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觀賞石簡介10

中國觀賞石簡介10
發布時間:2009-4-2瀏覽次數:2274 發布者:aijijinzita(點擊訪問作者石館)  


花石,又稱堆花石、花石版,產於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武口寨。該石為白色方解石與黑色岩石混合而成,硬度約5.5度;在黑色石體上凸起白色石紋,黑底白花,極具浮雕感,常有似雲騰煙涌、流泉飛瀑、梅花傲雪等圖案。

《明一統志》:「花石在岳州府慈利縣武口寨。石上有花如堆心牡丹,枝葉繚繞。雖精於畫者,莫能及。人或以物去掉其花,拂試之,其花復見,重疊非一。」

衡州石,產於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衡山。該石《素園石譜》曾有記載。

衡山又稱南嶽,是我國五嶽之一,山體主要由花崗岩構成,共有大小七十二峰,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

龍牙石,產於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該石所制的硯台稱龍牙石硯,色稍紫潤,亦易發墨。

《雲林石譜》龍牙石:「潭州寧鄉縣石產水中或山間,斫而出之,多龍牙,色紫稍潤。堪治為研,亦發墨,土人頗重之。」

石鏡,屬景觀石。在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城南浯溪山崖上,有一片唐代留下的石頭,80×67厘米大,石色黝黑如漆,石面光滑似鏡,拭之以水,能清楚地照人容貌以至鬚眉歷歷皆見。

《雲林石譜》石鏡:「永州祁陽縣浯溪山岩之側,有立石一片,廣數尺,色深青潤,光可照物十數步,土人謂之石鏡。杭州臨安縣山中一石,光明如鏡,頗類。」

《清稗類鈔·礦物》鏡石:「祁陽之浯溪有鏡石,高尺五寸,闊二尺五寸,色黝黑如漆,光可鑒,隔江竹木、阡陌皆映見之。」

英石,又稱英德石,產於廣東省英德市東北面25公里的英山山脈。該石系石灰岩,外表鋒棱突兀,具有典型的瘦、皺、漏、透之特點。石質稍潤,堅而脆,硬度約4度,多叩之有聲。呈淡青、灰黑、淺綠、黝黑、白色等色澤,以黑者為貴,時見間有白色石筋。石表多深密皺褶,稜角明銳,有蔗漬、巢狀,大皺、小皺等狀。造型多具峰巒疊嶂、壁立峭峻、紋皺奇崛、孔洞嵌空之態。英石由於鑿、鋸而得,正背面明顯,正面多窪孔石眼,玲瓏宛轉,精巧多姿,而背面較平淡。大塊的英石可作園林假山的構材,或單塊豎立或平卧成景,小者可置於案幾或製作成盆景、硯山,極具觀賞價值。英石的開採和玩賞具有悠久的歷史,清代以來為我國四大名石之一。

英石屬沉積岩中的石灰岩,主要成分為方解石。產地岩溶地貌發育,裸露的石灰岩石山聳峙地面,蹦落下來的岩石有的散布地表,有的埋入土中、水下,有的倚于山崖,經大自然漫長年代的風化溶蝕後,變成形狀奇異、千姿百態的石體,或嶙峋陡峭,或玲瓏宛轉,或駁接層疊。英石分陽石和陰石兩類,陽石是露於土表的,具有瘦、皺的特點,按其形態分直紋石、橫紋石、大花石、小花石、疊石和雨點石等,花石中含有碳酸鈣白筋;陰石系埋於土中,玉潤通透,具有漏、透的特點。

英石"縐雲峰",高2.6米,狹腰處0.4米,色澤青黑,褶皺細密,體態秀潤曲致,迂迥山峭折,極具瘦、皺之典型,現存杭州西湖江南名石苑,為江南名石之一。

宋·杜館《雲林石譜》英石:「英州含光、真陽縣之間,石產溪水中。有數種,一微青色,間有白脈籠絡;一微灰黑,一淺綠,各有峰巒,嵌空穿眼,宛轉相通,其質稍潤,扣之微有聲。又有一種色白,四面峰巒聳拔,多稜角,稍瑩澈,面面有光可鑒物,扣之有聲,采人就水中度奇巧處鑿取之。此石處海外遼遠,賈人罕知之,然山谷以謂象江太守費萬金載歸,古亦能耳。頃年東坡獲雙石,一綠一白,目為仇池。又鄉人王廊夫亦嘗攜數塊歸,高尺余,或大或小,各有可觀,方知有數種,不獨白綠耳。」

英石在英德市的望埠鎮、冬瓜鋪、石灰鋪、大站、大鎮一帶均有分布,而以望埠為中心,有好幾處整座山均為積疊狀的英石,現存資源仍相當豐厚,當地有80萬畝石灰石山,據估測可供開發的英石達6億噸。宋明時曾"就水中奇巧處鑿取",現望埠附近的水域岸邊甚少有英石,採石主要是在望埠附近山上,其開採多為露天炸山取石,也有從泥中挖取。開採出的英石有黑色、青灰色、灰白色、霞灰紅等數種,以青灰色、灰白色為多,黑色的則較細密堅硬。其溶蝕狀者多從土中挖出,大者丈許小者盈尺,多為長塊形,少稜角,常有蝕洞蝕隙,狀如拳峰、懸崖;層疊狀者多露於地表,小者如掌,大者逾立方,常多片交互參差積疊,橫狀似積石山,豎狀如峭壁、峻岭。

