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止觀教程
釋覺修編著 緒 論 (一}學習要求與目的 一、修學大乘止觀的要求與目的:1、要求: 佛法的根本就是戒定慧三學。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其中心是定!一切法門都在定中修!定中證!舍定而談修證,無有是處! 修學大乘止觀的要求是:要求大家能熟習大乘止觀修持法要。初步達到「能止、能觀」進而達到「止觀雙運」。2、目的: 修習止觀法門,使之以戒生定,由定生慧,止觀雙運。定中生慧。慧中生定。堅定信念,發菩提心,了生脫死,脫離三界,求生凈土! 二、學習大乘止觀的方法與步驟:1、止法以觀想「阿」字為基礎,定以一境不變為善巧方便,然後以「十六觀」為實修配合種種適合的善巧,達到逐步深入提高禪定境界。其目的最終指歸西方凈土為歸宿。2、教材:以「童蒙止觀 注釋與譯白」為藍本。所編教程為學習指導書。3、學習步驟:學修並重,理論指導修行實踐。 理論學習:科學、系統地運用佛學理論貫穿在學習過程中。其中以緣起性空、業力感應、三世因果為基本思想來指導修行。 佛教的根本教義是「緣起性空」。進一步分析,佛教的教義可歸納為兩部分:即般若和業力。「般若」專講「性空」,「業力」著重於說明「緣起」。 (二)淺談「緣起」與「性空」 一、什麼叫「緣起性空」?1、緣起的定義: 世間的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生長、變化(變壞變好),最後歸於毀滅,都是有事物的內外部條件(緣)引起的。這就是緣起,這就是佛教中所講的「因緣所生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緣就是條件。2、性空的定義: 主客觀世界的萬事萬物的本來的狀態與性質,實實在在是以真空作為其本體。真空的內涵不是什麼都沒有(無),而是具有不可思議的妙有。「有」的顯現是由其內外條件所決定。最主要條件是「心念」的作用。這是必要條件。那麼充分條件是什麼呢?(是適合的地點、時間(通三世)、主客觀環境、溫度、濕度、氣候等等、等等) 佛法中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是什麼?就是性空。一切諸法,經由緣起而唯心所造。但是現在要問的是佛教的認識論是什麼呢?初步回答的內容是:既不是唯物論也不是唯心論。而是心物統一論者。進一步的回答是佛教的認識論是般若緣起論。或者說是般若與業力論。 二、什麼叫「業力」? 業力是佛教的根本教義之一。是佛學思想的基礎。 1、業力的定義: 業——眾生的造作稱為「業」, 力——眾生所表現出來的「力量」和「作用」稱為「力」。所以「業力」的定義就是眾生造作而產生的力量和作用。佛教運用「業力」論來解釋宇宙人生一切因果現象的發生和發展變化。貼切自然。許多事物的發生和變化靈活運用「業力」的解釋,非常明確自然。 2、「業」這個詞,包括三個方面的意義:造作之體、造作之用、造作之果。 所持的體,顯示其用,種下的因,產生善惡之果的作用力,統稱為力。 3、「業」的四層涵義: 基本的意思;身口意三業是所持之體。 呈現的行相:善、惡、無記是所表現的行為作用。 呈現的範圍:共業、不共業。 呈現的時間:定業、不定業。 4、業力的空間作用體是:地水火風四大。 5、業力顯示的時間作用是:物質世界的成住壞滅,意識形態的生住異滅,生物體的生老病死等等。 三、業力感應的因果關係: 1、業力的第一層因果關係:業力是由眾生身口意行為自然產生的的一種力量。這個力量迫使眾生又造作新的行為,這新的行為又產生更新的力量。……如此成為螺旋式的行為推動圈。業力自然而然產生一種強迫力和約束力,迫使眾生不得不接受由其某種行為所產生的後果:如約束與開放、吉祥與兇險等等。其有「共業」與「不共業」之分。 2、業力的第二層因果關係:業力是支配眾生命運的必然性,是定業。但可通過修正錯誤行為來改變命運,成為不定業。可見壞業可以轉為好業。禍業轉為福業,等等。 3、業力的第三層因果關係: 業力反映眾生與自然界、社會之間的不同關係。如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單位、不同家庭;不同地理環境的生物圈。最小的一個人和非人表現為不共業圈。 如同一國家、同一民族、同一單位、同一地域環境組成的大小不同的共業圈。 4、業力的第四層關係:業力是反映社會道德的公正的自然法則。道德力量反映在積善因得善報,積惡因得惡報。有道是:玩火者必自焚,多行不義必自斃。 行善者必得福,積善之家有餘慶。 四、業力感應有時不相應的原因是什麼?往往發現行善者呈現惡報,行惡者呈現福報。這是為什麼?1、原因是:(1)時機尚未成熟,(2)條件尚未具備。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2、行為者的後果是:行善者必是禍事遠離,其福將至 行惡者必是福事遠離,其禍將至。 (三)了解「大乘止觀」在佛教禪定中的地位 為了正確了解「止觀法門」的意義,首先弄清幾個概念。 一、禪定在不同情況下的幾個定義: 1、關於禪定一詞的定義為何不同? (1)修持者的對境不同,內部景界不同, (2)修持者的修持方法不同,禪定行法儀規不同, (3)修持者的派別不同,同一派中的各人的感受不同。講解方式不同。 2、什麼叫禪定? 禪定是梵語「禪那」(Dhyana)的音譯與漢語的靜定意思結合而成的梵漢複合詞。「禪那」略稱為禪,意譯為思維修、靜慮。又譯為定、棄惡、功德叢林。 (1)思維修:修行人對於所觀的境界進行思維、解析。以一心思維解析為因,乃得定心,名為「思維修」。屬於聖境的一種妙善的思維,不是凡境的思考。 (2)靜慮:修行人心體寂靜能審慮之義。以寂靜為體,審慮為用,即是靜慮中觀察思慮,名為「靜慮」。 由靜入於定,達思慮觀察境界,思慮生慧,所以禪那也稱禪觀。 (3)棄惡、功德叢林的意義:是指修行後的功能成果而言。 (4)禪定的幾種行相:禪那——三昧——三摩地 甲、入定初門(息道)——入息與出息——持出入息,數息止妄不思維。 乙、定中止分——止息——奢摩他(Samatha)——止息妄念不思維。 丙、欲入定時——等至——三摩缽底(Samapatti),——開始由定生慧,以「止」為工具,探索真理,即修「觀照」。 丁、正在定中——等運——三摩盤那(Samapanna)——亦名正定,入深禪定,得高智慧,正接近真理。 戊、定中心一境性——等持、正定——三摩地(Samadhi)——法身的能觀與所觀完全一致,是進入大乘境界的情況。 己、定發功能——等引——三摩呬多(Samahita)——在定中激發特異功能。 庚、定中觀分——觀見——毗婆舍那(Vipasyana)——明顯的內視,智慧增長。 辛、定中舍分——平等——優畢舍(Upeksa)——定中止觀定慧平等。二、禪定的分類:分三類。此分類法是以傳法教主不同分類。 甲、佛教禪定分三大法系: 1、如來禪——斷惑證真——是化身佛所傳之顯教禪。 2、祖師禪——明心見性——是化身佛所傳之顯教禪。 3、秘密禪——即身成佛——法身佛大日如來所傳的密教禪。 乙、佛教禪定的基本修法: 1、如來禪的修行法:以息法入手,都攝六根,破惑證真。 (1)小乘中:俱舍宗和成實宗的修行法。 (2)大乘中:法相宗、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的修行法。 修行特點:以上各宗以漸修法為主。 2、祖師禪的修行法: (1)祖師禪的修行特點:以頓悟的明心見性之禪法,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行法上,不立文字,不假言慮,一超頓入,當體透露,直指心源,直趣諸法實相。 如禪宗的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五葉的共同修行法。 (2)祖師禪的修行法要領: 祖師禪的修法,就是要起疑情,疑情的「疑」,不是六根煩惱中的疑惑的「疑」。其內容包括二個方面的意義:既不是無心也不是有心。 第一條是,疑情不是無心,須具備下列條件: 第一、不可忘形——要迴光返照,如貓捕鼠。 第二、不可死心——要活潑地儘力挨拶(zǎn,擠壓)。 第三、不可昏沉——要昭昭(zhāo明亮)靈靈常現在前。 第四、不要散亂——要心心相顧,打成一片。 第五、不可懈怠——要猛著精神,沉沉痛切。 第六、不可間斷——要孜孜不舍,日夜忘疲。 第二條是,疑情不是有心,須具備下列條件: 第一、不許從妄緣外境上求, 第二、不許從四大五陰上求, 第三、不許從文字言說上求, 第四、不許從見聞覺知上求, 第五、不許從心緣知解上求, 第六、不許從推詳計較上求。 (3)祖師禪的近現代修行法則:看話頭或者叫照顧話頭。 古代修行法實例:古代祖師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修行法則。如達摩祖師為二祖安心法,六祖的惟論見性,直下承當法。 近現代祖師禪修行法變成看話頭或叫照顧話頭,產生的原因是: 是因後來的祖師發現許多修行者,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修,多弄機詐騙人。於是祖師們,各出手段,各立門戶,令學者看話頭。話頭很多,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的本來面目?」但以「念佛是誰?」最為普遍。 (4)祖師禪「看話頭」法,如何修持? 所謂「話頭」,指的就是說話。話頭就是要說未說之時的情形和狀態,如念「阿彌陀佛」是句佛號。要念未念之時,就是話頭。一念出來就成話尾。但是念「阿彌陀佛」雖成話尾,卻中了善根。而在這一念佛之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沉、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如此時時刻刻一念迴光返照「不生不滅」,就是「看話頭」,或叫照顧話頭。近代看話頭成功者不泛其例。 3、秘密禪淺介:三密相應。 (1)修密的要求: 第一要有顯教作為理論基礎。由顯入密。 第二修行者要受三昧耶戒。須經上師灌頂。 理論上以「六大」為理論要點。六大是指地水火風空識。稱為六大無礙常瑜珈。瑜珈就是手結印,口誦咒,意觀想。稱為三密相應。 (2)密宗的派別:密宗現分二派:東密和藏密。 東密的主要修法:手指結手印,念咒,和配上觀想本尊。 藏密的主要修法:身體的修持法有修氣功,修脈,修明點,修拙火(靈熱)。及三密相應法。還有念力的修持,精神的修持法門等。 4、天台教觀中幾種止觀與四種三昧: 三種止觀:漸次止觀——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 不定止觀——六妙法門, 圓頓止觀——摩訶止觀。四種三昧: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 (1)常坐三昧修行法:選擇幽靜處,面向西而坐,九十天為一期。參悟妙理,中間如有魔障,可念佛或念咒,使魔遠離。行者心態安靜、平和。 (2)常行三昧修行法:繞佛像行走念佛,觀想佛像相好莊嚴。九十天來一期。 (3)半行半坐三昧法:運用行道、坐禪和禮拜兼而行之。其中方等三昧法還要持咒「摩訶袒持陀羅尼」得佛菩薩的加持力,觀實相非相非不相。其中如念「法華經」,並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分別依次懺悔,稱之為修「法華懺」。二十一日為一期,也有七日為一期的。所得禪定法,稱之為「法華三昧」。 (4)非行非坐三昧法:是一種不限時間、地點,不拘形式,不脫離日常生活的修行方法。又稱隨自意三昧。這是一種高層次的修行法。在在處處都在修持禪法,都在禪定之中。 作業思考題:1、什麼叫做緣起性空?2、什麼叫業力?3、佛教中所說的「業」的含義有哪些?4、「業力」作用在空間上、時間上如何表現?5、「業力感應」的因果關係有哪些?6、佛教禪法有三大法系?簡要說明修持與證果有何不同?7、祖師禪中的「疑情」包括幾個方面?試簡要說明其內容條件。8、祖師禪中的看話頭是怎麼回事?9、天台教觀中「大乘止觀」在佛教三大法系中,屬於哪一種禪法?
