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一眨眼就會犯的錯,國際幼兒園園長用真實案例來教會我們
iKids寫在前面的話:
上海安喬國際幼兒園的園長蘇淳瑩女士給他們幼兒園的家長做了一個講座,專門講孩子在幼兒園階段的心理發展和家長應該注意避免的誤區。講座當天,安喬的禮堂爆滿了。而我第一次看到這段演講,是在一個視頻里。足足兩個小時,我聽完後決定一定要整理出來。原因很簡單:我有太多地方躺槍了。。。一起學吧,文章很長,但一定受益。
開心玩耍就好了?當然不是!11歲潛能就到頂了!
人的潛能可塑性有一個金字塔圖形的時間表:0-3歲是底端,3-6歲或7歲,人的潛能就到了中部,7-11歲就是頂端。0-3歲要給孩子很多刺激、3-6歲,潛能進入發展中部。11歲之前到頂峰。所以11歲之前,一定要多讓孩子去經歷很多探索,生理的、心理的、語言的探險都要去經歷。
以前說教育就是坐下來上課聽講做功課,這方法不好,現在矯枉過正,大部分家長有個盲點誤區,覺得小朋友小時候只要開心玩耍就好了,學習的事情留著長大再說。
這個誤區之所以存在,因為家長都有同理心,覺得自己小時候讀書太辛苦。但你的「苦」是因為你的潛能沒被開發,以及收到的學習方法不正確所致,但這絕不代表著你的孩子只要開心玩就夠了。相反,如果早點開發潛能、早點開始用正確的方法學習,等到上小學的時候,學習就沒有那麼困難,孩子對學習也絕不會抵觸。
案例:為什麼城裡孩子不會爬樹?
現在讓城市的小孩去爬樹,就很難啊,因為我們沒有機會讓他去學習。所以城市孩子的爬樹潛能錯過這個時間段,他就不會爬樹了。但對於鄉下的小孩,也許爬樹很厲害,因為他有這個機會去鍛煉,但是學習接觸少,就會覺得讀書很困難。所以並不是讀書或者爬樹這件事比較困難,關鍵都是我們有沒有機會讓他們去探索去學習去發揮。
孩子不喜歡學習,那是你潛能引導方法用錯了!
潛能應該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對於小孩來說,今天去玩泥巴,明天去學音樂,後天去學英文,這三件事應該是一樣有趣的事情。如果一件事情帶有目的性,帶有任務,那就會有壓力,小朋友當然不要做。
對小朋友空白的心靈來說,不要設目標,不要給壓力,要創造一種「自然而然」的方法讓他們去學。教育3-6歲的孩子,要有廣度,要有堅持和可持續性,不要追求深度。
案例:有空學仨小時沒空就不學,好嗎?
今天強迫性地學習三個小時,然後沒空了,等兩個禮拜之後再學三個小時,絕對不要這樣。學任何東西,每天的時間不需要多,10-15分鐘就足夠了。但持續。
每個人什麼潛能都是有的。作為家長和老師,在孩子7歲之前,我們要做兩件事:
提供各式各樣的機會讓他們去探索,
我們在旁邊觀察,哪個是強項,讓他保持興趣繼續發展。遇到弱項,如果保持接觸的機會,也不會很差,不需要樣樣都強。每項能力在均值之上就可以了。
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觀念:讀書不是痛苦的事。讀書就和任何一個其他事情一樣,需要在7歲之前給孩子接觸。前提是不要有壓力,不要有考試。提供一個快樂的環境、學習的氛圍,讓孩子去接觸,不要太在意結果。
如果和孩子關係差,往往是因為大人不夠有耐心
如果有親子關係不和諧,原因大部分是出在大人身上的,是我們自己的心態不夠平衡,造成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所以家長一定要換位思考。
案例 :你會給孩子玩沙設一個目標嗎?
今天我們教孩子學英語時,你可能會說:一天把這五個字母念熟。但如果讓他們盪鞦韆玩沙子,你會設定目標嗎?不會。所以,學習不要考驗結果,不要給孩子壓力。在3-6歲這三年下來,用足夠的耐心,孩子是可以成長得很好的。耐心、耐心、耐心,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都不夠。我們要養孩子18年呢!急什麼?
如果對孩子提出過多的要求,換過來想想,情況就好比我們自己新學一樣東西,剛開始有興趣呢,別人馬上來考我,我心裡也會不舒服。如果孩子因此對我們有排斥感,就要檢討了。
培養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思考下:我們要什麼,我們養小孩的目的是什麼?應該是希望有很好的親子關係,希望孩子長大之後都是我們的朋友,有親情的傳遞和依賴,彼此是依靠,當然也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對社會對世界有用的人,孩子能夠有能力讓他們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
不要以愛為名去強迫。
不要拿孩子變成我們去滿足自己去攀比虛榮心的工具。
切記。
太早要求孩子做很多的事情,就算他學會了,但代價就是親子關係的疏離。所以通常的情況下,我們不鼓勵太早送小孩去寄宿學校。除非到了高中左右再考慮。大學出去是比較妥當的。很多家長送孩子去寄宿的目的是這樣孩子的生活比較能自理,這其實也是對的,但這些訓練的代價就是小孩和家長的距離感加大。在家裡家傳身教也很重要,如果我們自己是亂七八糟的人,都是阿姨在打理,那孩子怎麼還會做得好呢。如果我們對孩子有任何的要求,首先以身作則。
我曾經24小時在家給孩子放音樂和內容音頻
0-12個月,發展生理居多。爬行對人的智力發育是非常有幫助的。爬行的時候,考驗一個人大腦指揮肢體功能,所以多爬是很有益處的。
0-12個月的時候,還有一種發展就是語言,孩子是通過吸收來學習的。因此這一年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養育。在孩子醒著的時候,放各種聲音。小時候學的東西是不會忘記,7歲之後學的語言都是靠記憶學得。
案例:24小時放音頻和音樂,孩子時時在學!
