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羋月」在這裡
說到秦國,大家都能想到秦始皇一統天下,想到秦二世荒淫無道,再往前還有春秋時期的五霸之一秦穆公、戰國時期推行商鞅變法的秦孝公,除此之外,似乎就沒有幾個秦國君主能被人記起了。
張儀誘騙楚懷王的故事耳熟能詳,但那時在位的是哪個秦王?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家喻戶曉,但那時在位的又是哪個秦王?至於朝秦暮楚、荊軻刺秦等,有分別指的是什麼呢?
似乎在大家以往的認知里,「秦王」二字就是霸道的代名詞,究竟是哪個王並不重要,是秦王那就是最厲害的。
好在近幾年,自秦孝公至秦始皇這一百多年的歷史屢屢被挖掘、被改編為電視劇,知名的也有個四五部了,當然其中質量最高的當屬「大秦帝國」系列。在這裡頭,又有一位女性,名喚「羋八子」的,亦即秦國的宣太后,因為種種原因而廣為人知,正逢《大秦帝國》第三部「崛起」在央視播出,不妨先來談一談這位宣太后羋八子。
楚國有一羋姓女子,後來嫁給秦國君王秦惠文王(即秦孝公之子)為姬妾,是為「羋八子」(「羋月」之名是現代人的小說家言)。羋八子和秦惠文王生了三個兒子,長子就是後來的秦昭襄王贏稷。當然,在秦惠文王死後,繼承他王位的先是長子秦武王贏盪,奈何贏盪作死,為了炫耀自己的武力舉鼎而亡,弟弟們爭奪王位,此時遠在燕國為人質的羋八子和贏稷在羋八子同母異父的弟弟魏冉幫助下,回到秦國,佔取王位。羋八子也因此成了太后。此後,由於魏冉平定了意圖篡位的公子壯,是以宣太后和魏冉權傾朝野。在這個過程中,宣太后和游牧民族義渠的王者私通,生下兩個兒子,又因義渠危機秦國安全,宣太后便誘騙義渠王來秦,暗中殺死,從而義渠國滅。等秦昭襄王日漸長大,加上范雎(一名「范睢」)的挑唆,終於將魏冉逐出秦國,大權歸為己有。
這就是宣太后的一生,被權力的漩渦裹挾,足夠離奇,足夠波瀾壯闊,在過去那樣一個絕大多數人都不得不淪為王權和父權的附庸時,宣太后以其獨特的性格與慾望,完成了自己的人格,即便有爭議,她也不會去在意。因此在《大秦帝國》里,寧靜飾演的宣太后如是說:「娘不在乎天下人如何評價於我。」
那麼,是什麼讓她能夠如此獨立呢?我們知道,一個獨立的人格不僅離不開自身人格成長過程中(楚國)對自我意識的嚮往,更離不開環境(秦國)對一個人的束縛,而恰好宣太后這幾點都具備了。
一 楚國的羋八子
雖然《史記》中羋八子第一次出現時已是「昭襄母楚人,姓羋氏,號宣太后」,絲毫沒有過往人生的印記,但是考慮到她來自楚國,以及接下來的行為,我們實然可以大致推測出她的青年時代。
《大秦帝國》里羋八子的登場就不同凡響,作為一個未婚女子,她躺在床上,正與義渠駭做愛,不像很多偷情的姑娘小心翼翼怯生生地怕別人發覺,羋八子大膽、勇敢,絲毫不忌諱,一開始就給人以「原始」的猛烈質感。
儘管歷史上羋八子確實與義渠王有過私情,但史書記載那已是成為宣太后之後,可是即便如此虛構一段羋八子大膽追求自身慾望的故事又有何妨,她怕什麼?她又不是你(金庸評楊過語)。而在義渠駭的王叔要帶他回去時,羋八子絲毫不在乎旁人和大局,直截了當要義渠駭留下來陪自己:「你就殺了他。」
這樣一個人物形象是顛覆的,顛覆的是我們通常認為的古人形象,卻又是真正符合歷史的,古人沒有描寫羋八子在楚國的形象,編劇卻還原出了楚人女子大膽追求自己愛情的情狀。
與此同時,編劇不僅僅塑造了一個任性的羋八子,這時的羋八子同樣表現出了她對權力、對權勢的渴望,在偶然救了未來縱橫戰國的大家張儀後,她與張儀約定:「我等著你來接我當王妃。」
故事往前走,張儀沒有辜負和她的約定,最終將她送入了秦國,成為秦惠文王的王妃。
在故事裡,編劇為何敢如此大膽地將羋八子塑造成這樣一個威風八面的女子,而不是嬌柔可憐呢?因為她來自楚國。
何以楚國?從一張戰國時期的地圖中可以看到,楚國幾乎囊括了整個長江流域,要知中國文化隸屬於大河文明,這種文明下的民主往往是千年不變的農耕社會,自給自足,也更易成為一個整體。但中國地域遼闊,單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岸所生長的古人,也有很明顯的區別,這一點可以從《詩經》和《楚辭》的不同看出,而大河文明的某些特性也在這些作品裡有所表現。
因此對於「何以楚國」即「楚國和中原各地之間有何差異」這個問題的討論,我們可以從《詩經》和《楚辭》的比較中得出結論。
