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解讀臟腑其在生理和病理上特殊的意義和相互關係!
人體是一個非常奇妙的「小宇宙」,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兩項事物之間也許就有著內在的、不可分的聯繫,這也是中醫治病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原因。《黃帝內經》形容人體經絡間的聯繫說「如環無端」,就是說這種聯繫像一個圓環一樣,周而復始,無首無尾。臟腑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這裡就引出了「肝膽相照」這句成語的根源?!這也說明了臟腑間的相互聯繫密不可分的表裡關係。心與小腸手少陰心經屬心而絡於小腸,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而絡 心,由於經絡的直接絡屬關係,形成了「心與小腸相表裡」的對應關係,並構 成了一個整體的功能系統。心與小腸的內在聯繫,主要表現在病理上互為 影響。如心經有熱,可通過經脈而移熱於小腸,影響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 出現小溲短少、尿色紅赤、尿道灼熱疼痛等癥狀。反之,小腸實熱熏蒸,亦 可循經上灼,出現心煩而熱、口舌生瘡、舌紅疼痛等病症。因此,臨床治療時 清降心火可以消除小腸之熱者,如北宋著名兒科醫生錢乙擬定的「導赤散」 (生地、木通、竹葉、甘草梢)即可上清心經之火、下導小腸之熱,是治療心和 小腸火熱症的代表方。
肺與大腸肺與大腸也同樣是憑藉著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的 絡屬關係,構成了其表裡相合的有機聯繫。在生理上,肺氣的肅降,有裨於 大腸的轉輸糟粕;大腸的傳導通暢,則有益於肺氣的肅降。因此,倘若大腸 壅熱,腑氣不通,往往引起肺氣上逆而出現喘咳胸悶等症;而肺熱傷津,或 肺氣虛弱,肅降無權,亦可導致大腸津燥或傳導無力,均可引起腑氣不通而 出現大便秘結、腹滿疼痛等症。有些老年人及習慣性便秘的患者,通過補益 肺氣等方法即可解除其排便困難;喘咳不已而兼便秘者,通過泄其腑積的 方法而獲效,正是從「肺與大腸相表裡」的理論遣方立法的。
肝與膽肝與膽不僅於經脈互為絡屬,而且由於膽汁即源乎肝之精氣,膽汁的排泄與貯藏又須聽命於肝的疏泄主司,所以其生理、病理上幾乎 渾然一體,難以截分。肝臟的促進生化和疏泄氣機功能正常,保證了膽汁 的貯藏和排泄得宜,反之則必然導致膽汁或則匱乏,或為凝瘀,或從外溢而 為患。因此,臨證見諸口苦、黃疸等膽汁外泄癥狀,多兼有脅肋脹痛等肝氣 鬱結症象,即是其臟其腑本同稟一氣的緣故。若細析之,則肝氣主升而膽氣 宜降,肝體屬陰而膽府稟陽,肝主謀慮而膽為之決斷,唯其互濟,則氣機諧 調、體用和平而無偏患。
脾與胃脾胃位居中焦,「以膜相連」而經脈互絡,脾臟屬陰,胃腑屬 陽,表裡相合,以其運化與受納、升清和降濁相反相成的生理特性,共同承 擔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物質的輸布重任。後人稱其為「後天之本」者, 正是基於脾胃乃人體氣血之源的緣故。
胃氣得降,水谷及其腐熟消化後的糟粕得以下行;脾氣主升,則水谷之 精微得以輸布,故而《臨證指南醫案》謂「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升清與 降濁,是脾胃消化運動的基本形式,因此脾胃的病理障礙也就主要地表現 為升者不升、降者不降。如果脾為濕困,運化失職,不能升清,往往導致胃 納無權,和降不利,出現納呆少食、噁心嘔吐等症。若食滯胃脘,胃失和降, 亦可影響脾之運化和升清,產生腹滿腹脹、泄瀉等病症。《素問?陰陽應象 大論》所謂「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瞋脹」,就是對脾胃升降失常 所致病機的概括。
腎與膀胱腎與膀胱相表裡,其生理、病理上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水液 代謝上。《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 能出矣。」人體的水液,在腎的氣化蒸騰作用下,部分津液上歸於肺,繼續參 與機體的代謝過程;部分代謝後的水液則隨其氣化作用而為溲尿,貯存於 膀胱並排泄於體外。膀胱的貯尿及排尿,取決於腎的氣化,腎氣充沛則膀 胱開合有度,小便得以正常排泄。因此,臨床上小便頻數、尿後餘瀝不清,遺尿乃至於失禁之類的病變,多責之於腎氣虛弱,固攝無權;小溲點滴不 通,尿閉等症,則屬腎臟氣化失司,膀胱不開;小便中精血混雜而下,膏淋之 類的病變,則往往是腎臟清濁不分所致。
總之,臟腑相表裡的理論,既說明了它們生理上互濟為用的關係,也反 映了其病理上互相影響的內在聯繫,這是中醫藏象學整體觀的具體體現。 掌握了臟腑相表裡的理論,臨床上就可以靈活應用「臟病治腑」、「腑病治 臟」等各種治法,為辨證施治開無窮的法門。
推薦閱讀:
※夫妻七年之癢的解讀
※《過秦論》解讀與探究
※《荷塘月色》課文解讀
※《紅樓夢》非典型性解讀(十一)
※性激素六項與癥狀不符?檢驗科教你如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