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有先進的大炮,為何輸給滿清弓箭?有3個致命原因

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領導建州女真以七大恨告天,建立後金國,並且正式發布檄文對明朝宣戰。不到5個月,後金軍就佔據了撫順以東的絕大部分地區。大明得知建州女真叛亂,朝野震動,勢要將努爾哈赤撲滅在萌芽狀態。

為了對付努爾哈赤,明朝名楊鎬為督師,派大軍前來剿滅女真人。明朝為了保證此戰必勝,給了楊鎬相當大的權力。《明史》記載:「詔賜鎬尚方劍,得斬總兵以下官。」至於出兵數量,《明史》記載:「號大兵四十七萬。」而《清史稿》則記載:「楊鎬督師二十萬來伐,並徵葉赫、朝鮮之兵,分四路進。」不過實際上,明軍一共只有約八萬七千人。

除了明朝方面的軍隊,朝鮮和蒙古葉赫那拉部各率一萬餘人前來支援明軍作戰。三方合兵,加起來一共就有一十一萬。相比之下,後金軍卻只有可憐巴巴的六萬八旗兵。並且此時的八旗兵才剛剛起步,缺乏足夠的馬匹,下轄的部隊基本都是步兵。眾人口中的八旗鐵騎,此時還沒有成形。總得來看,形勢對努爾哈赤極為不利。

明朝與後金軍終於在薩爾滸相遇,並且發生了驚天動地的激戰。然而戰鬥的結果卻令人大為詫異:數量上毫無優勢的後金軍,竟然在5日內連破3路明軍。明軍死傷無數,連同僕從軍在內一共損失了五萬人,300名將領戰死,丟失火銃、火炮2萬餘。後金軍大獲全勝,清朝稱之為薩爾滸大捷。

薩爾滸之戰,明軍裝備了大量火槍、火炮。這些雖然裝備不一定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但是相對於女真人的弓箭、大刀,已經足夠先進了。為何裝備先進火槍、火炮的明朝軍隊,卻被裝備遠遠落後的後金殺得大敗而歸呢?簡單羅列一下,有如下3條原因。

火器缺陷嚴重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明朝軍隊喜歡威力強大的火器,軍隊大量列裝鳥銃、火炮。可受當時的技術條件所限,明軍的火器卻存在著諸多缺陷。明軍一直以來依仗的火器,卻成了他們致命的軟肋。

當時點燃火炮,必須用火把點燃。白天的時候,幾萬人點個火把可能還不算什麼。可是到了夜裡,在漆黑的晚上點火把等同於暴露目標。杜松是最先到達戰場的將領,他率領的明軍主力剛剛抵達,努爾哈赤就集結六旗的兵力前來對抗。戰鬥在白天打響,明軍依靠強大的火器對後金軍進行了強大的火力壓制。努爾哈赤的軍隊被火炮和鳥銃打得很慘,明軍佔據了略微的優勢。但戰鬥持續到夜裡,情況就發生了轉變。明軍為了炮擊,依舊燃著火把。後金軍趁勢朝火把亮的地方一齊放箭,明軍傷亡慘重,最終被人數上占絕對優勢的後金軍擊敗。

將領吃空餉

明朝除了朱元璋時期,朝政大多十分腐敗。軍隊受朝政影響,同樣也非常腐敗。以薩爾滸之戰為例,明軍實際上要的是二十萬人的糧餉,可根據統計,明軍只有八萬七千人。如此一算,這支軍隊的將軍要吃十一萬三千人的空餉。要知道,晚清時期的清軍雖然也吃空餉,但也不如明軍這般誇張。

軍隊吃空餉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民間賦稅沉重。萬曆年間,軍隊四處平叛,可叛亂卻越來越多,原因就在軍隊本身。雖然這些兵平了一處的叛亂,可因為吃空餉卻能逼出兩處叛亂。如此反覆,叛亂自然是越來越多。明朝朝廷起初以為自己派了二十萬人,實際上卻只有八萬七千人,嚴重影響戰略部署。這個致命原因,也導致明軍敗得很慘。

通訊不及時

明朝軍隊號稱四十七萬,聽起來的確實力強大。可努爾哈赤的對策卻是「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這就是著名的集中兵力,各個擊破。要想各個擊破,首先對面要配合。很不幸,明朝軍隊因為通訊不及時,給了後金可乘之機。

明朝軍隊分為四路,本來打算約定一個日期進行合圍。可這四路軍隊卻互相之間缺乏通信,導致軍隊會合日期出現較大差異。最先到達的軍隊是杜松,日期是三月初一。結果努爾哈赤集中兵力,冒著杜松軍的火炮,當日夜晚便擊潰了這路明軍。第二路抵達的馬林,也被後金軍夾擊擊潰。第三路到達的劉綎,竟然對前兩路明軍戰敗毫不知情。軍隊通信出現如此大的問題,實屬罕見。更奇葩的是,後金軍派出幾個人偽裝成明軍,說杜松已經到了。結果劉綎信以為真,令部隊輕裝前進,結果遭到伏擊,被亂軍砍死。

推薦閱讀:

【儒】論語·先進篇(23)學問高的人最適合去教書
音頻:明朝「先進」的內閣制有可能發展成為君主立憲制嗎?
槍炮雄威震東亞:清軍中前期先進的火器戰術
紅衣大炮,先進與落後的碰撞
清朝明明掌握世界最先進軍事技術,康熙後武器發展為何停滯200年

TAG:原因 | 滿清 | 弓箭 | 先進 | 明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