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文化常識

(一)古 代 文 化 知 識

古代文化知識範圍相當廣泛。大致說來,舉凡天文地理、科舉職官、禮儀習俗、姓名稱謂,以及人們的衣食住行、器物用具等諸多方面,都是。就某一門類說,也有相當複雜的內容,且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內容本身也在不斷發展演變,這就更增加了它的複雜性。

一、稱謂

1、對人的稱謂

第一種情況是直稱姓名。用於自稱,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用於作者所厭惡所輕視的人身上,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用於作介紹,為人作傳,也多如此,如「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第二種情況是稱字、號、齋名、謚號。這種情況是出於稱呼者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如「東陽馬生君則」,「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以上稱字。「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這是稱號。稱謚號的,如稱王翱為王忠肅公,稱左光斗為左忠毅公,稱史可法為史忠烈公。自稱多有稱齋的,如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

第三種是稱官名、爵名。

如全祖望稱顏真卿為顏太師、稱文天祥為文少保,黃宗羲稱左良玉為寧南。

第四種情況是稱籍貫。

如梁啟超稱康有為為南海。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幾項兼稱。

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列都督肇基等皆死」,「余在史館,聞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雞者之事」等等。這種稱謂,一般說來,先稱官名,次稱籍貫,後稱姓名字型大小。

此外,由於人們的身分、關係不同,尚有謙稱、敬稱及其它稱謂。謙稱類:寡人、孤(王侯自稱)、臣(臣自稱)、仆、不才、不佞、愚(一般人對人自稱),妾(女子自稱)。敬稱類:陛下、大王、皇上、(稱君),對已死皇帝多稱廟號,如宋太祖、宋仁宗之類。子、夫子、師、先生(稱師),公、君、足下、丈、大人(稱朋友或尊長者)。爾、汝為上稱下或平輩之間不客氣時,加「太」表示長一輩,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長者。

2、 特殊稱謂

1) 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 職業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

的字眼,因而一看就知道這個人的職業身分。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庖」表明職業是廚師,「丁」是人名。其他如《師說》中的「師(樂師)襄」和《群英會蔣干中計》中的「師(樂師)曠」;《柳敬亭傳》中「優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優,亦稱優伶,伶人。古代用來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的藝人,後亦稱戲曲演員。)

3) 不同的朋友關係之間稱謂。

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貧賤之交

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金蘭之交

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刎頸之交

遇到磨難時結交的朋友――患難之交

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莫逆之交

從小一塊長大的異性好朋友――竹馬之交

以貧民身分相交往的朋友――布衣之交

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忘年交

不拘於身分形跡的朋友――忘形交

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車笠交

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3、 年齡的稱謂

古人的年齡經常用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3、4――8、9歲的兒童――垂髫(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

8、9――13、14歲的少年――總角(頭頂兩邊的頭髮各紮成一個結,形如羊角)

13、14――15、16歲少年――豆蔻(豆蔻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以初夏喻人未成年)

15歲的男子叫束髮,15歲的女子叫及笄

20歲的男子――弱冠;30歲的男子――而立(立身、立志之意);40歲的男子――不惑(不迷惑、不糊塗);50歲的男子――知命(知天命);60歲――花甲(耳順);70歲――古稀;80、90歲-耄耋;100歲――期頤。

二、時間、節日

1、 古代紀年月日方法

紀年法:有干支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王公年次紀年法、年號與干支兼用。

干支紀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兩字相配,用以紀年,如辛亥、戊戌之類。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為六十,因而經六十年,周而復始。這樣循環不已,經久不亂,永無窮盡。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紀年:

年號紀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稱元年。漢武帝起有年號。如「崇禎十四年遷江陰縣典史」,「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也有年號和干支兼用的,如「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

另外,由於地支與十二生肖相對應,我們就可以根據地支判斷出某年肖某動物。如1996年為丙子年,子屬老鼠,所以1996年為鼠年,同理可以推斷出2002年屬馬年。由此我們可以很簡單地算出每一個公元年的干支年及其所屬的生肖。

紀月法:常用序數。月中初一稱朔,十五稱望,近在望後之日稱既望,月末稱晦。每季度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

紀日法:除用序數外,也有用干支的,如「元豐七年六月丁丑」。

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天色紀時法,即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另一種是地支紀時法,即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個時辰的變化。

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子時即現在的23時至1時,然後依次類推。一夜分五更(或稱五鼓)。

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做五更、五鼓或稱五夜。如「仰

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四鼓,愬至城下,無一人知者」。(附表)

夜間時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現代時間

黃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01

雞鳴

四更

四鼓

丁夜

01-03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03-05

天色紀時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地支紀時

子時

丑時

寅時

卯時

辰時

巳時

午時

未時

申時

酉時

戌時

亥時

現代紀時

23

1

1

3

3

5

5

7

7

9

9

11 

11

13

13

15

15

17

17

19

19

21

21

23

2、二十四節氣

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正月 立春 雨水      二月 驚蟄 春分

三月 清明 穀雨      四月 立夏 小雨

五月 芒種 夏至      六月 小暑 大暑

七月 立秋、處暑      八月 白露 秋分

九月 寒露 霜降      十月 立冬 小雪

 十一月 大雪 冬至     十二月 小寒 大寒

 附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風俗禮儀

  1、節日 

春節,正月初一,又稱元日,元正,新春,新正。

元宵,正月十五,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

寒食,清明前1或2日。

清明,按農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曆算在每年4月5日或者6日。

端午,五月初五,又稱端陽,重五,重午。

乞巧,七月初七,又稱少女節,或七夕。

中秋,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

重陽,九月初九,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的習俗。喝菊花酒,插茱萸。

臘日,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的習俗。佛教的臘八粥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農曆十二月最後一天的晚上,有吃「年飯」、「守歲」的習俗。

2、禮儀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

十二生肖,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後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

孝悌,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尊重順從。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三牲是指:一是古代用於祭祀的牛羊豬,後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是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豬三牲全備。

少牢,指只有羊豬而沒有牛。  

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

第一類,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第二類,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

第三類,佛教徒之死稱涅槃、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

第四類,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隕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四、 地名、官名和科舉名詞

1、地名

地名包括地區名、政區名、城市村鎮名、山川關隘名等等。

地區名,如「江表」指長江以南地區、「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山東」指崤山以東地區等等。政區名比較複雜,因為各朝各代政區的劃分多有變化,現在只能就主要情況舉例。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後來又有十二州之說,即從冀州分出并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秦漢的行政區,主要的是郡,如張衡就是南陽郡人。漢朝還有由皇帝所封的王國,如張衡曾為河間相,河間就是國名。唐宋的主要行政區是州,天下共二百多州。縣是地方基層行政區,各朝的情況大體相同。此外,還有省、路、府、道等,各朝的情況很不一樣。各級政區官署所在地,叫做治所。城市村鎮名,如「大梁」是戰國魏國都城、「咸陽」是戰國秦國都城、「鴻門」、「霸上」都是古代小地名等等。山川關隘名,如「江」指長江、「河」指黃河「岱」指泰山以及崤山、函谷關等等。

此外,有些地名,還有古稱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杭州,又稱臨安,武林;福州又稱三山。山東、關西、江表、劍外、五嶽,山、河的陰陽;江:長江。河:黃河。長安:西安。汴京:開封。河北:黃河以北。 關中:函谷關以西。 山東:崤山以東,也就是函谷關以東地區。大都、順天府、京師:北京 錦官城:成都,也稱錦城。吳郡、吳門:蘇州。 西域:漢以後對玉門關以西地區的總稱。 長亭:古代驛路上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行人休息,也作為人們送別的地方。 江左:即江東,古代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畿:古代京都管轄的地區。瓜洲:古時著名渡口,在揚州南長江邊。鴻門:今陝西臨潼縣東。吳越:古時稱蘇南、浙江一帶。 荊州:今湖北湖南一帶。京口:鎮江。 四明:寧波。 永嘉:溫州。通州:南通。維揚:揚州的別稱。 胡:舊時稱西北地區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 瀛洲:古代傳說中海上仙山之一。另外兩座是蓬萊和方丈。)

