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個國家崛起的經驗來看中國的崛起

從世界各國的崛起來看,大國崛起的主要要素就是穩定的國內形勢、雄厚的經濟實力、良好的教育、強大的軍事以及有著自己的特色的文化和高精尖的科學技術。這些要素是幾乎所有國家崛起的共性。同時,各國的崛起又有各國的個性。我們就從以上的因素分析中國崛起。一、 經濟實力--大國的根本 經濟是一個大國的根本,軍事、教育、科技都是為了保護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雄厚。當一個國家有了強大的軍事、先進的科技、完善的教育,但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的時候,都只能說這個國家有一個成為大國的潛力。當他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而沒有先進的科技、強大的軍事的時候,他仍是一個大國,但是它是一個即將衰敗的大國。清朝的軟弱盡人皆知。當歐洲列強的軍隊已經完全火器化的時候,我們清朝的軍隊仍然使用著大刀、長矛。這直接反映出了清朝軍事力量的落後。但是,當英國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之前,在西方人眼中,清廷仍是世界大國。還是由許許多多的西方人在看完那本《馬可波羅遊記》後,嚮往遍地財富的中國。 而荷蘭則是完完全全地靠經濟崛起。在十六世紀的歐洲海域,荷蘭人依靠他們與生俱來的對財富的渴望和獨具特色的廉價貨船壟斷了歐洲的海上貿易。在十七世紀,荷蘭和他的東印度公司建立起了一個牢固的全球商業霸權。就這樣,一個嶄新的面積僅相當於兩個半北京大小的「大國」崛起了。 歷史上也有很多大國因為經濟的衰敗而離開大國的舞台。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大國,通過殖民掠奪和科技創新,穩坐大國寶座數百年。但是各國解放運動廣泛開展,直接瓦解了英國的經濟基礎,而過度開放的經濟政策導致的金融危機則給了大英帝國致命一擊,英國就因為經濟的衰落離開了「大國俱樂部」。 曾幾何時,蘇聯僅僅通過十餘年的時間,將一個貧窮的農業國迅速發展成為了一個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在計劃經濟的規划下,蘇聯的重工業突飛猛進,直追世界第一大國--美國,成為了唯一能和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但就是因為計劃經濟缺少自我調整性,領導人又忽略了手工業和輕工業等和國民生活有關的產業,經濟結構嚴重失調。儘管蘇聯當時還擁有著無以倫比的軍事實力,但是由於經濟的畸形,蘇聯這個龐然大物倒下了。 作為發展蒸蒸日上的中國,我們應該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在發展經濟時,我們要避免蘇聯模式的弊端,注意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協調發展,不能片面追求統計數據的增長,而是要讓經濟的增長確實落到實處,要讓經濟的增長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另外,我們也不能完全按照市場經濟模式發展我們的經濟,畢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時時為我們敲響警鐘。只有發展符合中國國情的經濟模式,中國才能被世界認可,才能為自己的國民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才能真正的崛起並長期的穩定的以大國的身份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二、 穩定的國內環境--大國的前提 世界上沒有一個燃燒著戰火或者是經受著動亂的國家會崛起。在全球都在快速發展的今天,為什麼有些索馬利亞人連汽車都沒見過,為什麼坐擁豐富天然氣資源的阿富汗始終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這些都是因為國內的不穩定。當國內還不穩定的時候,人們為了生存而大動干戈的時候,我們拿什麼去發展經濟?全國連一張安靜的書桌都擺不下的時候,我們拿什麼發展教育?沒有了教育,科技又何從談起?沒有了以上的一切,國家又從何崛起? 反觀國內政治穩定的國家,如美國。不得不說,美國在建立初期,進行了兩場主要戰爭,其一是獨立戰爭,其二是南北戰爭。獨立戰爭使美國得到了民族的獨立,南北戰爭使美國國家統一。經過這兩次戰爭,美國政局基本上保持穩定。 之後,再看美國所謂參與的戰爭--兩次世界大戰,美國要不就是買賣軍火,要不就是到別人領土上進行戰爭,從中獲取巨額利潤,經濟實力大大提升,而國內保持穩定是能夠使自己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提升的第一大前提。 在中國逐漸崛起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些人對中國不懷好意。那些疆獨、藏獨、台獨和東突恐怖組織們唯恐天下不亂,想方設法地破壞中國的穩定,企圖分裂祖國。他們的做法嚴重地危害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嚴重地阻礙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復興。對於這些勢力,我們應不惜一切代價,拋開一切輿論,對他們進行堅決而沉重的打擊,使我國國內環境保持長時間的穩定。