第二章 修行止觀的前行法:未到地定 一、未到地定的修行法 從欲界定到初禪之間,還有一個過渡的中間定叫做未到地定。 1、什麼叫做未到地定? 就是得到欲界定後,此時心態泯然一轉,不見欲界定中的身體、衣服、床鋪、猶如虛空,身心虛寂,此時的禪定叫未到地定。或者是在前一種修持過程中,修持者加一個「觀想我迅速回到我坐禪的真實環境中來」,然後再將意念放鬆,覺得海也沒有了,山谷也沒有了,什麼也沒有了,身心也沒有了,這就到了「身心境虛」的境界。即所謂「未到地定」。 2、所以叫未到地定的原因是什麼? 叫未到地定的原因是在不見外界如虛空的禪定中,能生出初禪來,即是初禪前的方便定。亦名未來禪。但還未達到初禪的地步。所以說叫未到地定。 3、在未到地定中,在境界中應注意些什麼? 有二種邪偽之相應注意:一是定心過明,二是定心過暗。 (1)定心過明之邪偽相:入定時,見到外境界青黃赤白,見明亮的星辰、宮殿。一時乃至七日不出定。觀一切事好象得了神通。 (2)定心過暗之邪偽相:入定時,無所覺知,似熟睡之相。使行者生顛倒心。 4、未到地定的正確之相是什麼? 覺「身心虛寂」,內不見身,外不見物。如此經一日乃至一月一歲,定心不壞,則此定中,即覺身心,思想集中。身體上,定中次第出現八種感覺,稱為八觸:動、癢、輕、重、涼、暖、粗、滑,則是正確之相。對於八觸之相既不害怕,也不執著尋求。 八觸之相反映修行人從欲界轉成色界的上升過程。 (1)動、輕——是風大轉換之相, (2)癢、暖——是火大轉換之相, (3)涼、滑——是水大轉換之相。 (4)重、粗(澀)——是地大轉換之相。 八觸的出現是表示修行人從未到地定開始進入初禪境界。此時又產生「十功德」(也稱十眷屬。眷屬是相伴產生的同一類人、事、物。)是: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相應。 5、八觸與十功德的形相: 八觸之相: (1)動觸:坐禪時,偶然有身體搖擺的現象出現。有時有要發生用手拍打某一部位,這是因為要自己疏通經絡、排出病氣。要自然不可太用力。 (2)癢觸:身體某部分(尤其是面部)有癢感。似蟲爬之感。有非常難受的感覺。但千萬不要用手去抓。發癢是說明內身毒氣邪惡在向外排出。化癢毒為甘露。 (3)輕觸:感覺身輕欲飛。有時會騰空跳起。如果加重意念練下去,可能有騰空飛行的本領。但有的人會發生害怕。應放下心不緊張,不興奮。繼續深入悟大道。 (4)重觸:覺身重如鉛,欲動不得。這是地球磁場與自身磁場加強吸引所致。出現此現象時,一不要加重意念,二仍要正常呼吸,過了此關,體能就會成倍增長。 (5)冷觸:覺身手如冷水澆。重過後身體感到冷。冷得打抖。有休克樣感覺。但也不要害怕。這是水的洗禮。是洗滌修行者身內的濁氣。冷過後便是發熱。有時冷熱現象交錯出現。此時的體內感覺能治各種熱性疾病。 (6)暖觸:覺身溫熱。由溫熱變得發燒。無論燒到何種程度,都不要害怕。這是體內「三昧真火」出現了。即是海底內的蟠龍覺醒階段。這樣堅持下去,特異功能就會出現。發燒部位常常是小腹、胸部、頭部。要設法控制住這個火熱的感覺引到腎臟和會陰或湧泉穴。保持下去,可以治療體內各種寒性疾病。 (7)粗(澀)觸:覺身如樹皮樣粗糙,不舒服。當熱度平息以後,全身有粗澀之感。出現後只要調整呼吸,就會自動消失。 (8)滑觸:覺身滑如油脂。用手觸摸,全身光滑。這是因為此時身體內氣血旺盛、循環加強,精氣神充沛。 八觸先後發生,十功德伴隨發生: (1)空:動觸發時,空心虛豁。 (2)明:清凈美妙,透明無染。 (3)定:一心安穩,無有散動。 (4)智;心清意解,安靜不迷。 (5)善心:自覺慚愧,心敬一切賢聖妙法。 (6)柔軟:隨意扭曲,隨意放開,心情舒暢,不惱亂。 (7)喜:對所得法,生慶喜、高興心。 (8)樂:心中有美妙、歡樂之感。 (9)解脫:五蓋消失(五蓋為:貪慾、嗔恚、睡眠、掉舉、疑惑)。 (10)境界相應:心念與動觸、功德相應不亂,而又不忘失。 當動觸發後,其它七觸是癢、涼、暖、輕、重、澀、滑。如是八觸次第而發,故名初禪。 八觸先後次第發生,十功德伴隨發生。八觸十功德只有初禪時才有,二禪以上就沒有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是四大的轉換過程。是欲界四大轉換成色界四大。轉換已了,隨即完成。即進入二禪。所以二禪以上就沒有八觸十功德的覺受。 可見,八觸十功德是初禪的特徵,或者說是未到地定進入初禪的過程中的顯示的轉換形相的特徵。 6、在未到地定中,有何覺受?有五種善根發相出現;息道善根發相,不凈觀善根發相,慈心善根發相,因緣觀善根發相,念佛善根發相。 (1)息道善根發相:由於修行人善於修習止觀,時間長久,自覺身心調節適宜妥當,妄念止息。這是因為自覺其心念漸漸入定,至欲界定進而入於未到地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隱。在此定中,不見身心相貌。在後或經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自已覺察不到在修息道,到達不修而修的地步,不退也不失。忽然在定中覺得身心運動,有八觸現象發生。所謂覺得有痛(動)、癢、冷、煖、輕、重、澀、滑等八種感覺發生。此時身心安定,明凈悅豫快樂,不法比喻。這就是息道根本禪定善根發相的顯現。或者在欲界未到地定中,忽然感覺氣息的出入的長短,全身毛孔放大稀疏,隨即心眼見到體內骨、肉、皮、毛、五臟、六腑等三十六物,好像開倉見到各種糧食豆類棉麻等,心情大驚喜。過後,以上驚喜情況消失,就處於寂靜安快的狀態中,這是修習隨息十六特勝止觀法門(十六特勝是指:知息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除諸身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散、觀滅、觀棄捨。)所出現的善根發相的緣故。 (2)不凈觀善根發相:修行人如果在欲界定及未到地定中,覺得身心虛寂,忽然發現男女死屍,死後發生膨脹、爛壞、蟲穿、血污、膿流等悽慘狀況,又見白骨狼藉成堆。其心(恐懼不要有)悲喜流淚,生出厭患所愛的現象(即出離心產生),此為九想觀善根發相的顯現。或者在靜定中忽然見到身內不幹凈,身體膨脹狼藉,自身白骨,從頭顱至足,節節相抵拄,見此白骨現象,自己定心安隱,驚悟人生無常,厭患五欲,不著人、我執見。這是八背舍(八種棄捨三界煩惱系縛的禪定)善根發相的顯現。或者在定中見到身體內外一切,飛禽走獸,衣服飲食,房屋山林,全都不幹凈。這是大不凈善根發相的顯現。 (3)慈心善根發相:修行人因為修習止觀的緣故,在到達欲界、未到地定中,忽然發心慈悲憶念眾生,或者使有關係的親人得到快樂的相貌,隨即發生深禪定。內心悅樂清凈,無法比喻。對於普通人及對己有怨有仇的人乃至十方五道眾生也生起慈念心。從禪定出來,他的心態悅樂可親,隨所見到,臉色慈和,未說先笑,這是慈心善根發相的顯現。悲喜舍心發相,也以此類推。 (4)因緣觀善根發相:修行人因修習止觀的緣故,如果得欲界未到地定,在身心靜定中,忽然覺悟,心中生起推究尋覓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緣中種種關係,不見人我執見,即脫離了斷見與常見(斷見者認為人死後身心斷滅,不再延續投生。常見者認為身心常住不變之見。),破除了各種固執的錯誤見解。獲得禪定安隱,分析理解的智慧獲得開發,心中由於修行得道生起法喜。不念人世間的事情,乃至色受想行識五陰、六根六塵的十二處、六根六塵六識的十八界中的狀態,也不去分別,一切不念。這就是因緣觀善根發相的顯現。 (5)念佛善根發相:修行人因為修止觀的緣故,如果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議,憶念佛的十力、無畏與不共三昧解脫等法不可思議。憶念佛的神通變化、無礙說法、廣利眾生不可思議。如是等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作這樣的思念時,就發出了對佛菩薩的愛敬心,三昧禪定獲得開發,身心快樂清凈安隱,沒有了醜惡的心態相貌。從禪定起,身體輕鬆利索。自覺功德巍巍光彩照人,人所愛敬,是為念佛三昧善根發相的顯現。另外,修行人因為修止觀的緣故,如果得身心清凈或發現世間無常、苦、空、無我、不凈,世間可厭,所食不凈的現象。發現一期生命的死亡是下一期生命的重新開始的現象。發起了念佛、法、僧三寶,念戒、念舍、念天、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覺悟佛道七覺支、八正道,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六度,諸波羅密,神通變化等等一切法門的開發的顯現。在中間應當廣為分析清楚。所以經文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7、修行人境界進入初禪後,除八觸、十功德還有什麼其他的感覺沒有?還有!還有的叫做相似八觸:掉、猗(yī隨風飄動)、冷、熱、浮、沉、堅、軟。八種相似於八觸的感覺。一共有十六觸。這是表示四大發動之相。 相似八觸之相: (1)掉:左右或前後搖擺。 (2)猗:似有羽毛之類的東西在氣脈上輕輕撥動。 (3)冷:冷水澆身的感覺。 (4)熱:旺火之熱。 (5)浮:有由下向上浮起感。 (6)沉:有下沉之感。 (7)堅:堅硬的感覺。 (8)軟:柔軟如棉。 十六觸發動時的四種感覺: (1)地大發動時的感覺:重、沉、堅、澀(粗)。 (2)水大發動時的感覺:涼、冷、軟、滑。 (3)火大發動時的感覺:暖、熱、猗、癢。 (4)風大發動時的感覺:動(痛)、掉、輕、浮。以上就是內息發動之相。也就是欲界向色界轉化的過程。 其中每一觸,均伴隨發生十功德: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相應。 八觸與相似八觸共為十六觸,是修行過程中正確的現象,但有時候修行人會發生許多不正常的邪觸之相,應如何鑒別,下節課再講。作業思考題:1、什麼叫未到地定?叫未到地定的原因是什麼?2、在未到地定中,有哪二種邪偽之相?如何識別?3、未到地定的正確之相如何?4、在未到地定進入初禪過程中,修行人有哪八觸之相?5、分別說明八觸之相的情況。6、八觸、十功德之相在四禪八定中,是在哪一階段出現的?為什麼?7、在未到地定中,有哪五種善根發相?分別說明其發相。8、在進入初禪時,有四大地水火風的轉換,其感覺如何?9、試述初禪時的十功德的情形是什麼?