《詩經》現存三百零五篇,這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朱熹認為「風」指代的是「風土人情」、「各地風俗」,因此是民間歌謠;而「雅」和「頌」則是和政治掛鉤的、關於宮廷、關於祭祀等重大事件的樂歌。在中原黃河流域,黃河泛濫,水災頻發,加上生產力低下,人們不得不依附於集體,因此在這時,《詩經》能很好地反映出較原始的集體性生產方式,比如西周早期的《國風·周南·芣苢》,到了西周后期和東周前期,生產力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個人意識才逐漸覺醒,《詩經》里最廣為人知的《國風·周南·關雎》就此誕生。
而長江流域雖然也屬於大河文明,但南方的自然條件顯然比北方要好,《史記·貨殖列傳》里有言:「總之,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眥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楚國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優越,楚人對集體權力的需求不像中原百姓那樣強,因此楚人的個體意識也更加澎湃。
《楚辭》里收錄了屈原和宋玉的作品,拿與宣太后同時代屈原的作品《離騷》來說,既有表達個人美好願望的「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有表達個人哀傷的「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還有表達對時局艱危的憂愁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些完全從個人情感出發,個體意識較強。
由是可知,楚國文化比中原各國更為開放,羋八子本身就具有個體意識,不懼中原眼光足可以見。因此雖然史書上並未記載羋八子在楚國的青年生活,《大秦帝國》卻依然可以從楚國當地的文化和她日後生平的我行我素里虛構出一個有血有肉、符合真實歷史的羋八子,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傳統女子」。
二 秦國的宣太后
正如上文所言,一個人個性的釋放除了自身的意識外,還需要有環境的影響。一旦現實的引力過大,再有個性的人也會被束縛。然而羋八子來到的是,秦國。
同樣的問題,何以秦國?
從上面的地圖中也可看到,秦國地處西疆,不僅和中原大國有聯繫,就連游牧民族也有不斷的接觸,加上秦國先祖秦非子本來只是給周孝王養馬的,因而向來秦國為中原所排斥。既然與中原文化格格不入,那麼秦國自然就沒有經過「教化」了。
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里有言:「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而在賈誼《治安策》里同樣有如此描寫:「抱哺其子,與公並倨。」
父子同室而居,兒媳也絲毫不在乎和公公發生關係,這就是當時秦人最真實的寫照,後來商鞅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風氣,從七十年代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里我們能感受到這一點。但一個社會的巨大慣性是難以一時改變的,這跟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全面推行秦制而導致民不聊生是一致的,儘管有了商鞅對性關係的約束,在當時的秦國依然存在著許多「未開化」的情景。
所以羋八子去了秦國,不但沒有被束縛住自己的個性,反而因為種種原因而被釋放了自己的慾望,對權力的追求、對性愛的渴望,這些全都真正集中地體現在了大權在握的宣太后身上。
《戰國策·韓策》里就有記載:「宣太后謂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支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韓,兵不眾,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日費千金,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當時韓國使臣前來秦國希望秦國出兵救韓,宣太后在朝堂之上便如此言語,直截了當地說:「本宮侍奉我王時,若是他坐在我身上,我就會覺得疲憊不堪,若是他將整個身軀卧在我身上,本宮倒覺得不那麼重了,那是因為這樣做對我有好處。凡事對我有好處,我才會覺得舒服,如今你要我秦國去救你韓國,如果只是耗費我的國力、財力、兵力和糧食,那秦國又為何會那樣做呢?」
這場景在《大秦帝國》里也有表現,這段話不僅表現出羋八子性觀念上的開放和不羈,便連她的權力觀和自私也盡數展現。
