鹵煮,炒肝,爆肚,燉吊子......!北京人的最愛!
說起老北京的吃食,大傢伙能嘮嘮叨叨數出一大片。但是最著名的無非是什麼鹵煮火燒啊,爆肚啊,炒肝啊,炸灌腸啊,羊雜湯啊,芫爆散丹啊這些個吃食。然而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小吃中,以下水為原料的佔了一大多半!
下水就是豬牛羊的那些個內臟。在過去吃肉是件奢侈的事,但老百姓又想打打牙祭,所以這些便宜的食材,就變著方的給做出了花樣。
鹵煮火燒
相傳這鹵煮火燒是當年宮中的「蘇造肉」流傳至民間而形成的。那時候乾隆愛吃厚重口味的食物,蘇州廚師張東官用五花肉製作的這道吃食非常受乾隆的喜愛,因此得名「蘇造肉」。然而五花肉價格高昂,普通老百姓吃不起,就改用下水來製作,加上神秘的改良,就成了現如今的鹵煮火燒。
北京人都有個鹵煮情懷,隔三差五的得來一頓。其實這鹵煮火燒就是豬下水在大鍋里一起燉,加上斜切的火燒、豆泡一起燉,火燒透而不粘,肥腸香而不膩。澆上蒜汁,一碗又有肉又有主食,就齊活了!
砂鍋燉吊子
燉吊子是傳統的滿漢小吃。以大腸為主,加豬心、豬肚、豬肺等,獨不加豬肝。擱砂鍋里慢慢燉熟。
其實這燉吊子和鹵煮火燒有點相似,可說北京人得多愛吃下水吧,一個差不多的做法,都得來兩道菜。
只不過這燉吊子啊,沒有火燒,也沒有豆泡,基本上都是小砂鍋慢慢燉的,用料上也不大相同,當然這裡頭的秘方咱就不得而知了。因而燉吊子和鹵煮在口感上還是稍有區別的。
爆肚
爆肚是北京清真館子中的翹楚,物盡其才在爆肚這道美食上可謂是體現的淋漓盡致。爆肚是把鮮牛肚或鮮羊肚洗凈整理後,切成條狀爆熟,再加一些調料拌食而成。我們現在一般吃的是水爆,就是用開水一焯就得。
正經精細的分爆肚的種類,應該有十三樣,叫做「羊九牛四」!
羊九牛四
羊肚
羊散丹、羊肚領、陽面肚板、陰面肚板、蘑菇兒、蘑菇兒尖、食信兒、葫蘆兒、大草牙
牛肚
肚仁、厚頭、百葉、百葉尖
然而現在能做到這麼精細的館子已經很少了,您要是真講究的食客,可以去找找正經的爆肚館子一探究竟。
芫爆散丹
這個芫爆散丹,其實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爆肚的一種,只不過咱這個是油爆,比一般的水爆要講究一些。
就是用羊散丹加上香菜(芫荽)熱油爆炒而成。清香柔軟,咸鮮微辣,口感爽脆。
炒肝兒
炒肝兒是咱北京人喜聞樂見的早點,從宋朝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用的也是豬下水,肺頭、肝兒和大腸為原料。鮮魚口的「會仙居」首創不勾芡炒肝而名揚京城,有歇後語稱「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
這炒肝兒雖說叫炒肝,但其實是以大腸為主,輔以肝和肺。焯水放口蘑湯、豬骨湯等煮,開鍋以醬油調色,最後勾芡撒上生蒜,這口兒地道的北京早點就算成了。
吃的時候您得配上包子,再沿著碗邊兒吸溜著吃,千萬不能攪和泄了,那就不好吃了。您要說大早上就吃這麼葷啊,那還真沒轍。北京人子一輩父一輩的就這麼吃的,習慣了,就好這口兒!
羊雜湯
羊雜湯是清真館子里回民朋友特別喜歡的一道湯,後來很多的老北京的漢族人也喜歡吃羊雜。羊雜也就是羊的下水,養肝羊肚羊腸等等。
老北京人吃羊雜講究湯底得白,這奶白的湯底就得靠羊腸了。得大火把羊腸中的脂肪煮到融進湯里,才能出這種奶白色的湯底。香菜不能少,還得多來胡椒面。
大冬天的來一碗熱乎的羊雜湯,再配上一個酥脆的燒餅,那可是太美了!整個人都溫暖起來了!
實際上北京人的小吃,都是當時物質匱乏時期,勞動人民發揮聰明才智,用相對便宜的食材,製作出來適合勞動人民的吃食。雖然沒有多金貴,也沒有多精緻,但是透著生活,透著實在。這和老北京人氣質和精神一脈相承,延續至今。
(轉自北京四九城)
往期經典內容回顧:
北京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了?
全北京的房價都在這,你家房子現在值多錢!
全國各地方言叫板北京話,必須頂起!
新聞聯播都替北京人說話了!
北京地鐵將更換報站方法,注意了!
我是東城人 我是西城人
我是朝陽人 我是海淀人
我是宣武人 我是崇文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