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語|中醫學是如何構理的

瀾語|中醫學是如何構理的

芃瀾

什麼是醫理?

就是我們看到一個疾病的時候,如何理解它的產生,如何解釋它的預後,如何認識它的治療手段,這背後應該有一個系統的、相互自洽的知識體系和觀念體系的支撐,也包括要有一個能夠指導決策的工具或方法。

對這樣的知識體系,醫者藉助修習掌握後,即能夠識病,能斷其病機,能給出相應的治療思路和方法。即使遇到自身未曾遇到的疾病,也能根據醫理,進而識之、推之、求之、解之。

這樣才能說自己是門醫學,而不是經驗。

如果只是如《靈樞》中歌訣中所說的,「粗者暗乎,妙哉工獨有之。」只是極少數人依靠個人非凡地神通,才能感知身體內清凈而微的氣血循行規律,從而知道機道,從而能夠取得非一般的療效。那麼這樣的東西,還能稱為醫學嗎?

顯然是有問題的。

在中國的方技史裡面,這樣的少數人是存在的,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里的扁鵲,就具備一般人不具備的神通,「非常人也」,他們被說成是創造醫學的聖人。而他們的觀念和方法以文字被傳承下來,後來醫家藉以學習,並以實踐加以印證,進而不斷修行,則能夠成為「工」,甚至「上工」,如《扁倉列傳》中的倉公,倉公則是並不具備神通的普通「侍方者」,是人中的近美好者,只能算《內經》里說的「賢人」。

這裡面說的就是一個醫理的形成史。所以,無理則不成醫,無理則不能稱為醫學。中醫之所以稱為醫學,傳到今天,在現代科技包打天下,所到之處,各種本有之知識體系皆被打倒,即使留存也只能稱為本土民族某學的情況下,卓然有不群之象,那不僅僅靠的是療效(注意我說的是不僅僅),也不僅僅靠的是經驗,更是靠著醫理,靠著自己的學術體系。

中醫的學術體系是什麼?他的學術體系是如何講理的?產生的標誌又是什麼?

當然是「醫經」的出現。

記得帶大家讀過的《漢書.藝文志》吧,《漢志》記述了漢代經劉向、劉歆父子團隊,歷經了20 多年,整理秘府書籍,組織構建了當時天下的學問大系,而分述總結為《七略》,即七種官學。在這七種中,醫學的學術體系被稱為「方技」居於最後。而方技中,「醫經」居於首位,然後才是經方、房中、神仙三大類技術。顯然方技體系是以醫經為宗的。

什麼是醫經?

對,講理的。

我們在這裡有必要回顧一下,《漢志》中是怎麼說醫經的:

一共是四段話:

第一段:「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裡。」這是說,以陰陽表裡分人體血脈、經落、骨髓等人體結構,令其有體系,相互支撐。

第二段:「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這裡指出的是醫理作用,在於揭示疾病產生的根源,和說明疾病預後轉歸(生和死)的因由。「起死生之分」就是《扁倉列傳》里提到的「決死生」,《內經》里這樣的話也常常提到。這也就是醫經的任務。醫學之所以稱為醫學,不僅在於可以愈病,還要能夠以理示人。後來的胡適就是拿這個反對中醫的,他說「中醫盡可愈病,但不能以愈病之理示人」,其實不是中醫不能以理示人,而是胡適不接受這個理,當然這是另一個問題了。這裡我們要知道的是整理《漢志》的人非常清楚,「醫經」是要以理示人的。

第三段:「用度鍼石、湯火所施,調百葯齊和之所宜。」這裡說的是,醫理不僅是用來指示生理、病理的,還要能夠指導和施用各類治療手段,也包括對養生手段的指導。《內經》還有個貢獻,是將方法分為禁和公開(毋禁)的兩類的,前者要「得其人乃傳」,不得其人的時候,就要書之玉版,藏之金匱和靈蘭之室,不敢輕泄。後者,則要求要寫在竹帛上,以教「眾庶」,眾庶指的是普羅大眾。《內經》中的原話是「可著之竹帛,不可傳於子孫」,傳子孫就是秘藏,而著之竹帛,則是要求公開。

第四段:「至齊之得,猶慈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這就更清楚了,理讓醫療實踐有了依歸,離開了理,那麼就會犯實踐的錯誤!這就是《內經》中強調「與經相明」的原因。

所以,那以後就是醫經地位的確立的過程。《內經》就是這一過程的產物,終於打下了一個「岐黃之學」的好大的名頭。可以說,經解決了醫理的問題,也使得中醫擺脫了經驗醫學的層次,而進入了理論醫學的高度。

那麼理是如何形成的呢?