2

潮州蠟石,又稱潮州黃蠟石,產於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潮安縣等地。該石質地潤澤細膩,硬度達6~7度,蠟質感強,有的凍透似玉;表面光潔,顯油脂、樹脂、絲質、珍珠等光澤;石形奇特,凹凸怪異,邊、面圓而平滑,紋理柔和;石色純正,深淺各異,高雅明艷。根據透明程度和表面光潔油潤程度則分為凍蠟、膠蠟、晶蠟、細蠟和粗蠟等,以顯玉脂光澤,既浮於表又蘊於內,細膩溫潤且堅韌者為佳,其上品具有濕、潤、密、透、凝、膩之特點。此石種在全國各地以潮州所產的品質最優、質感最好,早在唐、宋時期就有收藏與玩賞的記載。

潮州蠟石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SiO2)結晶體,其晶體相互聯結熔合鑲嵌,透明性強、質如凝脂,因內含其他礦物質的種類、比例不同而呈現多種顏色。按表面石色可分為黃蠟、紅蠟、黑蠟、白蠟、花蠟等品類,既有黃中透紅、黃中透白、黃中透黑,也有多色相透,以黃色蠟石最為多見,故蠟石又稱黃蠟石。

潮州蠟石中的黃蠟石,黃潤多姿、質堅似玉,有金黃、橙黃、雞油黃、淡黃等色澤,以金黃色為貴。有一種顏色特別黃的,明亮鮮艷,充滿質感。擺設於廳堂,或鑲嵌於假山,布置園林,均賞心悅目。

潮州蠟石的產地主要分布在:饒平縣樟溪鎮青嵐村和草南武周圍的十餘個坑門,其以"山下寮"所產的蠟石較為知名;及潮安縣磷溪鎮西坑村、蘆庄和鐵鋪鎮的"水吼"、"大洞埔"、"大陂下"、"獅地後"等坑門,其以"水吼"所產蠟石最為人愛;和潮安縣田東鎮的"平坑"、伍全的"石壁潭",登塘鎮楓樹員的"大徑坑"、"豬母窟"等地,其多出產園林用的景觀石,而用作廳堂擺設、几案欣賞的,以"豬母窟"所產的蠟石最為知名。潮州蠟石的資源得天獨厚,其產地坑門眾多,蠟石種類包羅萬象。石農開採蠟石,要鑽進各山坑中的大石底下和小溪邊開挖沙土,舀出積水,將之挖出,可見開採之不易。

青嵐石蛤村北面十餘公里"山下寮"所產的蠟石質地上乘,造型奇異,色澤艷麗。有貓耳石、荔枝皺、黃枝蠟等幾十個種類。其中的貓耳石質地黃紅凍透,石肌呈浮雕狀,石面有如貓耳,惟妙惟肖,屬潮州蠟石之上品。

磷溪鎮西坑村西北約4公里的"水吼",分上水吼、中水吼、下水吼三段,溪水落差大,所產的蠟石質地蘊潤,外表光潔。主要有圖紋石、甜蠟等,尤其圖紋石向為石友鍾愛。

登塘鎮楓樹員西面約8公里處"豬母窟"所產的蠟石質地凍透似玉,色彩艷麗,肌理潤澤,形狀凹凸怪異。有些蠟石有一圈較為別緻的浮雕狀腳線,尤似天然藝品。

◎廣東省的潮州、揭西、佛岡、韶關、清遠、台山、開平、電白等地均有蠟石產出,以產於潮州的質地最好,石色純正。

台山蠟石,又稱台山黃蠟石,主要產於廣東省江門市的台山市北陡鎮。該石由溶岩演變而成,多數石表現出通透的玉質,晶瑩濕潤、絢麗多姿,品質與潮州蠟石相似,且色彩更加鮮艷、豐富。有黃蠟、黑綠蠟、白蠟、花蠟、根狀蠟、凍蠟、彩沁蠟石種類。近年在沿海島嶼還發現透明度較高的紅、白蠟石。台山蠟石多以黃色為基本色,故又稱黃蠟石,其石質濕滑細膩,久經把玩,包漿滋潤,極富靈氣。

台山蠟石分布於台山部分鄉鎮,蘊藏量豐富,尤以北陡鎮的蠟石質優而形美。北陡所產的蠟石質地堅密細膩、濕潤凝重,形狀奇特、角圓面滑,色彩鮮艷豐富;石上紋理波浪起伏,有褶有曲,變化有致;石姿堅實,曲直輪廓清晰,凹凸明顯;造型靈秀飄逸,雅緻可人。北陡鎮黃花灣、雙耳坑地區所產的凍蠟和彩沁蠟石,其通透狀態、顏色、質地、硬度及濕潤程度尤如新疆和田玉;北陡鎮那琴灣一帶山中所產優質黃色蠟石,被玩石家稱為"佛光靈玉"。

北陡鎮方圓幾百平方公里的地下都是由花崗岩、雲母岩等構成。由於地下岩漿湧向上述岩脈的縫隙間,並與周圍的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和混合,形成了不同質地和色彩的石英質礦物。產於北陡散石灣、黃花灣、雙耳坑等南北走向山脈中的蠟石大都呈籽玉狀形態,質色光滑純正。