第五章 進入初禪過程中的正確修持法 複習一、前行法:1、修習止觀的必要條件:(1)具五緣: 持戒清凈,衣食具足,得閑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2)呵五欲:呵色聲香香觸五欲。(3)棄五蓋:應棄貪慾,嗔恚,睡眠,掉悔,疑五蓋。(4)五調:調正飲食,睡眠,身體的坐姿,呼吸的出入息和心態。(5)方便行:希望自己進入聖境,精進修持,念佛法僧三寶加持和正修禪定的尊貴,善巧智慧修禪定,一心分明決定修習止觀。2、修禪定的前行法:欲界定、粗住、細住、未到地定。在進入初禪前相繼出現八觸和十功德。3、修習止觀法門的身理基礎:(1)雙盤蓮華坐,可獲得五種利益: A、易得輕安境界,感覺身體很輕,很舒服,修行人所做的每一件事均可以歡愉和輕易的完成。 B、長坐也不緊張也不酸麻。 C、內心寧靜。 D、人們對行者產生信心。 E、易得佛菩薩的加持力。(2)在雙盤前,先學單盤。(3)經常練習彎腰、後仰和轉身、踢腿運動。增強身體的柔軟性。(4)在修習止觀前,除炎熱的夏天外,最好要用毯子覆蓋雙腿和膝蓋,保持腿部暖和,防止雙腿受涼生風濕病。二、修持息道法是修習四禪八定的正行:1、息道法:注重呼吸,思想集中在呼吸上,觀想吸進的是帶有白光的佛菩薩加持過的真氣,進入體內散布到全身八萬四千毛孔之中,呼出的是體內無明的污染之黑氣。呼氣後,有可長或短的間隙,身心清凈,眼不見外色,耳不聞外聲,呼吸細長綿軟,無聲無息,唯見真氣遍布全身。只要清心,氣自然真,真氣才是息,清心便是道。(1)數息法:只數呼,意守呼,呼後暫停(以數至36、72、108表示時間)。也可只數吸。(2)隨息法:意念隨氣進出觀想。(3)止息法:呼後暫停。(4)觀息法:內觀真氣遍布全身毛孔。又觀無明的廢氣呼出體外。2、達到初禪過程中的四個階段的區別:(1)欲界定:覺受清靜和輕安。定力可較長,但仍有色身和心念存在。(2)粗住:有短時間的安靜,不散亂,但心念較粗,有時會失去專心一致的專註力,導致心念不定。(3)細住:身心清靜,思想漸趨集中。(4)未到地定:色身如虛空,內不見身,外不見物。但還有一些自然的障礙(無明煩惱還很多)。雖覺知無身、無心境界,但這不是證得空性。只算是虛空而已。對空觀還未明白之故。3、進入初禪時的境界:(1)有地水火風轉換的四種感覺: A、有地大轉換的覺知:重、沉、堅、澀(粗)。 B、有水大轉換的覺知:涼、冷、軟、滑。 C、有火大轉換的覺知:暖、熱、猗、癢。 D、有風大轉換的覺知:動、掉(搖擺)、輕、浮。以上就是在初禪過程中十六觸之相。(2)伴隨有十功德之相的產生: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自在(解脫)、境界相應(內觀見身內有三十六物)。(3)身心清靜的四個階段: A、身心的寧靜和輕安:感覺身體輕鬆、舒暢。 B、心念上的輕安:心念輕易地與善法聯繫在一起,且不易被惡法征服,顯得容易生起正見和捨棄邪惡之見。 C、覺知頭頂內有一股氣流,感到輕快和舒適。開始有沉重感壓迫感,好象頭要暴裂,過後就感到輕鬆和舒暢。 D、有一股輕靈的風氣在全身流動,這是已達完全禪定(止)的特徵。 當達到D種境界時,即修觀,此時五種神通馬上要出現了。三、修行禪定過程中發生的偏差和對治法:1、可能發生六種偏差:(這主要是主觀因素形成的)(1)懈怠,(2)健忘,(3)昏沉(獃滯),(4)心境高昂的興奮狀態,(5)沒有適時反應的怠慢,(6)過度的熱誠。2、對治六種偏差的法門:(1)對治懈怠: A、要有信心(趨入聖道的信心)。 B、護持趨向覺悟的願望,領悟禪修的重要性。 C、精進:定時、定量完成禪修。 D、要舒適的持續修持,不用以苦行修習禪定。(2)對治健忘:常憶念教法,不使忘失。(3)對治昏沉:正確的覺知。要了知如果不好好修持,即會輪落生死海中,後果嚴重。(4)對治高昂時的興奮:有了一點進步,不要驕傲,要謙虛謹慎。(5)對治怠慢:應視為是佛菩薩的加持所致。(6)對治狂熱:捨棄好勝心,可獲得寧靜。3、分析在禪修過程中的幾種極端情況:如昏睡、昏沉、散亂。(1)造成昏睡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A、食物:吃得太多,造成體內血液大量流入胃中,腦血供應不足,引起昏睡。宜七八分飽即可。還要飯食後經行、散步。 B、氣候:因氣壓太低,悶熱、下雨。尤其是下雨時易使人昏睡。應把門窗關閉,開一小綠燈或藍燈,喝溫涼的綠茶,醒腦提神。 C、季節:春秋天,易感疲乏欲睡,宜喝溫茶。 D、光線:昏暗或太弱,宜開八瓦左右的小綠燈照明。 E、眼睛:閉得太緊,宜視鼻端,眯成一細縫。或輕輕閉上。 F、呼吸:只用左鼻孔呼吸,應用二鼻呼吸。(右鼻有阻須治療) G、室內顏色:如室內黑色或其他暗灰深色則不宜。宜用(淡)棕色,淡綠色。 H、衣著:太多太緊,應穿得寬鬆,不熱不冷即可。 I、個人心態:過分沉穩,放鬆精神,鬆開上下關節。(2)造成昏沉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A、身體虛弱:宜增強體育鍛煉。 B、過分勞累:應適當休息,放鬆身心,喝溫綠茶。 C、貪心重:應修布施,吃些虧處不計較。 D、肥胖:應多喝茶減肥。加強鍛煉。 E、室內空氣混濁:因二氧化碳過多,易使人昏沉欲睡。應立即開窗通風、換氣。(3)造成心思散亂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A、食物:吃得太少,肚子餓。應七八分飽即可。吃的辣或其他刺激性的食物引起思想分散。宜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 B、氣候:太冷,太熱。或烈日照射。宜保持溫度在於20度左右。如烈日照射,可用棕色布遮光即可。 C、季節:夏冬季天氣過熱過寒。夏天宜降溫,多喝涼綠茶,冬天保溫,宜多喝熱茶和熱牛奶之類的飲料。 D、光線:太強。宜用棕色布遮擋。 E、顏色:不宜用橙、黃色,淡紅色。宜用棕、綠色布。 F、眼睛:張開太大,應眯成一線視鼻端。 G、呼吸:只用右鼻孔呼吸。應用雙鼻孔呼吸。用滴鼻凈治療。 H、心態:太興奮。應散步,眼望遠方,觀看地上花草樹木。 I、嗔心重:學會肚量大,心平則氣和。 J、身體狀況:運動後應適當休息後,應擦洗身體。如用腦時間長,應散步、休息、放鬆。然後坐禪。 K、太瘦:增加營養,多吃豆製品和油脂類食物。不宜多喝茶。應少喝茶。4、在禪修中,一般解決昏沉和散亂的辦法是:(1)消除昏沉的辦法:專註鼻端或臍輪(肚臍眼)或下丹田。脊柱垂直不歪。(2)消除散亂的辦法:主觀:應修無常觀、不凈觀。修無我,去我執。客觀:地方要安靜,坐位要適中,坐墊要用棉麻類。光線要不弱不強。白天遮棕色窗帘。晚上開小綠燈,使室內不會過暗。空氣要流通。靜坐要閉門窗與不受外界的聲光影響。5、當前修禪環境、地點的選取:(1)易得食物(離市場三四里遠或交通方便)。(2)修行地點遠離各種污染源,如學校、醫院、工廠、機關、住宅區、娛樂場所等地。(3)環境優雅安靜,為吉祥地: A、後有高山為依靠, B、傍有溪水過修行地, C、左右有山脈如扶手, D、周圍無怪石、怪樹之類及突出指向修行處。如有類似情況,可築高牆壁遮擋。(因凡有尖端的物件,都有或多或少放電現象,對修行人有十分的妨礙,會產生各種不利現象及身心疼痛現象!) E、修行人居處,出口宜向南,向東或向東南。屋前有平地。大路不能直對居處,應被河流環抱為宜。離開大橋,不使路橋軸線對準居處。 F、應在選定修行地前,先祈請護法:祈請四天王、韋陀菩薩及天龍八部、當方土地鬼神等。如是保證修行時,不受外界干擾。 作業思考題:1、修行時,身心清靜的四個階段的境界如何?2、禪修時的六種偏差是什麼?如何對治?3、禪修時的幾種極端不利的情況是什麼?如何解決?4、在禪修時,一般解決昏沉和散亂的辦法是什麼?5、怎樣正確選擇修禪的地點?最後還要做什麼,才能保證修行人不受外界的不利影響? 第六章 四禪八定的修行法 第一節初禪的修持法 在修習欲界定、未到地定後,就要走入色界定即四禪的修持了。在講修習四禪前,首先複習一下前面已學過的內容。一、修禪不出偏差的保證是什麼? 為了保證修行人順利進行禪修,不發生偏差和魔障,修行人必須作到以下五點: 一、恭敬祈請佛菩薩的加持,請天神地祇護法。 二、誠心懺悔一切罪業,使身口意三業清凈。 三、行善積德,自利利人,培養慈悲心。 四、去除我執,善於否定自己,入「無我」境界。 五、覺一切法空,畢竟如幻如化,入於般若空性。 做到以上五點,能破除一切偏差和魔障。凡發生偏差和魔障均在初禪以前,即相當於欲界定和未到地定之階位。無非是定力不夠,不堅固信心引起的,一旦定力和信心堅固,情況就好多了。 按佛教傳統的說法,不管修那種禪定或那種觀法,入門的結果都是一樣,都是欲界定、未到地定而深入到更高的境界。 初禪是其他上乘境界的基礎。所以非常重要。都是由數息觀而進入修學。二、內觀法:1、內觀隨氣息出入: 方法:調息綿長,一心內觀跟隨氣息。 (1)了知跟隨氣息始終: 氣息入時:觀氣從鼻端進入臍部(或丹田), 氣息出時:觀氣從臍部(丹田)出鼻端。 (2)了知氣息粗細: 觀粗相:A、有風聲,喘聲,B、入息為粗,氣流快急。 觀細相:A、平心則氣和,不急不徐,氣息綿長, B、出息為細,廢氣從體細胞內外排出,轉換慢而緩,故細。 (3)了知氣息在胸腔內使體重變化: 觀體輕相:氣息入內(增加浮力故輕), 觀體重相:氣息呼出(減少浮力故重)。 (4)了知氣息流暢與阻滯: 觀氣息流暢:氣息進時流暢、滑爽, 觀氣息阻滯:氣息出時阻滯、混濁。 (5)了知氣息冷暖:吸入氣息冷呼出氣息暖(感到皮膚溫暖)。 (6)了知氣息近短與長遠: 觀氣息近短:觀入息,吸時近處先入, 觀氣息長遠:觀出息,氣長而遠。(由念力觀察能知氣息近遠。) (7)跟隨氣息出入:了知一切眾苦煩惱,生死往來,輪轉不息,心生敬畏,能生出離心。 以上的氣息從數息法純熟後,進入隨息法的修行過程。 由觀知氣息的狀態,觀跟隨氣息始終、粗細、輕重、粗細、冷暖、近遠等可使身心寧靜,心息相依,更為緊密,氣息越來越綿長細軟,極易進入禪定。2、初禪前後的境界: (1)未到地定時境界:覺身相虛寂如虛空,因眼不開故,不覺不見,但有氣息。 (2)初禪時境界:雖泯然入定,但能覺知氣息遍貫全身毛孔,心息相依,通暢、綿長細微。 (3)達初禪的必要條件:覺知氣息遍布全身、通暢、微細,能覺知白霧狀的氣流出入之相。 3、進入初禪後的覺知: (1)豁然見知體內毛孔空隙變大,氣息遍布全身。氣息在毛孔之內出入流暢,不積聚也不分散。 (2)澈(chè)見體內三十六物:五臟六腑,皮骨筋肉。(1、外十二:發、毛、爪、齒、眵、淚、涎、唾、屎、溺、垢、汗。2、身軀十二: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脂肪、膏、腦、膜。3、內含十二: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藏、熟藏、白痰、赤痰。)歷歷分明。 (3)澈見枯骨之架361根大小骨頭。骨肉之內存在各種寄生蟲,正在有聲有色地吞吃體內營養。行人發覺寄生蟲的言語交流的吱吱咕咕的聲音,發解眾生語言三昧。 (4)覺知全身從上到下有五重蓮花叢組成,頭頂有蓮花叢,喉部有蓮花叢,心部有蓮花叢,臍部有蓮花叢,底部(會陰穴)有蓮花叢。 (5)覺知有八觸十功德,並降伏五蓋。4、進入初禪後降伏五蓋的原因: (1)降伏貪慾蓋:因欲界之樂粗淺而初禪之樂細妙故離五欲。 (2)降伏嗔恚蓋:欲界苦緣逼迫而生嗔,初禪無逼迫之相離嗔。 (3)降伏睡眠蓋:得初禪,身心明凈,定念所持,心念不亂不昏,八觸十功德自得其樂,故無睡眠心。 (4)降伏掉悔蓋:禪定持心,任運不動,則離掉悔。 (5)降伏疑蓋:未得定時,有定與未定之別,知與不知之別,今親證得定,疑心即除。5、初禪中的五支功德:覺支、觀支,喜支、樂支、一心支。 (1)覺支——初心覺悟, (2)觀支——細心分別, (3)喜支——其心慶悅, (4)樂支——其心恬澹(音dàn,心態平靜,安樂), (5)一心支——定心寂然不散。 初禪的五支功德具體狀態分析如下: (1)覺支:由於行者初入禪門,修禪中,發生許多從未有過的奇特現象,就會發生粗細不同的感覺。 認識上:粗略的大輪廓性的認知。 境界上:大略輪廓性粗相。 (2)觀支: 認識上:細緻精微的認知, 境界上:細微精密的觀察一切的所緣境界。細心分別八觸十功德。 二禪以上覺觀二支均舍。 (3)喜支:是指心理上的一種愉快心情,共有五種:A、笑喜:全身細胞都開放,汗毛亦皆豎起。B、念念喜:如夏夜大雨,心滿清涼,念佛念歡喜。C、流喜:如油從上而下流灌其身,而生歡喜。D、越喜:如窮人見寶,心生歡喜,平靜後喜即消失。E、滿喜:如雷電閃光,大雨中喜氣滿灌全身。 由於在初禪中生起八觸十功德,有微妙覺觀而生喜慶。有踴躍愉快的心情。平靜後,喜慶心情消失。 (4)樂支:身心快樂、安閑、恬靜。品味,享受安床之樂。 (5)一心支:定於一境,一心不亂,所定之禪境,處於寂靜。人的心性與境界相融為一體。不分彼此。所以又叫心一境性。此時一般就有十種功德產生: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相應。 總結,以上所生初禪的境界名為離生喜樂地。離開欲界之惡生,進入喜與樂的二種覺受的境界。此初禪天的境界,即是大梵天、梵眾天、梵輔天共三天。 作業思考題:1、使修禪正常進行而不發生偏差和魔障,一般要作到哪幾點?2、內觀氣息出入,跟隨氣息,分哪幾種?每一種的觀法跟隨如何?3、初禪的氣息狀況如何?4、進入初禪後,有哪些覺知?5、初禪中的五支功德如何? 第二節 二禪至四禪的修持法簡介 修持四禪的功夫,臨終是要到色界天修行享天福。雖然這對佛教徒來說是不究竟的,但認知一下也是必要的。 色界天中的「色」字,是表示有質礙和示現二個意思。是指有形質障礙和能轉變損壞的含意。這是遠離欲界、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只有眾生的化生形成的色身,一切殊好精妙。也有殊妙的生活環境。以其有色質,故名為「色界」。此界以禪定的層次分別為四個等級,即是四禪天。即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前三禪天各有三重天,四天則有九重天,共有十八重天。(初禪天包括:梵王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天包括: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凈天。三禪天包括: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四禪天包括: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這說明,在每一禪定中,還有層次上的區別。所以後報也就不同。 初禪修持法,在前文已表,以下則簡述二、三、四祥的修法。 一、二禪的修行境界 達初禪功夫後,繼續修持,即可進入二禪。二禪的境界主要是內凈、喜、樂、定四種功德。內凈的功德是指內心已離初禪後,覺觀過程中的內心世界更為明凈。喜的功德是指不同於初禪的八觸生喜,而是從內心的內凈自然生喜樂比初禪的喜樂更為深刻。是二禪的主要特徵。所以二禪又稱「喜俱禪」。樂的功德是指在於喜中受恬淡怡悅之樂,好像從暗室中出來,見到日月光明時的感覺一樣,有豁然開朗,身心自然有輕鬆無比的感受。進入二禪以上,心離覺觀思察,所以也稱「無覺無觀三昧」。 二、三禪的修行境界 從二禪功夫再升進,就進入三禪境界。則有舍、念、慧、樂、定的五種功德出現。舍的功德是指舍離二禪中的心受喜的紛擾;念的功德是指自然能以正念覺照,守護所得之定;慧的功德是指能以適宜的方法調製身心,使離貪戀於禪定之樂的過失;樂的功德是指「綿綿之樂,從內心而發,心樂美妙,不可為喻」(《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五)。據稱是世間樂中之最。這種樂是三禪的主要特徵。所以也稱「樂俱禪」。 三、四禪的修行境界 當三禪功夫再升進,則經入四禪的境界。則有舍、念清凈、不苦不樂、定的四種功德。舍的功德是指舍離三禪時的深心之樂的紛擾,舍功德是四禪的主要特徵。所以四禪又稱「舍俱禪」。念清凈是指心離諸念而明照,現無垢。不苦不樂是指超越苦與樂兩種不寂靜的境界。定的功德比前三禪的定心更為寂靜。修行人即使對境遇緣,待人接物,總是定心不亂。因心極安靜故,所以呼吸出入亦隨之而斷。所以修行佛教中之人常說,修四禪者,心如明鏡止水。在此寂定過程中,如繼續升進是最容易不過的。在寂定心中,修學五神通的世間法和佛教的出世間法,就容易得多,皆容易成就。所以稱四禪為「世間真實禪定」、「不動定」。把四禪作為修持佛教出世間法的入門基礎,所以名之為「根本四禪」。 從以上概括而言,四禪有這樣的不同:初禪念住,二禪息住,三禪脈信。四禪停住(像死人一樣)。 四、無色界四定簡介 無色界的修行人,居於色界之上,無有身體、國土環境,只有受、想、行識四種心識存在而沒有物質世界的形態存在。此世界中無一物質形態,全然脫離物質束縛,純是精神獨立的無形之體。沒有境界處所。只有心識處於深妙的禪定中。故稱無色界。此界以禪定的層次不同分為四處:即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四處亦稱四無色天、四空處。常修四空處定的修行人臨終則居四空處天中。 以下簡要介紹四空定的修持特點。 1、空無邊處定:在空處定心中,一心觀想廣大虛空,把第四禪擴大至宇宙虛空,便能進入空無邊處定。要加意念「虛空、虛空」的觀想。入此定時,心念明凈,遠離苦樂等覺受。唯見虛空無邊,不見有自身及周圍物質世界,由此脫離了「色界」身體與物質的束縛,精神上有騰空、輕靈飛起的感覺。 2、識無邊處定:在空處定心中,滅除虛空無邊的觀念,內觀自心,。便能入識無邊處定。並加意念「識、識」。入此定時,不見一切,只照見現在心識念念不住,過去心識已滅,未來心識將起,心識在時間上無限,在空間上廣大無邊無際。內心明利、清靜。 3、無所有處定:又稱為「不用處定」。在識無邊處定中,繼續觀想心識亦無所有。並加「空、空」「無、無」「遠離、遠離」的意念 處於空寂狀態。則不見一切,一心明凈,空無所依,悄然寂靜,諸想不生不起,身中諸脈與心臟跳動即皆停息。但溫火大還在。 4、非想非非想處定:在無所有處定中,進而觀想「無所有」的概念亦空,因為「想是病、想是癤、想是箭,而非非想處是寂靜是妙勝」使修行人,則能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中。在此定中,已離「無所有」的觀想,故名「非想」。但還有「非有非無」、「離有離無」的細微觀念存在,並未離絕一切觀念,故名「非非想」。在此定中,無形無相,一切不著。可長時期入於定中,神識出竅,到佛菩薩處聽經修持。如在佛菩薩的加持下,即可進入更高層次的修持。 複習思考題1、分別簡要說明二禪、三禪、四禪的修行境界是什麼?2、分別簡要說明無色界四定的修行境界是什麼? 第七章 五禪定對治五煩惱修持法 五種煩惱是:貪慾煩惱、嗔恚煩惱、痴心煩惱、慢心我執煩惱、疑心煩惱。即貪嗔痴慢疑五種煩惱。 五種禪定是: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觀或念佛觀、數息觀。。一、不凈觀對治貪慾煩惱的修持法: 貪慾心是三毒之一。貪是希望越多越好,欲是希望達到某種目的五種想法。求得感官上快樂。任其發展是墮落的根本。所以一定要對治。用不凈觀對治非常有效。 不凈觀就是妨想觀。講述人在死後發後的各種現象:1、腫脹想,2、青淤想,3、蟲啖想,4、血塗想,5、膿爛想,6、壞爛想,7、敗壞想,8、枯骨想,9、燒成骨灰想。 1、腫脹想:即對死者的觀想。當思惟危重病人到死亡時,就對人們外表的華麗和動聽語言,就不執著甚至捨棄。 2、青淤想:具變色的屍體,變成青藍色,青一塊紫一塊。這時就不執著於健壯美麗的膚色。 3、蟲啖想:觀想腫脹而青淤的死屍正在被蛆蟲啖食,伴隨著還出現死屍膿爛敗壞,發出惡臭。此時就打消對美色的貪戀和誘惑。 4、血塗想:觀想屍體,由於意外事故造成滿身鮮血污穢,或者久病者膿爛流血膿。這會修行者,捨棄對美色的歡喜戀想。 5、枯骨想與燒成骨灰想:捨棄對美好色身的執著。 6、總觀九想:對於修行者,可捨棄對人身的依戀及因身體引發的幻想和貪心。 修習九想觀的目的:是要消除貪慾煩惱和被貪慾污染的兩種毒害 總結:有情眾生都要死亡,可見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無常就是真理。一切有為法都顯現無常的境象。「如夢幻泡影」。二、修慈悲觀對治嗔恚煩惱: 嗔恚煩惱對修行人的禍害是什麼?容易損害甚至燒毀修行人的功德。所以應認真對治。善用慈悲觀對治。 1、慈悲觀的本質:對三種有情起平等慈悲心:一種是親戚朋友,一種是敵人,一種非親友非敵人。應一視同仁,不起分別,平等布施給於利樂。 2、慈悲的內含思想:應認識「苦」是娑婆世界的共同法則。誰也不能脫離苦。一切有情,或男或女曾在過去世中,作過我們的父母。因此現在看到眾生受苦,我們有責任讓大家離苦得樂。千萬不能傷害他們。應該布施歡喜。 如果今天有人傷害了眾生之一,那麼總有一天此人也會被傷害。傷害與被傷害是相對位置的變遷。同樣,布施與被布施也在受三世因果的制約與當世因果的制約。 總之,領悟這些道理,嗔恚心逐漸消失,慈悲心增長,就會樂於助人,樂於布施歡喜心了。修行人的功德也就增長。三、用因緣觀對治痴心妄想: 痴就是無明煩惱之一。痴心妄想往往把人引向墮落。是輪轉生死的根本。所以一定要對治。善用因緣觀對治效果很好。 1、因緣法的本質:以十二因緣為主的生死循環輪迴的現象都是無常。十二因緣就是指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2、因緣法的共性:是眾生的枷鎖。人在這種因緣鏈的枷鎖中輪迴。是眾生痙的根源。 3、因緣法顯示三世因果的規律:了解因緣法連鎖效應的目的就是要切斷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就是要脫離生死輪迴。眾生愚痴的原因是無明煩惱在起作用。 4、因緣觀的修持法: 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從無明到老死共有十二支。這十二支,輾轉為因,互相資助,循環不斷。叫做十二因緣。 從無明緣行,一直到生緣老死,是十二因緣順生門。若反覆研究,為什麼會有未來世 的生和老死?是因為有現在世的愛、取、有的緣故。為什麼會有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是因為過去世的無明和行的緣故。若是沒有無明,也就沒有行,沒有行,也就沒有識,一直推到沒有生,也就沒有老死。