三、 強大的軍事--大國的保障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強大的國防能力都是立足於世界的基石。縱使它有多麼強大的經濟實力,如果它的軍隊不堪一擊,那麼它最終還是會成為強國眼裡的肥肉。所以說強大的軍隊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崛起的保障。 清朝就用自己的滅亡來闡釋了這個道理。曾幾何時,大清王朝國民生產總值佔全世界的七分之一,一片富庶、繁榮的景象。但是英國人的堅船利炮摧毀了這一切,它們輕而易舉的摧毀了清朝的軍隊,使中國從此落入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也間接地導致了清王朝的崩潰。 還有那海上霸主荷蘭的衰敗,正是由於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實力,導致在與英國的戰爭中失利。與英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使荷蘭的海上運輸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一個海洋霸主永遠地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不僅可以保護國家防禦外來的侵略,同時還可以為本國帶來一些利益。縱觀大英帝國的崛起,英國人在崛起的早期基本就是用武力實現的。他們先摧毀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從而取代了西班牙遠洋貿易的地位;又在與荷蘭的戰爭中勝利,獲得了歐洲海上運輸的霸權。在與中國的作戰中,他又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大大小小的戰爭促使英國走向了「日不落」。 而現今的超級大國--美國,也是憑藉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軍隊,在世界上推行它的單邊霸權主義,爭當世界領導人的。 但是好戰必亡。歷史上一個又一個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不恰當的武力擴張會導致一個大國的滅亡。也許德國和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和日本的綜合國力分別在歐洲和亞洲里獨領風騷。但是,在他們錯誤地進行了武力擴張之後,德國的議會大廳之上豎起了蘇聯的紅旗,兩朵蘑菇雲在日本上空升起。這兩個國家在對外擴張的道路上,不但沒有為自己贏得利益,還將本國人民甚至是世界人民引入了毀滅性災難。 在21世紀的今天,對於我國來說,運用武力擴張的道路已經成為了歷史。但是在利益至上的國際社會中,發展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還是可以保護祖國免受外來侵略者的入侵。在平衡了利益關係之後,適當地運用武力和武力威懾,對國家的崛起也是有著積極作用的。 孫子兵法中寫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上策」。從近期的角度來看,除了在維護國家統一與穩定方面,中國沒有對外作戰的時機,也沒有對外作戰的必要。中國還應該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堅決反對對外擴張戰爭和侵略戰爭的發生。從長遠角度來看,如果到了需要運用武力來解決國際糾紛的時候,一定要反覆斟酌利弊,權衡再三,慎重動用武力。最後切記速戰速決,將戰爭對綜合國力的損耗降到最小。四、 良好的教育--大國的未來及大國的長期昌盛 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石,科學和教育也是追趕先進國家的捷徑。德國的成功就是它高度重視對國民素質的教育,並以此作為國家振興的基礎。普魯士的國王威廉三世曾經說過:「就是因為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從未聽說過一個國家辦教育辦窮了,辦亡國了。」在當時,德國的所有適齡兒童都有義務去參加免費的小學教育,而對於那些沒有上學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家長也會受到高昂的罰款。 日本作為一個發展迅速的後起之秀,也十分注重教育。當日本甲午戰爭勝利後,日本將巨額的戰爭賠款的大部分投入到了教育事業。所有的適齡兒童同樣也是強制地接受教育。日本能夠在戰後迅速地發展起來,成為世界第三的經濟強國,很大程度上源於日本較高的人口素質。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素質問題依然顯著。雖然我們也實行了九年制的義務教育,但是我們在對人們素質的教育上仍有待提高。我們應該在教育學生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人格塑造和世界觀的建立,加強學生的情感和心理教育。因為比較深奧的知識是很多人一生都難以用到的,但是,如何做人是每一個人每時每刻都要面臨的一個問題。所以學校在日後的教育中應該加強這一方面的教育。