台山蠟石由潮州人陳森源於1996年秋在北陡鎮那琴村散石灣海邊的石山坑裡首先發現,這種金紅色的石頭有晶瑩細膩的玉質和絢麗的色彩,後被人冠名為"台山蠟石"。北陡鎮是台山市最南的一個鎮,那琴村則位於該鎮最南端,呈山脈地形,連綿起伏,延伸至海邊。那琴有近千條山坑,出產蠟石的山坑有幾十條,但產量較多、特色鮮明的黃蠟石主要分布在散石灣、銅鼓坑、三夾水、雙耳坑、大水坑等,其中最早發現的是散石灣,最近發現的則是大水坑地區。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珠寶玉石鑒定中心曾對台山蠟石的兩個樣本作過檢驗,鑒定為"多晶石英質玉"和"黃玉髓",據此,台山蠟石又稱台山玉石。

陽春孔雀石,又稱銅礦石,古稱綠青、石綠,主產於廣東省陽春市石錄銅礦。該石屬銅礦岩石,質地緻密細膩,硬度約5度左右,含銅57.5%;有翠綠、墨綠、粉綠、天藍等色;紋理有色帶相間的同心紋、束狀放射花紋、平絨環光圈花紋等,呈隱晶質集合體狀,不透明,顯玻璃和絲絹光澤;形態結構有葡萄狀、鍾乳狀、皮殼狀、絲絨狀、晶簇狀等,以葡萄鍾乳狀為多見;塊體大的近10噸重,小的比拳頭還小;天然造型似山水森林、群巒疊翠、奇峰異洞或鳥獸人物等形狀。

孔雀石屬單斜晶系,晶體形態通常呈柱狀或針狀;由含銅礦物質受碳酸及水相互作用而成,遇鹽酸會起反應並易溶解;產於銅的硫化物礦床氧化帶,常與其它含銅礦物共生;其艷麗的綠色和斑紋與孔雀尾羽極為相似,故而得名。陽春孔雀石結晶完美,色彩絢麗,姿態奇特。有的呈筍、柱形,常兼翠綠、粉綠、天藍等色於一石,美麗異常;還有的內空外堅,多姿多彩;其中葡萄狀結構的孔雀石,質地細膩且最堅硬,表面滑潤而有光澤,少見絨毛,為觀賞石之佳品。

陽春孔雀石的蘊藏量為全國最多,礦藏分布在春城、馬水、永寧、潭水等10多個鄉鎮,最大儲區是馬水鎮的石錄、鸚鵡嶺等地;形質亦優於其他產地,其結晶完美、形態多變,造形千姿百態、格調高雅,色澤艷麗、斑斕奪目,各種顏色永不更褪,有作為觀賞石的明顯特點,也可製作國畫顏料;陽春市中心廣場上有一塊亞洲最大的孔雀石,采於石錄銅礦五十米深的地下,高2米、長2.45米、寬2.25米、重達9.7噸,色澤翠綠,外形非常奇特;尤其產於石錄銅礦的孔雀石貓眼石,此石中間有一道深綠色的斑紋酷似貓眼,貓眼球中的橫線炯炯有神,且變換位置則有不同的視覺效果,極為罕見。

石錄銅礦形成年代的地層為石炭紀,礦儲量居全國之首,於1966年開始開採,當時孔雀石在礦上到處都能撿到,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末,已挖掘到地下一、二百米深處,由於礦源枯竭,地下水噴涌而出,開採難度大,1997年已停產,現留下幾個露天礦湖。

陽春孔雀石是礦物結晶體,常與礦泥中共生,且要挖掘到地下深處才能得到,由於用爆破採礦,重量二十公斤以上、結構完整、能四面觀賞的孔雀石較罕見珍貴。陽春孔雀石有天然翠綠的色彩、神韻絕妙的造型,作為廳室擺設或礦物標本,具有極高的收藏和欣賞價值。

花都菊花石,產於廣東省廣州花都區花山鎮花城村菊花山東側山坡表層地面。該石由石英結晶體團簇而成,不甚堅固,而硬度較高,形態萬千。其晶粒呈倒錐長條棱狀,頂面常為多面體之結晶,多呈銀白或米黃色,佳者光彩亮麗。石上有黃心白瓣的清晰花朵,立體突起的白色條狀花瓣,碎粒狀的黃色花心,極象菊花;菊花圖紋大如手掌、小如指甲,花朵形態完整,以乳白色為主,少數褐紅色;花姿各異,有的相簇而成,有的大而獨立。塊體有大有小,可置於庭園或廳堂、案幾觀賞。

花都菊花石為石英的放射狀集合體,石中花蕊由破碎的花崗岩角礫構成,花瓣為半透明石英(水晶)呈放射狀晶簇環繞花崗岩角礫而生,具典型的晶洞構造。無論從何方向將石劈開,均可現出花瓣晶瑩剔透的逼真花朵。其硅質基底與石中花狀紋理融為一體,對比度略顯不足,但獨特的立體黃白色菊花圖紋較顯珍貴,頗具觀賞價值。

花都菊花石是在特殊地質條件下形成的:花崗岩在成岩過程中,有大量二氧化硅溶液順著岩石的張性裂隙侵入地表,形成硅破碎帶。破碎的花崗岩角礫成為二氧化硅溶夜結晶中心構成菊花花蕊;許多乳白色石英呈放射狀晶簇環繞著花崗岩角礫而生,構成菊花花瓣。由於角礫的原始形狀,形成的花蕊有為方形,有的為三角形;由於成岩過程中地殼運動相對穩定,溫度散失慢,故花朵較為完整。

