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土》教案(蘇教版必修三)
06-24
[教學目標]1、深入了解祖國的文化內涵,認識祖國對個體的意義以及自身對國家所應承擔的責任,激發愛國之情。2、能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根據作者的經歷和有關創作背景,準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詩歌表達的情感。3、能根據對詩歌的理解,設計誦讀方案,通過朗讀準確地表現詩歌的思想感情。[教學方法] 誦讀感悟--鋪設跳板--聯想想像--理性升華。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對祖國拳拳的赤子之心,應該是超越國界和民族的,是中外文學史上永恆的主題。讓我們把目光投向祖國北面的另一個國度,那裡有皚皚冰雪和無邊白樺林、空中飄蕩著憂鬱悲愴的旋律,那裡比任何地方更能夠對這一永恆的主題作出詮釋。那裡有一位女詩人,阿赫瑪托娃,她被譽為俄羅斯詩歌天空的月亮。但月光柔美恬靜的色調並不屬於她的命運!她一生坎坷,晚年方才雲開月霽,但在她的詩中卻聽不到自怨自憐,響遏青雲的依然是從苦難中升華出來的對祖國的摯愛:「不,既不是異國他鄉的天空下,也不是在他人的卵翼之下,在我人民蒙受不幸的地方,我與我的人民同在。」二、作者介紹:阿赫瑪托娃(1889--1966),是二十世紀屈指可數的蘇聯傑出的女詩人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把她的百年華誕之年定為阿赫瑪托娃年。以紀念這位「把人帶進一個美好世界」的「詩歌語言的光輝大師」。有人稱普希金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也有人把阿赫瑪托娃比作俄羅斯詩歌的「月亮」。然而她在蘇聯時期幾經磨難,是「大清洗」運動的見證人和受害者。因其詩歌的非革命性,被蘇共領導人斥為「混合著污穢和禱告的蕩婦和修女」。婚姻幾離幾散,前夫無辜因「反革命叛亂罪」被槍決,兒子兩度入獄,女詩人因前夫幾乎終身受株連,後來在文壇上屢遭批判,作品被禁止發表。她的創作活動跨二十世紀前半個世紀,詩風明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早期,作品純真、明朗、簡潔,代表作有《黃昏》、《念珠》、《群飛的白鳥》等;後期,詩境大開,風格和題材呈豐富多樣性,代表作有《安魂曲》、《沒有主角的長詩》等。詩中對歷史隱約旋律的敏感性和對千千萬萬人苦難的同情心,使她當之無愧地躋身第一流詩人的境界。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這是一首十四行詩,它的前面八行一般是陳述,接下來的四行是答案,最後兩行內容轉折,點明了對俄羅斯土地摯愛終身的主題。關於英語十四行詩:又稱莎士比亞體的十四行詩,由三節四行詩和兩行對句組成,押韻方式一般是abab、cdcd、efef、gg。這種詩體的詩節長度適宜,是抒發複雜情感的極好形式。由於它很短,押韻又極嚴格,因此要求詩人必須具備較高的藝術技巧。一般說來,前八行傾向於問題、景況、或事件的陳述,後六行則得出答案,最後的對句常常帶有警句式的轉折意味。阿赫瑪托娃的這首詩就屬於這種莎士比亞體,它的節奏也是複雜多變的,前八行為抑揚格4-6音步,後六行為抑抑揚格3-4音步。所謂抑揚格(輕重格),是指每個音步第一個音節輕讀,第二個音節重讀,而抑抑揚格(輕輕重格),是指每個音步第一、二個音節輕讀,第三個音節重讀,這使原詩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四、文本研習:1、詩的前八行寫出了一般人對土地的態度,這是一種怎樣的態度?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人們對腳下的土地總是很不在意,作者這樣寫是為了表明土地這一祖國的象徵卻常常被人們忽略。2、詩人藉助哪些意象來具體表現的?這些意象與一般歌頌祖國的意象是否一樣?--「套鞋上的污泥」、「牙齒間的沙礫」、「多餘的、哪兒都用不著的灰塵」,這些意象不僅平常、為人熟悉,而且常被人忽略、遺忘甚至為人所不屑、鄙棄。3、思考:詩人為什麼偏偏選用這些意象?