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校友訪談錄】身名作夢,心性莫違——記採訪劉家安老師
雖然有的書你現在看不懂,但你現在要努力去看,總是看你看得懂的,那就沒有提高。
老師沉吟了一下,正色道:「是的,讀書確是這樣。有一種書,是輕鬆閱讀。輕鬆閱讀並不見得就是笨,實際上,一個人的閱讀廣度是很重要的。我們需要藉助一些通俗一點的歷史讀物、科學讀物去了解一個非自己專業的領域。但對於法學相關的讀物、法學原理這些書,那就應該讀經典,不要再去看今日說法之類簡單的節目。正所謂勞逸結合,讀書,要輕鬆的書和專業的書配套。例如每天有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可能用四十分鐘啃那個難讀的書,用二十分鐘看輕鬆的書。雖然這二十分鐘看的遠比四十分鐘要多,但是,那四十分鐘的書即使看不懂也要努力去看。我年輕時也存在這個問題,啃一些難啃的書時,啃幾頁就算了,放在一邊,回頭再說吧,就這樣放了一學期、一學年。我對同學們建議,那些艱澀的書,應該努力去讀,例如讀梅迪庫斯的《民法總論》,你先讀一遍,同時在其他方面閱讀、進步。下學期再讀第二遍,就會發現,原來不懂的問題現在就會懂了一些,再讀第三遍的時候幾乎就全會了。所以一些讀起來比較困難的經典著作應該多次閱讀,而且有時讀不懂就跳過去,接著向下閱讀。」
同學們瞭然的點點頭,繼續問道:老師您之前提過,如果大學可以重來的話,不會向以前那樣羞澀,遇到喜歡的女孩會主動一點,那麼您對大學生談戀愛是怎樣看的呢?
老師笑了笑,說到:「我對你們這些學生戀愛的看法?我沒有立場。因為從民法來講,大家都是成年人,是否選擇戀愛,完全在個人。但我希望所有處於戀愛中的同學,除了享受戀愛之美外,還要關注身邊的事。一些戀愛的人可能會因為戀愛沒有更多的時間去閱讀、學習,但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和周圍其他同學深入或密切交流的機會。因為兩人世界而忽略了和其他同學更深的交往,畢業之後同學關係更會變淡。所以,任何事情能不能做,關鍵要妥善處理,跟對方的關係要平衡,就是要掌握一個度。平衡做到了,什麼事情都會好。」
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同學們繼續問:「老師曾以霍格沃茲比喻法大,是認為霍格沃茲和法大之間有什麼聯繫么?」
老師沉吟一下,回答道:「霍格沃茲這個說法是今年15級迎新時,我作為教師代表發言時提出的。其實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讓迎新致辭更新穎一些,和現在95後的新生更近一點。我拿霍格沃茲比法大,原因有兩點:一是學院設置的獨特性。我們學校是以法學為中心,但我們並不是刻意的去製造民商經濟法學院、國際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並不是不同的院有不同的培養計劃。在我看來,本科院校學生都一樣對待,沒有區別。這只是一種學生管理、組織的方法。一個法學院,一年一千二百個新生,輔導員組織管理是做不到的。法大是在維持原來法律系、經濟法系等的框架下,擴建成了學院,這是一個老的政法院校法科「一科獨大」帶來的管理上的無奈之舉。二就是魔法學校這個關鍵詞。法學看起來是最沒有靈氣的,好像是離魔法最遠的一種事物。但是中國當下的改良和進步,很大程度需要依靠法治。在這個意義上講,教授法學的法大就像一所魔法學校。法律是有魔力的,能夠實現國家向現代化的轉變。每一個進入法大的學生也像魔法學校的學生一樣,手裡有一個魔杖,一個實現學生從無知的少年成長為一個理智健全的法律人的魔杖。法律是一個什麼事物?很多同學會說學法律、背法條特別死板,但法律是法治中國當下最急需的東西。」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同學們一面聽,不時點點頭:「現在的中國急需法律的發展,那老師您能說說您當時在義大利學習法律的經歷嗎?」
老師答道:「我碩士畢業後就留校任教了,因為法大和義大利羅馬第二大學一直有項目合作,有一項就是法大的老師去對方學校學習。我在去之前也做了一些簡單的籌備,主要是在國內學了一點點義大利語,但去之後語言壓力還是很大。當時也是比較年輕,沒有太多精力和金錢上的支持,所以我在義大利的生活比較平靜,學習義大利語、學習羅馬法、翻譯羅馬法的原始文件。我們的民法體系還是歐陸體系,作為民法學習研究者,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了一門歐洲大陸主要的語言,打開了歐陸法一手資料的大門。在比較法的層面來講,羅馬法是歷史的研究,對現代民法有重要影響。雖然在義大利只學習了一年多,但掌握了歷史的方法、比較法的方法,視野開闊,不僅限於德國法自然人的思想,為我後來以中國的民法為主的研究教學提供了一個歷史的視角。羅馬法的整個學習經歷對我整個學習研究、學術成長都很有幫助。」
