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思想,是以奉信以孔子為先師,以「儒」為共同認可符號,各種與此相關、或聲稱與此相關的思想道德準則,是中華文明最高禮法以及最廣泛的道德遵從。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在魯國講學,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之六經為經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其中:「易為群經之首」,它是關於如何認識天命的重要哲學典籍,西周開創時曾對夏商的「卜問」方式總結和推演發展,形成「天命」的觀念,總結為周易,孔子則進一步為其作上註解,成為儒家的易,它是理解其他經書的基礎。詩、書、禮、樂分別為上古三代的詩文、史書、德訓規章、祭祀儀樂的收錄,它們是在西周之前的就存在的典章制度,包含了最早的祖宗信仰和禮樂文化,孔子為它們加上註解。春秋則是一部記錄東周時期的編年史書,據說為孔子本人所著。孔子的主張是人本主義的,「人本」和「性善」是儒家重要信仰:人天生固有的人性是善的,但要知足、常樂。儒家主張普及對人的教育,西周教育只限於宮廷的士官,孔子提出要教天下人都知道德禮節,他帶著徒弟們周遊列國,行教一生。孔子身後,他的學生有著名的「七十二聖人」,論語據說是他的學生們記錄孔子一生事迹、言行的書。隨著朝代的推移,儒家也包括了後期朝代的儒家學者著作和思想,著名的有:西漢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和天人感應;南宋時朱熹創建理學,尊四書、立中庸,重視培養內心虔誠的「孔孟之道」,開創的程朱理學在元代之後中均為國家的官方思想。此外,宋明以後儒家逐漸整合了中國民間信仰、佛教、道教,一起形成現代中國多元的信仰體系。開放性 儒家思想影響下的社會,一般都具有一些顯見的道德教條及行為教條(尤其在公共場合);但是在私人場合,儒家對其治下的個體只要求自我反省,與其他很多宗教相比,這種自我反省並不具有排他性。儒家的這種開放導致了儒家具有一些宗教所不具有的的包容性,這是儒家與一般宗教的一個重要區別。

很多儒家教條是古老的,有時會引起人們的交流障礙,譬如無法交流一些可能違背教條的想法,這有時甚至引起互相猜忌。一個古代教條更多時候在表面上被維護,而公開討論其他觀念又被視為叛逆,在今天,它引發的尷尬就更多。

起源及發展

歷史上,孔子的言教是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之六經為經典,即遵循堯舜禹之道和周文王之德,在春秋戰國的魯國講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 。史記記載孔子在魯國編注六經,並在戰國時期講學。。孔子終生遍歷中華大地講學,奉行有教無類,有大量信徒跟從,最著名為「孔門七十二聖人」。至西漢時期,漢武帝採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尊六經立學宮,將儒家經典抬升至漢朝最高道德規範。漢靈帝詔諸儒正定五經,刊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使天下咸取則焉,正式把儒教定為國教。從漢朝到唐朝,朝廷重視儒家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儀制度的建設,被稱為經學,或者漢學。唐朝制定了《開元禮》成為後代禮儀制度的模範,其中對於如何祭天、祭祖,如何祭孔,都做了詳細的、具有法典意義的規定,成為宋明朝廷的典範。南宋時朱熹創建理學,尊四書、立「中庸」,重視培養內心虔誠的「孔孟之道」,開創的程朱理學在元代之後中均為國家的官方思想,自元代起均以朱熹《四書集注》作科舉答題標準。明末顧炎武不滿於理學家空談心性的學風,提倡「經學即理學」,開創了以「明道救世」的樸學,認為經之義存於訓訪,識字審音音,才能知其義。清代考據學、音韻訓詁達到了頂峰。戴震甚至主張學好天文、地理、古音韻、古典章、數學、生物等知識之後才能閱讀儒家經典。清末的儒家已經包含了經學以及與四書五經相關的音韻學、史學、天算學、律呂學、金石學、校勘學、目錄學等等。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新儒家以宋明理學的現代鬥士自居,著重義理之辨,尋求會通西方哲學和佛學。儒家思想至今對整個東亞文化圈影響頗深。早先未來學者Herman Kahn稱:「儒家在東亞經濟發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如果不是儒家思想的影響,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台灣、日本、韓國甚至中國,都不可能如此快地現代化和工業化。"倫敦大學教授Cristobal Kay認為這是源於儒家思想所產生的、歷史悠久的「中國朝貢體系」

