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近代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中華民族何以浴火重生

內容摘要 在近代中國,隨著亡國滅種危機的不斷加劇,面對國內統治階級的無能和國外列強的侵略,為謀求自救而覺醒的民族意識逐漸成為最為有效的社會動員資源。筆者通過梳理髮現,在近代中國的百餘年間,中華民族大致經歷了四次民族意識覺醒的歷程,每一次覺醒都是以重大歷史事件為時間節點,並由最開始的民族意識萌發逐級深化,這成為了近代國人探索國家出路的不竭動力,為中華民族實現從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一系列戰敗到抗戰全面勝利的浴火重生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關鍵詞 近代中國;民族意識;覺醒;國家出路

一、引言

自19世紀中葉開始,在中西劇烈碰撞、全面衝突的時代,中國經歷了數次具有標誌性或轉折意義的歷史事件:一是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失利;二是五四運動的爆發;三是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前者是中國近代恥辱史的開端,而後者開啟了中華民族的復興事業。在短短一百年的時間內,到底是什麼幫助中國實現浴火重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嘗試以這幾次重大事件為線索,從民族意識覺醒的角度探析這個問題的答案。

二、民族意識概念初探

1904年8月31日,孫中山先生首次在其文章中使用「民族意識」一詞,其後逐漸為人們接受並使用,梁啟超曾指出:「何謂民族意識?謂對他而自覺為我。」並進而舉例說明:「『彼,日本人;我,中國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國人』之一觀念者浮於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之一員也。」由此可以看出:民族意識是一種人們對自己歸屬於某一社會民族共同體的意識,但就其深層內涵而言,還應包括「在與不同民族交往的關係中,人們對本民族生存、發展、權利、榮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等的認識、關切和維護」正是因為這種關心本民族安危、維護其利益的「天性」使得擁有民族意識的人對於傷害本民族尊嚴的行為頗為敏感,這就為各個民族反抗外來侵略提供了精神動力。

三、鴉片戰爭後國人民族意識萌發

鴉片戰爭前,由於長期存在的文化中心和地域中心觀念,再加上中國物產豐饒、地域遼闊的自我優越感,嚴重限制了中國封建王朝統治者和國民的視野,人們普遍懷有一種「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自滿心態,從未將其他國家看成地位平等的對手。而此時的許多西方國家早已完成資本主義革命,先進的政治制度和高效的生產方式推動著西方各國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但清朝統治者對世界大勢仍然一無所知,沉湎於「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千年迷夢中,覬覦中國已久的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中國的國門就成為不可避免的結局了。在鴉片戰爭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之後,清朝統治者不再認為西方國家是不值一提的蠻夷之國,與此相反,西方此時已具備不少的優勢,這使得當時的部分精英和知識分子發現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我們能否放下姿態,平等對待他國,而是西方列強能否平等對待自己的問題了。強烈的反差使得他們幡然醒悟,列強的侵略、國家的恥辱使得上千年通過歷史、文化等因素積澱在心中的民族概念逐漸萌發,部分國人開始為之行動起來。

這個時期民族意識的萌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①世界意識的形成和「夷夏之辨」等傳統觀念的破除:在古代中國根本沒有世界概念,只有「天下」概念,在這個「天下」的概念體系中,中國處於無可取代的中心地位,其它國家非藩屬即蠻夷,但是鴉片戰爭之後列強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傳播從根本上動搖了這種「自我中心」觀念,國人開始被迫「向外看」並逐步意識到了「世界」的存在和民族危亡的境地。

②民族危機意識的形成:列強發動的兩次鴉片戰爭,割佔領土,勒索賠款,攫取利益。中華民族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奇恥大辱,也深深震撼了國民的心靈,促使民族危機意識的產生。徐瑩聞鴉片戰爭失利後曾說:「時至今日,海外諸夷,侵凌中國甚矣。沿海數省,既遭蹂躪,大將數出,失地喪師。」可見當時局勢之惡劣、部分國民之警醒。

但不可否認的是,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這段時間發展的民族意識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社會覆蓋面有限——僅限於部分知識分子、愛國人士和社會精英,大部分普通國民對此並沒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四、甲午戰爭戰敗後民族意識初步覺醒

如果將鴉片戰爭看作列強入侵的序幕,那麼甲午戰敗、《馬關條約》的簽訂之後的一段時期可以被稱為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高潮。這一輪衝擊使上至光緒帝下至義和團拳勇意識到嚴重的民族危機,蔓延已久的「變局觀念」開始擴大為全民族的危機意識。正如梁啟超所言:「吾國四千餘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台灣,償二百兆以後始也。」以代表性人物陳天華為例:1903年,當其聽說清政府又要和沙俄私定喪權辱國條約消息後,咬破手指以血指書寫抗俄救國血書,痛陳亡國亡民的悲慘辛酸,鼓舞同胞一起戰鬥,由於一直連寫了幾十張竟因流血過多暈倒在地,但其嘴裡還在不停地呼喊著:「救國!救國!」。寄回家鄉的血書經報紙刊載後使湖南全省的拒俄運動呈現出更加高漲的士氣,推動了反帝愛國思想更加廣泛地傳播。由此可見,面對著國家頹敗,國人心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意識進一步深化,這成為民眾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與反抗的不竭動力。除了民族危機意識增強、影響範圍更廣之外,甲午戰爭失敗後民族意識初步覺醒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新民族觀念的形成: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中首次使用了「民族」一詞;孫中山也曾在檀香山演說時說:「我們一定要在非滿族的中國人中間發揚民族主義精神,這是我畢生的職責。這種精神一經喚起,中華民族必將使其四億人民的力量奮起,並永遠推翻滿清王朝。」此時的民族意識對內成為凝聚人心、推翻滿清統治的象徵,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把民族主義作為進行反對清朝民族壓迫、推翻封建制度的一個重要綱領;對外則具有抵禦帝國主義侵略的重要意義。