花都菊花石發現於清代以前,蘊藏量極少,2001年當地政府已封山禁采。花都《花縣誌》載:"花山鎮兩龍東北8.5公里處,有座菊花山,因含特殊石英岩,石擊破的斷面呈立體菊花狀,稱菊花石,山因而得名。

河源菊石,屬古生物化石,產於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雙江鎮增坑。河源菊石化石的殼體呈半外卷,兩側扁縮,在菊石腹部中央有溝,殼表有密密麻麻的一條條纖細且微微彎曲的橫肋,橫肋從臍壁起向殼體前方斜伸,並在腹部形成明顯的腹突。菊石化石鑲在其他石頭裡形成精的美圖案,外觀看起來像盛開的菊花,花紋像小石磨,紋飾奇特,形態可愛,是一種珍貴的觀賞石。

菊石是距今1.85~1.9億年前的海底無脊椎動物,類似現代的螺樣生物,屬底棲半游泳生活類型,一般生活在50~80米深的海底,隨著滄海桑田的變遷成為化石,其螺旋狀殼印在海底泥上形成精美的螺旋菊花形圖案。河源市雙江增坑被發掘出來的菊石化石群落,個體直徑一般達1~10厘米,直徑最大的有42厘米,堪稱我國之最。目前已發掘有20平方米的這個菊石化石遺址,以花冠菊石為主,副花冠菊石為次。

河源菊石化石由河源市東源縣雙江鎮增坑村黃漢光的父親在開田間水溝時首先發現的,怪石頭看上去像盛開的菊花,又像小石磨,當時拿回家給年紀尚小的黃漢光玩耍。50多年後的1997年12月中旬黃漢光告知河源市博物館,隨後經北京自然博物館和廣東省的考古專家到現場鑒定,確定這些怪石頭系拉丁期(中三疊世晚期)菊石化石。

彩硅石,當地稱青花石,產於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連南縣寨南鄉等地。該石質地細潤,紋理清晰,色調古樸凝重,有青、灰、白、黑等色,有的皺皮溝壑奇異,形狀多樣,富有韻味。

石骨石,俗稱骨石、金包鐵,產於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吉田鎮沙田村一帶。該石質地堅韌,通常石體上有不規則稜角線凸出石面,線條流暢,蒼勁有力;石形完整,稜角線水洗度好,手感潤滑;其結構獨特,層次清晰,駁接層疊,形狀千姿百態;凸出部分有如浮雕狀的方格梯形、蜂巢、塔層等,或似懸崖陡壁、奇禽怪獸,或屈曲轉折、似行雲流水紋,富有韻律動感。

石骨石多產於連山境內伴有黃蠟石的溪河山澗田旁,尤以吉田鎮沙田村河段為多,質量較好。石骨石屬黃蠟石與長鉀花崗岩的混合體,即凸起稜角部分多為黃色蠟石,凹陷部分為帶淺泥色長鉀花崗岩石。凸棱面硬度為6~7度,凹陷面硬度為4~5度。由於組成石體的石質硬度及結構不同,部分疏鬆的砂岩、砂屑岩等被風化後,經水、沙沖刷成為凹面,而質地堅硬的蠟石難以沖刷則成為凸面,其石上的凸凹處成不規則稜角,構成表面鐵骨錚錚、千姿百態的獨特風格。

青石,俗稱福祿石,主要產於廣東省韶關市曲江縣沙溪鎮長坪橫坑至馬壩鎮蒼村大溪。該石以青色為基調,有深青綠、淺青綠等色澤;質地細密、清潤,叩之聲韻清越;石上自然紋理清晰顯現,以神韻絕妙的圖紋石為主,也有高雅莊重或形態奇特的造型石。

沙溪鎮至馬壩鎮一帶產青石較多的河段長約8公里,兩岸皆嶺峻壁峭,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青石是在溪水中經過漫長年代風化蝕變和水洗沙磨後形成的。

樂昌青花石,主要產於廣東省樂昌市五山鎮一帶的武江河。該石質地堅硬,硬度在6.5度左右;石膚油潤細密、光滑,水洗度好;由水流的長期衝擊磨洗後形成獨特的紋理,石底呈青黑色,上嵌黃色或白色圖紋,花紋比石堅硬些,色似古瓷,浮凸顯現,對比度大、構圖豐富奇特。

乳源彩石,產於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該石多為淺黃底色,加紅、棕、淡藍等色,和諧美麗。彩石經打磨後圓潤柔和,色彩斑斕,光華奪目,圖案精美漂亮,妙趣天成。乳源瑤山地貌奇特,山高谷深,溪水纖縈,有極其豐富的彩石資源。

韶石,產於廣東省韶關市曲江縣大寶山一帶。該石為孔雀石狀的錳質砂岩,由地下銅礦苗之氣體長期薰蒸作用而形成。

《雲林石譜》韶石:「韶州石綠色,出土中。一種色深綠,可鐫礱為器;一種青綠相兼,磊磈或如山勢者;一種色稍次;一種細碎雜砂石,以水烹,研作數品,入顏色用。大抵穴中因銅苗氣熏蒸,即此石共產之也。」

