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汽車安全的八大誤區 看完驚呆了
近些年來,隨著汽車市場的井噴式增長以及交通事故的日益頻發,消費者對於汽車安全性的重視已毋庸置疑。可是,一些片面的安全理念還是影響了人的購車心理。車輛的安全性能並不能從單一的某一個方面就能夠作出判斷,尤其是當消費者對「安全」的直接接觸只能有車皮厚度的時候,更不能輕率做出判斷或相信宣傳。
車皮厚就會更安全
不管是日系車還是歐美系車,使用的鋼板大多在0.6~0.8毫米之間。至於為什麼直覺上歐美系車會厚一些?那是因為,歐美系車普遍使用了空腔注蠟技術,鋼板壁會噴塗蠟層,且歐美系車的油漆厚度比日系車厚,所以直觀感覺更厚。車身結構比鋼板厚度更重要,車皮厚薄會影響小碰撞的損傷,進而影響維修成本,也會影響整車的隔音和檔次感,但是對於保護乘客安全,真的不重要。對乘客而言重要的是鋼架強度,能否在碰撞後保持車體完整。
車越重越安全
越重的車越安全,只在某些情況下才成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官方數據表明越重的車越安全。其他情況不變,車重增加反而會使操控極限和制動性能下降,更不安全。舉個極端的例子,一輛車難道只要在車裡多放磚頭 就可以提高安全性?車體越重慣性越大,將造成制動距離加長,這反而是一種不穩定因素。從碰撞本身來看,車身輕,剎車後的慣性運動距離減小,也更安全。實際上目前A級車安全性最突 出之一的高爾夫7,恰恰是最輕的。
SUV比轎車更安全
SUV在市區駕駛和高速的一般追尾來說,確實車身較大位置高會佔一定優勢。不過實際上起決定作用的卻並不是車身大小,而是目前的小型車普遍安全性能較低造成的。視野高看的遠也是一個優勢,更容易及時發現前方道路危險。但suv在中高速行駛有一大劣勢就是因為重心高,彎道行駛會比較容易側翻,對於雨雪天氣行車更加容易發生此類嚴重事故。
碰撞後整車變形越小的車安全性越好
其實好的安全性,應該是車前部充分潰縮吸收能量,但駕駛室卻保持完整。都很完整的話,沒有車來吸能,人就要更多的吸收碰撞的動能,其實更不安全。而在實際碰撞測試過程中,車身變形程度與對乘員的安全保護並沒有必然的正比或反比關係。甚至在相當程度上,安全程度的提升還需要依賴車身變形來實現。因為在碰撞過程中,撞擊力需要車身及乘員來全部承擔。而此時保證乘員安全遠比保證車身完整來得重要的多,因此絕大多數安全車型都選擇了犧牲發動機艙的完整性來實現對乘員艙的保護。
簡配防撞鋼樑是漠視安全嗎
防撞鋼樑主要的作用是減少低速碰撞下車體的損傷,對於減小小擦碰的維修成本是有意義的,但對於真正威脅到乘客的中高速碰撞沒有作用。當後車的速度較快發生追尾事故後,憑藉一根防撞鋼樑對安全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迄今為止沒有任何有效的數據表明,前後防撞鋼樑在車輛出現事故的時候對乘員的安全起到了保護作用。
安全氣囊越多越安全
汽車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還要考慮彼此之間是否匹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帶、座椅及安全氣囊等乘員約束系統之間的匹配與優化。車型安全係數高低的差別就在於乘員約束系統的匹配是否合理,即在碰撞發生時,它們能否彼此協調,在最佳的時間發揮最好的作用。大量模擬試驗和統計表明:在所有可能致命的車禍中,如果正確使用安全帶,可以挽救約45%的生命;如果同時使用安全帶和氣囊,這一比例上升到約60%;如果只使用氣囊,這一比例不會超過5%。
三廂車比兩廂車安全
很多人覺得兩廂車追尾保護較差。這個其實沒有什麼差別。兩廂車一般車尾會特別加強,所以很多時候雖然車身短。實際上,對於汽車和乘員最大的安全威脅是來自側面和正面的碰撞,而不是後面碰撞。因為,一方面,兩者遭遇的撞擊力度不同。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前者碰撞速度可能是兩車速度之和,後者的撞擊速度多是後車和本車速度之差。另一方面,後面撞擊中乘員靠座椅得到的貼身保護比較全面。
冬天換機油黏度越高越好
冬天北方晝夜溫差大,對發動機潤滑劑的機油(也稱潤滑油)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車主自行給愛車更換機油的時候,誤認為機油黏度高一些會更好,北方車主冬天可以選用粘度略高的機油,但是黏度太高不利於低溫啟動,反倒會增加發動機磨損。所以建議車主自選機油時,最好選用與原廠推薦的冬季機油黏度接近的型號。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奶奶不慎失控脫手,男嬰從3樓扶梯墜亡」事情的發生?
※當喝奶變成喝乳酸菌飲料,我只怕你會變肥
※車身鋼板厚並非安全
※買車時,安全大於舒適,說說車安全那點事!
※文件夾【治療與安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