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習書法 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2010-04-27 23:16:12|分類: 書法 |標籤:書法字帖鋼筆楷書筆畫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一節何謂書法 一、書法的概念 1.傳統書法的含義 傳統書法是指毛筆字的書寫方法,包括執筆法、運筆法、結體法和章法。
所謂執筆法,是指寫毛筆字時筆桿的握法,由「指法」、「腕法」、「肘法」三方面組成。最常見的是五指執筆法。
所謂運筆法,是指寫毛筆字時如何使筆鋒在字的點畫中,按照一定的法則運行的方法,又稱「行筆法」,主要包括按、提、頓、收等運筆方法。 所謂結體法,是指字體結構的組合法則,也叫結構法。
所謂章法,是指書法作品整篇的布局,主要包括作品形式的確定、紙面大小的設計、字距行距的安排、落款印章的定位等。
2.現代書法的含義 現代書法是指以漢字為表現對象,以軟筆和硬筆為表現工具的一種線條造型藝術。簡言之,書法是指寫字的藝術,包括軟筆書法和硬筆書法。
3.書法與寫字的關係書法是指寫字的藝術,但寫字並不都是書法;只有當寫字達到一定的藝術水平才能升華為書法,而書法必定是寫字。 寫字與書法是兩個有著本質區別的概念。寫字的目的是交流信息,重實用性;書法的目的是為了創作,抒情和欣賞,重藝術性。寫字力求以最短時間和較少精力儘快達到目標;書法則需要以畢生的精力來探索,目標也無止境。然而,寫字和書法又是密不可分的。書法必須是寫字,如果不是寫字,而去寫(畫)其他東西,那就不叫書法;寫字是書法的基礎,充當了由實用美向藝術美過渡的橋樑,字都寫不好書法無從談起,但是字寫好了也不等於書法。因為書法是藝術,不但字要寫好,而且還要合乎章法。
大學鋼筆書法教學芻議 |
|||||||||||||||
隨著書法活動在社會上興起,一些大學也相繼開設了鋼筆書法、鋼筆書法過關考試課程。尤其是師範院校設文書身秘書專業、財政局法學科,對此的重視也達到了一個高度。這種「書法熱」不能不令人感到欣慰。筆者先後在幾個院校進行書法教學,並有意識地作了一些抽樣調查,覺得一些問題,不僅是大學,而且是中 學和小學,以及全社會都需要引起注意的。 在大學,大學生對鋼筆書法的學習在心理上遠不如學習毛筆書法那引鄭重和認真。長期以來,硬筆書法被認為無太多規距可言,似乎它可以隨意發揮,不加管束。這和中、小學期間的指導輔助很有關係。十幾年書寫一貫徹制,不少學生書寫的不良習氣已經定型,到大學期間矯正實在勉為其難,況且鋼筆書法的教學只能 是四年中的極小一部分,這樣的矯正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就說書寫的「勢」,寫慣了拘謹小家子氣的學生,其勢畏縮,往往難使其開張。一種心理定勢使教授 者感到挽救的為難。而毛筆書法較之鋼筆書法容易指點,原因是很多學生根本不懂援筆濡墨,這原本是壞事,在此時卻轉化為好事,正因其一點不懂,可以從 頭著色落筆。而鋼筆書法的學習由於一開頭得不到正確指導,猶如一張塗滿雜亂線條的畫面,不把這些雜亂線條抹去,就很難在上頭著色,而這個抹去的功夫, 是不輕鬆的。 在擇帖上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鋼筆書法不似毛筆書法,有權威性的基礎字帖。這些年鋼筆字帖如雨後春筍,令人應接不暇,但魚龍混雜,好壞的差別很大。即使是優秀範本,也可能因為時處當代,人們在心理上還不習慣,不善於去評定哪幾種可以作為初學者使用。於是乎,一個班級里出現幾十種花樣的鋼筆字帖是不 足為奇的。百花齊放固然是件好事,但範本過多,真草篆隸行俱全則分散了學書的注意力。今楷明行後天學隸書,字帖缺乏系統性,這種現象是亟待改善的。 倘若有顏柳歐蘇那樣權威的字帖和一套切實可行的鋼筆基礎理論,那就會糾正許多學生的偏頗。因此,作為字帖,是否應更多地考慮如何避免分散注意力、缺 乏特色、排列呆板的毛病,因為這些都可能使初學者感到厭倦和游弋於諸體之中。 從我們抽查的學生筆記來看,鋼筆行草書居多,即使是十分慎重的場合(如小測、考試)也是如此。這種線條的流動能跟得上意識的流動,使學生在行筆時感到非常的愜意,尤其是這省去毛筆書法的轉筆、頓筆等特點,使大多數學生喜愛不已。這二點,往往與我們要求先學楷書的順序相矛盾,因而帶來的弱點是不言而 喻的。在以「龍飛鳳舞」為美的認識前提下,許多線條的流動是雜亂而無序、造作而非自然的,當然審美意識也是極為膚淺的。其結果,反而阻礙了意識流動 的效用,甚至不如寫簡潔的楷書來得迅速。這裡暴露的部下問題在於楷書基礎差,起碼的線第承啟分辯不清,而僅以縈繞、攪纏為快事。他們認為:「楷書是 不美的,太慢、太板。」而「草書才是美的,寫得快、線條迴環往複,無拘無束。」他們都只盯著一個無拘無束,卻忽略了「草書出了格,神仙認不得」的道 理,以致一些在課堂筆記上游目聘懷的學生,日後複習時難以分辨而不得不去借閱別人的筆記。