桃花石,產於廣東省韶關市曲江縣。《雲林石譜》桃花石:「韶州桃花石出土中,其色粉紅斑斕,稍潤,扣之無聲。可琢器皿,或為鎮紙。」《清稗類鈔·礦物》桃花石:「廣東韶州所產之石,色粉紅,如桃花,故曰桃花石,可琢以為器。」

鐘乳石,又稱石鐘乳,產於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等地。該石是石灰岩經含有二氧化碳的地下水溶解後滲透出來,其石灰質在洞頂上粘附沉澱、越垂越長而形成。粵北山區因其特有的喀斯特石灰岩地貌,地下河峽谷所形成的洞穴內,千姿百態的鐘乳石光澤剔透、如鋪珠散玉,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清稗類鈔·礦物》石鐘乳:「泉水含炭酸石灰,由岩隙下滴,其石灰質日久凝積,累累下垂,狀如鍾之乳,故名石鐘乳,或專稱鍾乳,一曰石髓,出廣東乳源縣乳岩者最著。」

15

清溪石,產於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一帶。清溪鎮位於東莞市東南部,距市中心區及深圳均為48公里。《雲林石譜》清溪石:「廣南清溪鎮之三五十里,土中出石,巉岩險怪。一種色甚清潤,扣之聲韻清越;一種色白。頃年蘇仲恭家置几案間,有七八塊,甚奇巧。此石所產相鄰,青色綠色尤奇於他處。」

端石,產於廣東肇慶市東郊羚羊峽斧柯山的端溪一帶。該石是一種泥質變質疑灰岩,地質年代為距今四億年的泥盆紀;質地堅實,細密溫潤;有青灰、深灰、紫藍、紫等色;石上天然生成的花紋豐富多采,形成多種石品,如: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火捺、石眼、冰紋、金銀線、天青、金星點、石眼等。端石多為制硯之材,成硯稱端硯或端溪硯,具有發墨不損毫、呵氣可研墨的特點,

端石亦可分為岩山、西坑、後磨三種。岩山石:石色深紫,襯手而潤,叩之清遠,有清綠圓小鸚鵒眼的。西坑石:色赤,呵之乃潤,鸚鴿色紫,浸慢而大。後磨石:石色青紫,向明側視,有碎星光點,如沙中雲母,干而小潤。三種硯石中,尤以岩山石為佳。

位於羚羊峽東端南岸緊西江處的端石坑洞,自唐代開採至今。因開坑採石年代久遠,稱老坑;又因洞內長年累月為泉水浸漬,故稱水岩。石色紫藍,其石品花紋為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玫瑰紫、火捺及石眼等,為端溪各名坑之冠。

《雲林石譜》端石:「端州,今為肇慶府。石出斧柯山,在端州東三十三里處,所謂羚羊峽對山也。凡四種,曰岩石,曰小湘石,曰後歷石,曰蚌坑,而岩石最貴。山極高峻,以漁舟入一小溪,即蚌坑。水陸行七八百步,至下岩,十許步至上岩。自上岩轉而南,凡百餘步,至龍岩。上岩各三穴,下岩一穴,半邊山岩凡十餘穴,然必以下岩為勝。……凡岩石有兩壁,北壁石在水底,石色干則灰蒼色,濕則青紫,眼正圓,有瞳子暈數十重,綠碧白黑相間如畫,青綠處作翡翠色,與下岩石相類。南壁石則水半石也,色微帶黃,眼暈七八重,已不及北壁矣……。半邊山諸岩,……其石亦類下岩,但眼暈只三四重,色赤白青碧可愛,惟層暈稍駁雜耳……。大抵有眼石在水岩中,尤細潤。下岩石謂之鴝鵒眼,上岩上穴謂之鸚哥眼,上岩下穴謂之雞翁、貓兒眼,半邊山謂之雀兒眼、鷯哥眼,土人以此別之。」註:肇慶市,古稱端州。

仇池石,即為廣東省韶關市曲江縣所產的英石。該石色澤清潤,扣之如馨,雖僅一拳,但其間峰巒澗壑,層疊窈窕,奇巧殊絕。宋代蘇東坡在楊州時獲得綠、白兩塊嶺南奇石,石上山巒迤邐,雲穿山脊,猶如甘肅的仇池山四面陡絕,山上卻可引泉灌田,十分奇特,借杜甫「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的詩句,遂將此石題名為"仇池石"。

盛產英石的英德市北與乳源縣、曲江縣相連,曲江亦蘊藏著豐富的英石。

《雲林石譜》仇池石:「韶州之東南七八十里,地名仇池,土中產小石,峰巒岩竇甚奇巧,石色清潤,扣之有聲,頗與清溪品目相類。」

大化石,又稱岩灘彩玉石、彩玉石、岩灘石,產於廣西大化縣岩灘的紅水河深潭中。該石是原始岩沖刷而成,屬硅質岩,硬度極高,磨圓度好,色彩絢麗,石表面顯油脂光澤,紋理清晰別緻,極富神韻,是1997年發現的新石種。