所以佛經中說:「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沒有不善的因,當然就沒有不善的果。這樣逆推下去,善因結善果,這就是十二因緣還滅門。此觀修成,成緣覺之果。四、用界分別觀對治我執和我慢(傲慢與狂妄自大): 我執、我慢的危害性:以自己的微小的禪定境界誤認為證到什麼很高境界,甚至虛妄地認為自己開悟已證實相等等無知妄說,去到處騙人。結果此人硬是把他自己送到無間地獄受苦。所以必須對治。對治的善巧方便法就是界分別觀法。 1、什麼叫界分別?界分別就是指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的三界之別。是三界內的存在的生死(簡稱三有)的依報。 2、組成眾生的成份:有地水火風四大和虛空和思想意識。共有六大。此六大就是地水火風空識。 組成眾生的六大,一直處於變化之中。同樣,人類由六大組成,也同樣處於無常變化之中。而沒有不變的自性。 「我者是假我」,並非是真我。是六大的因緣和合而成的暫時現象。諸法的本有性質是什麼?是無常。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諸法的「自性」就是無我。了知無我則進入佛法的大門。從而去了我執我慢,而真如佛性也就顯現了。五、修數息觀對治散亂心及疑心病: 散亂心及疑心病的危害性:修行人修習止觀法門的禪定,心常散亂,境界不易獲得,就對止觀法門產生懷疑。就產生退墮的心理。這是很危險的。因此必須對治。用數息法對治非常有效。1、數息觀法的本質:觀出入息的長短或粗細,深入禪定,最終要證入聖境。 2、數息觀的內涵:一切眾生依氣息而生存,而氣息正反映眾生的生死的無常。氣息的長短與粗細,是是生滅無常性的具體表現。如氣息一停,不再轉換,則一期生命即隨之結束。觀察呼吸及其轉換,就能抑制心思散亂。對於生命現象的無常性的認識,有非常深刻的很重要意義。為誓願脫離三界,證入聖道,會產生極大的信心。從而打消疑慮,心念集中,自會漸入聖境。 3、數息法的真諦:由生命無常,可知氣息的無常。氣息的出入及暫定,都是空性的反映。由數息入於聖道,證入空性,是進入菩薩境界的必由之路。 總結:通過以上的對治五煩惱的修習,漸次滅除無明煩惱,五煩惱(貪嗔痴慢疑五煩惱)漸次消除,對證入苦、空、無常、無我,趨入聖境,創造極為有利的條件。(念佛法門也是為了生脫死的殊勝法門,目的是求得佛菩薩的加持,深入禪定,並非是求生西方凈土。屬一種修持止觀法門的方便法。念佛求生西凈土是了義法。須請大家分辨清楚。) 作業思考題:1、對治五煩惱有哪五種禪觀法?2、九想觀有哪九想?如何觀想?3、如何修慈悲觀?對治什麼煩惱?4、如何修因緣觀?對治什麼煩惱?5、對治我執、我慢修何種禪觀?如何觀想?6、為什麼數息觀能對治散亂心和疑惑心? 第八章 正修止觀法 修習止觀法門,從總體上講有二種: 第一在靜坐中修止觀 第二歷緣對境修止觀。(經歷外界各種景象和環境修止觀) 第一節 靜坐中修止觀法 在靜坐中修止觀法大體上分五種內容的修法: 1、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 2、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 3、隨便宜修止觀(隨自意修止觀), 4、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 5、為均齊定慧修止觀。以下分別詳細的介紹修習法。一、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 修止分三種:系緣守境止,制心止,體真止。 1、系緣守境止: 系緣:系(xì)——聯繫、系住。系緣是表示思想集中。 系緣守境止:是要求思想集中在某處,一般要求在丹田或鼻端。思想集中在鼻端,並視力注意觀察鼻端,使鼻息成為白色霧狀。 經文中提到「觀鼻端白」出在《楞嚴經》卷五中,經文曰:「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提,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俱希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凈,猶如琉璃,煙相漸消,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經文譯成白話文如下: 孫陀羅難陀(譯成漢語名為:艷喜)起立自述說,「我從前出家,跟著佛學道。雖然受過形式上的戒律,但是始終不能達到正定的三昧境界。心裡經常散亂浮動,沒有獲得煩惱漏盡的無漏果地。因此佛就教我與俱絺(讀音為痴chī)羅(譯成中文名叫:大膝(qī)氏)二人,先制心一處,專門長守一點。我制念在鼻端上,開始仔細觀想注視,用這種修法,經過了三七二十一天,就看見了鼻子里呼吸的氣息,呈一出一入猶如煙霧一般(註:由輕安漸至空無感覺)。因此感覺身心內在發出光明的境界。再擴而廣之,光明漸漸地圓滿,遍滿所有空間。整個世界都普遍成為明凈清虛世界,好象一個完整的玻璃體。再進一步,煙霧現象逐漸消散,鼻子的出入息,完全變成純白的光明。此時心開意解,一切煩惱習氣諸漏已盡。所有出入息,化作白色光球,可以照到十方世界。就得到阿羅漢的果位。世尊預計我將來會證得自性的正覺。佛現在問我修什麼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我認為從消融氣息,達到氣住脈停的地步,使氣息長久止伏停住以後,發出心性的光明,最後使光明清凈圓滿,滅盡一切煩惱的習漏,這是第一妙法。」 從上段經文及譯文,可以了解「觀鼻端白」,這句話的重要意義,(註:當時智者大師制定《小止觀》時,《楞嚴經》還未傳到漢地)。「觀鼻端白」是佛家子弟修習禪定及種種止觀的極要法則。「觀鼻端白」:就是視線止在鼻子尖端,觀氣息成白色的過程。 說觀,就是內視,也就是反觀(反覆觀想)。說視,就是內視。總之,觀、視為心法,鼻端為色法。白為息法。「觀鼻端白」,統色、息、心於一句中。所以成了修行的「要訣」。 佛法的根本,在於般若智慧,其內涵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謂空不空。「觀鼻端白」實際就是觀空的要法。 現在「觀鼻端白」,就是修習息道法的具體過程。什麼是息道?是佛門弟子在修習禪定時,在一呼一吸的轉折上做功夫。呼轉為吸,吸轉為呼,中間要停一下,叫做息道。真氣就是息,清心即是道。 呼吸是由呼吸神經中樞(shū)指揮,思想(心)是由思惟神經中樞統領的。如果兩者神經中樞不協調,就會喘息不止。雜念叢生,心息不相依,心思雜亂,容易生病。 現在「觀鼻端白」,使心依從於息,息依從於心,心息相依,把兩個神經中樞,協調成一個統一的指揮下「觀鼻端白」,使大腦皮層處於最佳休息狀態。使體內的各種內分泌、激素、腺素都自動調整到最佳狀態。因此身體狀態日趨強健。直至通達空性般若境界。 2、制心止:就是所謂隨心所起,就要制伏動亂的心態。不使其心意馳散。對於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心念為主人,所以必須使心念止於平靜,不取不著。一般以口念佛菩薩聖號,耳聽聖號,歷歷分明。念佛菩薩聖號,還可以獲得佛菩薩的加持力。心意很容易集中,自然很快入靜。或者用心意查找一下,散亂之心如何而起,一查下來,心即平靜。 3、體真止:「體真」是什麼意思?「體真」就是體會事物內在的真相的究竟。所謂心思所念的一切諸法全都知道,從因緣生而沒有自性。所以心就對任何現象不取不著。妄念心就自會熄滅。這就是體真止。 所以經文上說: 一切諸法中 因緣空為主 息心達本源 故號為沙門 (譯白:一切的現象、規律和法則,都是因緣所生,所以畢竟歸於空寂而沒有主宰。只要息心靜氣修習禪定,就能達到直見事物的本來面目的源頭。所以修習禪定的人號稱為勤修眾善、止息諸惡的沙門。) 第二修觀 修觀分二種: 一是對治觀(在前面已經學過)。就是不凈觀,慈心觀,因緣觀,界分別觀(或者念佛觀)最後是數息觀。 二是正觀:(一)、什麼叫正觀?凡與佛經相舍之觀,稱為正觀。脫離凡俗與佛法相合之觀。就是正觀。或者叫正見。(二)、正觀的觀法: 觀諸法無相,並是因緣所生,因緣無性,即是實相。所觀之境,一切皆空。能觀之心,不會生起。 在經文中說: 諸法不牢固 常在於念中 已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譯白:一切法則與現象都是不牢靠的,常常存在於心念之中,(因為心念的變化會引起客觀現象的變化),唯有已經悟解並見到真空本性的人,一切的一切再也沒有需要想念的事情了(真空中存在妙有嘛)。 真空本性就是空有不二。 作業思考題;1、從總體上講,一般有哪二種止觀?(不要與天台教觀中的三種止觀相混)2、靜坐中修止觀有哪五種?3、修止有哪三種修習法?4、什麼叫「觀鼻端白」?談談其主要修習法。5、什麼叫正觀?什麼叫真空本性? 第一節 靜坐中修止觀法 (續)二、對治心沉浮病止觀 1、坐禪中產生的沉浮病是什麼親樣子? 坐禪時,一是心思雜亂,兩眼直瞪,二是經常多睡,三是坐在位子上不得安穩做小動作影響別人。 2、止觀法對治心沉浮病: 觀想法: (1)一般思想雜亂是因為一些事情還未辦完辦好,帶到止觀堂中思考。因此該解決的事,在坐禪前解決好,不要在坐禪時想念思考。以免影響坐禪。 (2)集中思想,觀想佛菩薩的莊嚴相以及所發的光輝正照亮自己。 (3)觀想一朵盛開的蓮花。 止法:定於一境不散亂。 藥物法:多睡的在坐禪前喝綠茶提神。 心思雜亂的:補充VE、VC及螺旋藻丸、天王補心丸。補血糖漿。還要補鋅、鈣、鐵等等微量元素。三、隨便宜修習止觀:以善巧方便為基本法則。 1、修止的位置:把思想集中於眉心、鼻端、丹田、足心、湧泉穴等處,以舒服為準。把注意力能集中在某一位置即可。 2、方便修觀法: A、觀想佛菩薩聖像, B、觀想山河大地, C、觀想蓮花台, D、觀想「阿」字, E、寶地觀(十六觀)。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 在明確定中細心修止觀以前,先了解幾個基本概念: 1、什麼叫粗身與粗心? 粗身:是指地水火風「四大」所和合的血肉之軀。 粗心:指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器官及其神經系統,和眼、耳、鼻、舌、身五識所對的色、聲、香、味、觸的五塵(外境)而產生的感覺。以及第六意識所對的各種法(現象、規律),引起的各種知覺、想像、思維、記憶、夢幻、情緒、識別(概括、分析)等等的心理活動。 粗身、粗心為常人所知所見,所以稱為「粗」。粗身是產生粗心的淺層心理機制(機制的意思:是指有機體的構造、功能及其相互關係)。 2、什麼叫細心與細身? 細心是指意識所含有的本能慾望,自我執著,求生的意志及行為傾向等潛在的精神作用。細心實質上就是第七末那識,即是第六意識的根,即意根。包括潛意識、下意識在內。潛意識是指隱沒在思想深處思惟活動。下意識是指由遺傳或過去世所留下的善、惡信息。此種潛意識與下意識不是常人所能觀察到的,故名為「細」。它是意識迷悟的總開關。是掌握著人體善、惡變化的方向。 與細心聯繫在一起的是叫細身,是由四大所組成的細微的生理機制,俗稱生命場。