2、官名

古代職官的情況,異常複雜,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領率百官,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參知政事」為副相。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入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為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簡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政府大權。翰林:明清時代進入翰林院供職的進士通稱「翰林」,擔任編修國史、起草文件等工作。 監生:明清兩代在國子監(由中央政權建立的最高學府)讀書的人。乾隆以後,國子監只存空名,地主豪紳可以憑祖先「功業」或捐錢取得監生資格。 左司馬:官名,掌管軍中政務和糧餉。 郎中令:統管皇帝侍從警衛的長官。 右賢王:匈奴官名,是單于下面最高貴族長官之一,通常由單于繼承者擔任。 相:漢時由中央調到地方管理地方軍政的官員。當時分封到各地的王侯不過問軍政,只享受封地上的賦稅。 公府:三公的官署。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尉執掌軍事,司徒負責管理日常事務,司空掌管全國水利、建築、皇家祭祀等。三公,為當時中央最高的官。

六部:最穩定的名稱為: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掌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類似後世的司局長),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曆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曾為翰林院國史編修等。

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別駕、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地位類似後世的軍區司令),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這以前稱縣令,以後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司馬:官名,州刺史(唐代實行州、縣制,州的長官叫刺史)的副職。 青衫:古代官服的顏色按品級高低而定。青色是唐代官位低微者的服色。作者當時官級為從九品,最低。 里正:古時鄉官。唐代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每里置里正一人。明代改名為里長 路,南宋行政區域的名稱,相當於現在的「省」。郡原為古代行政單位,管轄數縣,明代已廢。但由於古代州郡並存列,所以後來習慣上仍把州叫作「郡」。 府:官署的通稱。左遷:貶官降職的委婉說法。出:由中央調到地方任職為「出任」。)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是監察區,中央派員前往刺探情況,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做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隋代省的長官叫巡撫,兩省或一省設一總督,省下又分道和府,管若干府縣民政的,叫道;管省內某一事務的,叫督糧道、兵備道等等。

再有一種情況是,古代官員分為若干等級,稱為「品」。此外,還有封爵和勛號。

3、科舉名詞

漢代實行徵辟和薦舉制。征,由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辟,由中央官署徵聘,然後向上薦舉。如張衡曾被舉為孝廉和連辟公府。魏晉實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後實行科舉制。到了明朝,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製度,共分四級:院試,各地考生參加縣、府的考試,由省的提督學政蒞臨主持,及格者稱生員,俗稱秀才;鄉試,即省級考試,三年一考,逢子、卯、午、酉年舉行,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及格者為舉人;會試,鄉試的第二年舉行,由禮部主持,及格者稱貢士;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統稱進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考試內容主要是八股文,也稱這種文章為制藝、時文、四書文(就四書範圍出題)等。

古代的學校有「庠」、「序」、「太學」等名稱。明清時最高學府稱國子監,入監讀書的稱監生。國子監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教學人員為教授、博士、直講、助教等。

4、官職的任免升遷

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於是辭相印不拜」

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擢,提陞官職。

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升級可用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可用遷

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

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前兩種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下車:

五、其他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四種文具的總稱。文房即指書房。著名的有安徽涇縣的宣紙,安徽歙縣的歙墨,廣東端州的端硯,浙江吳興的湖筆。

永字八法:永字具有漢字的八種基本筆畫,即點、橫、豎、撇、捺、折、鉤、提。

陽文陰文:我國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筆畫凸起的叫陽文,凹下的叫陰文。

歲寒三友:指古詩文中經常提到的松竹梅。松,耐寒樹木,經冬不凋,常被看作剛正節操的象徵;竹,經冬不凋,自成美景,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洒出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徵;梅,迎寒而開,美麗絕俗,是堅韌不撥的人格的象徵。

花中四君子,古詩文中提到的竹梅蘭菊。蘭,花朵色淡香清,多生於幽僻之處,被看作是謙謙君子的象徵;菊,清麗淡雅,芳香襲人,傲霜鬥雪,艷於百花凋後,不與群芳爭列,象徵恬然自處、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梅竹見上條

計量: 數量: 貫:古時用繩索穿錢,一千文為一貫。 (億:古代十萬為億) 長度:舍:一舍為三十里。一射之地:即一箭之地,大約一百五十步。 (咫:八寸。 一駕: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匹:布帛的單位,一匹是四丈。

禮節習俗、傳統節令:

六合:古代結婚要選年、月、日的天乾地去都適合的日子,稱其為「六合」 再拜:拜兩次,古代的隆重禮節。 酹,灑酒於地表示祭祀或立誓。勒:在石碑上刻字,一般用於記錄功績。

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不可改變的常道。 古代以每月二十九為上九,初九為中九,十九為下九。婦女常在十九日聚會,置酒嬉戲。

流觴曲水:古代文人,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後定為三月三日)集會,在彎曲的水流中,放上盛酒的杯子,任其流動,酒杯在誰的面前受阻停留,誰就取而飲之,謂之曲水流觴。)

座次方位的尊卑:(朝堂、公堂坐北朝南為尊;官員上朝站位以右為尊,左為卑;坐車時則反之;酒席上以東為主位,以西為賓位;建築物以面南為尊,面北為卑。 右族:豪族,也叫豪右。秦漢時,豪族住在城市的右邊,貧民住在左邊。)

用具 (象笏:古代大臣上朝時手裡拿的朝版,用象牙、玉或木材製成。又稱象簡、手版。上面可以記事以備忘。 纏頭:觀賞歌舞的人賞賜給歌妓的羅錦之類的財物。 輦,古代帝王后妃坐的車。 尊:古代酒器, 少牢:用豬、羊各一頭祭祀祖先。用豬、羊、牛一頭祭祀祖先叫太牢。古人又把羊叫「少牢」,牛叫「太牢」。廬墓:古人在父母死後要在墓旁結廬居住一段時間,這種守墳的房子稱為廬家。闕:古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建築物。)

五音:中國五聲音節上的五個級,相當於現行簡譜上的1、2、3、5、6,唐代以來叫合、四、乙、尺、工,更古的時候叫宮、商、角、徵、羽。)

五穀:

六藝:(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

六藝:《周禮》中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學問和技能。)

(二)古 代 文 學 常 識

中國古代作家、作品:

先秦文學

一、詩歌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 。《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一般是民歌;雅分「大雅」、「小雅」,一般為文人作品;頌是廟堂祭祀的歌曲) 。賦、比、興是《詩經》中常用的表現手法。《詩經》奠定了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基礎。我們學過的其中的《蒹葭》、《碩鼠》、《無衣》、《伐檀》

《楚辭》西漢末年,劉向把屈原、宋玉及漢代仿效屈原辭賦的一些作品編輯成書,定名為《楚辭》,是繼《詩經》之後的又一部詩歌總集。《楚辭》以屈原的作品為中心。

屈原,名平,字原,是戰國時楚國的貴族。是我國第一位獨立創作的詩人,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創造了新詩體「楚辭」。他的代表作有《離騷》(一首抒情長詩)、《九歌》(是屈原以民間樂歌為基礎,為朝廷祀典所做的祭歌,內有名篇《國殤》)、《九章》(寫屈原兩次放逐的經歷,中有名篇《涉江》《橘頌》)、《天問》等。《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