主要歷史變遷

根據史記記載,孔子在魯國編注六經,並在戰國時期講學,孔子強調講學收納門生,形成儒家學派,儒家先賢諸弟子所重為六經,易經為「群經之首」,其下為其他諸經。孔子欽慕周文王的「羑里演易」,以正天道而取代失道暴虐之商紂,安撫萬民,因有「周易」,《周易》也是中國本土最早產生的一部典籍。至漢武帝採納朝廷學者董仲舒建議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經典抬升至漢朝最高道德規範。後世或前世只是選擇性的採納儒家經典,之後可稱其為宗教而稱之為儒教或「神道設教」,往往採用在周之前就產生的原始教義。傳統儒學可分為經學和理學,之後中國歷史上儒家的內涵經歷了三次大的變遷: 1、東晉:經學是漢晉隋唐的主流,立足詩書禮樂易春秋七部經典,「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 南宋末,朱熹認為古禮不可考,遂提出了道統論,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創立理學。明清兩代將程朱理學定為官學。清末,疑古辨偽學風益盛,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中集疑古之大成,認為經學所依據的經典大部分皆為漢朝人偽托,在《孔子改制考》中提出孔子托古改制以及儒教為孔子所創,是奉孔子為宗師,建立了孔教,所以後來的新儒家又有稱儒家為孔子學說。唐代韓愈認為自堯舜至孔孟以來,是一脈相承的,此觀念後來為程朱理學所沿襲。在辛亥革命結束中國的皇帝統治後,儒家思想受到了如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的重大衝擊,幾乎由官方完全否定;但在1980年中國改革開放後,官方態度轉變為「繼承接受其精化部分,剔出其糟粕部分」。在歷經多種衝擊、浩劫乃至官方政權試圖徹底剷除儒家思想之後,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國社會一般民眾的核心價值觀。中華民國建立100周年之際馬英九稱台灣是「全球實踐儒家思想最普遍、最徹底的華人社會」。 儒家對中國以及東方文明發生過重大影響並持續至今的意識形態,也有學者認為儒家思想是人文主義的宗教。儒家思想是東亞地區的基本文化信仰。

儒家經典

傳統的儒家典籍有三類,孔子所定謂之經,弟子所釋謂之傳,或謂之記。「孔子之前,《詩》《書》《禮》《樂》已備。學校教授,即此四種。孔子教人,亦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又曰:「《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可見《詩》《書》《禮》《樂》,乃周代通行之課本。至於《春秋》,國史秘密,非可分布,《易》為卜筮之書,事異恆常,非當務之急,故均不以教人。自孔子贊《周易》、修《春秋》,然後《易》與《春秋》同列六經。以是知六經之名,定於孔子也。」《莊子·天運篇》中孔子也對老子說自己「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漢武帝「獨尊儒術」把儒家立為國教,並設立了五經博士,五經成為國家法典,開啟了春秋決獄的時代。熹平四年,漢靈帝乃詔諸儒正定五經,共刻《易經》、《論語》、《尚書》、《春秋》、《公羊》、《魯詩》、《儀禮》七經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使天下咸取則焉。1922年在洛陽太學遺址出土熹平石經殘石百餘塊,現國立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等處都有殘石收藏。

儒家學科

孔子授徒,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其中以顏淵、 閔子騫、冉伯牛、仲弓為德行之選;宰我、子貢為言語之選;冉有、季路為政事之選;子游、子夏為文學之選。此處「文學」指詩書禮樂、指「經學」、博學古文。韓非子:「工文學者非所用,用之則亂法。」經學分三個科目:章句、義理和訓詁。班固《漢志》也將「小學」列為經學中的一個類目,並收錄10家45部典籍。北宋時,逐漸出現所謂文章之學、訓詁之學與義理之學的分野。明清後儒所區分的義理、考據、經世、詞章之學,大抵亦從孔門四科而來。[25]南朝宋劉義慶編《世說新語》的體例即仿孔門四科之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北宋初期胡瑗在蘇州郡學和湖州州學創辦了"蘇湖教法",把學生分成"經義"和"治事"兩齋,經義齋講授經學,旨在"明體達用" 。治事齋分治兵、治民、治水、算數諸事,每人以選一事為主科,兼學一事為副科,使得學生中「好尚經術者,好談兵戰者,好文藝者,好尚節義者,皆使之以類群居,相與講習」。[27]明儒顏元提倡恢復「周孔正學」,主張以「六德、六行、六藝及兵農錢穀、水火工虞之類,教其門人」,尤重六藝之學。其主政的漳南書院師法胡瑗的蘇湖教法,分為六齋,分習文事、武備、經史、藝能、理學與帖括。書院有文事齋(設禮、樂、書、數、天文、地理等科);武備齋(設黃帝、太公、孫吳兵法、攻守、營陣、陸水諳戰法、射、御、技擊等科);經史齋(設十三經、歷代史、誥制、章奏、諸文等科);藝能齋(設水學、火學、工學、象數等科);理學齋(主要編著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夫之);帖括齋(設八股舉業)。顧炎武反對明代以心性之學為主要教育內容,認為"自一身以至於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

儒家的思想和主張

按康有為《孔子改制考》的說法,儒家學派是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為「內聖」與「外王」,即個人修養與政治主張兩類。在儒家的思想元素中,仁義禮智信五常居於核心。孔子把禮儀看得很重要,他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治國的要義就在於用夏曆,穿漢服。[30]仁、義是基礎,又可將仁義和道德等同。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四字」為忠、孝、節、義。誠、恕、廉、恥、勇、溫、良、恭、儉、讓、中庸、寬、嚴、剛、柔、敏、惠等都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元素。隨著學科的細分,儒家學說可以細分為許多分支學科。張其昀《孔學今義》將孔子學說分析為八大部,即人生哲學、教育哲學、政治哲學、法律哲學、藝術哲學、歷史哲學、軍事哲學、宗教哲學。儒家思想也可以主要從以下角度對其進行解析。

推薦閱讀:

如何從陽明心學的角度看待徐階對嚴嵩的阿諛奉承?
司馬談和班固對儒家的評價之比較
看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
請問如何存夜氣和守平旦之氣?
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 孔子三問三答中的哲學意義

TAG:儒家 | 百家爭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