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導師王伯岳學習的歲月 (兒科治療要注重脾胃)
|
|||
1978年,我終於如願以償地被中國中醫研究院錄取,來到了北京西苑醫院,成為王伯岳研究員的研究生。當時王老已年屆古稀,在西苑醫院可以稱得上是元老了。還沒有進入專業時,我就跟著王老出門診,坐在他身邊,一邊用心看著王老診治,一邊琢磨著王老的知病、識脈、達葯。時間一久,我被王老的臨床療效所折服,深知其中必有家傳秘訣。 王老待學生熱情愛護又嚴格,門診抄方,學生必須先到,診室必須清理清爽,診療秩序必須井然。布置閱讀內容,要用讀書筆記、心得體會、書評等形式完成。指導我注釋《小兒葯證直訣》,直到我把初稿交與他時才放心。 侍診時,王老要求我們先診治,問病史,做好檢查,寫好病歷,然後交與王老再診,王老就診時用紅筆修改,並寫了評語,指出其不足之處,例如批評我寫的字「意到筆不到」、「口渴不是口喝」等等,深深地體現了王老的一絲不苟的學風。 有一次在王老家中診治一個6歲男孩,患兒夜間發熱,清晨汗出後熱退已一周,納呆,手足心熱,腹中不適,苔濁膩,脈浮數,曾服多種抗生素、退熱劑無效。王老說,這種發熱名叫食積發熱,其特點是夜間潮熱,盜汗,晨起熱退身涼,可用吳又可達原飲治之。王老認為達原飲方中厚朴除濕散滿,化滯下氣,草果辛香辟穢,檳榔攻下破結,三葯可通達積滯盤結之處,使熱得以疏散,積得以消化而熱平。因慮其內郁成熱,易傷陰津,三葯溫燥,易動其火,故以知母相濟,黃芩清熱,芍藥柔肝,外散里清故病能治癒。用甘草者,一以制約三葯之溫,一以緩和三葯之寒,故為治食積發熱之良方。患兒服此方後熱退身涼,積消苔化,繼服3劑而愈。 王老認為小兒多肺脾二經的病證,外易為六淫所感,內易為飲食所傷,但小兒生機蓬勃,活力充沛,一旦病癒,康復亦快,不必靠補藥調理。若小兒偶感外邪,內傷飲食未能警覺而用補益之劑,反而易閉門留寇,邪留不去,為害不淺,故王老用補益藥味,往往慎之又慎。 注重五臟辨證,突出從脾論治是王老學術思想的亮點之一。王老給我們講授了「脾胃學說在兒科臨床上的應用舉例」。其油印稿至今我仍保存完好,其中心觀點就是兒科治療要注重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是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是抗病防病的主力。所以王老治病,時時刻刻注意固護脾胃,常常教戒我們「勿一傷於病,再傷於葯」。 王老離開我們已經25年了。現在我們中醫兒科界同仁,在湖南張家界濟濟一堂,共同緬懷兒科學會的創始人王伯岳老,可見他學識淵博,誨人不倦,感人之深。我們定要把王老的學術代代傳承下去。 |
推薦閱讀:
※兒科專家:寶寶長高關鍵期,別光顧著補「鈣」!
※龍牡壯骨顆粒-中西醫結合的好葯
※30條兒科臨床必會知識點
※孩子抗生素濫用,不能只怪醫生沒醫德
※中醫兒科系列講座:感冒(感冒中醫辨治及中成藥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