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輸液的那些可怕風險嗎?

輸液,是一種通過靜脈給葯的方法,是再普通不過的一件事情了。正常情況下,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患客觀醫療和醫藥條件(包括藥物、醫療技術和實施環境)或其他影響給葯途徑(如消化道情況的限制)等特殊情況,選擇恰當的給藥方式。一般下列接種情況是輸液的指征:

輸液的指征

1、病情較重,為了在短時間內讓藥物在體內發揮作用,減少消化道吸收以及肝臟代謝所消耗的時間。

2、藥物吸收效果差,只能用靜脈輸液才能達到有效濃度的,如氨基糖苷類、抗真菌、糖肽類等藥物。

3、吸收功能障礙或者不能配合,如昏迷、意識障礙的患者,吞咽功能障礙。

輸液的優點

1、易快速將藥物達致療效濃度,並可持續維持療效所需的恆定濃度。

2、對肌肉、皮下組織有刺激的藥物可經靜脈給予。

3、可迅速地補充身體所喪失的液體或血液。

4、可以提供靜脈營養品的輸注。

輸液的誤區

但引起大家最關注的還是我國的不合理輸液現狀。據報道,2009年我國醫療輸液104億瓶,相當於13億人口每人輸了8瓶液,遠遠高於國際上2.5至3.3瓶的水平。

造成中國特色的輸液現狀常見於1、醫療環境所致。當一個醫生只有幾分鐘時間給一個患者診治,選擇輸液觀察無疑是保險的方法,患者也會認為得到了重視。2、患者的錯誤觀念,認為輸液好得快或者輸液可以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3、部分基層醫院經濟利益驅動。

輸液當中,最常見的是濫用抗生素,特別是很多普通感冒只是病毒感染,選擇輸抗生素輸液是根本沒有任何治療效果的。即便是細菌感染,大多情況下也是僅需口服抗生素就解決問題了。世界衛生組織明確規定「能口服的葯盡量要求口服,能肌肉注射不靜脈輸液」,而且不能濫用抗生素。

至於部分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朋友,在秋冬季節交替時喜歡去醫院輸點活血化瘀葯,以預防心、腦血管病的發作。實際上無論是心腦血管病的一級預防或二級預防,任何一個國家的醫學指南,如「冠心病防治指南」、「腦卒中防治指南」、「高血壓防治指南」、「糖尿病防治指南」等都是推薦口服藥物治療,根本沒有把靜脈輸液列在其中。其實這種做法的心理作用遠大於治療作用。還有些人認為,輸液總歸有好處,輸點也沒什麼。其實輸液也有很多風險!

輸液的風險

1、液體里可能含有一些肉眼看不見的微小雜質,輸液後會造成血管內皮損傷,反而容易形成血管堵塞。國外的一項研究發現,經常輸液的患者,血管中有很多玻璃渣或塑料殘渣,這會造成血管壁粗糙,日後可能導致膽固醇高,容易引起動脈硬化。

2、靜脈炎:由於長期輸注濃度較高、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或靜脈內放置刺激性強的塑料管時間過長而引起局部靜脈壁的化學炎性反應;也可因輸液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引起局部靜脈感染。

3、熱原反應:主要是細菌內毒素經過靜脈輸液劑進入體內累積量超過人體的耐受量時,便發生熱原反應。多次輸液使熱原累加,當進入體內熱原質細菌內毒素達到一定量,患者即發生熱原反應。

4、過敏反應:多數抗菌素都可以引起過敏反應,輸液時藥物直接進入血液,發生過敏反應的幾率更大。跟口服藥物引起的過敏相比,輸液引起的過敏反應常發生更迅速,癥狀更嚴重,甚至可能直接導致死亡。大家都知道青黴素過敏可以死人,其實輸頭孢菌素、氧氟沙星類抗生素等都有過敏致死的報道,只是發生率不像青黴素那麼普遍而已。

5、輸液反應:常因輸入致熱物質、輸液瓶未徹底消毒、輸入液體保管不善變質等引起。

6、出現心衰:部分有心臟病的老年患者,在滴速過快,在短期內輸入過多液體時會突然造成心臟負荷加重,誘發心衰發生。

7、交叉感染:輸液室的環境人群聚集,特別是體抗力弱的老年人和嬰幼兒容易交叉感染。

8、細菌耐葯:抗生素的過度使用,會導致人體的耐藥性。近期不斷曝光的超級細菌就是濫用抗生素造成的。

經不完全統計,每年約有20萬人死於輸液不良反應。而抗生素的濫用,還會增加耐葯細菌的產生,最後導致無葯可用。近期全國大部分省市都停止門診輸液,是時候對輸液的認識發生觀念上根本改變的時候了。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感冒後輸液致死?普通感冒該如何用藥
急性扁桃體炎傷透了寶寶 難道只有輸液這招嗎?!
輸液危害大
下次靜脈輸液時別亂「探針」,會出問題噠!
輸液被禁止,也許特色療法行得通!

TAG:風險 | 輸液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