這樣沒有規律地寫草書,其效果恰恰是適得其反,字反而練不 好了。所以,通過這些調查,我們想說明一個問題: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加強欣賞能力是刻不容緩的。 分析一下大學生不願學楷書的原因,我們發現有這麼個特點:在他們自覺效法或勉力效法的鋼筆字帖中,在藝術性上可分為三類,即藝術性強,藝術性不強,藝術性差;在實用性上又可分為實用性強、實用性不強,沒有實用性三部分。藝術性強是資欣賞的,但因線條珠圓玉注潤,起訖十分講究而不宜效法。這就象有的 電影劇本僅僅是讓人面讀而寫,與可供拍攝的分鏡頭劇本相距甚遠一樣。作為字帖僅有藝術性是遠遠不足的。它應該有實用性,即容易付效。值得重視的是現 在許多的鋼筆字帖大都在追求毛筆韻味,不少字帖也用毛筆技法寫鋼筆字,我試驗了一下,覺得不是易事。因為它出現的不再是鋼筆書法的線條,而是一個面 (面積的面),特別是橫劃,捺筆等等,要達到這種效果,需要有與毛筆書寫相近的速度方能達到。技巧純熟的教師達到這一目的尚不輕鬆,更何況一個初涉 書海的學生了。我並不反對鋼筆書法吸取毛筆書法的韻味,但反對過多地頓挫迴轉。倘若鋼筆書寫速度緩慢到與毛筆字相同。這又有何益?!鋼筆書法應偏向 流麗暢快,否則就失去鋼筆書法本身的特色了。現在的書法似乎有這樣一種跡象,以毛筆韻味愈濃為能事。這種發展,從欣賞角度看似不應過多指責,但從實 用性看,則有矯揉造作之嫌。故帖應分為「供實用為主的鋼筆書帖」和「供欣賞的鋼筆字帖」,前者屬於初學者,後者則是前者的升老。 作為一個書法教育工作者,在毛筆書法和鋼筆書教學中,我比較明顯的感覺是:前者豐富而後者略嫌單薄。毛筆書法材料是十分殷實的,無論是書法史、書法美學、書法作品、書法理論等等取材充實。應有盡有。而教授鋼筆書法時,卻有言難盡意之感。許多學書法的大學生可以找來許多毛筆書法的資料,但在鋼筆書法 的資料上,他們則感到無能為力了。這種狀況迫使我們要儘快地建立一支鋼筆書法理論隊伍,不僅是技巧上的,還應是理論和美學上的。而且,為了和毛筆書 法有所區別,更應建議比較書法的分支,如楷書比較,行書比較、欣賞比較等等。這樣才可以滿足低層次和高層次的需要,於教於學大有裨益。 在鋼筆書法教學中有這樣一種說法:即毛筆字練好了,鋼筆字亦能跟上。調查中發現,不少學生不屑於鋼筆書法的學習,把毛筆書法歸入「藝術」,而把鋼筆書法歸入「次藝術」。二者的區別本文不擬闡述,但我認為毛筆書法可以帶動鋼筆書法的說法得看對象,對一些書法家來說,確實如此,因為技藝作了「經驗轉移」, 於是鋼筆字也常常體現毛筆字的特點。但是這僅僅是對毛筆使用率較高的書法家而言的。而現在的大部分學生,毛筆使用的效率遠遠低於鋼筆,每早日堅持一 小時以上的毛筆書寫者僅百分之十,能以書法為樂趣並矢志於此的人更不在多數。因此,毛筆書法帶動鋼筆書法之說又人何談起呢?功力較深的書法家是可以 運用毛筆書法的技巧去矯正鋼筆書法的弊端並為之溶為一體的,但用它勸導學生,就顯得不符實際了,這樣容易產生鋼筆書法是毛筆書法附庸的觀點,從而輕 視鋼筆書法。現在有一種傾向,為大學生不傾向於毛筆書法而選擇鋼筆書法感到憂慮,我們認為這是要與我們的生活節奏相聯的。交往節奏快、方面廣、次數 頻繁、鋼筆書法就理所當然地承擔日常生活的主要任務。二者兼之是最為理想的,但從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安排來看,二者兼之,困難重重。因此,在這個意 義上,加速鋼筆書法藝術諸方面的研究和建設,使其日臻完善,使之更有效地使用於生活和工作,作用於精神和情趣,這正是當前迫切的任務 | |||||||||||||||
書法教學中的三難及對策 |
|||||||||||||||
作為一名書法教師經常會聽到其它課程的一些老師對我說這樣的話:你們的課好上。兩年多的書法教學實踐,我深感其實不然。 我們知道練字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一些成名的書法家往往經過畢生的努力才有所成。縱觀我們周圍的人,練字的人眾多,甚至幾乎人手一本字帖,但真正有進步者無幾,能使自己的字整體面貌有所改進者更是寥寥。古人亦云:「書者玄妙之技也。」想讓我們這些大多基礎平平的學生能有所進步,那就更難了。我覺 得其難主要有三: 一、沒有興趣。書法的興趣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書法實踐,並對書法的基本理論有所了解後,才會產生的。而練字的最初往往要經過一段比較枯燥、比較艱苦的階段,這段時間往往是最簡單的基本筆畫練習,很枯燥、很乏味,然而就像達芬奇畫雞蛋一樣,開始是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我們的同學最難度過的就是這段 時期,許多同學對一筆一畫都有嚴格要求的基礎筆法興味索然,有的同學甚至乾脆放棄,不願再費這個勁兒,交作業時隨便應付或乾脆不交,在學書法的第一 階段敗下陣來。 