只有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感知。細心以細身為生理和禪定基礎。細身也受細心制約,二者互相配合。 3、如何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 (1)對治定中細心修止法:定中細心修止的原因是:因為在定中細心,有攝取偏邪之理的情況,對虛假騙人的境界產生貪著。要明確在禪定中,所出現的境象,如果執著,以為是實,就會被魔所乘,就會有下墮的危險。應有的心態是不執取、不執著、不喜、不憂、不怖。一切歸於自然。要不去想是,也不去想不是。則對於迷於事的、叫愛的煩惱,及對迷於理的、叫見的煩惱,二者都不起作用,稱之為對治定中細心修止法。 (2)對治定中細心修觀法:如果修行人因愛、見煩惱的作用,迷於事,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或者迷於理,被事物的虛誑之理所迷惑。就會形成一種力量,這就是業力。修行人如果能認清這種危險性,就能深入禪定,觀想定中細心的狀態。如果觀想定中細心歸於空性,又不執著定見,則愛、見煩惱即可摧滅。這就是對治定中細心修觀法。五、均齊定慧修止觀法: 實質上就是止觀雙運法。均衡修止觀,不偏不倚。 1、為什麼要均齊修止觀? 只修止的結果:由於不以佛教觀慧修觀,至多只能深入四禪八定,暫時制伏煩惱,卻不能消滅煩惱的種子。如果只修止而不修觀,沒有觀慧,是為痴定,不能斷除煩惱,所以不能脫離三界,不了生死。 只修觀的結果:會造成修行人狂妄自大的狂慧。或者定心微少,心態動散,對事物的分析判斷,往往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而發生錯誤見解。這不但害己,有時也害人。這樣必然墮入三惡道中。所以必須止觀雙運。均齊修止觀。切不可偏廢。才能脫離三界,趨入聖道。 2、如何均齊定慧修止觀? 一般從修止入門,繫心一處。漸入禪定,當能隨意恆久入定,從初禪節節升進,依次進入二、三、四禪、四無色定、最後進入滅盡定,中間無一異念間斷。在寂定中修觀,致使妄念消滅,發身輕安,定慧雙得,此為「止觀雙運」。(如修習「觀鼻端白」即能達到止觀雙運。) 並且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能善巧方便地修習「對治粗心粗亂修止觀、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隨便宜修止觀、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的五種方法的話,並能取捨得當。應當知道,這個人是善於修習佛法,必然在一生中不會空過,一定有所成就。 作業思考題1、坐禪時,產生沉浮病的樣子是怎樣的?如何在修止觀中糾正?2、隨便宜修止觀法應如何修?3、為什麼要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4、為什麼均齊定慧修止觀? 第二節 歷緣對境修止觀法 一切時中修止觀法,分兩種: 1、一種是歷緣修止觀法,經歷的緣有六:在行、住、坐、卧、作、語言中修止觀。 2、一種是對境修止觀法,所對境也有六: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中修止觀。 現在分別學習歷緣、對境修止觀法。(一)歷緣修止觀法 一、行者。如果在行走時,可以這樣想:我現在為什麼要行走?是為煩惱所驅使及不善事、無記事而行走,就不應該行走。如果為不是煩惱事,所驅使,為善事、利益事,就好比為佛法事的緣故,就應該行走。 如何在行走中修止?如果在行走時,就知道由於行走的緣故,則會有一切煩惱善惡等現象出現。並了知行走時的心態及行走過程中一切現象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滅。這就是在行走中修止。如何在行走中修觀?應作這樣的觀想,由於心念使身體運動,就有前進至目的地想法和行動,稱之為行。由於這種行走的緣故,就有一切煩惱、善惡等現象出現。這時就要反覆觀察行走時的心態,發現並不見相貌,應當知道行者在行走中一切現象和規律,畢竟空寂。這就稱之為在行走中修觀。二、住者。如果住的時候,應作這樣的觀想,我現在為什麼事要住在這裡?如果為諸煩惱及不善事、無記事住在這裡的話,就不應該住下來。如果為善事、利益事,就應該住下來。 如何在住中修止呢?如果在住時,就知道由於住的緣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現象出現,了知住的心態和住中一切現象,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滅,這就稱為住中修止。 如何住中修觀呢?應作這樣的觀想,由於思念心集中駐紮在身上,所以叫做為住。由於思想集中在身上,所以有一切煩惱善惡等現象發生。這時應當反覆觀察已停住的心態,並不見相貌。應當知道停住的心念及停住中的一切現象,畢竟空寂。這就叫做修觀。三、坐者。如果在坐時,應該作這樣的觀想,我今為什麼想要坐?如果為諸煩惱及不善事、無記事等,就不應該坐。為善事和利益事,就應該坐。 如何坐中修習止呢?如果在坐時,則了知因為坐的緣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現象發生,然而沒有一切法可以得到,這樣觀想後,妄念就不會生起。這就稱之為修止。 如何在坐中修觀呢?應作這樣的觀想,用心觀察自己壘腳安身的情況,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現象產生,所以這個過程就叫做坐。再反覆觀想坐時的心態,不見相貌,應當知道坐的人及坐的過程中一切現象,畢竟空寂。這就叫做修觀。 四、卧者。在卧時應該作這樣的觀想,我今為什麼事要卧?如果為了不善和放逸等事而卧,就不應該卧。如果為調和四大的緣故而卧,就應該像獅子王一樣而卧。 如何在卧中修止呢?如果在睡卧中修習息道,就應當了知因為卧的緣故,則有一切善惡等現象產生,實質沒有一法可得。所以就妄念不起,這就叫做修止。 如何在卧中修觀呢?應該作這樣的觀想,由於勞乏就馬上發生昏暗放縱六情(喜怒哀樂愛惡稱六情),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現象產生。就應該馬上反覆觀想卧時的心態,沒有發現相貌,當知卧者及卧中一切現象畢竟空寂。這種情況就叫做修觀。五、作者。如果作事時,應該作這樣的觀想,我今為什麼事要這樣做?如果為不善和無記等事,就不應該作。如果為善事和利益事,就應該作。 怎樣叫做在作事中修止呢?如果作事時,就應當了知因為作事的緣故,則有一切善惡等現象發生,而現在沒有一法可得,所以妄念就不起。這就叫做修止。 如何才叫做在作事時修觀呢?應該作這樣的觀想,由於思想指揮身手行動作了許多事情,因此就有一切善惡等現象發生,所以叫做作。再反覆觀察作事時的心態,不見有形相和外貌,當知作事的人及動作過程中的一切現象畢竟空寂,這就叫做修觀。 六、語者。如果在講話時,就應該作這樣的觀想,我現在是為什麼事要講話?如果隨許多煩惱為論說不善無記等事而講話,就不應該講話。如果為善事、利益事就應該講。 什麼情況下稱之為在講話中修止?如果在講話時,就知道由於這種講話的緣故,會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情況發生,了知講話的心態及講話中的一切煩惱,善與不善的情況皆不可得。這樣使妄念的心態平靜而歸於息滅。這就叫做修止。 如何在講話中修觀呢?應該作這樣的觀想,由於內心覺觀,在講話時,鼓動氣息沖於咽喉唇舌上齶的緣故,發出聲音、語言。因此講話的緣故,就有一切善惡的聲音現象發出,所以稱為語言。反覆觀想發出語言的心態,並不見相貌。當知講話的人及講話中一切現象畢竟空寂,這就稱之為修觀。如上六種意義修習止觀,可以隨時相應運用,每一項都包含有前五項修止觀的的意思。如上面所說的內容。(二)對境修止觀法 一、眼見色時修止法:隨見到物體外表現象時,好像水中的月亮,沒有肯定和實在的東西存在。若見到順從自己心情的現象時,不起貪愛;若見到違逆自己心情的現象時,不起嗔惱。若見到非違非順的現象時,不起無明及各種誤思亂想,這就是稱之為修止。什麼樣的情況,稱之為眼睛看見外界現象時修觀呢?應作這樣的觀想:隨有所見到的現象,即相空寂。為什麼呢?因為在眼神經(根)與眼所見的現象(塵)中間,既空亦明,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見到,也沒有什麼分別,只是因緣和合產生眼神經對外界信息的識別而已。其次就生起視覺意識,就能分別種種現象。因此就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想法產生。就當反覆觀想所見外界種種現象時的心態,不見相貌,當知所見的現象及一切規律畢竟空寂。這就叫做修觀。 二、耳聞聲時修止法。隨所聽到的聲音,就知道聲音是一種對耳朵臌膜的振動引起的聽覺現象。如果聽見順從自己心情的聲音不起愛心,聽到違逆自己心情的聲音不起嗔心,對於不違逆又不順從自己心情的聲音,不起分別的想法,就叫做修止。 如何在聽聞聲音中修觀呢?應該作這樣的觀想,隨所聽到的聲音,空而無所有。只是從耳神經和聲音現象的聲塵的因緣和合而成聽覺而已,是聽神經對外界聲波現象的識別,然後生起聽覺意識,強迫引起對聲響的分別。因此就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想法的產生。所以稱之為聞聲。反覆觀想聞聲時的心態,並不見到任何相貌。應當知道聽見聲音和聲音有關一切現象和規律,畢竟空寂。這就稱之為修觀。 三、鼻嗅香時修止法。隨所聞香氣,就知道像火焰一樣飄忽不定,不存在實際意義。如果聞到順從心情的香味,不起貪著之心。對於違逆心情的臭味不起嗔心,對聞到既不違逆又不迎合自己心情的香味時,不產生誤思亂想,就稱之為修止。 什麼情況下稱之為在聞香中修觀呢?應該作這樣的觀想,我現在嗅聞香氣,是虛誑不實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是因為嗅神經與香塵的因緣和合的緣故,因而產生鼻子嗅覺對香臭的識別,其次產生嗅覺意識。產生強迫聞取香氣的嗅覺現象。因此就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想法。所以稱之為聞香。然後反覆觀想聞香過程的心態,並不見相貌。應當知道,聞香和一切嗅覺現象和規律,畢竟空寂。這就稱之為修觀。 四、舌受味時修止法。緊隨所感受的味道,就知道好像在夢幻中嘗到味道一樣。如果得到順著自己心意的美味不起貪著,對違反自己心意的惡味不起嗔心,既不違逆又不順從自己口味的,也不起分別心思。這就稱之為修止。 什麼情況稱之為舌嘗味時修觀呢?應該作這樣的觀想,現在所嘗的味道,實際上不可得。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內外苦酸甘辛醎淡六種滋味的性質沒有什麼分別。因為舌的味覺神經和味塵因緣和合而成,就產生出舌頭味覺神經對滋味的識別,其次產生味覺意識,產生強迫嘗取不同滋味的味覺現象。因此就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想法產生。