大化石生成於約2.6億年前的古生界二疊系,屬海相沉積硅質岩。其原岩為火成岩與沉積岩之蝕變帶硅質岩石,質地緻密堅韌,硅化程度高,玉質感強,摩氏硬度約5至7度。由於岩石受水中鐵、錳等多種礦物致色元素浸染,多為一石多色,呈現金黃、褐黃、橘黃、深棕、棕紅、桔紅、黃綠、翠綠、灰綠、灰褐、赭石、陶白、古銅等色彩,並伴有黑色草花紋,艷麗古樸,色韻自然,以金黃色為主色調者,尤為鮮亮溫馨。其石膚溫潤如脂,光潔瑩潤,柔中透剛,有的似釉瓷彩陶,有的質感凝重、古樸典雅,有的表面閃爍著珠光,極富寶氣,絢麗誘人。紋理飽滿、組合自然,變化有序,清晰而具有韻味,層紋及色彩斑點顯出中國畫的神韻。形態變化無窮,雄渾大氣,造型多為層狀結構,常見嵩岳雲崗或璋台危岩等景貌,具象者少見,尤其是山形或人物更是稀貴。大化石以欣賞其玉化的質地與豐富的色彩為主。

蘊藏大化石的紅水河段長約六公里,據潛水人員介紹,岩灘採石區水深約30~60米,河床下水沙激流,地形多變,打撈難度較大。

馬安彩陶石,又名馬安石、彩陶石,主要產於廣西合山市馬安村紅水河河床中。該石是深潭中的卧底石,其石色和石質如彩陶,表面有蠟狀光澤;具有翠綠、墨黑、橙紅、棕黃、灰綠、棕褐、淺藍、青灰、古銅等色澤,石上天然過度色極佳,色澤條紋層次分明;石膚潤澤,有的似陶色,有的像古瓷;形狀多為塊狀,常有高低錯落的方圓角;有綠玉石、黑釉石、黃釉石、粽釉石等多個種類。

馬安彩陶石有彩釉石和彩陶石、純色石與鴛鴦石之分,石肌似瓷器釉面者稱彩釉石,無釉似陶面者稱彩陶石,鴛鴦石是指雙色石,三色以上者又稱多色鴛鴦石,彩陶石是該石種之泛稱。

馬安彩陶石屬沉積岩,石質以硅質粉砂岩或硅質凝灰岩為主構成,硬度約5.5度,石形以多邊形的幾何形體居多,水洗度很強,表面光滑細膩,各種礦物組成的顏色鮮亮,一般以豆綠、灰色、墨色為常見,而以綠色為上乘。馬安彩陶石的外形變化較小,大多欣賞石頭的形狀、顏色和質地。彩陶石見有象形、景觀等狀;黑彩陶石質地細滑,潤澤感佳;彩釉石則多見方柱稜角之形,石膚溫潤如脂,石色釉面光彩怡人,尤以翠綠色為貴;鴛鴦石以下部墨黑而上部翠綠色者為上品;而綠質黃釉石具有唐三彩之神韻;尤其是綠玉石,色調沉靜優雅,純凈無暇。彩釉石類產出極少。

馬安彩陶石深藏於紅水河河床底部,是1992年初冬於十五灘發現的新石種。此石的產地很狹窄,紅水河在此地暗礁側伴衝出一條很深的河道,旁邊形成一條長約三百多米的回水灣,水灣中的石頭千百萬年來被紅水河湍急的流水帶著砂石沖刷磨勵而形成彩陶石。

八步蠟石,又稱八步黃蠟石、賀州黃蠟石,產於廣西賀州市東北部30公里的八步區里松鄉。該石為內含鐵、石英的矽化安山岩或砂岩。石表滋潤細膩,觸感柔和,質地似玉,色澤光彩耀人,形狀怪異疊出,淳樸自然,有很高的欣賞價值,是陳設廳堂、點綴園林的上佳石種。里松的蠟石蘊藏量豐富,自明代以來,以其質地堅硬、色澤艷麗奪目和外形奇特怪異而被民間收藏並進貢皇室。

八步蠟石的地質年齡約在七千萬年至一億兩千萬年左右,是由於火成岩侵入體周圍或低溫熔岩附近的石英、石英細砂岩及伴生礦物發生多次受熱作用而成,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的結晶體,化學成份主要有:SiO2、AI2O3、Fe2O3、SnO、Mn、K2O及表面的Nb2O和Ta2O5等。這些物質由火山噴發沉積,形成碧玉化石英岩、碧玉化含鐵石英岩、碧玉岩等多種富硅質的原岩,經漫長的地質演變及大自然的搬運、散落和水流沖刷浸潤,變成質地堅硬、色澤明艷、圓潤細膩的奇石。

八步蠟石產區的地質環境複雜,石峰突兀,河流交錯,落差大,所產蠟石多形狀怪異,有造型蠟石也有圖紋蠟石,色澤渾厚沉著,石表似玉石般溫潤柔美,紋理流暢,憨厚古樸,典雅大方,意蘊萬千。質地上佳的蠟石以較純凈的SiO2為主,透明清澈,常見黃、紅兩色加白、青、綠、紫等配色,艷麗奪目。里松河上游段出產的黃蠟石重者可達數噸,下游馬尾河所產蠟石則小者如拳,但個大者質地稍遜,硬度6.5~7度,外表有蠟質感的可作為上等園林石。體量適中,適合案幾擺設、玩賞的多為質地上佳的黃蠟石。

八步蠟石的品種有數十種,按質地分有凍蠟,蜜蠟,晶蠟等;按顏色分有黃蠟、紅蠟、青蠟三大主色系及白蠟、烏蠟、紫蠟、花蠟、彩蠟等;按產地分有官山蠟、六浮蠟、上皇蠟、山口蠟、衝口蠟、桂嶺蠟、大寧蠟等。