二、積習難改。走進中專學校的學生都已經過近十年的寫字歷史,在寫字的過程中,每個人在坐姿、執筆姿勢、寫字習慣、運筆習慣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特性。這些習慣由於在中小學時未受到正規寫字教育的規範,大多數屬不好的習氣,而今天要重新練字必然要臨帖,要學正確的東西,即要用良好習慣去改正 過去的不良習慣。練書法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改正自己的書寫習慣。然而正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做起來實非易事。舉一簡單例子,一些同學寫字時 紙常放歪,正確的是應該放在身子正前方,像放紙這樣一個不能再簡單的問題,糾正了半學期,一些同學仍未改,寫好字何其難也!三、不肯吃苦。練字尤其是學楷書,要求嚴謹認真、一絲不苟,對任何一個細小的筆畫,甚至當中的每一個動作,都不能草率處理,這就要求我們同學能靜心 沉氣,認真對待。然而一些同學,學習中興趣是有,但就是不肯費力,到了真正需要吃苦下功夫、改正不良習慣的時候,就不情願了,不按老師的部署去做, 隨意做書,或朝三暮四,淺嘗輒止,效果可想而知。 基於以上幾點,作為書法的啟蒙教師,我覺得應做好以下幾點:一、培養興趣為主 我們的教學目標不應定得過高。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能有一個大的飛躍是不現實的,應著眼學生的長遠發展,以培養學生的興趣作為我們的教 學目標。在教學中不求快多,力爭少而精,使學生能學一個會一個,學一個改一個,培養學生自信心。學生能夠從親手寫成第一個端正、美觀的字開始,逐漸 對書法產生興趣。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應注重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古人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中堅持按照選帖、讀帖、臨帖、出帖的學習方法, 不斷強化,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保證學生練字過程中不走彎路。不斷提高學生的臨帖能力和自學能力。 三、重視筆法。用筆是書法教學中最關鍵的一環,也是練字當中最難學的一環。掌握好用筆方法,可以幫助同學提高自學能力和培養興趣。趙孟頫曾云:「結構 因時而異,用筆千古不變。」用筆重要性可窺一斑。用筆即各種筆畫的書寫要領,要充分給學生講透講細,細到每一個筆畫每一個動作,如何停頓,用力如何 變化,如何注意快慢,筆鋒如何使轉,學生只有將這些充分掌握,才能領會筆法精神,寫出形神兼備的筆畫。 四、講練結合。書法課不同其他課程,應堅持講練結合的原則,講練相互穿插,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只講不練無異於紙上談兵,因為寫字畢竟是一門技能,一些 問題,只有在學生實際書寫的時候,才會暴露出來。同樣,只練不講,學生練字抓不住問題的關鍵,盲目性、隨意性強,也不會很快掌握技法。因此,應提倡 教師隨講學生隨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五、鼓勵應用,知錯必改。正確處理學和用的關係也是書法教學中一個主要的問題。一些同學練字時字寫的是一個樣,而實際在寫作業、寫信等應用時又是一個 樣,寫用沒有統一,可謂「知錯不改」,這樣一來,練字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字的面貌,學的也不會紮實。在教學中只有不斷鼓勵學生應用,學一個改一個,才能 逐漸改變原來的書寫習慣,使學生的整體水平有所提高。 | |||||||||||||||
鋼筆書法基本知識 |
|||||||||||||||
鋼筆書法及其基本知識書法就是寫字的技法。「書」有寫字的意思;「法」就是方法、技法、法則,也就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高級藝術形式 鋼筆書法,就是用鋼筆表現漢字的線條書寫和造型藝術。其「線條書寫」即用鋼筆表現漢字的各種筆畫的方法,其「造型」即漢字的結構和章法。因此。鋼筆書法跟毛筆書法一樣。由三個最基本最關鍵的因素組成,即:線條(筆畫)、結構、章法,稱為書法的三要素。 所謂線條(筆畫),指漢字的第一筆畫留在紙上的痕迹。同一筆畫,不同水平的書寫者寫出來的面貌形象是大不相同的。 所謂結構,是指正確、巧妙地組織筆畫,使每個漢字的所有筆畫按規律布局合理,達到美觀的要求。 所謂章法,是指篇章布局的方法,也就是使一幅書法作品整體美的技能和方法。