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靈魂不滅之說只是文化傳承的假象
所有的宗教都認為人死後都會去另一個地方,生前的作為會決定你死後將會去哪裡。而在宗教意味不濃的地方,大部分人依然相信人死後是靈魂不滅的,只是不知道去了哪裡,將會如何。今天的心理說話題我們討論的是拋去宗教原因之外,人在心理為什麼相信死後的世界以及靈魂之說。很多心理學家對此的研究和討論延續了數十年,也許,有一些事情只能人的心理內驅力解釋;靈魂的秘密,將一直延續。
靈魂,也可以解釋為心靈,是區別人生或死的一個標準之一,而心靈的驅動器官則是大腦,大腦死了,人的心靈還會存在嗎?這也是為什麼在醫學界,腦死亡也就宣告了病人的死亡,而不只是單純的心臟停止跳動。人在想到死亡或即將面臨死亡時,都會思考一件事情,靈魂會在這個世界繼續嗎?
心理學家在對宗教人士和非宗教人士進行訪談式的研究發現,人對靈魂之說大部分不是來源於宗教理念,也不是之前的一些研究中所說的因想到死亡時,人們因為害怕而產生的保護自我的意識狀態;人一旦死後是無法被我們自己所感知的,我們無法想像死亡後的景象,死亡也成為了一件非常神秘的事情,所以死亡並非終點,靈魂之說更多的是在面對死亡時而產生的情緒念頭,即我想繼續存在下去。
這些靈魂之說的想法在社會心理學中的恐懼管理理論中被得以解釋,它主張關於心靈延續的信念和關於死亡比較隱晦的想法、心態和行為,都是為了減輕人們對自我不存在感的焦慮狀態而產生的情緒反應。
即使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論者,也無法在內心堅定的認為心靈會隨著死亡而散去。美國著名的靈魂樂歌手雷.查爾斯說:「聽到靈魂樂的人不會因為恐懼死亡而蜷縮成一團,靈魂樂給他們帶來希望」。
美國堪薩斯大學的三位心理學家提出了恐懼管理理論,而其中一位謝爾頓.所門羅在開始這項理論研究時說:「當我大腦中浮現這個理論後,我迫不及待的將它寫下來,因為我認為這種思想會隨著我生命的消散繼續流傳」。所以,持有靈魂消散之說的人相信,靈魂只是以實體傳承的形式被保持下來而已。
靈魂是文化傳承的影響
人們對靈魂的理解是對死亡的一種直覺和自然的想法,如果沒有靈魂二字,靈魂之說將不復存在?這也就意味著,隨著文化的灌輸和理解,人應該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加相信靈魂不滅之說。但是,研究結果卻與此正好相反。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是最可以證明靈魂不滅之說的年齡段,所以,他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心理學家在全球範圍內對3-12歲的孩子進行實驗,心理學家問了他們一個問題:「你認為死後會是什麼樣子的」,而孩子們的回答基本都與日常生活相關,即像睡覺一樣、感覺非常平靜或非常頭暈。心理學家比約克.德隆讓3-5歲的孩子看一隻死掉的老鼠照片時提問:「你認為老鼠死後還能夠聞到食物的香味,它們還能感覺到不舒服嗎」?實驗結果發現,靈魂不滅之說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的消退,也就意味著,隨著對死亡的理解更加深刻,人們反而開始相信靈魂並不具備生命的意識。
而在對大學生的實驗當中發現,大部分人都相信靈魂不滅之說,但是,當心理學家問到:「你認為死亡的人依然知道愛的含義嗎?他還能記得死前吃過的最後一頓飯的味道嗎?」大部分人只是靜靜的思考卻不知如何回答。
有發展心理學家認為,理解個人死亡的概念,如人死後並不會繼續跳起來殺人,這才是人類發展和生存的的重要知識,而靈魂是否存在,對人類發展沒有任何現實意義。
人類大腦並不像電腦,並不能在某人死去後馬上將信息刪除,所以,當我們的親人或身邊人逝世之後,我們更願意將人的生命是永恆的和對這種感情鏈接的不舍聯繫起來,與其去理解人死後會變成毫無生命的肥料不如理解人死後生命將會在一個模糊的空間以及我們看不見的世界更讓人得以安慰。
最終在很多心理學家做過的實驗中我們發現,堅定的靈魂消散說者並不能堅定的認為靈魂會隨著生命而消散,而堅定的靈魂不滅說者也會在具體描述靈魂能夠繼續的意識和專業醫學辭彙的提問下變得舉足不定。所以,與其說靈魂是一種生命的繼續,不如說靈魂更是我們的美好願景和自我永恆的希望。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與你,共守靈魂的地老天荒
※失控的慾望
※學練體會: 下蹲「三一二」的靈魂
※軀殼中的靈魂
※體驗靈魂出竅:錯覺延伸人體對自身感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