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嚴守10個基本育兒要訣,幫你預防70%的育兒錯誤

2014-09-11 14:22 | 心靈咖啡網編撰 | Zoe .....................................................................................................................................................................................................

有育兒焦慮的家長似乎比以前更多了。好的一面是,這反映了國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在提高,壞的一面是,對於怎麼教育孩子,我們總是不自信,擔心自己會犯錯,而誠惶誠恐,不知所措,有什麼方法可以更輕鬆地避免犯錯呢?以下有10個基本育兒要訣,嚴守這10條,能夠幫你預防70%的育兒錯誤。

具體內容是:

1.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2. 一個人不能控制另一個人。

3. 溝通的意義取決於對方的回應。

4. 孩子的學習來自家長的行為和情緒,而不是家長的指令。

5. 所有行為必有其正面動機。

6. 有更好的方法,每個人定會追隨。

7. 凡事總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

8. 成長過程是一個學習過程。

9. 應該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長。

10. 「愛」不可以作為籌碼。

一、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絕對一致,所以孩子的看法與你的或者其他人的不同,沒有什麼奇怪。每個人之間的不同,造就了這個世界的奇妙可貴。孩子一定會有一些地方比你好,而你有的優點長處,孩子不會全部擁有。每一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及行為準則都有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的性格完全與你一樣。每個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來的信念、價值觀及行為準則的產物。你走過的歲月與孩子將要走的不會相同,對你正確的東西不一定對他也正確。

尊重別人的不同之處,別人才會尊重你獨特的地方。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處,他才會接受你對他的看法。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它發生在另一個人身上也會有一樣的結果。所以你的經驗是孩子的參考資料,但並不一定保證在他的人生里也是正確或可行的法則。

二、一個人不能控制另一個人

一個人不能推動另外一個人。每個家長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動自己。一個人不能「教導」另外一個人。所以,沒有「教」,只有「學」。因此,「教」孩子不重要,使孩子「學」到才重要。要求別人放棄他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而去接受另外一套,這是很困難的事。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一套,家長明白孩子的一套,從他的角度去看問題,最有機會使他接受你的觀點。

好的動機只是讓一個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動力,但是不能給他控制別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願發生的權力。家長認為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隨家長的意願去做,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三、溝通的意義取決於對方的回應

自己說什麼不重要,對方聽到什麼才是重要的。老是強調自己說得怎樣正確沒有用,孩子收到的信息對他來說是什麼意思才重要。話有很多種方法說出來,使聽者完全領會講者意圖便是最好的方法。用孩子聽得明白、能夠接受的語言、語氣、說話模式對他說話,會產生較好的效果。沒有兩個人對同樣的信息有同樣的反應。一個孩子對你說的話的反應,不代表另一個孩子也一定會有同樣的反應。

說話有沒有效果由講者控制,由聽者決定。孩子的反應將表明你說的話有沒有效果,而你可以通過改變說話的內容和方式去控制效果。改變說的方法,才有機會改變聽的效果。沒有效果的說法,越說孩子越不會接受,效果越差。

四、孩子的學習來自家長的行為和情緒,而不是家長的指令

家長處理一件事的行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會跟著做。孩子看到家長面對一個情況時產生的情緒反應,便會認定那是正確的,並且在自己面對同樣情況時會做出同樣的情緒反應。

語言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體和腦子裡產生具有學習效果的行為模式或情緒反應,所以教條式的訓導效果不好。家長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語言模式發出,會使孩子難以跟隨。不要只為自己想說什麼而說,先想一想這樣說孩子會不會不明白,修正了再開口。

五、所有行為必有其正面動機

每一個人都為滿足自己內心的一些需求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有其意識不到的意義,也就是說是有意義的,但他不懂得也沒有能力說出來,因為這些意義是深層的心理活動。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是當時環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孩子的潛意識有很多程序,要確保在每一種情況下給他選擇最多最好的做法,雖然潛意識有時會欠缺周詳。

家長需要把孩子的行為與動機分開。我們可以不接受一個人的行為,但不能不接受其背後的動機,否則會使孩子跟家長對著干,讓家長的引導變得無效。孩子行為的本質有錯或者效果不好,我們應該加以否定,但孩子總是不斷地企圖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我們必須肯定他這樣做的動機。接受一個人行事的動機,便能接受這個人,因而可以引導他改變行為。

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正面動機,加以肯定,再引導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徑。情緒和動機都沒有錯,只是所選用的做法未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情緒給孩子力量或方向,動機維持孩子想提升的心,幫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家長的責任。