它著重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協調、呼應、連貫、疏密與輝映,利用黑白的分布、字形的大小、字距的遠近、字態的正奇等於段,使千姿百態的單字在合理而巧妙地布局下,形成一篇既和諧美觀又輝映成趣的藝術作品。它能引發人們的美感。寫得一手正確、清楚、流暢、美觀的好字。不但對工作和學習很有益處,而且也是一種文化素養的體現,也是一種美的享受。 書寫工具鋼筆字書寫工具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書寫時的效果,因此必須重視書寫工具的選擇與使用。書寫鋼筆字的工具有鋼筆、墨水和紙張。 1、鋼筆。鋼筆的種類和型號很多,其區別主要在於筆尖的用料上。根據鋼筆筆尖製作材料的不同,可分為金筆、銥金筆和普通鋼筆三種。 挑選鋼筆時,要看筆尖兩片是否粗細均勻對稱,頂端是否圓滑,書寫是否流暢。試筆時,可書寫「永」和「8」字多次。如筆尖不刮紙,出水均勻,書寫圓滑流暢,那麼筆尖就合乎使用要求。至於筆桿筆套是次要的。 鋼筆的筆尖有粗細之分,練字適用筆尖稍粗一些的鋼筆。 2、墨水。練字宜用藍黑墨水和碳素墨水,尤以碳素墨水最佳。它有濃度,有光澤,寫在紙上黑白分明,十分醒目。一支鋼筆要使用同一顏色、同一牌號的墨水,不能混用。否則,會引起化學變化,產生沉澱而影響書寫流暢。若要換一種墨水使用,應先將筆尖、筆膽洗凈、晾乾,再吸入新的墨水。墨水用後應及時旋緊瓶蓋, 以防塵、防潑、防揮等。 3、紙張。練習鋼筆字用紙一般以不洇不滑,略有澀感、吸墨性較強的60克至80克的書寫紙、有光紙、複印紙為好。練習楷書字體時,最好在印有方格的紙上書寫,以便安排字的大小、結構,增強練字的效果。 寫字姿勢 寫字姿勢非常重要。正確的寫字姿勢,不僅能保證書寫自如,充分發揮書寫技能,提高書寫水平,而且還能促進青少年身體的正常發育,預防近視、脊錐彎曲等疾病的發生,有益健康。這也是寫字最基本的要求。有些學書者雖有寫鋼筆字的基礎,但寫字姿勢還不夠正確,必須注意糾正。 正確的寫字姿勢是:身直、頭正、臂開、足開。身坐端正。兩肩擺平,腰背自然伸直,並略向前傾,胸口離桌沿一拳左右:頭正、微向前傾,眼睛與紙面的距離應保持一尺左右;兩臂自然向左右張開,小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紙,右手握筆,使筆桿略斜偏向右側,不是在鼻粱正前方,筆尖卻落在鼻樑正前方;兩腳自 然平放在地上,與肩同寬。如圖一所示。執筆方法古人云:「凡學書者,先學執筆」。可見執筆方法對於練習寫字是非常重要的。執筆方法正確與否,關係到筆的控制能力,運筆的靈活性,書寫的速度, 直接影響書寫的效果。有些學書者雖有寫鋼筆字的基礎,但執筆方法還不正確,必須認真糾正。 正確的執筆方法是:拇指、食指、中指分別用第一節從三個方向合力捏住筆桿下端,即拇指、食指從筆桿的前部左右夾住筆桿,食指稍前伸,而中指以指甲的上後側抵住筆桿的後下方。距離筆尖約一寸左右,指尖低於拇指、食指。無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向手心彎曲,緊靠中指下方,對中指起運筆協調作用,不能接 觸紙面。筆桿上端斜靠在食指第三節的最高骨處,向右後方傾斜,和紙面早50度左右的角度。執筆要做到「指實掌虛」,就是下指握筆要實,掌心要空,空 若蛋形。這樣,書寫時才能靈活運筆,提高書寫效果,如圖二所示。 鋼筆書法的學習方法 寫字,是一個學習過程,在這個學習過程中要練好字,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毅力和方法,二者缺一不可。也就是必須要保證有一定的時間和切實可行的學習方法。最主要的途徑就是「摹寫」和「臨寫」。初學者可先摹後臨,有一定基礎者可以直接臨寫。要臨摹,首先要解決臨摹的範本,即 字帖,再就是解決臨摹的方法。 一、 字帖的選擇 字帖是學書者的無聲之師。初學者應當特別注意字帖的選擇,因為字帖的好壞將對初學者的練習及以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我們認為練習鋼筆字還是選鋼筆字帖為宜,特別對於初學者,使用毛筆字帖進行鋼筆字的學習,那是事倍功半的。 選擇鋼筆字帖主要有兩項原則:(1)要選自己喜歡的範本。自己喜歡,才會有熱情去練習它,這將給初學者帶來順利的進步;(2)要選擇行家公認的優秀範本。目前社會上確有一些質最低劣的字帖流行,這是商品社會內的必然現象。如果初學者隨便亂選,則將誤入歧途不僅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還可能沾染一些不良的習 氣。因此,選擇字帖一定要慎重,可向行家請教。 二、 書體的選擇對於初學者來說,是先練楷書,還是先練行書,還是先練習隸書、草書呢?對於這一問題,我的認為,小學生應該先練楷書:中學低年級學生可練行楷:中學高年級或大學生,或有一定楷書基礎的青少年可練行書;對於字體雜亂者,應全部丟掉自己的字體,先練楷書,後練行書。有了楷書基礎, 其它字體也就容易了,切莫先練草書和篆書。三、 練習的方法字帖和書體的問題解決以後,面臨的問題就是摹寫和臨寫。 摹,就是描,即可以在印好的紅模字上描,也可用透明度好的薄紙蒙在帖上描。也有人用平滑的膠片、塑料薄膜代替紙來摹,這樣做,既不會使墨漬透過紙污染字帖,也可以洗滌反覆使用。摹寫的過程主要是讓初學者通過比較準確地描劃,熟悉字的結構形態和筆畫變化,從而進一步向臨寫過渡。摹寫速成的好辦法。 臨,可以說是每個學寫字的人都必須經過的歷程。有些功成名就的老書法家,雖然造詣卓深,但每日仍臨池不輟,沒有天生不臨帖就會寫好字的人。臨習是練字和從事書法創作的不二法門,誰也不可能另闢蹊徑。