「外戚不得干政」,這句話在中國歷史上說了很多遍,外戚問題也因此和權臣問題、宦官問題一樣,成為最威脅皇權的因素之一。而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外戚干政,正始於戰國時期的秦國,始於宣太后和她的弟弟魏冉。
外戚干政發生在秦國依然有其歷史必然。
正如上文所說,秦國的風氣與中原不同,沒有教化,因此也難以形成完善的宗法制,《戰國策》里就有描寫秦國國人宗法血緣意識淡薄的文字:「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因此縱觀整個春秋戰國史,雖然秦國也有宗族叛亂的情況,卻往往難以形成規模,宗族勢力本就不能算得上頑固,從而才有了他人來蠶食權力的機會。
此外,雖然秦國自古以來有著「聘用」他國能人的習俗,百里奚、商鞅、張儀、范雎、李斯等客卿皆是如此,但我們看到,這些客卿的下場大都不是被棄用就是被驅逐,有的更是被直接斬殺,秦國統治者對客卿的不信任由是可見。《大秦帝國3》開局就是丞相甘茂擔憂自己被外戚魏冉嫉恨而棄秦奔齊。
恰巧在秦昭襄王初年,主少國疑,宣太后自己有政治能力,又有幾個弟弟幫襯,自然外戚勢力無可避免地擴張了。所以才有了范雎後來對秦昭襄王說的話:「今臣聞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華陽、涇陽佐之,卒無秦王,此亦淖齒、李兌之類也。……今自有秩以上至諸大吏,下及王左右,無非相國之人者。見王獨立於朝,臣竊為王恐,萬世之後,有秦國者非王子孫也。」
這樣的外戚勢力,正以宣太后與魏冉為首。雖然史書上從來都沒有專門關於宣太后的傳記,而眾多的別國史料也被秦始皇毀得差不多了,縱使如此我們依然能從史書里的寥寥數語中勾勒出宣太后的個人形象。
上文有言,宣太后追求個性,卻又飽含權力慾望。《史記·匈奴列傳》里就有言:「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短短三十六個字,竟完全刻畫出了宣太后的模樣:她身為太后,竟然暗中與義渠王私通,還生下了兩個兒子,但是在義渠與秦國之間有著矛盾時,她毅然親自動手,殺死義渠王,滅了義渠。
由此可見,宣太后為人,自私率性而顧大局,不顧他人譏諷而首重利益。《史記·楚世家》就記載了宣太后親近楚國的事實:「秦昭王初立,乃厚賂於楚。楚往迎婦。」雖然沒有明確表明是宣太后所為,但除了她又有何人呢?《戰國策》里也記載了宣太后公然愛慕男寵的事情:「秦宣太后愛魏丑夫。太后病將死,出令曰:『為我葬,必以魏子為殉。』」
正如上文所說,也只有在秦國,她才得以走進史書,走上熒幕。我們不妨來看看編劇是如何通過其他細節來刻畫這一人物的。
在秦惠文王和羋八子初相遇的時候,不像其它後宮劇中描寫的那樣擔憂,也不像耍心機謀求盛寵那樣的齷齪,羋八子直接大聲說:「我是來成親的,倒成了囚犯了。他要是再不來,我就跑。」
而在為了保住自己兒子王位的時候,她又能真正表現出自己作為政治家的權謀,這時她說:「因為時候到了,稷兒要親政了,該做個了斷了。」
是的,兒子的王位。
結語 宣太后和秦昭襄王
雖然她是宣太后,雖然她的幾個弟弟身居高位,雖然她大權在握,雖然她追求自我的釋放,但這些都不會動搖她的合法性,只有一件事會動搖她的合法性,那就是她權力的來源。
如果她的兒子不再是秦王,那麼她就不會有權力,換句話說,只要換了任何一人當王,她都會失去權力,無論那個人是她弟弟,還是她自己。
上文中,寧靜飾演的宣太后如是說:「娘不在乎天下人如何評價於我。」其實那段台詞里還有後一句話:「娘只在乎稷兒,和秦國的好壞。」
這樣的宣太后才會對秦昭襄王說:「或許你終究不是我兒,只是借我肚子生出來的王。」
秦國好,她才能好;兒子坐穩王位,她才能坐穩。也許出於政治考量,也許出自一個母親對兒子的關懷,也許都有,也許這樣才是宣太后的本來面目。
《史記》記載,昭襄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四十四年後,秦始皇統一中國。
———
文章代表孔鯉觀點。
轉載請後台聯繫本人。
來公眾號「書林齋」(Kongli1996)、微博「孔鯉」及豆瓣「孔鯉」。
我寫,你看。
(本文刊載於澎湃新聞「有戲」欄目,同發於公眾號書林齋(Kongli1996)與微博:孔鯉。)
查看原文?版權屬於作者商業轉載聯繫作者
當前:
豆瓣一刻推薦:鋼牙哥娛樂深夜暢聊冰箱姐冷笑話
上一篇:柳翠井巷20號
下一篇:來自山頂洞美少女の美好電器推薦
推薦閱讀:
※活在真實的孤獨里
※揭秘真實的法海是大唐高僧宰相之子
※一個真實的鬼故事!
※告訴你們中國實力的真實排名(2)
※移民之後:真實加拿大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