反覆觀想聯繫各種滋味的認識,不見相貌。應當知道享受味道的舌頭內的神經系統及一切味覺現象和規律,畢竟空寂。這就稱之為修觀。 五、身體受觸覺時的修止法。跟隨所受的觸覺,就知道如影子幻化不實。如果受到順從自己心情的快樂的觸覺,不起貪著。如果受到違反自己心情的痛苦的觸覺,不起嗔惱。受到既不違反自己心情又不順從自己心情的觸覺時,不起憶想分別的心態。這就稱之為修止。什麼情況下身體受觸時修觀呢?應該作這樣的觀想,對於輕重、冷暖、澀滑等感覺現象,都稱之為觸。頭、體腔、二手、二足等六個部分,合起來稱為身體。觸覺的性狀是虛假的,身體也是不真實的,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先產生身體觸覺認識,然後產生觸覺意識。憶想分別觸覺的苦樂等現象。所以稱之為觸。反覆觀想聯繫觸覺的心態,不見相貌。當知受到觸覺的身體內神經系統及一切現象和規律,畢竟空寂。這就稱之為修觀。 六、意念修止觀法:像開始介紹靜坐過程中就已明白交待清楚了。從以上六根修止觀的過程中,跟隨意想所用而應用的過程,一一都具有五種的意義。在這中間已經廣泛的分別介紹過了。現在不再重複分辨。修行人如果能在行、住、坐、卧、見、聞、覺、知等一切狀態中修止觀的話,應當知道這個人真修大乘菩薩道,如大品經所說的:佛告須菩提,若菩薩行時知行,坐時知坐,乃至服僧伽棃 ,視瞬一心出入禪定。當知是人名菩薩摩訶衍。(佛對須菩提說,如果菩薩在行時知道在行,坐時知道在坐,甚至在穿僧衣時,觀想任何一瞬間出入期間都一心一意處在禪定中。應當知道這個人可以稱之為菩薩中的大菩薩。)再者,如果能這樣在一切處中修行大乘菩薩道,這個人就是世間最殊勝最上無法比擬的修行人。釋論偈中說: 閑坐林樹間 寂然滅諸惡 憺泊得一心 斯樂非天樂 人求世間利 名衣好床褥 斯樂非安隱 求利無厭足 衲衣在空閑 動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明 觀諸法實相 種種諸法中 皆以等觀入 解慧心寂然 三界無倫匹 (偈文譯白:安閑靜坐在林樹中間,在寂靜無聲中摧滅許許多多的罪惡念頭。自己心情安然平靜,處在一心禪定之中。這種怡樂不是天上的歡樂。凡人求取的是世間的利益,名譽、地位、豪華的衣服、美好的床褥等等圖個舒服。這種樂並不安穩,這種人求利貪得無厭永不滿足。修行人穿一件千補百納的衣服在空閑處靜坐,行動與靜止時心中常處於一心不亂的狀態。自己以智慧明白事物的真相,觀諸法顯現實相。在種種諸法中,都以相等的佛法標準來觀察,就深入到一切事物的內部的本來面目。以極高的智慧來觀察分析事物而心態處於 寂靜安穩的狀態,在三界內沒有人能和這修行人相比擬的。) 作業思考題1、在一切時中修止觀法一般有哪二種?2、一般修行人有哪六種緣?經歷六緣如何修持止觀?3、一般修行人有哪六種外塵境?對治這些外塵境,應如何修持止觀? 第九章 修習止觀的善相的形成 前言:修習止觀到一定階段,會產生許多慈悲相.稱之為善根發相。怎麼會產生的呢?修行人如果這樣能從假觀進入空觀中,善於修習止觀的話,就可以在靜坐中感到身心明凈。這時候應當有種種善根開發,應必須認識清楚。現在簡明扼要地闡明善根發生的現象與規律。一般有二種不同的善根發相:一種是外善根發相:所謂有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長,供養三寶及各種聽學經論等善根開發。這種屬於外表事相上的開發,如果發菩提心正修止觀則有不可思議的感應發生。二是內善根發相。所謂各種禪定法門善根開發。其中有三種不同的情況:第一明白善根發相的五種情況,第二分別正邪二種禪定發相,第三明用止觀長養諸善根者。第一要明白善根發相五種情況 :一息道善根發相:由於修行人善於修習止觀,時間長久,自覺身心調節適宜妥當,妄念止息。這是因為自覺其心念漸漸入定,至欲界定進而入於未到地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隱。在此定中,不見身心相貌。在後或經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自已覺察不到在修息道,到達不修而修的地步,不退也不失。忽然在定中覺得身心運動,有八觸現象發生。所謂覺得有痛、癢、冷、煖、輕、重、澀、滑等八種感覺發生。此時身心安定,明凈悅豫快樂,不法比喻。這就是息道根本禪定善根發相的顯現。或者在欲界未到地定中,忽然感覺氣息的出入的長短,全身毛孔放大稀疏,隨即心眼見到體內骨、肉、皮、毛、五臟、六腑等三十六物,好像開倉見到各種糧食豆類棉麻等,心情大驚喜。過後以上驚喜情況消失,就處於寂靜安快的狀態中,這是修習隨息十六特勝止觀法門,所出現的善根發相的緣故。二不凈觀善根發相:修行人如果在欲界未到地定中,覺得身心虛寂,忽然發現男女死屍,死後發生膨脹、爛壞、蟲穿、血污、膿流等悽慘狀況,又見白骨狼藉成堆。其心(恐懼不要有)悲喜流淚,生出厭患所愛的現象(即出離心產生),此為九想觀善根發相的顯現。或者在靜定中忽然見到身內不幹凈,身體膨脹狼藉,自身白骨,從頭顱至足節節相抵拄,見此白骨現象,自己定心安隱,驚悟人生無常,厭患五欲,不著人、我二種執見。這是八背舍善根發相的顯現。或者在定中見到身體內外一切飛禽走獸,衣服飲食,房屋山林,全都不幹凈。這是大不凈善根發相的顯現。三慈心善根發相:修行人因為修習止觀的緣故,在到達欲界未到地定中,忽然發心慈悲憶念眾生或者使有關係的親人得到快樂的相貌,隨即發生深禪定。內心悅樂清凈,無法比喻。對於普通人及對己有怨有仇的人乃至十方五道眾生也生起慈念心。從禪定出來,他的心態悅樂可親,隨所見到,臉色慈和,未說先笑,這是慈心善根發相的顯現。悲喜舍心發相,也以此類推可以知道。四因緣觀善根發相:修行人因修習止觀的緣故,如果得欲界未到地定,在身心靜定中,忽然覺悟,心中生起推究尋覓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無明、行等十二因緣中的種種關係,不見人我執見,即脫離了斷見與常見,破除了各種固執的錯誤見解。獲得禪定安隱,分析理解的智慧獲得開發,心中由於修行得道,生起法喜。不念人世間的事情,乃至色受想行識五陰、六根六塵的十二處、六根六塵六識的十八界中的狀態,也不去分別,一切不念。這就是因緣觀善根發相的顯現。五念佛善根發相:修行人因為修止觀的緣故,如果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議,憶念佛的十力、無畏與不共三昧解脫等法不可思議。憶念佛的神通變化、無礙說法、廣利眾生不可思議。如是等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作這樣的思念時,就發出了對佛菩薩的愛敬心,三昧禪定獲得開發,身心快樂清凈安隱,沒有了醜惡的心態相貌。從禪定起,身體輕鬆利索。自覺功德巍巍,光彩照人,人所愛敬,是為念佛三昧善根發相的顯現。另外,修行人因為修止觀的緣故,如果得身心清凈或發現世間無常、苦、空、無我、不凈,世間可厭,所食不凈的現象。發現一期生命的死亡是下一期生命的重新開始的現象。發起了念佛、法、僧三寶,念戒、念舍、念天、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覺悟佛道七覺支、八正道,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六度,諸波羅密,神通變化等等一切法門的開發的顯現。在中間應當廣為分析清楚。所以經文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第二分別真偽二種禪定發相,有以下情況須分辨清楚:一者,辨清邪偽禪發相的情況。修行人如果在禪定中發有如下的樣子,是屬於邪偽之相,所發之定,稱為邪定。諸如身體擾動或者如物鎮壓身上,或者身輕欲飛,或者如被縛或者身體自然下垂萎靡不振,或感寒冷或感壯熱。或見種種不正常的境界或者有昏沉的心態或者起種種可怕的感覺,或者時時念叨外界散亂雜事、善事,或者歡喜急急忙忙的動來動去,或者有時候憂愁悲思,或者有時候有惡毒的感覺使行者身毛驚豎,或者有時大樂後昏醉。如是種種邪法與禪定同時發出,稱之為邪偽。此種邪定如果有人愛著,就與九十五種鬼神法相應,大多會失去正常心態,導致發生神經錯亂。或者有時諸鬼神等知道此人念著其不正常的法門,就加強勢力令其邪定、邪智、辯才、神通來迷惑世人。凡是愚昧之人見說他是得了道果,使大家信服。實際上其內心顛倒,專行鬼法,惑亂世間。這個人命終之後,永遠不再遇到佛,還要墮落到鬼神道中。如果靜坐中多實使的亂人心智的邪惡之法,就會墮落到地獄中。修行人在修止觀時,如果發現證明有如是邪偽之禪相出現,就應當拒絕。如何拒絕呢?如果知其虛誑邪偽,自己正心不受不著,就會消失。應當用正觀(此正觀是指從假入空觀法,觀法是應認為所見之相皆是虛妄不實,都是暫時的假相,然後觀想都歸於空相,如此一觀想,隨即消失不見。)破之,就會立即消滅。二者辨真正禪發之相。修行人如果在靜坐中,發諸禪定時,沒有以上的種種邪法出現,隨一一禪發時,即覺與定相應,空明清凈,內心喜悅,安然快樂,無有覆蓋,善心開發,信敬增長。運用智慧鑒別真偽的能力增強,身心柔軟微妙,謙虛安隱,厭患世間,無為無欲,出入自在,是為正禪定發相的顯現。譬如與惡人共事,總是互相抵觸生煩惱。而與善人共事日久見其美德,身心愉快。分析邪正二種禪發之相也是如此。第三明白用止觀長養諸善根者。如果在靜坐中諸善根開發時,應當用止觀二法修行使令增長進步。如果宜用止時,就用止來修。如果宜用觀來修時,就用觀來修。 作業思考題:1、外善根發相內容有哪些?2、內善根相內容有哪些?3、在長期修持止觀過程中,會有哪五種善根發相出現?每一種善根發相的具體內容如何?4、在修習止觀時,有時出現邪偽之相,如何鑒別?如何克服?5、在修習止觀時,真正的禪發之相是什麼?6、怎樣說明自己已經達到正確修行止觀法門了?