八步凍蠟色彩純正,質地堅密,硬度約7.5度,透光性好,手感溫潤如玉,水洗度佳,色澤明麗;蜜蠟也稱膠蠟、細蠟,其透光性稍欠於凍蠟,同樣溫潤細滑,水氣十足;晶蠟可分粗、細晶等,與凍蠟、蜜蠟相比其緻密性稍有不如,晶蠟本身有較特殊的晶體內構,強光下可見金光閃爍。八步黃蠟石色澤艷麗,色調豐富,由於石中二價鐵含量的不同,有金黃、桔黃、雞油黃、土黃等色差;紅蠟石中因三鐵換離子的多少,又有鮮紅、棗紅、玫瑰紅、桃紅等色調;青蠟石則有翡翠蠟、豆瓣綠、竹葉青等色別。八步白蠟石屬細質石英,以冰狀透明,色澤純正者為佳品,但產量較少;烏蠟石多有土黃色雜其中,以有金黃色相間者為佳,其產量也很少。其他多種礦物混合的蠟石,色調豐富多彩,顯得五光十色,以顏色鮮艷、純正者為上品。八步蠟石的著名品種有紅蠟凍、青蠟凍、黃金凍、五彩凍、白蠟等,尤以上皇黃凍蠟、官山紅凍蠟,六浮青蠟、五彩碧玉等為貴。

柳州草花石,又稱國畫石、古生石畫,產於廣西柳州地區來賓縣黔江下游的石山之腰及武宣縣黃茆鎮一帶。該石屬片層岩,分布零星,生成於硅質岩或石灰岩夾層之中層,多呈現紅、黃、棕、綠等色,色彩潤澤,圖案由表及裡滲透融合,因其畫面多呈色彩各異的草花狀而得名,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左右發掘出來的新石種。草花石的色紋多顯現自然景觀,也有人物、花鳥、山水等諸多圖案。畫面細膩,有的如濃墨山水,有的似寫意工筆,有的則具油畫效果,以色彩和諧,層次分明,畫意盎然,意境深遠者為佳。

草花石石質細密古樸,硬度為3~6度,黃色部分硬度較低,灰色帶玉質部分硬度較高。一般用爆破法開採,其採集層位一般在深度200cm之內,整塊石體多數約在30×10cm以下,最大者約在150cm×50cm以下。獲得的石料需經過切割打磨,才呈現出清晰畫面。石上綺麗多姿的圖紋是在成岩階段由致色物質的滲透或自身染色離子析出而形成,呈紅、黃、橙、綠、紫、褐、黑等顏色,富有遠、中、近之層次感。其畫面圖景有表現懸崖峭壁、峰巒疊峰的山水類;表現奇花異草、古樹青藤等幽靜自然的花草類;表現似人物、鳥獸蟲魚等栩栩如生的象形類。尤以植物枝葉、單株花草、成片松林、溪流瀑布、高山湖泊、海雨天風等較為多見。片狀型的石面基色通常為橘黃、棕黃、褐黃色,不規則的草花紋為深綠、褐紅、黝黑色,石面底色以偏棕黃、橙黃似朝霞或日落之色調為佳。草花石里常含有單體珊瑚化石,推測其形成的地質年代大約在志留紀至泥盆紀的古生代時期,距今約四億七千萬年,故又稱之為"古生石畫"。

草花石的石體屬沉積岩,產出草花石的層位,上部為暗紅、紫紅色彩硅質灰岩,風化後呈灰色、黃灰色、米黃灰色、淺紫灰色,而深部的岩石則是灰色、深灰色鈣硅質岩和硅質灰岩,風化後多呈灰色、黃灰色、灰白色,米黃灰色等。草花石的圖紋,是由於礦物沿節理裂隙及毛細孔充填,並在一定風化度下受到多種礦物元素致色而形成。二價鐵和三價鐵離子致色呈褐、褐黃、褐棕、褐紅、棕紅等色,四價錳離子致色呈黑、棕黑等色,綠泥石致色呈淺綠灰色。該岩層上覆有一層火山凝灰岩,節理中的充填物,來源於原岩礦物及一定程度的熱液變質作用,加上多種礦物致色;水中溶蝕的礦物質沿節理裂隙滲透及風化後礦物元素致色,使其顯現出絢麗多彩的色紋;其石體中的"太陽"和"月亮"是單體珊瑚或海百合莖的橫切面。

柳州墨石,又名墨湖石、墨石,產於廣西柳州市柳城縣、柳江縣,柳州地區各縣均有分布。該石屬碳酸鈣沉積岩,硬度為3至4度左右,色黑似漆,間有白紋;其色純黑有光澤,外形通透玲瓏,有瘦、透、漏、皺之自然形態,並叩而有聲。柳州墨石又分為白紋墨石和雲霧石等,石上白紋較多者,被稱為花墨石;石上布滿白點的,稱為雪花墨石,較為少見。柳州墨石發現於六十年代末,因通體呈墨黑色而得名。

柳州墨石以墨黑色為主基調,經清理後深黑油亮,渾厚沉凝,極富穩定感。常見的墨石多象形狀物,也有不少石上多石眼和彈窩,極類似太湖石。其造形美觀,形象逼真,適合廳堂擺設。