五、 高端的科技--大國制勝的法寶 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社會佔據一席之地,答案是發展科學技術。只有擁有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建設起強大的國防力量,才能擁有更高的生產力,才能擁有更強大的經濟實力。很多大國在崛起時都非常注重科學技術。 在普魯士,國王曾經與柏林洪堡大學達成協議,那就是國家必須給與科研活動各種物質支持,但是無權干涉活動內容。就是在這樣一個擁有了國家的保障和充分的自由的環境里,德國人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同時也發展出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就是在科學的基石上,德國人找到了後發國家趕超先進國家的模式,走出了一條屬於德國的發展模式。 美國就是因為掌握了科學的制高點,才成為世界的霸主。美國人對科學發展非常重視,這體現在美國人對知識產權的重視上。在1787年制憲的會議上,代表們一反常態,在通過第一條第八款時,意見空前的一致,它的內容是「為促進科學和實用技術的普及,對作家和發明家的著作和發明,在一定期限內給予專利權的保障。」美國是第一個把專利權寫進國家憲法的國家。正是美國人的這一作法,激發了全民從事發明的願望。美國人開始向世界科技的制高點進軍。 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科技發展上有著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可以集中國家的力量發展科學研究。但是就目前來說,中國的科學研究體制仍有待改善,很多科研基金的分布還不盡合理,很多青年骨幹力量拿不到研發資金,而有些專家卻手握大筆經費卻不知從何花起。同時我們的科研造假行為也非常猖獗。對於這些令人鄙視的行為,我們應該堅決地予以嚴厲的責罰,並且加緊對於青年人的誠信教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發揮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又好又快地進行科學研究。六、 豐富的文化--大國的靈魂 對於任何一個大國來說,必須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文化。這個文化是區分自己和別國最主要的標誌。如果一個國家,說著別的國家的語言,用著別的國家的思想,它無論如何也不是一個大國。同時一個大國的文化,也應該讓全世界都去了解它,將這個文化滲透到別國中去,用文化這種軟實力進行擴張,這無疑在21世紀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在19世紀的日本,就因為文化而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在1878年日本的首相大保利通遇襲身亡,在他倒下的背後,是日本人對日本文化的追求。在明治維新的11年里,以大保利通為首的日本政壇主張學習西方。日本全國開始了一場學習西方的浪潮,人們收起了和服,穿上了西裝,茶館沒落了,酒吧興起了。在一段時間裡,日本政府甚至禁止人們從事相撲運動,在這樣一個轟轟烈烈的學習西方運動中,甚至有人提出要學習英文而放棄日文。就在日本文化面臨崩潰的時候,日本社會開始動蕩,日本就到了動亂的邊緣,直至日本開始自由民權運動,設立憲法後,日本人民才運用自己的權利,保護了日本的文化,西洋文化開始和日本文化融合,在日本才可以看見歌劇和能劇同台競技,油畫和浮世繪交相輝映。日本才度過了一場危機,繼續向前發展。 所以說,文化相當於一個國家的靈魂。沒有了文化,就沒有了這個國家的內涵。中國作為一個擁有著千年悠久文化的大國,不應全盤接受西方的文化,更不能盲目地追求韓日的那些文化,去「哈韓」、「哈日」。中國在新的時代應該發揚「揚棄」。保留古代思想的精髓,繼承並發展一條適合當代中國的文化,並努力讓全世界都能了解甚至接受中國文化,讓中國的文化完全走向世界。

推薦閱讀:

中國十大化妝師
三千親子鑒定有兩成非親生 中國人紅杏出牆率高
中國總理表示將推進金融改革
中國大山裡的賽德克巴萊
中國亞鑫金融解讀:投資理財怎樣規避風險?

TAG:經驗 | 中國 | 國家 | 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