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毀掉了三次實現民主共和的機會

袁世凱:毀掉了三次實現民主共和的機會

袁偉時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0

鳳凰網讀書頻道獨家授權連載內容,如無授權,請勿轉載。

袁世凱也有自己的打算。作為清末新政主要支柱之一的袁世凱對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異常積極。接任臨時大總統後,他任用張謇、周學熙等主管經濟、財政,皆一時之選,為完善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平衡預算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在政治領域,他卻是一個目光短淺的庸人和勤勉的專制主義者。

辛亥革命後,期望他成為「中國的華盛頓」的呼聲非常強烈。但他一連毀掉三次機會,走上帝制自為的不歸路。

第一,沒有充分利用國民黨的合作願望。

當就任臨時大總統的時候,他面臨在議會中佔有多數席位的革命黨的掣肘。現代政治是在不同政治勢力相互制衡和妥協中運行的,不能籠統把掣肘看作壞事,何況他的主要競爭對手——國民黨當時有強烈的合作願望。1912年8月24—9月16日孫文與袁世凱在北京會談十三次。1912年9月25日,《政府公報》民國元年第149號公布了這些會談的主要成果之一:袁世凱、孫文、黃興、黎元洪《協商訂定內政大綱八條》:「一、立國取統一制度。二、主持是非善惡之真公道,以正民俗。三、暫時收束武備,先儲備海陸軍人才。四、開放門戶,輸入外資,興辦鐵路、礦山,建置鋼鐵工廠,以厚民生。五、提倡資助國民實業,先著手於農、林、工、商。六、軍事、外交、財政、司法、交通皆取中央集權主義,其餘斟酌各省情形,兼采地方分權主義。七、迅速整理財政。八、竭力調和黨見,維持秩序,為承認之根本。」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第733頁。這八條追求的是國家的統一和富強,沒有顯示民主共和制度的特點。如果把它放在清帝國最後10年的新政時期,朝廷和包括袁世凱在內的中央和地方大臣也會欣然接受。妥善運籌,適當分權,袁世凱有可能與國民黨、進步黨合作,維持政權穩定,推動民主制度逐步走上正軌。可是,他所要的國務總理不過是「伴食宰相」,幾任總理,稍不如意,即予撤換。當國民黨當權的政黨內閣有可能成為現實之際,不惜用黑道手段消滅政敵,終於釀成巨大的政治風波,成為他覆沒的開端。

第二,蕩平「二次革命」後,沒有讓國會繼續運作。

「二次革命」失敗後,多數國民黨籍議員繼續參與國會活動,不願與袁世凱決裂,國會仍在繼續運作,完成了選舉正式大總統和草擬憲法兩件大事。如果袁世凱有足夠的智慧和度量,接納梁啟超的建議,不要不分青紅皂白,一概剝奪國民黨籍議員的議席,使國會不致因不足法定人數而無法繼續運作,中國的民主政治仍會有一線生機,袁世凱也有望善終。不幸,他一意孤行,喪失了一次救贖的機會。

第三,國會被迫關門後,沒有善待諮詢機構。

為了裝飾門面,他指定一些人組成御用的諮詢機構——參政會。假如他真的虛心求教,吸取這些參政員的內政、外交智慧,政局仍有可能在「開明專制」或威權統治下運行,出現拿破崙式的專制統治若干時日。不幸,他白日做夢,念念不忘黃袍加身,參政會成了復辟帝制的群魔亂舞的場地,終於把他送進了墳墓。

作為大清帝國的重臣,他當然渾身浸透了傳統專制文化的毒液。但是,某些西方文化也是他倒行逆施的思想資源。

1913年10月16日,袁世凱向眾議院提出增修約法案。他的草案要求把「制定官制官規」、「任免文武職員」、「宣戰、媾和及締結條約」的大權都付諸總統,並且「於國會閉會時,得制定與法律同效力之教令」和「得以教令為臨時財政處分」。歸納起來,這些要求被接納,從內政到外交,他都可以為所欲為。為此,他援引美國、法國、葡萄牙、德意志等國的制度為根據,沒有半句涉及中國傳統。其實,他或是割裂西方現代文化,或是以政治制度尚未現代化的國家為榜樣,實質是延續中國歷代皇朝由皇上獨攬大權的制度。《近代中國憲政歷程:史料薈萃》,第467-468頁。1914年他召開的約法會議制定的《中華民國約法》滿足了他的這些專制要求,唯獨不見開明。

(摘自《昨天的中國》,浙江大學出版社)


推薦閱讀:

一年的願望你實現了嗎
適應新常態 爭創新優勢 努力實現全區經濟社會新發展
重磅消息,EXCEL也能實現一對多查找了!VLOOKUP COUNTIF實現一對多查找案例教程!
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實現活起來、傳下去

TAG:袁世凱 | 機會 | 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