六、有更好的方法,每個人定會追隨

每一個人都選擇能給自己最佳利益的行為,孩子也一樣,只是他不知道怎麼去解釋。人拒絕改變是因為未曾找到更好的方法。孩子必須自己明白那是更有效果的方法,他才會接受並因此改變。讓一個人認識到另一個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價更少,這個人自然會採用那個方法。

孩子同每一個人一樣,不斷地在這點上努力。更好的方法是提供幫助,即給對方更多的選擇,指定必須用某個方法則是企圖操縱對方。所有人都歡迎幫助,抗拒操縱。你的孩子歡迎你的幫助,但會抗拒你的操縱。

七、凡事總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

至今不成功,只是說至今用過的方法尚未收到預期的效果。對孩子必須堅持效果,而不是堅持方法。沒有辦法,只能說已知的辦法行不通。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現,對孩子的方法也可以不同。世界上尚有很多我們過去沒有想過,或者尚未認識到的方法。教導孩子是數年以至數十年的事,這麼長的時間裡,總會有新的方法想出來,就怕你停步不肯去想。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會有機會找到它並使事情改變。

相信沒有辦法對你沒有好處,只會使你停留在無力無助的境況;相信有辦法可以使事情有轉變的可能,你才會願意開始真的去想想。無論什麼事情,我們總有至少三個選擇的權利。只有一個或者兩個選擇的情況便會陷入困境;有第三個選擇想出來,便會有第四個、第五個及更好的選擇出現。

八、成長過程是一個學習過程

孩子所做的或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對他的將來有所影響。孩子嘗試各種不同的做法,是想找出其中最好的一個。孩子要不斷嘗試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個是最好的,並且有所突破。孩子對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充滿好奇,正是為了學習如何掌握更多、做得更好。

孩子從發生的事情中學習,把焦點放在幫助他提升的東西上,他便懂得處理將來遇到的同樣的事情;把焦點放在「失敗」和被否定、責罵上,他以後便不願意麵對或嘗試,因而就不能有效成長。

九、應該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長

代孩子做孩子該做的事便是企圖替代孩子成長。任何替代孩子成長的企圖,最終都會在孩子的身上產生負面效應。孩子學不到,會依賴和缺乏自信。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不到該學的東西,長大後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價。家長代孩子做孩子該做的事,不會得到孩子的尊敬。愛依賴的孩子只會抱怨及挑剔父母。

鼓勵和引導孩子做照顧他自己的事,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有效的方法。這樣,孩子才能夠成長為一個有能力和可以照顧自己的人。孩子的自發性,積極的態度,自律、自信和自尊,都與這點有關,因為這些都需要從「自己做自己的事」中培養出來。

十、「愛」不可以作為籌碼

家長對孩子的愛超越一切事物,應該是孩子在世界上永不會失去的東西。因此,家長不應隨便地用它作為要挾或交換的籌碼。這份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信心及活力的源泉。因此,孩子必須對這份愛沒有任何懷疑。這份愛若在家長的語言中表現出帶有條件的話,孩子會對親子關係的崇高程度有所懷疑,因為這份愛是親子關係的基礎和支柱。這份愛若因為孩子做的某些事而失去的話,孩子漸漸會變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這份親子關係。

因此,不要在事情的討論中把它拿出來做條件。家長若對孩子開出條件,把這份愛作為籌碼,孩子他日也會把對家長的愛作為籌碼。今天的社會中,很多親子關係完全破碎便是這個原因;更壞的是,這個模式會傳給下一代。(資料來源:《李中瑩親子關係全面技巧》,文/李中瑩)

心靈咖啡網觀點:

這10條基本要訣,您是否學會了呢?其實,這些要訣並不複雜,它不是高深的理論,並不需要我們一條條背下來,也不是繁複的操作規章,需要我們把它當做說明書來對照執行。要訣中的大多數是需要我們轉變既有的觀念。相信對於真心想要得到改善的家長來說,轉變觀念,比起戰戰兢兢地整日擔心犯錯,要容易多了。

[心靈咖啡微信號:psycofe]


推薦閱讀:

風水先生:家中植物擺放是有禁忌,擺放錯誤易沾霉運
改掉這5個錯誤,孩子會更喜歡你
扼殺孩子潛能的5種錯誤,你家可能還在犯
中科院紫金山的歷算錯誤及其它。

TAG:育兒 | 錯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