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 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一、改變思維,追求新意。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註,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二、研究揣摩,中得 心源。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閑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 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三、營造氛圍.激發情趣。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儘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鑒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蕩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 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四、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 汪國金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鑒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一 欣賞式「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梁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元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 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 (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二 分析式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 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三 記憶式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 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 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
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一、改變思維,追求新意。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註,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二、研究揣摩,中得 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閑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三、營造氛圍.激發情趣。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儘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鑒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蕩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四、尋師訪友,開啟思路。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臨帖過程如何是取得學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臨帖。筆者根據自己的學書及教學經驗,歸納為臨帖五「要」供書法愛好者參考。 一、 臨帖要會選帖,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學書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敗,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歡它說明這種范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處, 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較快地掌握范帖。另外,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范帖。以 後再逐漸選其他字體和風格的字帖。書體上一般先楷、隸等正書再行草,先立後奔。 二、 臨帖要「三結合」,既臨帖和讀帖結合,臨帖和摹帖結合、臨帖和背臨結合。讀帖是對範字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字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特點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 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準確到位。讀帖是 臨好帖的前提,只臨不讀的「抄帖」式臨寫是寫不好字的。摹帖較容易,習慣上認為是初學階段採用的一種方式,如臨帖中適時進行摹帖,會發現手下 之宇和範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學習。姜夔《續書譜》云:「臨帖易得古人筆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 意。」可見摹臨結合,能互取其長,互補其短,促進學書進步。背臨是學書較高階段的一種臨帖,是出帖前的準備。臨帖中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 發現對範字掌握的不足,加強對範字的記憶和把握,促進臨帖。三、臨帖要臨一帖,即學書中,把選好的范帖臨好,掌握住為自己所用,以後再臨習其他范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 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另外,臨帖時要態度老實,尊重範字。以臨像,臨准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 習慣強加於范宇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四、臨帖要持之以恆,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碌碌無為。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都是我們學書的 攔路虎。、 五、臨帖要和應用結合起來。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的,如果臨帖中注意運用,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了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應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寫信、寫文章、寫日記、寫作品等,平時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所學,學既用、用既學,學用結合,形成習慣,日久天長,定會學用合一,既提高了臨帖質量,又達到了應用的目的。——摘自 《青少年書法報》 |
談談臨帖 |
劉安成 |