風騷,「風」本指《詩經》「國風」,「騷」本指《楚量辭》中的《離騷》,後以此概指《詩經》和《楚辭》,作為我國古代文學優秀傳統的代表;又常作詩歌辭賦的-代稱;有時也借指文采或文學修養。

二、散文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史。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我們學的《秦晉淆之戰》、《燭之武退秦師》、《曹劌論戰》等課文均出自《左傳》。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

《戰國策》是國別體史書,也是一部歷史散文總集。由西漢劉向整理而成。我們學的《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馮諼客孟嘗君》等均出於此。

《山海經》,中國古代地理著作,又是神話傳說故事集。書中「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故事廣泛流傳。

《淮南子》保存了不少神話傳說故事,如「女媧補天」「后羿射日」

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春秋時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有弟子三千。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二篇及《孟子》合稱為「四書」。《論語》儒家經典,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書。是我國第一部語錄體散文集。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戰國時期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家典籍,老子所著或謂老子後學編纂。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莊子》道家學派著作,唐人稱其《南華經》。莊子及其門人後學所著,著名的如《逍遙遊》、《養生主》、《秋水》。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弟子,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儒家經典。記錄孟子言行,孟子及其門徒所作。

荀子,名況,當時尊稱他為荀卿,戰國趙人,著名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

孫子,戰國時齊國的軍事家孫武。《孫子》又名《孫子兵法》,我國現存最早的軍事著作。此書在古代被稱為《兵經》。

秦漢文學

漢時樂府是指的音樂機關(主要任務是採集民歌),後變而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至唐又一變而為一種批判現實的諷刺詩;宋元以後,也有稱詞、曲為樂府的。班固評價漢府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孔雀東南飛》原名《焦仲卿妻》代表了漢代樂府民歌發展的最高峰。它與北朝民歌《木蘭詩》被譽為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雙璧」。其餘著名的還有《上邪》、《陌上桑》。

文人五言詩出現於東漢初年,它之所以日趨成熟,是和學習樂府民歌分不開的,其中最出色的為辛延年的《羽林郎》。東漢末年還有數量不少的無名氏「古詩」,其中一部分代表了那時文人五言詩的最高藝術成就,這些詩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其中我們熟悉的有「迢迢牽牛星」、「行行重行行」。

辭賦賈誼是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世稱賈生。因他曾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故又有「賈長沙」之稱,他的代表作是《過秦論》。其餘名家尚有、司馬相如、張衡等。

《史記》原名《太史公傳》,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還開創了我國的傳記文學。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包括12本紀(敘述帝王的政跡),30世家(敘述貴族侯王的歷史)、70列傳(各階層人物的傳記)、10表(各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8書(關於天文、曆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和現狀),共一百三十篇,這五種體例相互配合和補充構成了完整的體系。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者司馬遷,西漢傑出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曾任太史令。他歷十年艱辛,完成《史記》的著作。我們學過的課文分別出自《項羽本紀》、《李將軍列傳》等。與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並稱,二人代表了西漢文學的主要成就,故有「文章西漢兩司馬」之稱。

《漢書》作者班固,東漢史學家和文學家。它是《史記》之後又一部重要的紀傳體史書,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

魏晉南北朝文學

曹操,字孟德,三國時的政治家、軍事家、傑出的詩人。他的詩全都是樂府歌辭,我們比較熟悉的如《觀滄海》、《短歌行》。作品反映現實,風格古樸沉雄,對建安文學有開風氣的作用。與及其子曹丕、曹植的並稱「三曹」。三人皆為當時文壇領袖,尤其是曹操、曹植,詩風遒勁,慷慨悲壯,集中體現了「建安風骨」。

建安文學:曹氏父子及聚集在他們周圍的「建安七子」、蔡琰等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一方面反映社會的動亂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現了統一天下的理想和壯志,風格悲涼慷慨,建安詩歌這種傑出成就形成了後來稱為「建安風骨」的傳統。

建安七子,漢末建安時期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璃、應瑒、劉楨七位文學家的並稱,七人同居鄴下,故又稱「鄴中七子」。他們均能詩善文,作品多反映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具有慷慨悲涼的風格,也是「建安風骨」的重要代表。

竹林七賢,魏晉時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阮籍之侄)、王戎、劉伶的並稱。此七人崇尚老莊,縱酒交遊,游于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號為七賢。

晉、南北朝

一、詩:

陶淵明,東晉人,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田園詩人,開創了田園詩一體。著作有《陶淵明集》。我們學過他的詩《歸園田居》、《飲酒》和《讀山海經》,散文《桃花源記》。他的辭賦《歸去來辭》是歷來為人稱誦的名篇。還自撰了小傳《五柳先生傳》。

二、文:

《三國志》,作者陳壽,西晉史學家。所著《魏書》、《蜀書》、《吳書》,北宋時合為一書,改稱《三國志》。《三國志》記述自黃巾起義至晉滅吳統一天下的近百年的歷史。

《後漢書》作者范曄,南朝劉宋時史學家。《後漢書》因其內容充實,論述精到,既具史家識見,又有較高文學價值,故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

《水經注》,作者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水經注》是給《水經》所作的注文。它資料豐富,文筆傳神,不僅是一部地誌,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遊記和民俗風土錄。《水經》是記述人國河流水道的一部專著。

《文選》現存的文章總集,以蕭統的《文選》為最早。這部總集是梁昭明太子蕭統在東宮時延集文人們共同編訂的。其中選錄了自先秦到齊梁時期的許多詩文作品,是一部代表當時文學觀點的好文學選本,宋人有「文選爛,秀才半」之說。

吳均,南朝文人,他的書信體遊記《與朱元思書》被譽為南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小說: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小說,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談鬼神怪異的「志怪小說」。(清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和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等,都和它有一脈相承的關係。) 這類小說成就最高的首推東晉史學家、文學家干寶的《搜神記》。一類是記錄人物軼聞瑣事的「軼事小說」。這類書比較完整流傳至今的只有南朝劉宋的劉義慶編撰的《世說新語》,它是魏晉軼事小說的集大成之作,是這類小說的代表作品。

四、文學理論:

魏晉時有魏曹丕的《典論·論文》、晉陸機的《文賦》,南朝齊代劉勰創作了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著作《文心雕龍》,南朝梁文學批評家鍾嶸的《詩品》則是我國第一部詩評專著。

唐代文學

詩歌:王勃唐代初年著名文學家,其文以《滕王閣序》最為著名(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名句),詩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他的詩能突破宮體詩的束縛,開拓詩歌題材的新領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被選入課本。在文壇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 ,四人均能詩善文,對改變齊梁以來的浮靡詩風起了很大作用。

王之渙,唐代著名詩人。常與高適、王昌齡等唱和,皆以描寫邊塞風光著稱。詩大多失傳,僅存6首,但這6首絕句都是精品,奠定了王之渙在盛唐詩壇的地位。尤其是《涼州詞》、《登鸛雀樓》2首,悲涼壯闊,沉雄無比。

孟浩然唐代著名詩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在故鄉過著隱逸生活,或在吳、越、湘、閩等地漫遊。他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創作山水詩的詩人,與王維齊名,都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並稱「王孟」。他的詩主要反映隱居生活情趣,或摹寫旅途的風光景物,風格清新淡雅。有《孟浩然集》。代表作《過故人庄》被選入課本。

山水田園詩派,唐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詩歌流派。詩作以寄情山水、歌詠田園生活為特徵,代表作家有王維、盂浩然等。