談到羅馬法,就自然想到老師「羅馬法小王子」的稱號,同學就提出問題:「老師,您能介紹一下您另外開的那門羅馬法的課程嗎?」
老師笑著回道:「羅馬法這門課,是受學生的厚愛錯愛啊。江平老師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和米健老師一起寫了改革開放後的羅馬法教材,並且在法大開創了羅馬法的教程。因為江老師開的這個課程在國內是極少有高校有能力開的,所以我們就一直堅持。我回校後毫無疑問要接受這個任務,在兩千年初幾乎每年都上本校的羅馬法課程,可能這種所謂的聲望是在那幾年建立的。慢慢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意識到兩點:第一,雖然羅馬法非常有意義,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單獨就羅馬法論,意義有限。第二,學生的知識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大多學生對羅馬法知識有一定的好奇,但真正沉下心來系統地學習了解羅馬法的學生有限。而且這幾年教學資源越來越緊張。我開始意識到,在我有限的教學時間裡,是多上羅馬法還是多上民總物權債權呢?哪種對法科學生有比較大的意義呢?於是我就逐漸退出羅馬法的教學,把時間放到民法上去了。而且現在從義大利留學回來到我們比較法研究所的老師有好幾位了,所以這個課程也算是後繼有人。只要有一個人可以延續這個課程、這個傳統,原則上我就不上了。」
同學們點點頭,繼續問道:「從微博中知道老師喜歡旅行,看起來和法學這個專業有些不搭。那老師是如何看待法學工作和旅行兩者之間的關係呢?」
老師當即回答道,我很喜歡旅行,我不喜歡稱之為旅遊。我幾乎沒有跟過旅行社出遊,不喜歡哪種方式,那不叫旅行,旅行要慢慢去體驗。很多時候,旅行目的地並不是最重要的,整個旅途過程都是重要的。我最喜歡的是自駕,有時間去觀賞沿途的美景,而且自由。即使有規劃,也可以隨時改變。因為一個人的生活的空間比較狹窄,總會羨慕別人的生活,所以我們就應該通過旅行來了解和體會別人的生活。在旅行途中,體會周圍的環境,多接觸當地人,感受風土人情。就像經常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真正的去旅行才能去了解他人,了解世界,才能讓人的心胸更寬廣,對世界有更成熟的看法。我經常想,人的一生就是一個旅程,幾十年甚至一百年對於宇宙來說微不足道,我們更應該在有限的時間裡多出去走走。有時一些意外在當時可能會使我們產生焦慮,但是事後看來會成為旅行中最美的部分。記得有一年去新疆,選擇騎馬從喀納斯去禾木,但是當時高山融水形成激流,騎馬過去會很危險,當時還發燒,儘管吃不慣牧民的食物,還是在一個牧民家住下了。但是現在想起來,我想我會一直記得這次旅行。其實旅行和法學的關係確實不大,簡單來說,法學法律是我從事的職業,一個人可以愛崗敬業,但是不會把工作當做人生全部。最理想的,愛旅行,就直接做個旅行家,做街頭攝影記者,這樣的工作與愛好相關聯,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法學也有美,能設計好的制度,解決好的案例,確有理性的光輝。我覺得我熱愛法學,但這個熱愛和熱愛生活熱愛旅行是不能並提的,一個是理性之美,一個是生活之美、感性之美。從享受來講,我不認為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所以我們要熱愛生活,不能把工作視為生活的全部,我們應該把工作視為安身立命的本分,但它絕不是生活的全部。
看來老師生活中還是比較擅長平衡工作與興趣愛好之間的關係的。同學們繼續問道:「那專就法學而言,老師您在之前攻讀碩士學位的時候同時考取了註冊會計師資格證,在您看來,這對學習民商法專業的學生有何裨益呢?」