臨帖,人們往往籠統地稱其為「臨摹」。實際上,「臨」與「摹」是兩種不同的學書方法。所謂「臨」,就是將字帖置於案前,觀察字的形態、結構、筆劃,領會其精神,再下筆仿寫,如同「臨淵」。「摹」,則是將薄紙蒙在字帖上,隨字的大小、線條的粗細而把它描寫下業。「臨」,容易掌握字帖的筆 意,而往往把握不住字的結構位置;而「摹」則易得其結構位置而往往失其精神,二者各有的悵。但我們說,書法講究「形似而神亦似」,因此,臨帖 是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學習鋼筆書法,要把臨帖看作是登堂入室的鑰匙,是打基礎。臨的次數越多、臨的範圍越廣,基礎就越牢固。如果將臨帖比作作 畫,它倒不象畫像,必求其維妙維肖;而倒有點類似於速寫,務必攝取字帖的精神。臨帖需眼到手到、眼准手巧,眼裡看到的,筆端都能夠表達展示出 來。這裡,並不追求臨帖的速度。即使到臨寫得很熟練的程度,也需放慢速度。 根據本人臨帖的體會,我認為:要想臨好帖,必須突出一個字--「勤」!臨寫必須勤。讀一部好的著作,要求通讀;臨一本好的字帖,也要求通臨。有人臨帖,挑選自己認為好的字,或是自己喜愛的字來寫,即使寫也寫得不多,甚至寫上三兩遍便乏味了,以為熟了,其實,非但一個字學不好,而且通篇的 精神更無從領悟。這樣是不行的。 把帖置於胸前,逐字逐筆臨寫,謂之「面臨」;離開字帖,頭腦還保持著某帖某字的形象,拿起筆來就可以寫得很象,這叫做「背臨」或「默臨」。我們學寫字,有時在空中「畫空」,或在手心「書空」,這樣精神集中,也能學好一種字體。這也可叫一種「背臨」。這裡需要解釋的是:臨不可過於死板, 達到「昏沉沉」的地步,這樣就失去了臨的主動權,讓字帖牽著鼻子走,跟著前人亦步亦趨,而只可以將臨帖看作是「打基礎」。 臨帖需勤。勤是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因為臨帖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明顯奏效。因此,我們把臨帖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學帖似帖,形似神似。似帖,形似易而神似難,這就要求臨帖者,開始臨帖時形勢要求力學原作,筆劃、結構、運筆諸方面越象越好,以至真偽難辨,這就說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專註一端,以究其難。初學一種字帖,對它印象不深。對其中的難點,就要多次推敲,反覆執筆實踐,在書寫中逐步就會窮根究底,為已所用的,一本字帖有其難點,此帖與彼帖的難點也不一樣,而難點往往是它們各自的特點。我們臨帖時可以各擊破,取其精華,左右逢源。這種專註一端的方法,仍 然可以說是打基礎的。 三、精通一帖,博取眾長。學習鋼筆書法,應求專工,逐漸達到博取眾家之長。專學某人的字體,即便學得很好,但終歸是追隨人後,步人後法。「工」雖「工」,但這「工」並不高水平,還要用「博取」將它解脫出來。這裡,「工」與「博」仍然是辯證統一的,沒專工而無所謂「博取」,「博」要以「工」 為起點,進而向第二期工程--別開生面、獨樹一幟邁進。 四、臨中求創,「脫胎換骨」。我們要從臨帖中尋出一條新路子來。不能總是圈在字帖里出不來。我們在臨寫時,學習字帖,而同時要「高視字帖」,即不可把字帖臨「死」了。學習字帖是入乎帖,高視字帖是出乎帖,能入是「臨」、能出是「創」,從「臨」中求「創」。臨帖千萬不可死臨,死臨,必現 效顰醜態;死臨,即便再下功夫也是徙勞無功。總之一句話:「臨帖」而不忘「創新」,最後達到「脫胎換骨」,自成一家,寫出高風格,寫出新水平。 |
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 汪國金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鑒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一 欣賞式「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梁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元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二 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三 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本文摘自《書法導報》
古代文獻信息化工程與古典文學研究之間互動的對話
古代文獻信息化已經由全文檢索轉移到數據分析,開啟了智能化方向。十多年以來,古代文獻信息化工程進展迅速,已經初步構建設起本領域內的公共信息平台,由此為研究者提供了
推薦閱讀:
※科學健腦防記憶力減退
※春節的記憶
※每一份記憶都應該溫暖[8P]
※《新安Aide記憶》附件二(2):接《余氏祖班(將樂余坑)家譜》
※隨影記憶30年——在大陸看香港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