柳州墨石的石質較脆,原岩系以石灰岩為主的可溶性碳酸鹽岩,具有不顯層理的塊或厚層狀構造。由於億萬年的地殼運動及風雨、日晒和含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地下水長期溶蝕,部分石體形成重碳酸鈣溶液隨水流失,留下的多呈險怪多姿或玲瓏剔透的形態。而岩石裂隙部位多被溶穿,單條裂隙常溶成縫或成串的洞,裂隙交叉者則溶穿為洞;岩石純度不均時,即形成差異溶蝕,產生大小洞孔、溝槽和千奇百怪的外形。

柳州墨石主要出產於石灰岩區域的一些平壩、山川及土嶺之中,其珍品多埋藏於土層下。一般採集的多為裸露或半裸露於坭土表層部份,挖掘出來的僅佔少數。墨石在柳州各縣都有產出,但以柳江縣百朋鎮產出的為佳,這裡的墨石多純黑光潤油亮。

三江彩卵石,又名紅彩卵石、三江石,產於廣西柳州地區三江縣境內融江河段及上游龍勝縣境內大地和侗烈等地。該石屬碧玉岩類,石質堅硬細密,硬度為6.5~7度,表面潤澤光滑;以黃、紅、紫為主色調,或游光溢彩,或古色古香,有豐富的紅、青、黃、白、紫、黑等諸色彩,有的五色斑斕,有的則青紅交雜,黃白紛雲,其中純黑如漆者石質堅而膩滑,泛著黑光,稱為"柳州黑";石表圖紋有"平紋"與"凸紋"之分;石形大多呈不規則狀,真正成圓形或橢圓形的不多,有些則具象形,似熊貓、猴頭、企鵝等,姿態樸厚可愛。

三江石彩卵石產於龍勝縣至三江縣的尋江水系,尋江發源於湘桂接壤的桂林市資源縣車田苗族鄉境內的金紫山南坡,海拔1883米;主流河段全長206公里,且灘多流急。廣西北部山區的尋江橫貫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和柳州地區三江侗族自治縣。尋江在三江縣東部稱古宜河,主流河段74公里,又有四甲河、林溪河、洞雷河、八江河等支流匯入;在三江縣老堡鎮由發源於貴州的都柳江匯入,自此向南,則稱為融江。尋江的一些河段和支流:如三門河、下花河、桑江下游交州到沙宜河段、古宜河中上游沙宜至斗江河段、平等河南段以及林溪河等處,盛產彩卵石、蠟石、鐵卵石、黑卵石、藻化石和梨皮石。三江彩卵石是1991年秋冬時節,在三江東部古宜河上游首次發現,故被民間稱為"三江石"。

三江彩卵石主要集中在龍勝縣境內的下花河(大地河)、三門河、交州、思隴、牙寨,產石河段長48公里;以及三江縣境內的沙宜、周牙至風灌等地。彩卵石類的原生地層並且露出水面的,主要分布在龍勝縣境內的尋江支流——三門河、下花河中上游。在龍勝縣三門鎮大地村的彩卵石發源地,上游3~4公里長的"奇石谷"中,彩卵石大者數米,重逾20多噸,至三江河下游,彩卵石塊重不及百公斤,三門河過交州匯入尋江後,常見彩卵石塊重為15~30公斤,且越往尋江下游,彩卵石個體就越小。

三江彩卵石的原岩生成於距今6~10億年前的元古代晚期,龍勝縣境內三門鎮一帶,由於火山噴發物的沉積,形成了一條特殊的碧玉化石英岩、碧玉化含鐵石英岩及碧玉岩等色彩豐富的富硅質岩石。經漫長的地殼演變露出地表,由長期風化剝蝕和尋江水系幾百萬年水洗沙磨,變為表面光滑圓潤的彩卵石。碧玉岩中紅色、紫色程度因鐵離子化合價位、含量多少而變化,一般含三價鐵離子呈現紅色,當含量多時顯暗紅色,量少時顯橙紅色,含量適當時則為鮮紅色調。

三江彩卵石質地堅韌頑拙,色彩斑斕、艷麗,有鮮紅、鐵黑、艷紫、紫紅、黃、棕、褐等多種色調,紅彩卵石有全紅、花紅、紫紅、斑紋紅等,紫彩卵石則有紅紫、花紫、灰紫等;造型奇特多變,有的似景觀,有的為象形,有的石中斑紋構成圖案或浮雕。品類豐富,以碧玉質彩卵石為佳。有鮮紅、朱紅、棗紅、紫紅、淺紅、青紅、褐紅、橙紅等色調的多稱作紅彩卵石,石中紅彩常構成各種圖紋,有的石體全紅,鮮艷華麗,如東升旭日或似驕陽;有的紅色呈片狀分布,似岩漿噴涌、萬仞紅崖;有的石品上部顯紅色,韻味獨特,似青山夕陽、紅霞當頂;有的紅色呈曲紋、雲朵或帶狀,呈現出滿堂紅、海上日出等意境;有的紅彩中間金黃色的碧玉或黃玉蠟脈紋;還有的以黃、棕、褐、紫、青藍、純黑為底色上顯紅紋,顯得高雅莊重。

推薦閱讀:

隆武帝朱聿鍵簡介:在海盜頭子手下做皇帝
老子簡介
王實甫簡介
《青雲志2》簡介?
曾國藩後裔簡介

TAG:中國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