王昌齡,唐代著名詩人。以邊塞詩名世,長於七絕,被譽為「七言聖手」。名作《出塞》被選入課本。

邊塞詩派,唐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詩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因有邊塞生活經歷,故詩作多寫邊塞奇異風光和將士征戍生活,風格豪放,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王維,(700—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唐代著名詩人。曾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王維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在詩、畫、音樂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早年曾奉使出塞,詩歌多寫邊塞風光,後期則多詠田園隱居生活。蘇軾稱讚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有《王右丞集》。選人課本的有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少時即顯露才華,博學廣覽,吟詩作賦,並好行俠。自20歲起便漫遊各地。天寶初供奉翰林,因蔑視權貴而遭讒去職。後在洛陽相識杜甫,結成摯友。安史亂後曾為永王李磷幕僚,因磷敗牽累流放夜郎,赦後飄泊,死於當塗。其詩雄奇豪邁,想像豐富,感情熾烈,音調高昂,有「詩仙」之稱。有《李太白集》。《望天門山》、《秋浦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夢遊天姥吟留別》等被選人課本。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和李白分別代表著唐詩的兩座高峰。少時即有宏大抱負,刻苦讀書,歷經10年漫遊,在洛陽相識李白,結為摯友。安史亂中,陷於長安,脫身赴行在風翔,任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後流亡四川,曾掛名工部員外郎,人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舟中。他一生坎坷,故其詩廣泛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現實,被稱為「詩史」,杜甫也因此被尊稱為「詩聖」,其詩風格多樣,但以沉鬱為主;眾體兼備,而以古體、律詩見長;語言精練而具表現力。《兵車行》、《春望》、《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羌村》、「三吏」、「三別」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有《杜工部集》《江南逢李龜年》、《石壕吏》、《春夜喜雨》、《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被選入課本。與李白並稱「李杜」

韓愈,(768—824)字退之,世稱韓昌黎;謚文,又稱韓文公。唐代著名文學家。自幼刻苦好學,盡通六經百家。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維護中央集權,關心民生疾苦,反對官吏聚斂,思想上尊儒排佛,宣揚孔盂之道;文學上提出「文以載道」的觀點,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倡導者,被列於「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論證嚴密,氣勢磅礴。其詩力求新奇,摒棄陳言,對宋詩有很大影響。有《昌黎先生集》。《馬說》、《師說》被選入課本。與孟郊的並稱「韓孟」。韓擅散文,孟工五言古詩,時號「孟詩韓筆」;另外,兩人詩風接近,是韓孟詩派的代表作家。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是我國古代繼杜甫之後又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少時聰慧,學習刻苦。步入仕途曾因越職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後多年擔任地方官,對民生疾苦了解頗多,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其詩語言通俗,形象鮮明,如《秦中吟》、《賣炭翁》、《賦得古原草送別》、《憶江南》、《長恨歌》等均為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佳作。有《白氏長慶集》。《賣炭翁》、《錢塘湖春行》、《琵琶行》被選入課本。與唐代詩人元稹並稱「元白」。兩人同為中唐「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世稱柳河東,曾任柳州刺史,最後病逝於柳州,又稱柳柳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散文家和詩人之一,與韓愈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並稱「韓柳」。他的詩風格清朗,他的散文以寓言散文、山水遊記和記傳散文最富特色,對後世散文影響深遠。代表作有散文《黔之驢》、《小石潭記》、《童區寄傳》和詩歌《江雪》、《漁翁》等。有《柳河東集》。《捕蛇者說》被選入課本。與韓愈並稱「韓柳」,兩人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和代表作家。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著名文學家,因晚年居住祖父杜佑所遺樊川別墅,故稱「杜樊川」。杜牧博學多才,詩、賦、散文皆工,並擅長書法,以詩的成就為最高。詩風豪放疏朗,氣勢縱橫,尤善七言絕句,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江南春》、《泊秦淮》、《山行》、《清明》、《過華清官絕句》均為傳誦佳作,《江南春》被選入課本。其所作《阿房宮賦》為唐代小賦的傑作,亦被選入課本。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器生,又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唐代著名詩人。其詩情致婉曲,風格獨特,藝術成就很高,《安定城樓》、《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為其詠物詩代表作;《瑤池》、《賈生》則是詠史名作,其愛情詩成就尤高;「身無彩風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均為描寫愛情的千古絕唱。與李白、李賀並稱「三李」。三人詩作皆以浪漫主義為特徵。

  李煜,(937—978)字重光,號鍾隱,世稱李後主,徐州(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後主,詞人。國亡後為宋所俘,相傳為宋太宗毒死。善詩文;音樂和書畫,尤工詞。前期作品風格柔靡,後期作品轉為「故國之思」、「亡國之痛」,其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為名作。

宋代文學

林逋,(967—1028)字君復,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詩人。終身不仕不婚,隱居西湖孤山,以賞梅養鶴為樂,有「梅妻鶴子」之稱,謚「和靖先生」。詩以七律見長,其《山園小梅》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柳永,(約987一約1053)字耆卿,原名三變,因排行第七,又曾官屯田員外郎,故有柳七、柳屯田之稱。據傳因寫詩嘲弄科舉,宋仁宗很不高興,批他「且去填詞」,故自謔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他是北宋首位專力填詞的作家,寫了大量長調。他的詞流傳較廣,時有「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之說。《雨霖鈴》(寒蟬凄切)被選人課本。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少孤貧,刻苦好學。官至參知政事,謚「文正」。戍衛邊塞多年,頗有貢獻,是慶曆年間革新領袖。詩、文、詞均出色,詞今存僅5首,《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尤為慷慨悲壯。有《范文正公集00散文名作《岳陽樓記》被選入課本。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少時家境清寒,刻苦自學。考中進士後,曾官至參知政事。早年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因直言敢諫,屢遭貶謫,謚「文忠」。他領導詩文革新運動,在詩詞、散文各方面都卓有成就;他積極培養、獎掖人才,蘇洵父子、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因而成為當時文壇領袖。其《六一詩話》開創了「詩話」這一新的形式。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其代表作《醉翁亭記》、《伶官傳序》被選入課本。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軾、轍合稱「三蘇」,俱被後人列入「唐宋八大家」。其著作以史論、政論為主,代表作《六國論》被選入課本。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謚「文正」。主編《資治通鑒》,這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編年體史書,以年月為經,史實為緯,貫通戰國至五代長達1360多年的歷史,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選入課本的有《訓儉示康》和錄自《資治通鑒》的《赤壁之戰》。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人。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文」,又稱「王文公」。曾任參知政事,並兩度為相,執政期間實行變法,被列寧譽為「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文章多為政論,立意超卓,其詩風格遒勁,《泊船瓜洲》為代表作,詩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是傳世名句。有們臨川先生文集》。《傷仲永》、《讀孟嘗君傳》、《游褒禪山記》被選入課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曾參與王安石變法,後屢遭貶謫。晚年退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撰寫學術性巨著《夢溪筆談》,內容涉及數學、天文、氣象、物理、化學、生物、地質、醫藥等領域,被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活板》、《采草藥》、《雁盪山》被選人課本。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洵長子。北宋大文學家和書畫家。少時即博通經史,善寫文章;考中進士,深得考官歐陽修賞識。他為人正直,屢遭磨難,曾因「烏台詩案」而入獄,60歲時還被貶至海南。他多才多藝,詩詞、散文、書法皆有卓越成就,其散文代表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其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

放一派,其書法自創「蘇體」。有《東坡七集》。代表作《題惠崇<春江晚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石鐘山記》被選入課本。豪放派,宋詞一大流派。由北宋蘇軾開創,經南宋辛棄疾而達到高峰。豪放派詞作題材廣泛,氣勢雄渾,境界開闊,豪邁奔放,重要作家還有張元干、張孝祥、陳亮等。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是北宋頗有影響的詩人、書法家,江西詩派的開創者。他推崇杜甫,重視詩法,但刻意求奇;書法尤善行草,自成一格,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有《山谷集》。