--詩人飽經憂患,面對災難深重的祖國,這時詩人心中祖國的形象不再是被美化了的、概念化了的所謂廣袤的、肥沃的、覆蓋著皚皚冰雪和白樺樹林的美麗意象,而是哺育了千千萬萬苦難民眾,卻又被踐踏蹂躪的土地,就是那個司空見慣的、骯髒的、卑微的,那個我們生於斯、長於斯、最後還要埋於斯的污泥沙礫等。4、「因此才不拘禮節地稱呼它:『自己的土地』。」中的「不拘禮節」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不拘禮節的稱呼土地為「自己的土地」?--因為詩人已經和土地融為一體,土地已是屬於自己的一部分,一切禮節反而是疏遠的表現,用「不拘禮節」更能體現作者對土地的親切感。五、本詩總結:1、作者在詩中賦予了土地怎樣的內涵?--土地是人類的母親,是人類得以生存的依靠,人類總是在接受土地博大豐富的滋養和恩情,而一把祖國土,則是代表了一個國家,它見證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2、詩人對祖國的認識應超越了一般詩人,根據英語 十四行詩的結構特點,思考詩人對「祖國土」的認識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揣摩每個層次的思想感情,理出詩歌情感發展的脈絡。--前八句:主要寫我們對祖國土通常的態度--熟悉得都忘記了她的存在。詩人與祖國土一起受難、承受厄運。情感總體是沉鬱的,後四句在沉鬱的情感上掀起微微的波瀾,應讀出頓挫之感。後六句:分兩層。前四句,是對上面陳述的回答,是對踐踏祖國土的沉痛的反思。後兩句,帶有警句式的轉折意味,是對祖國土的理性的思索與透徹認識,這裡表現了詩人真誠而又深厚的愛國之情。情感脈絡:沉鬱--深情讚美、悲憤--深厚、熾熱的愛國之情。3、教師小結:那個時期的蘇聯知識分子,和他們的祖國一樣,經受了坎坷的命運和深重的困難,許多人被迫流亡國外,許多人以自殺的方式尋求解脫。也有一些知識分子,和阿赫瑪托娃一樣選擇了留下,和祖國一起承受厄運。多次獲得斯大林文學獎的蘇聯著名詩人,也是歌曲《喀秋莎》的詞作者伊沙柯夫斯基就在《成群的候鳥在飛翔》一詩中表達了同樣的心聲。朗讀《祖國土》,準確表達這首詩的深沉的祖國之愛。六、板塊總結:1、這個板塊被稱為「頌歌的變奏」,鑒賞了四首詩,你如何理解「變奏」?(小組討論)(一)情感的變奏。一般的頌歌,大都熱情洋溢地謳歌祖國的大好河山,表現詩人對祖國美好的讚美。這四首詩雖然表現的仍然是愛國主義情感,但不再是「聖歌」式讚頌,而是反思,透露出的深深的悲劇感與憂患意識,是對苦難中的祖國的深沉之愛。(二)意象的變奏。一般的頌歌,多採用一些境界闊大、美好、崇高,色調明朗的意象;而這幾首詩不一樣,如《發現》雖直抒胸臆,也選用了一些意象:噩夢、恐怖、噩夢掛在懸崖上,《祖國土》中,選用了「套鞋上的污泥」、「牙齒間的沙礫」、「多餘的、哪兒都用不著的灰塵」等渺小的被人忽視的意象,這些意象描繪和象徵了祖國的貧困與悲哀,突出災難中的祖國的現實面貌,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拳拳之心。2、小結:這種「變奏」的情感更能表現祖國之愛的崇高、深切。俄羅斯19世紀詩人巴拉廷斯基說過:「一個人被賦予才能,就意味著,不論怎樣,他都要完成所承擔的使命。」即對詩人來說,他們的創造自由是與責任聯繫在一起的,詩人的寫作並不是一種僅僅與自身有關的個人行為,他還肩負著對民族的命運、人類的前景思考的道義責任。而艾青、聞一多、阿赫瑪托娃等十人正是這樣的富有使命感的偉大的民族詩人。所以,學習 了這組詩,我們應該認識到人與祖國關係的豐富性,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即使在今天,祖國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在這片土地上,依然有愚昧與落後,貧窮與野蠻,中華民族的復興依然困難重重。而認識到這一點並不意味著拋棄與背叛,她依然是我們親愛的祖國。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2017-16J 《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紀念郵票
※祖國風光(3660)湖北省概貌
※氣功與祖國醫學的心腎說
※龍應台演講港人合唱《我的祖國》 唱出了什麼
※又到了不出門就可以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時候了
TAG:祖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