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教育和畸形的價值觀

扭曲的教育和畸形的價值觀

2010-07-10 10:10:00

歸檔在遠觀中國|瀏覽 1896 次|評論 5 條

大學高考成績出爐,各地的狀元再一次被各界追捧,有的媒體尋找昔日「狀元」今何在,也有的急忙揭秘「狀元之路」。雖然教育部門禁止炒作高考狀元,卻最終落得一紙空文。在這個極其炎熱的夏天,「狀元」再一次成為受矚目的最熱話題。

在熱炒狀元的背後,固然有媒體和商家的追逐,也有學校的利益推手,即通過鼓吹狀元宣傳自己的學校,為招生賺錢打基礎。但這一切的利益驅動跟我們教育制度的缺失及家長們有些畸形的價值觀相比,卻是九牛一毛。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教育制度早已淪為赤裸裸的產業,泯滅了精神,腐化不堪,只剩下了錢。中國家長將一生的積蓄都投在孩子的教育上,雖然令人感動,但卻充滿了功利性,他們鼓勵孩子讀書是為了出人頭地,為了升官發財,為了將來有份好工作。家長有時甚至不自覺把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不現實地強加在子女身上。教育的金錢化和家長的功利化使孩子們喪失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和自由的成長,成為了按家長和學校要求被設計出來的工具。

華人是世界上最重視教育的民族之一。中國傳統價值觀從來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等一整套儒家理論。雖然中國人重視教育,但卻總把教育作為手段和工具來用。很多中國人移民海外,最大的動力是希望孩子從小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但總不經意地把分數和成績視為第一,而在培養子女獨立精神和責任心上,總以工作繁忙而忽視,缺乏溝通和交流。

在筆者的工作採訪中,也遇見過不少華人移民子女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一直將精力放在如何取得好成績,從未真正鼓足勇氣去追求自己的夢想的案例。有的子女希望從事社會服務工作,但父母卻認為學經濟學更有「錢途」,他(她)們不得不做出妥協。

多倫多每年都有一些非牟利機構舉辦「青年領袖」訓練課,旨在鼓勵、教導青年華裔加拿大人廣交朋友、提高社會實踐能力,追求自己的理想。據前幾年的一份調查顯示,擁有優異成績的華裔青年佔41%,而他們進入大學的比率高達80%;其他族裔的學生分別是26%及60%。但在課堂發言積極性、社會實踐能力達標、口語表達、自我解決問題能力和領導能力方面,華裔學生卻遠遠不及其他族裔學生,同是在自信心、開心及樂觀程度方面,也比其他族裔為低。

華裔學生較其他族裔安靜,不大願意嘗試其他領域的事物。而中國文化中過分注重學習成績和高分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造成很大的誤導,因為高分不一定能帶給他們輝煌的未來,尤其在21世紀全球化的今天,高智商與優秀的學習成績只是成功的一部分,具有社會實踐和與人溝通能力才更能讓孩子們取得人生的成功。

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從日常的生活能力,如烹飪、交通安全、家電維護等點滴教起並配合實踐。注重發揮學生的創造力,鼓勵他們挑戰老師,表達不同的意見。在加拿大的中學教育中,社會實踐也佔一定學分,從9年級一直到高中畢業,要求學生必須累計40個小時的社會工作經驗,去做社區義工、服務老人等都可以。同時鼓勵夠年紀的學生課餘時間打工,這樣也增加了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與人協作能力。

在中國,家長總是希望孩子「聽話」,老師總是希望學生「乖巧」。「唯分數論」下,高分者都是好學生,而低分者都是壞學生。聽話的「好孩子」無疑能滿足家長的企盼老師的期望,他們從小就被教育課堂上不能隨便發言、必須按時交作業、寫標準答案、畢恭畢敬地熱愛師長。受這種「乖巧」價值觀的長期影響,中國的孩子們不敢挑戰權威,喪失探索和質疑精神,也限制了他們的創造力,最終淪為包裝精美的糖衣人偶。

在如此畸形的價值觀下,孩子們不能敞開心扉,不善於獨立思考問題。在長期影響下,養成了服從師長、由父母作主的習慣。同時,多數學生為了在考試中取得高分,會沿用老師教授的解題方法,不願意開闢新思路進行新的嘗試。

總之,社會的進步靠的是人的「革新」力量,而不是「乖巧」的程式化思維。中國的未來靠的是富有創新意識、興趣廣泛的人才,而絕非循規蹈矩的「高分英雄」。

推薦閱讀:

微笑的十種潛在價值
哪些郵票有收藏價值 看你手裡有哪些
小三真正價值
公安部破獲盜墓大案追回價值5億文物 抓獲175人
男人的情緒價值

TAG:教育 | 價值觀 | 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