李清照,(1084一約1151)號易安居士。是南宋婉約詞派大家。少時便開始寫詩作詞。其父李格非是著名學者,其夫趙明誠是金石考據家。早年生活安定優裕,金兵入侵後,漂泊流離,生活孤苦。其詩詞散文均有成就,並擅長書法、繪畫、音樂。有《漱玉詞》。代表作有《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武陵春》、《聲聲慢》等,《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被選入課本。婉約派,代表作家有周邦彥、柳永、秦觀、李清照等。題材較狹窄,多為男女戀情和個人遭遇,情思曲折,含蓄蘊藉,語言婉轉綺麗。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著名愛國詩人。幼年時期金人入侵,他隨家逃難,從小懷有憂國憂民之志。中年時期曾投身軍旅,對其創作影響很大。他主張抗戰,屢遭投降派排擠,雖終被罷官,但報國信念毫不動搖。他一生留下了9300多首詩、140多首詞以及大量的散文。《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被選入課本。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學識廣博,哲學、經學、史學、文學均有成就。他繼承程頤、程顆理學,世稱程朱理學,是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所著《四書集注》被明清兩代定為士子必讀教科書。其文學見解見於《詩集傳》、《楚辭集注》,所作詩文語言簡潔明暢。《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古今傳誦名句。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愛國詞人。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

蘇門四學士,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均受過蘇軾的培養和鼓勵,出自蘇軾門下。

江西詩派,宋代詩歌流派。以黃庭堅為中心,因成員多為江西人,故稱。

一祖三宗,「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人均為江西詩派代表作家,而江西詩派非常推崇杜甫詩法,故稱。

元代文學

關漢卿,生卒年不詳。號已齋叟,大都(今北京)人。是我國戲劇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家之一、元雜劇的奠基人。他長期接觸社會底層生活,關心勞動人民尤其是婦女的命運,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比較廣闊,他才華橫溢,創作豐碩,有雜劇60餘種,散曲10餘套,小令50多首。著名劇作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等。《竇娥冤》被節選入課本。

馬致遠,(約1250一約1323)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戲劇家、散曲家。晚年離開官場,歸隱山林。雜劇《漢宮秋》為其代表作,取材於王昭君故事。其散曲藝術成就很高,代表作《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被選入課本。

王實甫,生卒年不詳。一說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戲劇家。早年做官,後退職閑居。雜劇作品有14種,現僅存3種。所作《西廂記》取材於元稹《鶯鶯傳》、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被譽為「天下奪魁」之作,是我國古代戲劇中現實主義的傑作,它表現的反封建主題,對後世戲劇小說影響頗大。

元人四大悲劇:《竇娥冤》、《漢宮秋》《梧桐雨》《趙氏孤兒》

明代文學

湯顯祖,明代戲劇家。曾任知縣,因不附權貴被免官,不復出仕。所作傳奇《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牡丹亭》影響最大,它思想深刻,形象鮮明,富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元曲四大家:元代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著名劇作家的並稱。

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間七位文學家即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的並稱,是明代復古主義文學流派之一。

後七子:明嘉靖、隆慶年間七位文學家即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的並稱,是明代復古主義文學的又一流派。

公安派:明代後期反對前後七子復古主義文學的一大流派,因其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為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三言二拍:[馮夢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清代文學

金聖嘆,明末清初著名文學批評家。曾評點「六才子書」,即《離騷》、《莊子》、《史記》、杜詩、《西廂》、《水滸》。對《水滸》藝術特點的分析頗有見地。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清代小說家。19歲考中秀才後便屢試不第,71歲時才援例補為貢生。他一生貧困,以塾師為生,從20歲開始,用50年時間創作、修改了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談鬼說狐的方式抨擊了封建社會的腐敗黑暗。《狼》、《促織》被選入課本。

方苞,(1668—1749)字鳳九,號靈皋,又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文學家。曾因戴名世案被累,入獄二年之久,釋放後官至禮部侍郎、經史館總裁。他在文學上推崇韓柳,提倡「義法」,力求語言雅潔,是我國古代最大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創始人。《左忠毅公逸事》被選入課本。桐城派,清代最著名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力苞、劉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被稱為「桐城三祖」。<U們提出「義法」主張,繼而強調「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並重,影響極大。「五四」運動前後,桐城派末流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反對勢力。

 吳敬梓,清代小說家。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諷刺小說,是揭露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百丑圖。《范進中舉》被選入課本。

曹雪芹,(約1716—1763)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滿洲正白旗「包衣」人。清代小說家。少時家勢貴盛,生活豪奢,其父革職後,墮入貧困。巨大變故使其對社會有了深刻認識,「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了我國古典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紅樓夢》,後40回一般認為是高鶚續。《葫蘆僧判斷葫蘆案》、《林黛玉進賈府》被選入課本。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清代著名詩人。因辭官後定居江寧小倉山隨園,又稱「隨園先生」。他提倡「性靈說」,其詩風清新靈巧。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等。散文名篇《黃生借書說》、《祭妹文》被選入課本。

紀昀,(1724—1805)字曉嵐,一字春帆,自號石雲,謚「文達」,直隸獻縣(今河北獻縣)人。清代著名學者。他學問淵博,曾任四庫全書館總纂官,以畢生精力纂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著《閱微草堂筆記》是《聊齋志異》後又一部影響很大的文言短篇小說集。

清末四大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

1.先秦時代: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305篇,包括風、雅、頌三部分,主要手法是賦、比、興)。

屈原《楚辭》(屈原創作了騷體,楚辭作者還有宋玉等;歷代把「詩經」和「楚辭」合稱「風騷」)。

歷史散文《左傳》(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國語》(國別體)、《戰國策》(國別體,由西漢劉向編定)。

諸子散文《論語》(儒家經典)、《孟子》(儒家經典)、《荀子》、《莊子》、《老子》、《墨子》、《孫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儒家經典)。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五種儒家經書。

2.兩漢時代

司馬遷 《史記》(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分10表、8書、12本紀、30世家、70列傳,共130篇。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近3000年的歷史。)

班固 《漢書》(紀傳體斷代史)

漢賦:

枚乘《七發》;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張衡《二京賦》;

班固《兩都賦》;揚雄《甘泉》;賈誼 《過秦論》《論積貯疏》等政論散文;

晁錯 《論貴粟疏》;王充 《論衡》

3.魏晉南北朝時代

建安文學:公元196~220年是漢獻帝建安時期,建安文學指漢末至魏初以建安時期為中心階段的文學。建安七子有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瑒、應瑀、劉楨。

曹氏父子:

曹操和《短歌行》、《步出夏門行》;曹植 《白馬篇》、《洛神賦》;曹丕 《燕歌行》

陶淵明和他的田園詩(《桃花源詩並記》、《飲酒》、《歸園田居》)、《歸去來兮辭》等。

謝靈運和他的山水詩《登池上樓》。

劉義慶 《世說新語》(軼事小說);劉勰 《文心雕龍》(文學理論著作)

范曄 《後漢書》(紀傳體斷代史);陳壽 《三國志》

(《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合稱為「四史」或「前四史」)

4.唐代

初唐: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唐初四傑。

盛唐: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著有《李太白全集》。

杜甫(字子美,別號少陵),被稱為「詩史」「詩聖」,代表作有《春夜喜雨》、《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等,集子有《杜工部集》、《杜少陵集詳註》等。

王維(字摩詰) 《山居秋瞑》《渭城曲》詩,著有《王右丞集箋注》。

孟浩然(襄陽人) 《臨洞庭贈張丞相》、《過故人庄》、《春曉》

(王維、孟浩然被稱為山水田園詩人)

高適《燕歌行》

岑參 《白雪歌》、《走馬川行》;

王昌齡 《出塞》(高適、岑參、王昌齡被稱為邊塞詩人)

