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朝到清朝:細數歷史上的那些亡國之君們(9)

南宋德祐二年,蒙古騎兵長驅直入,而日漸腐朽的南宋朝堂,卻對此束手無策,雖有李芾、楊霆等人的慷慨赴死,但仍然無法阻止忽必烈大軍的入侵。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 被後世稱為「宋末三傑」之一的陸秀夫,接到朝廷派遣,前往蒙古軍中,不是去議和,而是去求稱侄納幣,被元兵拒絕;繼而求稱侄孫,還是被拒。

元軍很清楚,如今南宋疆土已是唾手可得,這種變相的求降已經沒有必要了。陸秀夫沒有完成使命,黯然回國。

這一次使命的屈辱、被敵軍拒絕的羞憤,深深埋藏在了這位忠臣的心裡,長時間無法發泄,直到他遇上王朝最後一位小皇帝趙昺。

趙昺,是宋度宗的庶子,他的母親是低階嬪妃俞修容,雖然那時的南宋,已是強弩之末,但在他之前,還有兩位哥哥坐在了皇帝寶座上,一個是宋度宗嫡子趙?,四歲即位,欲向元軍求稱侄稱侄孫都不得,最終太皇太后無奈決定,向元軍稱臣,自去帝號,並獻出傳國玉璽而降,趙?被封為瀛國公。

另一位就是趙昰,趙?自去帝號後,大臣陳宜中等人拒不投降,他們在福州擁立了趙昰。但是好景不長,趙昰的軍隊也節節敗退,最後退駐碙洲並病死在那裡。

歷史的使命最終召喚了趙昺,在這位小皇帝的身上,寄託了陸秀夫等人最後的希望,他們不願像當年的太皇太后與趙?一般,屈節投降,於是對內,陸秀夫加緊培養小皇帝,而對外也是最艱苦的,由張世傑、文天祥等人奮死抵抗蒙古騎兵。

至元十五年,趙昺遷到崖山,在這裡,將上演大宋王朝最後的氣節與悲壯。

不久,元將張弘范帥兵追到崖山,並於李恆兵會和,面對強敵來襲,張世傑將千餘艘船艦聚集於海中,四周建起樓棚,並用大繩索將所有船隻連環起來,而皇帝趙昺就被安置於中間的王舟之上。

元軍氣勢洶洶地來攻,宋軍舟師巍然不動,元軍又乘著風向用火攻,想要重演三國時火燒赤壁的情景,可惜宋軍不是當年的魏師,科技也比前朝進步了許多,只見宋軍的船艦上都塗了一層泥,火勢根本燒不起來。

張弘范見狀氣急敗壞,他下令對宋師船艦實行海上封鎖,斷絕他們汲水的路線,如此圍困數日,便有將領熬不住了,張世傑的部將陳寶率兵投降了元軍。

元軍趁機進攻,李恆攻向宋軍北面,張弘范攻向南面,張世傑南北受敵,竭力死戰,而士兵們連日作戰又沒有水源,此時都已筋疲力盡,張世傑見大勢已去,便抽調精兵,隨同十幾隻船突出重圍,本想再尋趙氏後人東山再起,卻最終遇到颶風,溺死在平章山下。

那個時候,崖山海面上一片悲號,宋軍死傷慘重,絕望的陸秀夫環顧四周,知道走不掉了,他沒有選擇投降,當年出使元軍的羞辱還歷歷在目,如今,該是大宋最後的君主殉國的時候了。

於是他走到王舟,望著小皇帝趙昺驚恐的臉,拔出劍先是驅趕自己的妻與子投海自盡,接著一把背起年幼的小趙昺,毅然跳海殉國。據史書記載,當時有後宮及諸大臣也跟著跳海自盡,七日後,海面上的浮屍竟然多達十餘萬人。

至此,南宋滅亡。三年後,被俘的文天祥從容赴死,加上之前死去的張世傑、陸秀夫,「宋末三傑」也全部殉國。

歷史的輪迴,有時候是如此可怕,當年的趙匡胤逼走柴宗訓,卻何嘗想到如今他的子孫也落此下場。可憐的是那些個小皇帝,盡皆死於非命。

本號文章,皆為成周子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所用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秦滅蜀後國力增強了嗎?
秦時明月里的成語有哪些?
陳勝吳廣為什麼要打扶蘇的旗號?
同樣是對戰匈奴,如何比較蒙恬和霍去病?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TAG:歷史 | 秦朝 | 清朝 | 亡國之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