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學堂|古典詩詞中的「空白」藝術

古典詩詞中的「空白」藝術

「空白」手法是中國傳統繪畫中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藝術家通過畫面上的物象啟示讀者,充分調動觀賞者的想像,重現美好的藝術境界。

中國古典詩詞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讀者在鑒賞中可根據自己的經驗,通過想像補充畫面的內容,從而獲得審美體驗。詩要含蓄,必寓言外之意,寓有言外、象外之意的詩,便叫含蓄。詩歌含蓄、蘊藉的特點在古典詩詞中體現在「空白」藝術。

一、 對話中的「空白」

詩詞中的對話,不同於散文、戲劇、小說。它往往只有答句而無問句,可謂惜墨如金,但詩句往往通過答句便可猜測問句的內容,從而達到賞析的目的。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這首詩便是典型的問答體。首句「松下問童子」,問什麼詩中略而不答。但我們從「言師採藥去」便可推知問的內容:「汝師在家否?」「在哪裡採藥?」「到底在哪裡採藥?」。而在詩中這些內容全部省略,從而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藝術空白,使讀者通過聯想補充了這些藝術「空白」,進而更深刻地體會詩人內心由希望——失望——希望——失望的悵惘,無可奈何的情感起伏。言簡而情感豐富。這些「空白」,詞中也有。如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沉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在這首詞中,「試問捲簾人」無問的內容。「卻道海棠依舊」是答句。從答句可推出問句的內容,大概就是「夜來風雨聲,海棠花怎麼樣了?」從推出的文句,讀者便可體會女詞人對春光易逝,好花不長的無限惋惜之情,以及對自己的青春易逝的慨嘆。

二、用典中的「空白」

用典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大特色,它蘊涵著作者豐富的感情。而我們要通過用典進行類比、想像才能挖掘出作者蘊藏的感情。而這些用典正是它的「空白」藝術魅力所在。以李清照《漁家傲》為例: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這首詞下篇四處用典:一是「我報路長嗟日暮」。「路長」「日暮」均化用《離騷》中的相關語句,「路長」脫胎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日暮」出自「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這裡借典故抒發追求理想而難以達到,前途茫茫,內心彷徨的慨嘆;二是「學詩漫有驚人句」,出自杜甫的《江上植水如海勢聊短述》「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裡有感慨,有怨嗟,道出了對自己負有才名仍然感到不足的心聲;三是「九萬里風鵬正舉」,出自《莊子·逍遙遊》,說大鵬鳥「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四是「蓬舟吹取三山去」。出自《史記·風禪書》,說渤海之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這兩處聯繫起來是說:大風刮起來了,請看那上可直衝雲霄漢,下可搏擊海水的大鵬吧,它奮飛起來了,迎著狂風,傲然飛翔。讓我像那鵬鳥一樣,高飛遠揚,去到那海外仙山去吧。據此,可以看出詩人當時內心對幸福自由的渴望,對理想的追求,似乎宛然在目,卻又恍惚不見。再如李商隱的《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後兩句用了兩個典故:莊周夢蝶和蜀帝魂化杜鵑的典故。表面看說的是莊周和蜀帝,而實際上詩人是借用典故表達自己對美好夢境的迷戀和無限的悲感、難言的怨憤。

三、列錦中的「空白」

列錦是修辭學中的一種修辭,是用名詞或名詞短語構成的句式來寫景,敘事抒懷。這種修辭表面看沒有動作謂語,但從畫面意境上去賞析,卻有無窮無盡的藝術魅力。如馬致遠的《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曲小令開頭三句九個名詞,中間沒有一個可作謂語的動詞、形容詞或系動詞,但我們可通過作者提供的特定語言環境,馳騁想像,補上「空白」,達到賞析的境界:深秋季節,纏繞著枯藤的老樹上,棲息著烏鴉,又到黃昏時分了,一條小溪從小橋下流過,橋那邊是幾戶人家,一位遠離故鄉的斷腸人,冒著西風,騎著瘦馬,在那荒涼的古道上奔波,太陽已經落山了,他仍在天涯漂泊。「黃昏」這個古典詩詞中特定的思人懷鄉意象,在這個深秋的季節出現,引起多少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呀。