還記得我們一起閱讀的《扁鵲倉公傳》嗎?《扁鵲傳》裡面「扁鵲過虢」的案例,作為喜方者的中庶子和扁鵲的對話,生動勾畫出了世俗醫學和扁鵲醫學的區別。對於同樣是「暴厥」的判斷,以中庶子為代表的世俗醫學憑藉的是陰陽氣血循環的觀念來認識的,認為太子的這一循環被積蓄的邪氣阻斷了,所以暴死。他的理論模型是陰陽二氣往複循環的觀念下,氣血在外形成閉環無端的結構,而依靠精神治於內,基本上就是一個「圓運動」的模型。扁鵲批評他主要不是批評這個「圓運動」的模型,而是說他沒有掌握「病應見於大表」規律,所以不能「決死生」,判斷失誤,把「假死」當作了「真亡」,這就是「以生為死」。與中庶子不同的是,扁鵲在陰陽氣血的結構下,還建立起了臟腑、經絡的體系,以及在此體系指導下的癥狀與內在「五臟癥結」之間的關係,即「病應見於大表」的先進認識,以及脈診等先進技術,所以才能夠正確的「決死生」。這一細微的差別,背後是醫療實踐下的醫理的極大豐富和進步。而到了倉公,僅僅依靠先師所傳的記述古聖人思想的經書,就能夠有驗,三年,即精良。他記錄診籍的目的就是為了「與經相明」,不斷用實踐揣摩醫經的奧理。這就是醫經形成對醫療實踐所帶來的歷史飛躍,背後則是醫理豐富所對醫學實踐的巨大推動。

從神醫扁鵲(少數具有神通的聖人)轉化為其人倉公(努力傳道實踐的賢人),醫學不再依靠神葯和神通,而轉為經書,此後,醫經的歷史來臨了。我所感興趣的是,這裡面醫理不斷豐富和系統化的過程。

再舉個《內經》裡面的例子,我們知道人的右手一般比左手有優勢,古人還發現右耳目不如左耳目明,也就是表現在手足上,體現出了右手優勢,在頭顱則體現了左側優勢,那麼道理是什麼呢?漢代大多數觀點是以「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來解釋的。比如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而《內經》怎麼解釋的呢?《內經》在東南西北的天人觀裡面,加入了陽氣和精的認識,從而讓這個理就更「真」了。這個解釋寫在《陰陽應象大論》里。這種說理上的細微差別就是醫理的進步,就是《內經》彰顯給我們的理性精神。看不到這些,就看不到中醫構理的特徵,也看不到中醫的進步。在一個「完美模型」中,不斷嵌入更為豐富的醫學實踐成果,並不斷自我優化,這種動態的演進過程,就是中醫醫理進步的過程。中醫講理絕非一成不變的,也絕非一蹴而就的,而是與實踐一道,沿著一個特殊的路徑,不斷成長著的。

這個特殊路徑是怎樣的?我們再看看《內經》是怎麼說的。《上古天真論篇第一》里有關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說法,就在告訴我們這個路徑是什麼。

他告訴我們:《內經》的理來自哪裡?來自天地之道。而壽敝天地,無有終時的真人是與天地一體的,故道由他立!《內經》的原話是「此其道生。」說的是「道生」。現在有些人說是外星人創造的,他們的骨子裡追問的問題是和古人一樣的,他們也以為存在著一種「非人」,掌握有一種人類無法理解的至知或極知,只是他們的觀念里,把這種「非人」設想為是一種超越地球文明的外星高等文明傳留下來的。而古人表面上是說存在一種與天地一體,與道合一的真人,故此具備真知,能夠立道,本質則在強調天地宇宙的規律是不易的真理。那種更高明?

然後是至人,至人是「淳徳全道,和於陰陽」,所以真人是「立道」,至人是「全道」!

然後是聖人,「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所以是「從道」。最後是我們身邊的賢人,叫做「合同於道」。

合起來就是從真人生道,經由至人全道,聖人從道,賢人合同於道,而有《內經》之言。

那麼我們來看賢人是怎麼做到合同於道的呢?

叫做:「法天則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這就是「將從上古」,即從真人,是說醫理來自上古真人,以真人為教主。「合同於道」,說的是以經為核心的方技學的理是按照合同於道的方式來構築的。「法天則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這20個字,就是整本《內經》構理的大框架,也是「合同於道」的方法論,即《內經》講理的方式。

我們看《四氣調神大論》的「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這是什麼?這是「分別四時」。然後「天氣,清凈光明者也」到「萬物不失,生氣不竭。」這是什麼?法天則地。「逆春氣,則少陽不生,」這類內容是什麼?逆從陰陽。不再舉了,《內經》里所在皆是,這就是《內經》理的大框架。如同中庶子的「圓運動」,扁鵲並不反對,只是將氣血、臟腑、經絡等等裝入,裝的越豐富,理就越精密,解決的問題就越多,這就是《內經》的構理。

要之,理是經確立的前提和目的,經的確立開啟了中醫進入理的時代,也同時開啟了中醫學邁入經學的歷史,從而脫離了經驗醫學的窠臼。如何構理,中醫有其獨特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有其自己演進的規律。「與經相明」的治經學的學術方法,是那以後中醫學傳承與發展的獨有的路徑。


推薦閱讀:

如何在產後遠離腰痛?
〖醫學知識〗特效的點穴治患18法
」臨床醫學人文精神「一覽
《新醫學》白話免疫系統
患癌後第一個癥狀是什麼?

TAG:醫學 | 中醫 | 中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