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優秀教案:《寡人之於國也》教案

《寡人之於國也》教案

教學目標: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能歸納「數、發、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於……」幾個句式的特點。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課時安排: 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教學要點: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一、導語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後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於國也》。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學生可結合注釋①及課文後關於孟子的介紹來了解。三、熟讀課文1.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4.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註明。(1)棄甲曳()兵 (2)塗()有餓piǎo ()(3)雞豚()狗彘()之畜() (4)數()罟()不入wū ()池(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7)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義答案:(1)yè(2)塗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gǔ洿(5)無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頒bān通假字,同「斑」(8)悌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了解文意。四、布置作業熟讀課文並背誦課文。第二課時教學要點:理清思路,背誦課文,教師適當作朗讀提示。一、檢查學生熟讀課文情況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並作閱讀提示提問:這次對話是圍繞什麼問題展開討論的?明確:「民不加多。」提問: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為什麼說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麼?明確:「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提問: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提問:於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並背誦。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並無本質區別的?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教師範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後,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包括幾個方面?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提問:當採取了這些合理髮展生產的措施後,產生的效果是什麼?要求學生找出並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民的主張,後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提問: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斯天下之民至焉。」 這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提問:這一段用什麼方法進行說理?狗彘食人食 塗有餓莩歸罪於年成不好明確: 對比 塗有餓莩 比喻 刺人而殺之歸罪於武器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本節所講內容,概括本文寫作特點,指導學生背誦1.結構嚴謹 :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2.善用比喻(學生可背誦局部何比喻有關的部分)3.氣勢充沛(學生背誦排比句式)學生齊讀(齊背)課文。四、布置作業熟讀課文。做練習三。第三課時教學要點:總結文言知識,做課後練習,進行閱讀訓練,對全文進行小結。一、檢查學生背誦課文。二、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1.詞類活用找出下列加點詞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項。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1)樹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4)王無罪歲 (5)既來之,則安之2.句式找出下面句式,翻譯成現代漢語,並掌握其用法。(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異於……(4)未之有也3.(1)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後停下來,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後停下來。(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3)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種說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後,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不同?(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賓語前置句)三、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二)1.數願得補黑衣之數 《觸龍說趙太后》 數目、數量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寡人之於國也》 幾、若干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命運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shuò 屢次數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於國也》 cù 密、細密蒙沖鬥艦乃以千數 《赤壁之戰》 shǔ計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與「曲」相對,不彎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於國也》 僅、只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價值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後序》 徑直、直接3.發百發百中 成語 發射發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徵發、派遣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寡人之於國也》 打開野花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 花開主人忘歸客不發 《琵琶行》 出發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 《五人墓碑記》 發出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 發出、抒發4.兵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於國也》 兵器窮兵黷武 成語 戰爭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觸龍說趙太后》 軍隊草木皆兵 成語 士兵5.勝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 承受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於國也》 盡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勝利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超過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優美的三、布置作業1.預習下一課。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板書設計寡人之於國也惠王疑問:民不加多,何也?