滑。 治法:重鎮搜風止癢。 方葯:重鎮活血湯。代赭石、生龍牡、珍珠母、石決明、三棱、莪術、丹參、赤芍、烏蛇、銀花、連翹、秦艽、漏蘆。 皮損肥厚浸潤者加夏枯草,並加大三棱、 莪術用量;皮損瘙癢者加白鮮皮、白蒺藜; 大便乾結者加酒軍。 將濕疹分為7型辨證論治,但臨床上往往諸因相間,諸證交雜,治療上不可拘泥於某一型。 濕疹的病因以內因為主,不外濕、熱、風三者。 濕偏盛則滲液、糜爛;熱偏盛者則瀰漫潮紅;風偏盛者則瘙癢難忍。本病急性期當以祛邪為主,後期則要以調理為主,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失健運則濕邪內生,郁而化熱,熱盛生風,濕疹由生。以往本病的治療藥物大多苦寒傷胃,又加重本病,脾失健運是其根本病因,健脾利濕是治療濕疹的根本大法,同時結合皮損的局部辨證,可明顯提高臨床療效。2 皮損部位辨證2. 1 頭面上肢濕疹 治療多以疏風清熱利濕為法,但當細辨風、熱、濕的輕重。 治療中常加入引經葯:菊花、荊芥、防風、桑枝、片薑黃、鵝不食草。2. 2 下肢濕疹 治療多以涼血清熱,祛風勝濕為法。 治療中常加入引經葯:蒼朮、牛膝、木瓜、獨活、黃柏。2. 3 乳房濕疹、耳部濕疹 與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關係密切。 治療中適當加入「疏肝、清肝」的藥物和「清胃、養胃」的藥物。2. 4 手部濕疹  手部角化性或皸裂性濕疹,多由風邪外侵客於皮膚毛孔,滯塞皮膚脈絡,郁久化熱燥,肌失所養而成燥證, 治療多以養血活血,潤燥祛風為法; 手部水皰、滲出型濕疹,常因脾失健運,濕從內生,充於腠理浸淫於肌膚而發為本病,日久易耗血傷陰,化燥生風。 治療多以健脾祛濕、養血祛風為法。2. 5 外陰濕疹  濕熱型:外陰肌膚潮紅濕爛,瘙癢劇烈,治療多以清熱祛風除濕為法。 乾燥型:也多為濕熱久蘊,耗血傷陰,血虛風燥所致,但因其病久而復染毒邪,故治療中多在養血祛風中加殺蟲藥攻毒為宜。3 中醫外治法 「良醫不廢外治」,外用藥物作用於局部皮損,直達病所,便於局部滲透、吸收,加快皮損消退、減輕自覺癥狀。 外治法依據主要皮損的形態進行分型治療。3. 1 急性期濕疹  糜爛滲液明顯者,以中藥濕敷,常用馬齒莧或黃柏或生地榆,選用1種, 30g水煎冷濕敷,用紗布8層浸汁,稍擰,然後濕敷於皮損上,每5分鐘重複1次,每日約30分鐘,每日3~4次。 可達到收斂、清熱、解毒之效。皮損經濕敷後滲出減少,易出現皸裂、疼痛等癥狀,此時應給予藥油清熱斂濕,生肌長肉,可將二妙散或青白散用香油調成糊狀,敷於創面,或用濕疹膏、黃連油或紫草油外用。3. 2 亞急性濕疹  以紅斑、丘疹、丘皰疹為主時,外用水包油霜劑,這既便於藥物的吸收,又能使邪熱透達肌表。 常用止癢潤膚霜、冰黃膚樂軟膏、羌月軟膏、皮寶軟膏外塗。3. 3 慢性濕疹  本著「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原則,依據皮損形態進行治療。3.3.1 皮損乾燥瘙癢者,治以養血潤膚、疏通腠理。 常用藥物:艾葉、透骨草、紅花、丹參、荊芥、防風等各30g,加水煎煮30分鐘,放溫泡洗患處。3.3.2 皮損角化肥厚或鱗屑多者,治以養血疏風通絡。 常用藥物:王不留行、明礬、透骨草、五倍子、荷葉、丁香、當歸、紅花,加水煎煮30分鐘,放溫泡洗患處。3.3.3 皮損肥厚皸裂者,可加白芨、黃精等; 瘙癢劇烈,加苦參、白鮮皮、蛇床子等。 皮損色紅,加丹皮、生地。 皮膚肥厚色暗,加當歸、桃仁、紅花。泡洗後皮膚肥厚浸潤為主,可外用復方五倍子膏,皸裂者外用玉紅膏。4 針灸治療4. 1 梅花針療法 對於慢性濕疹皮膚肥厚,苔蘚樣變者,可用梅花針點叩局部患處皮膚至微微充血,或採用放血療法,梅花針點叩出小出血點再拔罐。4. 2 針刺法 取大椎、曲池、三陰交、神門為主穴配血海、足三里等穴,中強度刺激,留針20分鐘, 2天1次。用於慢性濕疹。4. 3 艾灸法 將艾柱放置皮疹四周,每隔1. 5cm放1壯,順次點燃, 2天1次,有良好的止癢作用。適用於慢性濕疹。  濕疹的治療原則是儘快控制皮膚炎症,緩解瘙癢,通過延緩和減輕發作,恢復或加強皮膚屏障功能改善,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治療宜根據患者的個體化需求,兼顧患者的年齡、疾病的嚴重程度和部位、是否存在感染、對過去治療的反應及經濟狀況等綜合考慮。
推薦閱讀:

老中醫坐堂 兒科病診治絕招81 濕疹
濕疹,皮膚濕疹忌食物品
白糠疹,兒童臉上的圓形白斑逐步擴散
糠酸莫米松凝膠 讓臉部濕疹消失無蹤
「濕疹水痘蕁麻疹」常見皮疹的判斷方法

TAG:中醫 | 中醫治療 | 治療 | 濕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