中唐: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代表作有《賦得古原草送別》、《秦中吟》、《長恨歌》、《琵琶行》等,著有《白氏長慶集》、《白香山詩集》

元稹《元氏長慶集》。(元稹與白居易世稱「元白」。)

韓愈(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稱「昌黎先生」) 《師說》、《原毀》、《進學解》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捕蛇者說》等,著有《柳河東集》。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 《李義山詩集》》、《玉溪生詞集籌注》等

杜牧(字牧之) 《樊川文集》。

(杜牧與李商隱世稱「小李社」)

李賀(字長吉) 《李長吉歌詩》;賈島;

溫庭筠為「花間詞派」鼻祖

五代:

李煜(字重光,南唐後主) 《虞美人》等

5.宋代: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歐陽文忠公集》

蘇洵(字明允)《嘉祐集》;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東坡全集》;

蘇轍(字子由)《欒城集》等。

(蘇洵、蘇軾、蘇轍三人世稱「三蘇」。)

王安石(宇介甫,號半山)《臨川先生文集》;曾鞏(字子固) 《元豐類稿》

(以上六人與唐代韓愈、柳宗元,合稱「唐宋八大家」)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樂章集》;晏殊(字同叔)《珠玉集》;

秦觀(字少游)《淮海詞》;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漱玉詞》;

周敦頤(字茂叔)《愛蓮說》;沈括(字存中)《夢溪筆談》;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 《四書集注》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居士) 《稼軒長短句》

陸遊(字務觀,號放翁) 《劍南詩稿》、《陸放翁全集》

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 《指南錄》、《文山先生全集》

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 《白石道人歌曲》

6.元代

關漢卿(號已齋叟) 《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白樸《牆頭馬上》、《梧桐雨》;

鄭光祖《倩女離魂》。

(以上四人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王實甫 《西廂記》;紀群祥《趙氏孤兒》

7.明代

宋濂(字景濂) 《送東陽馬生序》(「序」也叫「贈序」,一種文體)

劉基(字伯溫) 《郁離子》;高啟(字季迪) 《鳧藻集》

(以上三人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施耐庵 《水游傳》;羅貫中 《三國演義》;吳承恩 《西遊記》》;

(以上三部著作與清代《紅樓夢》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

馮夢龍「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

凌濛初 「二刻」(《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湯顯祖 《牡丹亭》;歸有光 《項脊軒志》;張溥 《七錄齋集》;

徐霞客(名弘祖)《徐霞客遊記》

8.清代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顧炎武(號亭林) 《日知錄》

王夫之《船山遺書》;(以上為明末清初文章三大家)。

方苞(號望溪) 《望溪先生文集》;姚鼐《惜抱軒全集》

(以上二人為桐城派代表)。

李漁(號笠翁)《閑情偶記》、《笠翁十種曲》(李漁為戲劇理論家);

孔尚任 《桃花扇》;洪升 《長生殿》;袁枚 《隨園詩話》;龔自珍 《已亥雜詩》;

蒲松齡(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 《聊齋志異》;李汝珍 《鏡花緣》;

李寶嘉(伯元) 《官場現形記》;吳趼人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劉鶚《老殘遊記》;曹雪芹(名霑,又號芹圃,芹溪) 《紅樓夢》;

紀昀(字曉嵐) 《閱微草堂筆記》;梁啟超(字卓如) 《飲冰室合集》

中國現代、當代作家作品: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

小說集《吶喊》、《仿惶》、《故事新編》;

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事雜文》;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等。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號尚武)詩歌《鳳凰涅槃》、劇本《屈原》、《虎符》、《蔡文姬》、等。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 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散文《白楊禮讚》《風景談》等。

小說作家、作品:

巴金(字帶甘)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 《倪煥之》;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 《駱駝祥子》、《四世同堂》;

丁玲(原名蔣冰之)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斯大林文學獎);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

錢鍾書《圍城》;沈從文《邊城》;周立波《暴風驟雨》(獲斯大林文學獎);

孫犁 《白洋淀紀事》;柳青《創業史》;楊沫《青春之歌》;

詩歌作家、作品:

聞一多《死水》、《紅燭》;臧克家《有的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戴望舒《雨巷》;舒婷《致橡樹》等。

戲劇作家、作品:

田漢;夏衍;曹禺(原名萬家寶) 《雷雨》《日出》《原野》;

老舍《龍鬚溝》、《茶館》;賀敬之等《白毛女》等。

散文作家、作品:

朱自清《荷塘月色》、《綠》、《背影》;冰心《寄小讀者》;

夏衍《包身工》;秦牧等。

外國作家作品

1.英 國:

莎士比亞 四大悲劇(《哈姆雷特》、《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

夏洛蒂?勃朗特《簡?愛》;艾米莉?勃朗特 《呼嘯山莊》;哈代 《德伯家的苔絲》;

狄更斯 《大衛?科波菲爾》《老古玩店》;笛福 《魯濱遜漂流記》;雪萊 《西風頌》

拜倫 《唐璜》

2.法 國:

莫里哀 《偽君子》、《吝嗇鬼》

巴爾扎克 《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貝姨》、《邦斯舅舅》等(90多部小說合稱「人間喜劇」);司湯達 《紅與黑》;福樓拜 《包法利夫人》;左拉 《小酒店》;莫泊桑 《羊脂球》、《項鏈》、《俊友》;雨果 《巴黎聖母院》、《悲慘的世界》、《九三年》;大仲馬 《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小仲馬 《茶花女》;都德 《最後一課》;羅曼?羅蘭 《約翰?克里斯朵夫》。

3.俄 國 及 前 蘇 聯:

普希金 《自由頌》《致恰達耶夫》、《葉甫蓋尼?奧涅金》;

屠格涅夫 《獵人筆記》、《羅亭》、《貴族之家》、《前夜》;

陀斯妥耶夫斯基 《被欺凌與侮辱的》、《罪與罰》、《白痴》、;

契河夫 《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裝在套子里的人》、 果戈理 《死魂靈》、《欽差大臣》(劇本);列夫?托爾斯泰 《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高爾基 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母親》;

阿?托爾斯泰 「苦難的歷程」三部曲(《兩姐妹》、《一九一八》、《陰暗的早晨》);

奧斯特洛夫斯基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肖洛霍夫 《靜靜的頓河》、法捷耶夫 《毀滅》、《青年近衛軍》;馬雅可夫斯基和《列寧》(詩)。

4.德 國:

歌德 《浮士德》(詩劇)、《少年維特之煩惱》;席勒 《陰謀與愛情》;

海涅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詩)、《西里西亞織工之歌》(詩);

格林 《灰姑娘》(童話)。

5.美國:

惠特曼 《草葉集》》(詩集);

歐?亨利 《警察和讚美詩》、《最後一片葉子》、《麥棋的禮物》;

馬克?吐溫 《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傑克?倫敦 《馬丁?伊登》;海明威 《老人與海》。

6.其他各國;

挪威 易卜生《玩偶之家》(劇本);西班牙 塞萬提斯 《堂?吉河德》;

匈牙利 裴多菲 《自由與愛情》(詩);捷克 伏契克 《絞刑架下的報告》(報告文學);

義大利 但丁 《神曲》;古希臘 《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人《奧德賽》等》;

阿拉伯民間故事《一千零一夜》(一名《天方夜譚》);印度 泰戈爾《吉檀迦利》(詩集);

日本 川瑞康成 《千隻鶴》、《雪國》

世界文化名人:

(1)音樂家 (肖邦:波蘭十九世紀作曲家、鋼琴家。其作品對歐洲音樂有深遠影響。 莫扎特:十八世紀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樂創作奠定了近代協奏曲形式,並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交響曲與室內樂的表現力。 巴赫:德國十八世紀作曲家。 貝多芬:德國作曲家。近代歐洲最優秀的影響最大的音樂家。他的音樂創作,被人譽為具有英雄精神的革命的藝術的偉大典範。有《田園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等作品。)