孟子設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設圈套)揭示原因:本質一樣——無望民之多於鄰國孟子主張: 行王道——措施、態度、結果 (對比)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寡人之於國也教學目的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於雄辯的語言特色。教學設想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二、以讀代講。三、課時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一、導人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我們經常「孔孟」並稱,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我們今天學習的《寡人之於國也》也體現了孟子的這一主張,並且文中還闡述了他「仁政」的具體內容。二、誦讀1.教師範讀正音王好(hào)戰 棄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勝(shēng)食也數罟(cùgǔ)不入灣(wū)池養生喪(sàng)死無憾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 塗有餓莩(piǎo)2.學生齊讀(注意斷句,體會孟子的語言特色)。3.學生分角色朗讀(請學生留意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三、分析1.找出文章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主要內容(不要求精確,允許存在出人)。說明:梁惠王自謂「盡心於國」問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接著談自己的主張來回答梁惠王的疑問。2.誦讀第一段梁惠王說:「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儘力了。他具體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梁惠王施行這樣的政策,結果如何?提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用一句話來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裡?提示:「於國盡心,但民不加多」板書於國盡心 結果梁惠王 移民,移粟 民不加多鄰國之君 不用心 民不加少(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除虐政指導朗讀: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已經盡心儘力,所以「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讀時,重音應落在「盡心」二字上。「察鄰國之政」二句,前句輕讀,後句重讀,有自詡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盡心了,但民不加多。讀時應突出其困惑、不解。請學生朗讀第一部分。請學生串講大意,教師訂正。3.梁惠王拿自己於國與鄰國之政比較,孟子為什麼不直接闡明意見,而用「請以戰喻」?提示:孟子說「請以戰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戰」設喻,這樣便於啟發對方。孟4。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兩國比較的問題,而比較了什麼?提示:棄甲兵走者,五十步與百步走。說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從而不知不覺中否定了自己與鄰國的統治者有別。5.「五十步笑百步」已成為人們經常使用的成語,含義是什麼?提示: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是情節輕或重的區別。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什麼區別,只是形式上或數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誦讀二、三、四段。指導朗讀:面對梁惠王的提問,孟子其實已經有了答案,但他隱而不說,先設喻。讀起來應從容不迫。「以戰喻」後可稍長停頓,「則如何」用徵詢對方意見的口氣,輕讀。請學生朗讀。請學生串講大意,教師訂正。四、提示應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焉耳矣 凶 無如 加 好 請 填然 鼓 既接 曳 走 或 直 無 於五、作業1.背誦前兩部分。2.理解常用實詞、虛詞。第二課時一、檢查背誦二、導入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來啟發梁惠王,指出他與鄰國的實質是一樣的,那怎樣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仁政」的主張。三、分析1.誦讀第五段請學生依據書下注釋,疏通文意(教師訂正)。理解內容、本段層次。提示:第一層 第1、2、3小句第二層 第4句第三層 第5句 全段中心指導朗讀:第一層三句,語勢逐層上升,最後一層全段中心,作為最突出的部分。「養生喪死無憾」一語出現兩次,前者可輕讀,後者應重讀。請學生朗讀。引導當堂背誦。2.朗讀第六段請學生依據書下注釋與第五段比較異同處。提示:同是發展生產,強調「不違農時」,「以時入山林」,「無失其時」,「勿奪其時」。這些都強調不要耽誤生產時機。側面指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的目的,就是驅使百姓去打仗,不得民心。除了要合理髮展生產,制民之產外,第六段還有孟子教化百姓的主張。指導朗讀:這一段分述王道的四項基本內容,四個「矣」陳述語言,氣勢充沛。最後總結「不……未……」雙重否定句式,讀得應堅定有力。請學生朗讀。引導當堂背誦。四、提示應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違 時 勝 數 罟 洿 斧斤 以 憾 樹 衣 畜 無 謹 庠序 教 申 孝 悌 義 頒 負 戴 王五、作業1.熟練背誦第五、六段。2.識記本課學習的文言實詞、虛詞。第三課時一、檢查背誦二、導人梁惠王對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為做得很好,實際上與其他國君都一樣。孟子從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兩方面詳細闡述了使民加多的辦法,但這還不夠,君王對此還應有什麼態度呢?我們看最後一段。三、分析1.誦讀第七段。理清內容:說明:一方面寫出了社會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對梁惠王自認為「於國盡心」的駁斥。孟子最後還用了一個比喻,是怎樣比的?提示:塗有餓莩歸罪於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於武器一樣。指導朗讀:「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諸侯貴族的荒淫,朗讀時,要表現出說話人的義憤。「塗有餓莩」句要讀出其悲憤的語氣。「人死」句是借用諸侯國君的自我辯護的口氣,應讀得有諷刺意味。用比喻來反駁,應用質問的口吻來讀。最後,勸勉梁惠王拋棄虐政,施行仁政,應用和緩、勸勉的語氣。請學生朗讀。請學生歸納孟子仁政思想。提示:發展生產,制民之產,教化百姓,還有最後除虐政。總的來說有兩點:一是保民,使民無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板書]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除虐政提示:只有這樣施行仁政,天下之民才能來歸順。引導背誦。2.提示應掌握文言實詞、虛詞:檢 塗 餓莩 發 歲 於 無 罪 斯 至3.完成課後練習。[補充] (1)於寡人之於國也 對於移其民於河東 到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比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在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跟、與(2)通假文字①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②無失其時 無通「毋」,不要。③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頒同「斑」,花白。④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塗同「途」,道路。四、教師小結本文主要闡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張,要想使民加多就要發展生產,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飽,穿得暖,還要使民懂禮儀,受教育,君王也須革除虐政,這樣百姓才能來歸服。全文似乎散漫無章,實則結構嚴謹,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為主線貫穿全文,思路清晰。句式較整齊,這樣氣勢充沛,增強雄辯力。五、作業1.背誦全文。2.識記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推薦閱讀:

揭秘陽宅八種優秀的戶型結構!
9個細節!讓你成為一個優秀的男朋友
我心中的優秀女孩,不是那些白富美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秋之色,葉之美|1000字優秀作文

TAG:優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