五、五四運動時期民族意識進一步增強

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有增無減,1918年巴黎和會更是充分暴露了其強取豪奪的本來面目,而中國外交在巴黎和會上的失敗成為了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索,民族蒙羞之際,中華民族淤積已久的愛國情感猛烈地迸發出來,以學生為先鋒的民眾運動在多個城市展開,之後知識分子、工商業者、工人階級等幾乎社會各個階層都被不同程度地捲入進來,形成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反帝愛國運動。轟轟烈烈的罷課、罷工、示威遊行強有力地傳播了愛國主義精神,產生的社會影響力進一步增強了國民的民族意識:五四運動中青年學生的奔走呼號引發了整個社會的強烈反響;中國工人階級首次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台表明工人階級的覺醒;大量商人的參加展現了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色彩。從鴉片戰爭開始民族意識的積累蓄勢到五四運動的第一次以涵蓋幾乎各個階級的形式大規模爆發,國民的民族意識產生了巨大的效果,即五四運動以早期民族意識為基礎「產生了一種令人鼓舞的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使他們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動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全國各階層的人都受到了影響。」此外,五四運動所帶來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北洋政府迫於壓力拒絕在合約上簽字並懲辦曹汝霖等人,由此向世人展現了國民民族意識在反抗帝國主義、維護民族利益時發揮的巨大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五四運動國人對於帝國主義列強本質的認識有了新的升華,從最初表現在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的籠統排外到五四運動動後國民看出了帝國主義聯合中國買辦階級和封建階級以壓榨中國人民大眾的實質,堅定而明確地喊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口號,這是國民民族意識更加成熟的標誌。

六、抗日戰爭時期民族意識空前高漲

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面對著西方列強的步步緊逼,中國人民不斷進行著艱苦卓絕地鬥爭,民族意識從無到有、不斷加深卻也舉步維艱。進入20世紀30年代後日本相繼發動「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目標直指中國,但是與以往歷次侵略戰爭不同的是,此次日軍全面武力侵華,不是以割地賠款、攫取資源為目的,而是旨在滅亡中國,將中華民族逼入亡國滅種的絕境之中,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在巨大的威脅面前,國人的民族意識在前期的基礎之上徹底覺醒了,所有愛國志士把反抗日寇、拯救民族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抗日戰爭之中,正是這種源於強烈民族意識的愛國主義情懷成為支持中國持久抗戰的巨大精神力量,中華民族於危難之中呈現出了巨大的凝聚力,具體表現為統一戰線的空前擴大:

①國共兩黨捐棄前嫌實現第二次合作,國內其它愛國黨派全力支持。1937年9月,蔣介石發表《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標誌著國共兩黨統一戰線宣告成立。此後中國國家社會黨、中國青年黨等國內主要黨派先後表示擁蔣抗日。戰前因從事抗日救亡活動而一度遭到國民黨逮捕的張申府表示:「我曾說,蔣先生只要發動抗戰,全國必然景從。我深幸今日已經完全實現了。以抗戰為轉機,過去長期分裂不和的國民黨各派開始走向團結和統一。」由此可見國共兩黨合作滿足了全國人民共御外辱的心理要求,是國人民族意識覺醒背景下必然結果——在普遍的愛國救亡思想影響下,任何妥協投降勢力將受到國人堅決抵制,從「西安事變」的發生和蔣介石對中共政策轉變便可窺得一斑。

②從民族構成來看,以漢族為主體的56個民族全部參戰並做出巨大貢獻。馬本齋回民支隊、蒙漢人民抗日游擊隊等少數民族抗日活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以馬本齋回民支隊為例,其經歷大小戰鬥五六百次,數次轉戰冀中平原、冀魯等地,共殲敵3萬餘人,《新華日報》曾撰文歡呼:「由回民抗戰,令人想起遍布我國大江南北的千萬體魄強健富有團結力的少數民族同胞,他們是中華優秀兒女,是抗戰中一支潛伏著的偉大的力量。」

③從階級結構來看,全國各個階級、階層都不同程度地參加了抗戰,具體表現在民族工業大舉內遷並為抗戰提供物質支持、農民積極保障戰爭的糧食需求、大批青壯年積極應徵入伍等。

由此看出,強敵的入侵促使中華民族真正凝聚成為一個戰鬥的整體,國人的民族意識於此時展現出巨大且具有決定性的力量。而對於這種國民民族意識的變化,晏陽初曾評論道:「幾千年來,中國人所懷抱的觀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始終沒有打入我們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現在,敵頑攻進來的巨炮和重彈,轟醒了我們的民族意識,南北數千里燃燒的戰線,才激動了我們的全面抗禦、同仇敵愾的精神,我們從亡國滅種的危機中,開始覺悟了中國民族的整個性和不可分性。生則同生,死則同死;存則同存,亡則同亡,這是民族自覺史的開端,是真正的新中國國家的序幕。」

七、討論與結論

由上可知,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通過武力手段打開中國的大門,對中華民族發動了野蠻的侵略,給各族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深重的民族危機促使他們反思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民族意識日益強烈、民族自覺不斷提升成為了民族覺醒的重要標誌。近代中國人也倚靠著不斷增強的民族意識堅持探尋著國家出路,並在內外交困的情形下與國內封建勢力、國外列強等展開艱苦卓絕的鬥爭,為捍衛祖國獨立和民族尊嚴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推薦閱讀:

《塔洛》: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是誰
嘻哈竟源自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根本——家道的承傳
簡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中國官方將重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並更加註重「一體」

TAG:民族 | 意識 | 近代 | 中華 | 中華民族 | 人民 | 重生 | 覺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