(2)畫家 (梵高:出生於荷蘭,主要在法國從事藝術活動的歐洲現代主義繪畫的奠基人之一,「後印象派」的大師。以其自由抒發內心感情和形式上大膽革新的繪畫風格對二十世紀初的歐洲繪畫藝術產生很大影響。 拉斐爾: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著名畫家。 達?芬奇: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著名畫家。 提香: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著名畫家。 倫勃朗:十七世紀荷蘭著名畫家。 米開郎琪羅: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著名畫家、雕塑家、詩人、建築師。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清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 明四家:明代文徵明、沈周、唐寅、仇英四位著名畫家。)

(3)哲學家 (康德: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十八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狄德羅:法國十八世紀資產階級啟蒙主義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家。 尼采:德國十九世紀唯意志主義哲學家。 叔本華:德國哲學家。)

(三)文學體裁常識

一、小說

1.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徵,從而廣泛而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根據篇幅的長短,小說分為長篇、短篇和中篇。

按照內容的不同,小說可分為言情小說、歷史小說、科幻小說、武俠小說、譴責小說、心理小說等。

按照體例格式,則可分為書信體小說、日記小說、章回體小說、系列小說等。

2.情節、人物和環境是小說的三個要素。

故事情節是小說的第一要素,情節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是展現人物性格、行為、思想、感情和心理狀態的重要手段。

小說的情節,首先要完整,從故事開端、發展、高潮到結局,要求有完整的情節。其次要緊湊,即做到簡練而不冗繁、集中而不分散,主線鮮明,可有適當的跳躍卻並不中斷。第三要新穎,即不落俗套,這樣可以避免讀者「看了開頭就知道結尾」的乏味感。為了使小說引人入勝,情節應生動曲折;同時,小說運用細節描寫,它是使情節豐富的重要手段。

小說在故事情節的展開中,應該通過對人物外貌、行為和心理狀態的直接描寫,再現活生生的鮮明個性。塑造人物是小說的重要任務。小說的人物是虛構的,是作者把現實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徵加以糅合熔鑄而成的,因此,小說所刻畫的人物,被稱為「典型形象」或「典型性格」。

環境是小說第三個要素。環境描寫包括歷史背景、時代氣氛、人物關係、人情風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小說人物總是生活於特定環境,環境總是為特定人物服務的。環境和人物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首先,環境創造人物。環境不僅僅是人物生存的場所,還為人物活動提供了動因。其次,人物也創造了環境。人物處於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同時又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改造環境。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對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3.小說描寫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等。

二、散文

1.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泛指那些側重於直接表達作者對生活的感受,注重於主觀抒寫的不講究駢偶押韻的文體。按傳統的說法,散文是與韻文、駢文相區別的散體文章,也可以這樣說,除了詩、詞、曲、賦以外,一切無韻無律的文章,諸如人物傳記、回憶錄、遊記、寓言、神話及記事抒情一類文章,均可列入散文範疇。這是廣義的散文。狹義的散文,專指用凝練、優美、生動的文學語言寫成的敘事、記人、狀物、寫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2.散文的主要特點是:

a.取材廣泛多樣,聯想豐富奇巧,不受時間、空間、地域的限制。

b.篇幅短小精練,立意深遠、集中,從作者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中來表現現實生活的本質。

c.結構自由洒脫,形式多樣紛繁;可根據內容需要,精心剪裁,散得開,收得攏。

d.表現方法靈活,富於變化發展;可以融敘事、描寫、抒情、議論於一體,也可以夾敘夾議、狀物寫景、由景觸情;它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完整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發展的全過程。

e.語言樸素和諧、凝練優美、散文的語言是最有風格的語言,作者可用不同風格的語言來表現自己的思想、經歷、愛好、個性。

3.散文的分類

根據內容和表達方法的不同,散文可分為敘事、抒情、議論三類。敘事散文借敘述事件和描寫人物來表達思想情感;抒情散文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慨嘆山川人物,來激起讀者的愛憎;議論散文以指點人、事的是非曲直來表明作者的觀點、立場和態度。

三、戲劇

1.戲劇的概念

戲劇文學是供舞台演出的腳本,又稱劇本。

其基本特徵,首先是人物故事場景要求高度集中,歐洲古典戲劇理論中的「三一律」原則(劇情須圍繞一件事展開,在一地一日內完成),充分體現了戲劇情節的高度集中的特點。

其次要有緊張、激烈的戲劇衝突,因為它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表現豐富的社會生活,就需要抓住生活事件中的主要矛盾鬥爭,加以典型化,形成緊張、激烈的戲劇衝突,這樣,才能緊緊吸引觀眾。所以說,沒有衝突就沒有戲劇的生命。

第三,要求語言口語化、個性化。

2.戲劇的種類。

按結構及容量劃分,有多幕劇、獨幕劇、連續劇等;

按題材分,有現代劇、歷史劇、神話劇等:

按表演形式分,有戲曲、話劇、歌劇、舞劇、啞劇等;

按反映的衝突性質和感染作用分,有悲劇、喜劇、正劇等。

3.關於雜劇

雜劇,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一種形式,產生於金末元初,元代雜劇已形成了特定的體制,是我國戲曲史上完整而成熟的戲劇藝術。

其特點是:首先,它的結構形式一般是四折戲加一楔子,每一折戲相當於現在的一幕,楔子是一個短場戲,放在全劇的開頭或加在四折之間,起序幕或過場作用,不能放在末尾。

其次,樂曲方面,元雜劇都用北曲,每一折戲用一套曲,即同一宮調內的套曲,押同一個韻腳。

第三,關於演員,角色有細密分工。男女主角,分別由正末和正旦扮演,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副旦、外旦、小旦等。此外還有凈、丑、卜兒(扮老婦人)、孛老(扮老頭)、倈兒(扮小廝等)。同時還規定,每一本戲由一個演員主唱到底,配角只能說白。由正末主唱的戲,稱「末本戲」,由正旦主唱的戲,稱「旦本戲」。

第四,關於科白。科,是表演動作和舞台效果。白,是道白,有定場白、背白、旁白等。

四、詩歌

1.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以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像,高度地集中反映現實生活、抒發思想情感的一種文學體裁,抒情色彩、音韻之美、含蓄凝練即成為詩歌的三大基本特徵。詩歌有許多種類。從內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詩和敘事詩,從形式上分,有格律詩、自由詩和民歌體等。

2.詩歌的分類

中國古代詩歌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叫古體詩(或「古風」),這個名稱始於唐代,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而把產生於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詩稱為古體詩。後人沿襲唐人說法,把唐以前的樂府民歌、文人詩、以及唐以後文人仿照它的體式而寫的詩歌,統稱為「古體詩」。按照詩句的字數,有四言(如《詩經》)、五言(如「漢樂府」詩)、七言(如曹丕《燕歌行》)、雜言(如李白《蜀道難》)等。古體詩押韻較自由。另一類叫近體詩(或「今體詩」),是唐代出現的新詩體。

近體詩分兩種,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3.詞

詞是由詩歌演變而來的體裁。詞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每首詞都有一個曲調名稱,叫「詞牌」。

詞的篇幅比較短小,最短的只有十幾個字。如《十六字令》,最長的不過240字,如《鶯啼序》。一般認為58個字以內為「小令」,59字至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詞從結構上看多數是分段的,一段在音樂上叫「一闋」(或「一片」)。詞從片數來分有單調(不分片)、雙調(分兩片)、三疊(分三片,如《蘭陵王》)、四疊(分四片,如《鶯啼序》)。

