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皇帝下詣要求新聞"據實昌言"不必顧慮太多

光緒皇帝下詣要求新聞"據實昌言"不必顧慮太多
2011年08月25日08:48
  光緒皇帝給人的印象是「窩囊廢」。人們的這一印象當然不錯,筆者絲毫沒有為他「翻案」之意。對於光緒皇帝的優點,例如,他主張抗擊日本侵略,支持康有為等人維新變法,史家們已經說得不算少,筆者也不擬在此嗦。本文想說的是,在上述兩項優點之外,他還很有點見地,例如,他的新聞思想就算進步,領先於中國當時的時代潮流,對後世也不無借鑒意義。關於這一點,此前似乎還沒有歷史學家談過。     據說,中國人自己辦的第一份中文報紙是1858年(咸豐八年)創刊的《中外新報》,地點在香港,內地人見不到。三年以後,傳教士伍德等在上海創辦《上海新報》,這是上海最早的中文報紙,不過,那其實是一種七天出版一次的周刊,半年後才改為三日刊。直到1872年(同治十一年),英國商人美渣等人在上海創辦《申報》,中國內地才出現了第一份嚴格意義上的中文報紙。該報既登商業新聞,也登政治新聞,並且破天荒地發表「論說」。此後,中文報紙就一天天多了起來。     對《申報》的出現,中國統治者並不高興。早些年,我在倫敦檔案館裡查到過一份照會。遞送者是清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恭親王奕殿下,受件人是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其中引用了一段上海道台給英國駐上海領事的公文:     查上海英國租界有英商美渣於上年創設申報館,所刊之報,皆系漢文,並無洋字。     其初原為貿易起見,迨後將無關貿易之事逐漸列入,妄論是非,謬加毀譽,甚至捏造謠言,煽惑人心,又復縱談官事,橫加謗議,即經職道函致英領事飭禁,未允照辦。     照會要求威妥瑪飭令英國駐上海領事:「凡不關貿易之事,不準列入《申報》。」     這是一份典型地表現了清朝統治者專制、橫蠻、愚昧的照會,也典型地表現了清朝統治者的新聞思想。在奕等人看來,報紙只能談「貿易」,其他新聞,均在不準之列;至於「妄論是非」,「縱談官事」,那就更加不準。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康有為在北京創立強學會,發行《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但不久就被清朝統治者下令封閉,強學會改為官書局,報紙也被改為《官書局彙報》。清廷規定:「皆譯外國之事」,「不準議論時政,不準臧否人物」。     光緒皇帝也糊塗過,封強學會,封《中外紀聞》,都經過他同意,但是,他很快就後悔,很快就進步。1888年(光緒二十四年)7月,光緒皇帝派康有為去上海督辦《時務報》時發布過一道「上諭」。「上諭」者,那個時期的「最高指示」也。中云:     報館之設,所以宣國是而達民情,必應官為倡辦。該大臣所擬章程三條均尚周妥,著照所請,將《時務報》改為官報,派康有為督辦其事,所出之報,隨時呈進。     各報體例,自應以臚陳利弊,開拓見聞為主,中外時事均許據實昌言,不必意存忌諱,用副朝廷明目達聰、勤求治理之至意。     《時務報》原是維新派在上海創辦的一份報紙,以梁啟超為主筆。創刊之後,倡言「民權」,再加上樑啟超那支通俗而又飽含感情的文筆,於是,受到廣泛歡迎。然而,世間事常常是,受到的歡迎愈熱烈,受到的反對也就愈強勁。有人揚言,要打「民權」屁股一萬板。張之洞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維新派,但是,也不喜歡「民權」之說,指令在《時務報》擔任經理的親信汪康年設法「收斂」,其後,《時務報》遂為汪康年掌握,光芒大失。百日維新中,康有為企圖借官方力量收回《時務報》,指使御史宋伯魯向光緒皇帝上奏,要求將《時務報》改為《時務官報》,仍派梁啟超辦理。光緒皇帝將這一道奏章批給當時掌管文化教育的「管學大臣」孫家鼐,孫家鼐於7月26日復奏,認為梁啟超正在奉旨「辦理譯書事務」,太忙了,建議派康有為到上海督辦《時務報》。當時,北京的頑固派正在攻擊康有為,光緒皇帝想讓康避避風頭,就同意了,因此就有了上面引述的那道「最高指示」。     為什麼說光緒皇帝的上述「最高指示」在當時領先於時代潮流,於後世也不無借鑒意義呢?     第一,光緒皇帝認為報紙有兩重任務。一是報道國家的政策、法令,即所謂「宣國是」;一是反映社會動態,表達百姓的願望與意志,即所謂「達民情」。中國古代的《邸報》,清代的《宮門抄》,其內容都是皇帝詔令,官家意旨,光緒皇帝要求報紙「達民情」,反映人民的心聲,顯然是個大進步。     第二,光緒皇帝要求報紙「臚陳利弊」,這就是說,報紙的言論要全面,既要報「喜」,也要報「憂」。朝廷的政策、法令、興革、舉措,要允許人們議論,有「利」言「利」,有「弊」言「弊」,報紙上不能只有「睿智」、「聖明」、「萬歲」一類的恭維話、頌揚話。     第三,光緒皇帝要求報紙「開拓見聞」,這就是說,報紙不僅是一種宣傳工具,而且應該傳播知識,擴大、增進人們對世界和社會的了解。     第四,光緒皇帝表示:「中外時事均許據實昌言,不必意存忌諱」。這就是說,報紙取捨稿件的標準是客觀實際,只要「實」,就可以「據實昌言」,而不必「意存忌諱」,顧慮這,顧慮那,這也不敢寫,那也不許登,也不必吞吞吐吐,說半句,留半句。「許」者,許可也,對於此類文章,此類辦報方針,光緒皇帝採取「均許」態度,一律批准。     第五,光緒皇帝認為,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朝廷「明目達聰」,找到治理國家的正確辦法。正確的決策源於對情況的正確、全面的掌握。只有報紙說真話,說實話,才能幫助「朝廷」了解實際,了解民情,作出正確的決策。     我想,不必再多解釋了。光緒皇帝的這道「最高指示」發佈於一百多年前,是否過時了呢?我想,也許不會有人認為過時了吧!     
來源:人民網—文史  編輯:劉楊

推薦閱讀:

光緒皇帝為什麼獨寵珍妃?
戊戍變法與光緒皇帝老師翁同龢
清朝光緒皇帝死亡之謎
誰是毒殺光緒皇帝的兇嫌
宋哲宗的耐心與光緒帝的急躁

TAG:新聞 | 皇帝 | 光緒皇帝 | 光緒 | 顧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