我從來不怕吵小孩子睡覺,我女兒小的時候,以前是24小時給孩子放音樂或者內容的。我們所有的五官功能是可以同時啟動,不受影響的。吃飯的時候可以放音樂,愉悅的心情。如果家長講話用豐富的辭彙,孩子就能吸收更多。可以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去和孩子講話。比如我說:你今天冷不冷啊,你這樣穿冷不冷。或者:今天好寒冷了,換片語不停說。
我們要培養好孩子,但絕不是乖孩子
2歲之後,孩子會有需求,心理開始發展,有自我的意識。以前爸爸媽媽怎麼說怎麼算,現在開始有意見,表達個體的想法。如果孩子一直都非常聽話,這不是一個好現象。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張,說什麼聽什麼,這真的不是好事情。當然安全問題除外,必須聽父母的。
我們希望培養好孩子,但是不希望是乖孩子。好孩子必定是乖孩子,但反過來未然。
好孩子是可以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有貢獻,而乖孩子充其量只有四平八穩的人生。希望家長允許我們的孩子有自己的意見,允許他們去闖一闖。也允許他們在犯錯的過程中自己去修正,從他自己的體驗當中去成長。
孩子2歲之後,我們會說有半年像天使,半年像魔鬼,很遺憾這個情況一直要到18歲。像天使的半年就是我們說的乖孩子,像惡魔的半年就是怎樣都不聽話。其實這是有原因的:天使的半年,孩子處在一種穩定狀態,他要把她學習到的東西跟這個世界互動的方式去做一個穩定,不斷學習,熟能生巧。比如今天學到吃早飯的時候要坐下來,用湯匙一口一口吃,慢慢練習。
當練會了之後,就不滿足了。開始嘗試探索的時候,我們就不要去壓抑他。孩子熟練任何技能之後就要破繭而出、更上一層樓,這就是開始搞破壞的開始。從一個小框,要進到一個更大的框架的時候,那就要先把原來的小框打破,才能進到更大的格局。這時候的探索,在大人眼裡就是煩和不乖。以老師的眼光來看,就是恭喜,這是小朋友在突破成長的半年。等到他探索出規律之後,又會出現一個穩定期。我們希望孩子不斷的突破,成長,所以家長就要接受和認知這個階段。
案例:3歲女兒非要穿臟衣服怎麼辦?
有個小女孩的媽媽來找我談,3歲,每天都要自己挑衣服挑鞋子,意見很多。媽媽就會覺得怎麼會這麼不聽話呢。比如說,昨天穿過的衣服已經髒了要洗了,但是女兒就非要穿這件臟掉的衣服。那媽媽就不理解了,衣櫃里那麼多的衣服,為什麼非要穿這件呢?媽媽就不讓穿,女兒就堅持要穿,親子衝突就開始了。大部分時間媽媽用家長的權威,還是贏了,可以過了一兩天又會開始衝突。為什麼呢?其實小孩有自己的意見,衣服不是重點,衣服是她要表達個體意見會不會受到尊重的工具而已。小朋友覺得自己已經長大,要跟世界有互動,要感覺到自我的存在感,個體的意見會不會被四周的大人所接受。在3歲之前,這種個體意見被接受被尊重的希望得不到滿足,就很容易形成青少年期特別叛逆的結果。如果這些個體意見都能被接受,那麼他自我的認可,認知,自信心都會很自然而然達成。
那家長怎麼辦呢,孩子非要穿髒的臭的衣服,或者不適合天氣狀況的衣服。讓小孩要自己做決定,家長要做的事情是告訴他會產生的後果,自己做的決定要自己承擔責任。「如果你要穿,媽媽會尊重你的選擇。但你穿出去,人家會笑你穿髒兮兮的衣服」。如果說清楚後果,孩子還要堅持,因為他要感受到自己的意見被尊重。學會對自己做的決定去承擔責任。只要沒有生命安全的顧慮,就讓她自己去嘗試。
把臟衣服穿出去之後,可能是兩個後果。(1)他被笑了,他自己就會知道,哦原來爸爸媽媽說的話是有道理的。此刻,你不需要說「跟你說過了吧」之類的話。(2)啥事也沒有發生。不用擔心下次還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因為小朋友已經知道了他的意見是被尊重、被滿足,他還有別的事情去學習,不會在這個事情上糾結。
你如果一直尊重孩子,是沒什麼叛逆期的
自我認同感被尊重了之後,也會學著去尊重別人。在讓小孩子自己去做主的這個過程中,小朋友會變得和家長很親密,因為他會覺得大人能聽他意見,可以討論可以商量。以後到了青少年期,跟父母的感情也會很好的。那些青春期特別叛逆的小孩,禍根就埋在2歲多開始,個體意見沒有被尊重,他就會覺得,「就算現在我和父母說什麼,他們肯定都是不認同的」。跟長輩的疏離感、抗拒感,從小時候就開始有了。等長大之後,所有以前的不服氣和沒有被尊重,全部會爆發。