老師停頓了一下,略做思考後回答:「學好商事法,確實需要一定的會計知識,你要理解證券、公司資產、負債,要以法學為背景,具備一定的經濟學知識,具體的就是具備會計學、財務管理知識,深刻理解職業規劃等問題。對於文科社會科學背景的學生、教育者、研究者,財經的相關知識是有必要的,對注會考試的學習會讓你有更多的收益。至於我自己,當時就是想學一學,所以在研一考過律師證後就在閑暇的時間學了會計。我沒有上過培訓班,就去參加了會計考試,現在想來都對自己有點佩服自己。從市場的角度來講,十幾年後的今天,一個法科學生擁有兩證在律所比其他學生薪金要高很多,我在九十年代中期就有兩證了,但還是浪費了,當了一個教書匠。我覺得考試是為了知識,而不是為了功利目標。一個人的目標越不功利,生活就越輕鬆、越愉快。我只是想我自己想學法律、財務的知識,何不檢視一下自己呢?考試嘛,就是對自己的考察和檢查,所以就不報功利目的報考了這個證書。」
老師的一席話引得少年深思,同學們繼續問道:「老師,法學專業學子的目標就是建立法制的中國,那您對中國法制前景怎樣看?您對法科學子的學習又有怎樣的建議呢?」
老師沉吟了一會,答到:「在中國,我們必須承認,法制仍然是政治的附庸,中國的法學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制於政治的,這個問題需要從國家的層面上實現根本改變,如果沒有必要的整個憲法保障的話,我們所說的事業,包括法學事業,都會缺少必要的方向,所以還是要在國家治理、政治治理兩個方面才有可能推動政治建設和法學向正確的方向前進。至於對具體的法學學習的建議,其實我每次上課都會講到,就是我們法科的同學對法學專業有很多誤解。首先,大多同學對法學的學習還抱著中學教育的思想,帶著考試的思想來學法學,這個思想應該轉換過來,絕不能讓應付考試成為學習的目標。現有的不合理的考試製度對法學的要求、法律的理解是很淺顯的、死記硬背的。但真正的法學不是這樣的,對任何一種說法、任何規範都要去真正的理解,要意識到其中的問題所在,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要能讀出法律規範背後的意義價值,才能在法律事務中間應對非常複雜的社會關係。所以,我們整個法學,比如民法,都會有一個很完整的知識架構、一個合理的知識體系幫助我們從中獲取每一個部分的準確理解。所以我重要強調體系,每一個制度都要把它放在體系中去看待。然而有些同學甚至個別老師說,你們是學中國法的,何必拿那些虛無縹緲的民法學理論作為學習對象呢?你應該時刻有中國法意識。後面這句話是對的,但這絕不意味著要輕視所謂法學理論,因為每一個法條都相當具備它自己的性質。如何被詮釋,是看解釋者個人的認知修養的。法條是什麼,不存在客觀事實上,關鍵是解釋者賦予什麼意義,這需要很好的法律訓練。我完全贊同觀點中的我們不能純粹學法學理論,我們一定要有更強烈的中國法意識。所以這裡問應該怎樣配同法條進行學習?應該說任何一個我們講的法律的理論問題都應該儘力去思考在現今中國法規範中間還有什麼體現,它對應的是什麼樣的規範,這個規範在字面表達跟理想的法學理論是否有距離,這個距離是否能通過法學的解釋來彌合。很多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解釋學理的運用,達到彌合。而且我們也不應該動真,就拿一個所謂理想之法律理念規則來批評現行法,這完全不對。你可以認為現行法的字面是有問題的,但是一個法科學生,一個法律人,律師、法官,絕不能動輒就說要修改立法、完善制度;卻對更多制度的約束,例如你這個法官要怎樣按現行法判,你這個律師怎樣以現行法規範為基礎去為當事人保障權利,那就恰恰是通過解釋。所以這個意義上來講一些最高法院司法解釋還是值得稱道的,它其實就是通過一些正確的方向去彌合這種立法和法學理論之間的差距。大概來講,法學學習就是要有這樣一個問題的意識,要有整體觀念,不能脫離中國法,但是要超越中國法法條,要結合憲法書,要帶著問題去思考,千萬不能脫離對概念的理解,然後面對一個具體問題完全不知道從哪裡下手。」
▼▼▼
每一個法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法制夢,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從劉家安老師的話語中汲取養分,茁壯成長為一位真正的法律人,盡己所能,建設法制中國。撰稿/韓一菲
採訪/黃卓
編輯/岳冀萌
攝影/韓一菲
推薦閱讀:
※情系公能 感動常在——十五年,南開校友5度感動中國人
※各位校友在江西農業大學求學是什麼樣的體驗?
※如何看待遵義四中海濟公益社的公益活動?
※QQ校友 - 日誌-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