而這類「空白」,在古典詩詞中可謂舉不勝舉。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黃庭堅《寄黃幾復》中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陸遊《書憤》中的「樓船夜雪瓜舟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等等。

四、互文中的「空白」

在連貫性的詩句中,本應合在一起的兩個詞語,為了避免行文單調呆板,或適應字數的限制,前後各省去一個,修辭學上稱為互文。古文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但在理解時必須按「此」中含「彼」,「彼」中含「此」的思路去參見互義,補充上這個「空白」,才能真正把握詩詞的內在意蘊。

互文中的「空白」可分為對句中的「空白」和當句中的「空白」。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就是典型的對句中的「空白」。上句寫牽牛星用了「迢迢」,省略了「皎皎」,下句寫「河漢女」用「皎皎」省略了「迢迢」。要欣賞這兩句詩必須補充上這個「空白」,所以這兩句詩的含義是:「皎皎」的牽牛星和織女星,隔著河漢相距「迢迢」。還有《木蘭詩》中的「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若按字面上說好像是「當窗理雲鬢」之後再去「對鏡貼花黃」,而實際上是「當窗對鏡理雲鬢貼花黃」。

杜牧《泊秦淮》中的「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煙和月是典型的互文見義,詩句的含義應該是:月光和霧氣籠罩著河水和岸邊的沙地。

王昌齡的《出塞》中有名的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秦」和「漢」、「明月」和「關」是互相補充的,是此中含彼,彼中含此,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如果孤立地理解「秦」「漢」,似乎「明月」專屬秦代,「關」專屬漢代,那就貽笑大方了。所以補充上這些「空白」,對於準確理解詩詞的內在意蘊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

五、「對寫法」中的「空白」

從對方的角度寫為虛,從己方的角度寫為實。虛實結合,一般是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所以有人稱之為「對寫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此詩是詩人在「安史之亂」身陷長安時思念妻子兒女之作。詩人採用了「對寫法」,從對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裡如何對月思念自己,而孩子還不懂得母親為何要思念長安。有評論家說:「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這種寫法比說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兒女來得委婉,但感情卻達到了雙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更加動人,藝術感染力也更強。要深切地體會這種感情,便要調動讀者的想像力,補充詩歌中的「空白」。這個「空白」便是詩歌之外的詩人的處境、遭遇以及心情等等,也就是要從己方入手欣賞詩歌。

常見的運用「對寫法」的詩詞還有高適的《除夜》: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鄉親人,卻說故鄉的親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是自己到了佳節便加倍地思念家鄉的親人,可作者不說自己想念家鄉的兄弟,卻說家鄉的兄弟想念自己。詩人想像他們重陽登高,遍插茱萸時,因少了出門在外的詩人不能歡聚而十分遺憾。

又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前兩句寫冬至之夜,詩人羈留他鄉的孤獨冷清的生活畫面。思鄉之情,不言而喻。可詩人不說自己思念家人,卻想像家人於冬至節之深夜還坐在一起念叨著自己。至於說了些什麼,便要讀者去補充這個「空白」,進而去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再如歐陽修的《踏莎行》: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作者想像樓上的思婦,柔腸寸斷,以淚洗面,憑高眺遠,思念旅途中的自己(行人)。而行者不但想像到對方登高懷遠,而且想像到對方的心一直追蹤自己。這種遙想,極寫了行人的離愁。這種寫法設想的對方不能是景,只能是人。

詩詞當中還有其他一些「空白」,當然只要聯繫背景,縱覽全篇,隱含義便會自然隱現出來。這些「空白」的藝術魅力恰好體現了詩歌含蓄、蘊藉的特點。


推薦閱讀:

古典舞?讓女性更柔美的秘訣_清風舞影者
何稱「古典」?
古典武俠言情故事《燕雲歌》第一章 夜行
古典明目功
古典詩歌鑒賞專題一人物形象

TAG:藝術 | 詩詞 | 古典 | 古典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