叛逆不是壞詞,就是孩子想要突破現在的格局。如果從小就一直給孩子很好的尊重、支持、探索的機會,不會有很嚴重的叛逆期。但聲明下:尊重絕不代表你說啥就是啥的溺愛。
太乖的孩子不是我們樂意見到的,充其量就是有個四平八穩的人生。在我們框架里,任何一個能夠不同凡響的人,在成長過程中肯定不是個乖孩子。要建立孩子最大自信心的來源,就是在孩子半年突破期的時候,父母能多尊重他們的想法。如果我們現在看到孩子這樣那樣不好,應該是要開心的,因為孩子要進入到另外一個階段了。如果孩子一直太乖,就是太壓抑了,要想辦法讓他學會做自己的主人。
4歲之前,絕不要對孩子說「說謊」這兩個字
因為2歲半到3歲進到叛逆期,辭彙豐富之後,孩子就會開始發展另外一個能力:想像力。孩子說的和事實不符合,不是說謊。他還不知道什麼是說謊呢,不要扣這個帽子給他。
如果你是一個溫和的父母,和孩子理性地溝通和分析各種每一件小事的利弊得失,孩子是不會嚇得去撒謊作自我保護的。如果孩子「說謊」,這是我們要自我檢討。
案例:杯子打破後孩子賴給別人怎麼辦?
杯子被孩子打破了,孩子說是小花打破的。父母應該和孩子說的話是:「我知道是你打破的,沒關係,下次你注意就可以了。如果你說是小花打破的話,小花會很冤枉,他會很難過。做了事情我們要承擔。」
孩子冤枉小花,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是想像力發作,我們可以這樣應對「哦這是你自己想的對不對?你想像是這樣,但是我知道事情是這樣的哦。」
第二種是害怕被指責。這就是我們要反省的時候了。我們要給孩子一個觀點,他是可以犯錯的,犯錯是正常的,犯錯是不丟臉的。犯錯之後,小朋友應該有機會和父母講清楚狀況。
千萬不要陪做功課
到了4歲,天馬行空的想像就會少一些了。這時候有差不多2千個字的表達能力。如果刺激夠多的話還能出口成章。對更具體,形象的事體更感興趣。注意力能達到10-15分鐘。
到5歲左右,手指的肌肉控制比較好,就可以握筆了。不要太早要求孩子有正確的握筆姿勢,其實孩子是做不到的。如果太早訓練,可能會形成不好的習慣,以後很難改。
孩子肯定會有功課。我建議家長不要坐在邊上陪著他做作業。從第一天有作業開始,可以定規矩:先寫完作業,再玩。如果提醒過之後,他還是不做,那就讓他去了,讓他自己去面對老師,自己承擔責任。但是要明確提醒:如果你不做作業,接下來該睡覺該洗澡還是繼續進行。第二天到了學校沒作業交,他自己也會覺得丟臉的。你不停催不停趕甚至代筆,就會形成「作業不催就不做」,以後就成了家長和孩子共同的噩夢。
在幼兒園階段,我們就要讓孩子明白:功課是自己的,這個責任感要建立。讓小孩丟一次臉,自己就有主動做作業的動力了。家長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和老師溝通,現在老師說的話比家長有用啊!讓老師知道他沒有寫作業的情況,然後請老師去和孩子溝通。
作者介紹
蘇淳瑩
上海安喬國際雙語幼兒園園長,中國教育發展聯盟理事會理事。兩個小孩的媽媽,大兒子在台灣最大的英文報紙任編輯兼社論主筆,女兒畢業於耶魯大學,為英文文學和電影學的雙學士,目前在牛津大學讀碩士,是上海電影節鞏俐和評審主席團的御用翻譯。蘇園長曾被評為中國傑出民辦園長、中國十大「愛心人物」,中國公益促進會形象大使,是非常資深的幼教人士,也是安喬小朋友口中最喜歡的「園長媽媽」。
今天的推送很長,但是真的每一段都很受益。你有耐心看到這裡,我就不多說廢話了。各位晚安,讓我們一起跳開雷區和孩子共同成長。
感謝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如欲轉載,請輸入關鍵詞:轉載,獲取我們的轉載規則。也可以掃碼添加Kiwi媽!
推薦閱讀:
※揭秘真實的法海是大唐高僧宰相之子
※手相:從斷掌看你一生的運勢與吉凶!真實案例!
※40條戀愛男女對待愛情的真實心態
※告訴你成為夫妻的真實原因,看懂了也就快樂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