4.曲

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盛行於元代以後。

曲有散曲和劇曲之分。散曲只供清唱吟詠之用,

劇曲進入戲劇,成為唱詞。曲有曲牌和宮調。曲牌是一支曲子的譜式,規定了曲子的句數、字數、平仄、押韻的格式,每一個曲牌都隸屬於一個宮調,每個宮調都有若干個曲牌。

散曲的體制又分為小令和套數兩種。小令的基本形式是單支曲,每支小令只有一個曲牌,一韻到底;套數(又名「套曲」)就是在同一宮調內,聯接許多曲牌成為一組曲,來歌詠一個內容,不僅可用於寫景抒情,也可以敘述一個故事片斷。如睢景臣的《般涉調.高祖還鄉》

附:中國古典詩歌分類表

四言古詩 如《詩經》

古體詩 五言古詩 如漢古詩十九首

古 七言古詩

詩 樂府詩:起於漢代,標題中有的加上「歌」、「行」、「歌

行」、「引」、「曲」、「吟」等名稱

詩 五言絕句

近 絕句 七言絕句

體 五言律詩 形成於唐代

中 詩 律詩 七言律詩

國 排律

古 詞 (又稱「詩餘」、「長短句」、「倚聲」)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兩宋成就

典 最高

詩 曲 (又稱「詞餘」,以元代成就最高)

歌 小令 如《天凈沙*秋思》

散曲

套數 如《高祖還鄉》

曲 雜劇

劇曲 已是供演出的劇本。

傳奇

五、文言文常見的文體及其特點

文體,指文章的體裁、類別。文體劃分的標準主要是從文章的語言形式、文章的內容、文章的應用範圍等三方面考慮的。就語言形式而言,古代文體可以分為韻文、駢文、散文三個大類。韻文和駢文、散文的區別在於押韻不押韻,韻文是押韻的,如《詩經》、《楚辭》以及各個時代的詩歌。另外,用於規戒的箴銘一類文章也押韻,屬韻文,如劉禹錫的《陋室銘》。駢文和散文是不押韻的,兩者的區分是前者講求平仄、對仗,在句式上一般都是四六對仗(所以駢文也叫「四六」文),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就是駢文,散文沒有這些規定。散文這個概念很廣泛,凡韻文、駢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稱之為散文。唐宋人把駢文叫做「時文」,把散文叫做「古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從文體而言,就是反對駢文而提倡散文。散文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散文是指一般非韻文的作品,狹義的散文是指文學體裁的一種。我們講古代散文用的是廣義散文這一概念。古代散文可分為史傳文、議論文、雜記文、應用文等四類。下面分別介紹這四類散文的特點。

一 史傳文

史傳文也叫歷史散文。主要有三種。

(一) 編年體

這種體裁的歷史散文的主要特點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相關的歷史事件。編年體歷史散文以《左傳》和《資治通鑒》影響最大。我們學過的《殽之戰》《赤壁之戰》就是這種文體

(二) 紀傳體

這種體裁的歷史散文的主要特點是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紀傳體的創始人是

司馬遷,他的《史記》就是以本紀、世家、列傳為主要內容的。我們通常所說的二十四史都是這種體裁。我們學過的《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海瑞傳》都是這種體裁。上面說的二十四史是官修的國史,還有私人寫的人物傳紀也屬於這種體裁,例如我們學過的《左忠毅公逸事》。

紀傳體史傳文對小說、故事等文學形式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如六朝的志怪小說、唐宋傳奇以及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等深受《史記》的影響。我們學過的《柳毅傳》《促織》就是這種文學作品。

(三) 紀事本末體

這種體裁首創於南宋時期的袁樞。袁樞根據《資治通鑒》所提供的材料,寫了一部《通

鑒紀事本末》,把1300多年的歷史,歸納為230多個專題。它的特點是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如「三家分晉」、「秦並六國」、「高帝滅楚」、「匈奴和親」等。

二 論說文

論說文是闡明事物道理的文章。它要求有明確的論點,有可信的論據,有嚴密的論證。政論、文論、史論、學術論文等都屬於論說文。

春秋戰國時期,論說文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完備的階段。所謂「諸子百家」都屬於論說文的範圍。當時的論說散文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語錄,如《論語》、《孟子》主要是記錄孔子、孟子平常的言論。這種論說文基本上沒有完整的篇章結構,每篇的題目並不等於論題,與文章的內容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繫。如《論語》第一篇「學而」即取第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中的「學而」兩個字,與全篇內容無關。另一種是論文集,如《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我們學過這些集子里的文章,這些文章都有正式的題目,每一篇文章有明確的主題,文章的結構、層次、開頭結尾都很講究。

從秦漢開始,論說文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大量的單篇論文,體裁也趨向多樣化。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一) 論

「論」的議論方式以論證為主,這種體裁要求善於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

這種體裁的特點。西漢初年賈誼的《過秦論》是較早出現的單篇論文。後來各代都有一些著名的「論」,如南北朝范縝的《神滅論》、宋代蘇洵的《六國論》等。

(二) 說

「說」這種文體的主要特點是闡述某一事物、某一問題的義、理。如韓愈的《師說》是

闡明師這種職業的道理;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是闡明捕蛇者為什麼要以捕蛇為業的道理。

「論」與「說」的界限很難分得那麼清楚。一般的說,人物論、史論等莊重一些的內容,大都採取「論」這種體裁;一些接近於文學散文的「說」,常常不採取論這種體裁,如周敦頤的《愛蓮說》,就不能改為《愛蓮論》

(三)辯

「辯」是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駁證五個錯誤的論點或辯證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都是這種文體的名篇。

(四)原

「原」是探源的意思。這種文體是針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比較強。韓愈的《原道》《原毀》、黃宗羲的《原君》《原臣》都是這種文體的名篇。

(五)寓言

寓言是一種文學形式,但好的寓言都應該富有哲理性。先秦諸子的哲學論文中已有大量的寓言,如《莊子》中的「庖丁解牛」,《韓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等。唐代柳宗元的《三戒》也是著名的寓言。

(六)書信

書信按照應用範圍的標準劃分,可歸於應用文。如果按文章的語言形式和內容來說,大多數書信應歸於議論文,書信在古代議論文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韓愈的《答李翊書》,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就可以當作文論、政論來讀。

(七)贈序

贈序是贈人以言,就應用範圍而言是應用文,但就語言形式來說屬議論文。我們學過的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就是很好的議論文。

(八)奏議

奏議從應用範圍來說,可歸應用文。但就內容來說,大部分是議論文。就語言形式來分,有的奏議是駢文,有的是散文。奏議有好幾種,下面介紹兩種:

1、 疏 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等。

2、 表 陳述某種情或意見。如李密的《陳情表》,諸葛亮的《出師表》等。

3、 對策 古代考試把考題寫在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稱為「策問」,考生回答

的文章叫做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三 雜記文

雜記文又可分為兩類:

(一) 山川景物人事記

這一類文章很多,例如我們學過的就有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姚鼐的《登泰山記》等。

(二) 筆記文

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也不過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

故、遺聞趣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品、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種文體。

四 應用文

應用文的範圍很廣泛,下面再介紹兩種:

(一) 墓志銘 墓志銘是刻在石頭上並且是埋在墳墓里的文字,內容是記述死者生平事

跡的。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就是名篇。

(二) 祭文 是對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章,如我們學過的袁枚的《祭妹文》。

推薦閱讀:

《光明日報》:詩化時空的絕唱---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新解 - 詩詞 - 中國古代文學 -...
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國學視域
中國古代文學裡程碑
卷第一百三十 報應二十九(婢妾)⊙0⊙中國古代文學名著 > 太平廣記 >
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

TAG:文學 | 文化 | 常識 | 古代文學 | 古代 | 文化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