第十一章 運用止觀法治病的要點 前言複習上一節內容:提問問題。(引入)人們總有魔障,就會生病。如何知病識葯,為人治療各種疾病!是天台學人必須學習的內容! 一、修行人在修習禪定過程中發生疾病的原因: 修行人在安心靜坐修道過程中,有時候發生四大不調造成修行人有病患。因為現在運用觀心、息道過程中,激發了本人舊病複發。或者有時候(在坐禪前)不能善於調適身、心、息三件事,致使身心內外有所違反坐禪要領,所以有病患產生。 二、修習禪定,正確使用心念有什麼作用?反之又有不好? 對於坐禪的方法,如果能善於正確使用心念的話,則四百零四種病自然治癒。如果運用心念不適當,則四百零四種病,因此就會發生。由於這個原因,如果自己進行防治疾病又要化解別人的疾病,應當善於識別病源,善於認知靜坐中內心治病的方法。一旦觸動病根,不但對修行道業有妨礙,甚至考慮到有生命的危險。 三、修行人明確治病方法有二種:一種明白疾病發生的癥狀,二是明白治病的方法。(一)明白各種疾病發生的癥狀:疾病發生雖然有許多途徑,大略提出不過二種。第一種是因四大變化引起的發病癥狀。1, 如果地大增多,則有腫塊和淋巴結增大,身體沉重步履艱難,身體骨瘦如柴。如是等一百零一種疾病發生。2, 如果水大增多,則有咳膿痰,身體陰寒,兩脅脹滿,消化不良,受寒腹痛水瀉等一百零一種病發生。3, 如果火大增多,就有怕冷怕風,體內發高燒,肢節酸痛等癥狀發生。口腔呼吸,時大時小,急性痢疾里急後重的危症等一百零一種病發生。4, 若風大增多,則身體虛弱怕風,頭重腳輕,寒戰打抖,頭痛劇烈。肺氣腫脹積水造成胸悶脹急,呼吸困難,嘔逆氣短,是病危的癥狀。如是等一百零一種病患發生。所以經云:一大不調百一病起,四大不調,四百四病一時俱動。四大不調的發病癥狀,各有其病理機制。應當在靜坐時或者觀察夢中景象。第二種是五臟生病患的癥狀:1, 從心臟生疾病的,身體怕冷怕風,易生傷風感冒發熱頭痛,口乾舌燥等因心主宰口腔的緣故。2, 從肺生病患的,身體脹満,四肢酸痛,心悶鼻塞等癥狀。是肺臟主鼻的緣故。3, 從肝生病患的,大多沒有歡喜的心情,憂愁不樂,悲思易怒,引發頭痛,眼睛昏暗(現代醫學證明,糖尿病引起白內障和眼底出血失明。生肝炎的病人,發怒時可使眼壓升高,眼睛發紅等有引發青光眼的可能,也會失明。)等是因肝臟主宰眼睛的緣故。4, 從脾生病患的,身體表面風疹塊遍布,奇癢疼痛,飲食無味等是因脾主宰舌頭的緣故。5, 從腎生病患的,咽喉腫脹噎塞,腹脹耳聾等因腎主宰耳神經的緣故。診斷辦法:五臟生病情況眾多,各有其不同的癥狀。應當在靜坐時及觀察睡夢中的預示的狀況可以知道。像這種四大失調和五臟病患引起的原因並非只有一種,病相類別很多。修行人如果要修止觀法門,對於急性發作的虛脫癥狀和病灶之間的關係,應當善於知道引起的原因。此二種癥狀都是通過內外種種不利因素髮動引起。如果受外傷、寒冷受凍、風吹受涼或者悶熱中暑、飲食不消等導致四大不調和五髒髮病。應當知道是因外界的因素髮動病患的。如果由於運用心意不調,修習止觀的方法不合法度或者是在禪定中發生境界時,不知取捨而導致四大不調和五臟生病。這是是因為體內原因發病的現象。 有三種得病的因緣不同:一者四大五臟增損得病的,就像前文所說。二者由鬼神所為得病的。三者前世惡業今世受報得業障病。一般來說,開始得病及時治療,很容易治癒。如果時間拖久了不根治,就成為慢性病。身體虛弱沒有抵抗力,就會形成病灶,隨時有發作的可能,治癒就很困難。(二)明白治病的方法:這既要深深地知道疾病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運用適當的的方法給於治療。治病的方法就有多種途徑。舉出最重要的來說,不外乎止、觀二種方便法。 1、怎樣運用止來治病呢?有位師傅說:只要安心止在病灶的地方,就能治病。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心是一期生命的主宰。譬如王所到之處,群賊盡皆散去。其次有位師傅說:止心守在臍下一寸丹田處,思想集中經過時間久長地守此,大多能治病。有師傅說:經常止心於足底下,不論行住坐卧,都能治病。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人以四大不調的緣故,生出許多的疾病。這是心識向上使氣血上沖,所以使四大不調。如果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調適。許多疾病就會排除。有師傅說:只要知道諸法空無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大多有所治。為什麼呢?由於身上略有不適,就心念憶想好像有某種疾患生在身上,造成了氣血不順暢,鼓動了四大不調而生病。心平氣和歡悅,許多病就會消失。所以凈名經云:何為病本?所謂攀緣。云何斷緣?緣謂心無所得。如是種種說明,用止治病的方法是很多的,所以也就知道善修止法能治許多病症。 2、明白用觀法治病。有師傅說:只要用心觀想,可用六種讀音聲發出氣流治病。就是用觀法治病。有哪六種音聲氣流呢?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六呬(讀戲)。這六種出氣的方式都是由於口腔嘴唇的姿勢不同,使音聲在口腔內造成音頻共振也就不同,從而在心意的調節下,不同音聲所起的治療對象也就不同。口腔與唇舌的綿軟輕微的轉換調節音聲氣流,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有音聲治病頌說: 心配屬呵腎屬吹 脾呼肺呬聖皆知 肝臟熱來噓字至 三焦壅處但言嘻有位師傅說:如果能善於運用觀想十二種息法確能治癒許多疾患。一是上息,觀想氣血上行。二是下息觀想氣血下行。三滿息,觀想氣血充滿全身。四焦息,觀想氣血聚焦對準病區。五增長息,觀想氣血使自己強健。六滅壞息,觀想氣血使自己力量增強。七暖息,觀想氣血像火一樣暖和。八冷息,觀想氣血像冰塊一樣放涼氣。九沖息,觀想氣血沖開阻塞的筋脈。十持息,觀想氣血平靜使寒戰的身體不再抖動。十一和息,觀想氣血平和抵抗力增強通治四大不調。十二補息,觀想氣血獲得自然界四大的彌補,宇宙之真氣正向體內注入。 善於運用觀想法治病,對許多疾病都比較有效。有師傅說:善於運用假想觀,能治許多疾病。例如怕冷,可以觀想身中火氣,即能治冷。此如雜阿含經治病秘法七十二種法中廣泛說明的。又有師傅說:只要用止觀法檢查分析,身中四大病不可得,心中病不可得,眾病自然會好。如是種種說法,用觀治病,運法不同,只要善得其意義內含,都能治病。 因為不會止觀法治病,就不要變更去學氣功和辟穀功夫,恐怕生出異常錯誤的見解,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對於金石草木之類的藥物只要與疾病相應也可服用。如果是鬼神致病,應當用堅強的心念加真言咒力相助治療。如果是宿業報障致病,則必須修福(放生)、懺悔,疾病則能較快消滅。此二種治病的方法,如果修行人善得一種法門,就可自己治癒自己的疾病,還可為人治病。何況能通達止觀二法的全部意義。 如果全都不知,則病患生起沒有辦法治療,不僅僅是廢棄修行正法的事,恐怕連生命也有危險。那怎麼能自己盲目地去作還教別人呢?所以修習止觀的人,必須善於解悟內心治病的方法,其治病的方法不只是一種。理解懂得內中意義的並能正確運用的在於人自己。再者在靜坐中治病,仍然更必須兼備具有十種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十種方法就是:一信,二用,三勤,四常住緣中,五別病因法,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捨,九持護,十識遮障。 什麼叫做信?相信此法一定能治病。 什麼叫用?平時經常使用。(就不會忘記。) 什麼叫勤?就是運用時專心致志,精益求精,一點也不馬虎,病情以治癒為標準。 什麼叫常住緣中?細心觀察念念不忘依止觀法門治療,而決不依靠其他的不規範的方法來治。 什麼叫別病因起(法)?就是能清楚鑒別病因及病在什麼部位,決不能搞錯。這和前文所說的一樣。 什麼叫方便?就是善巧地運用觀想及息法把病人的不良信息排除在體外,把真氣施入病人體內,這就是吐納運心緣想之法。就能達到善巧成就,不會出現不適宜的情況。 什麼叫久行?當初修行人運用止觀治病,不是馬上就能湊效得益的,這一定要日積月累地經常習練才行(逐步取得治療經驗)。 什麼叫知取捨?知道有益的治病方法就堅持,不利於治病的就一定要捨棄。在治病過程中要細心觀察,善於調節變換。 什麼叫持護?就是善於識別不同的條件,像天氣情況、環境狀態、病人心情,飲食起居等等都要識別清楚。 什麼叫遮障?就是有了某種得益,不要向外對別人說如何如何!如果宣說,別人不可能不生懷疑和誹謗。如果依照這十種辦法去給人治病,必定能成功有效,不會有落空的情況發生。 三、用止觀治病的要領 用止觀治病,是對於修持有素者而言,不但能治自己的病還能為人治病。為人治病: 一是識病並知病理,是四大不調致病、還是業障所致的業障病、還是鬼魂精怪纏身所致的鬼魂病。 二是用何種治病方法為最方便,目的是使患者既省錢又快又安全地治癒。如四大不調,可用藥物也可用止觀法治。是業障病,如各種癌瘤和各種慢性疾病,可用念佛拜佛消業障治之。如誠心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患者可盤坐並兩手合掌,虔誠觀想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形象,在觀世音菩薩的左手拿的凈瓶中,大悲水,正灌入患者體內,觀想病灶消失。邊念邊觀想,一般在一個月之內病根消失。至於鬼魂纏身致病,一般表現為精神失常。當持咒遣之。自己不會可請有此功夫的行人治之。最方便的辦法還是誠心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想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正為患者治病。如是觀想,一般也在一個月時間內即可正常。不會觀想的,只要虔誠誦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效果也極佳。讀者不妨試試。修持止觀法門到一定程度,修行人就會功到自然成,自然身體健康,容光煥發,精力充沛。 作業思考題1、修行人在修習禪定過程中,發生疾病的原因是什麼?2、修習禪定,正確使用心念有什麼作用?反之又有不好?3、修行人明確治病方法有哪二種?4、病人發病的癥狀有哪些?5、如何使用止、觀法治病?如果不會運用止觀治病,應怎麼辦 第十二章 介紹幾種特殊修持法與治病方法 第一節 台密修行法 現在介紹幾種台密修行法如下:練功法: 修行者全身放鬆,自然站立,雙足分開離一尺左右。二眼平視,面帶微笑。思想集中,專心致志,深信不疑。 ⑴二手磨擦108下,思想集中在手掌上。然後二手合掌胸前,約二分鐘。觀想觀世音菩薩。再二手掌慢慢分開,十指相對。在二手相距三十至四十厘米時,二掌心相對。然後二手慢慢相互靠揮。相距十厘米左右。如此開合108次。作完後,二手合掌胸前二分鐘。觀想觀世音菩薩。 ⑵二手磨擦108下。思想集中在動作上。然後二手分開約30至40厘米左右。掌心相對。使手擘與胸部圍成橢圓形。用意念左手掌心向右手發氣,右手掌心吸氣。觀想左手所發之氣被右手掌心接收。觀想內氣為發光之光流繞擘及體腔回到原來發氣的手掌心。這樣觀想108次。 然後,換右手發氣,左手接氣。也是108次。二手合掌,觀想觀世音菩薩。 ⑶二手磨擦二分鐘。然後二手掌分開30厘米左右,觀想二手中間有直徑為十厘米左右的發光之球。然後二手分開50厘米左右。如是由大到小地開合。二掌心中光球也隨之由大變小,由小變大。如此開合108次。雙手把中間的光球觀成二個,分別接在左右手掌中,慢慢舉過頭頂。在舉過頭頂後二三秒鐘後,觀想二手中光球從二擘通入小腹的丹田(臍下三寸左右)中合成一個大光球。然後二手合掌二分鐘。觀想觀世音菩薩。 ⑷在早晚時,面對與地平線相平的太陽的紅橙色的圓和之光。二足分開與肩同寬。二手合掌向太陽問訊。請日光遍照菩薩和太陽菩薩加持。然後二手指向太陽。似抱球狀。觀想左手向太陽發球狀之氣,觀想球狀之氣穿過太陽,然後由右手接氣收回。如此左右手各與太陽交換108次,然後合掌。觀想觀世音菩薩。此時有熱氣流流過體腔。能使身體強健。如是修持,會有各種強烈的感覺,則能治各種怪病。 ⑸當陰雨天時,可觀想空中有一明亮的太陽,可與之交換光球,同上練習。練習日久,會有強熱感。然後合掌,觀想觀世音菩薩。 ⑹晚上,當有月亮時,也可用同樣辦法,與月亮交換氣息。請月光菩薩加持。 以上練習時可坐可站。以站者為佳。 2、收功法: ⑴二手合掌於胸前後結「三歸依」手印:二手握拳,然後左手五指抱右手。右手食指頂在左手食指上面第一節上,右大拇指壓左大拇指。 並默念「嗡——啊——吽」髮長音三遍。然後雙手交叉於小腹。觀想觀世音菩薩三分鐘。把觀世音菩薩聖像漸漸收小在丹田之中。 ⑵二足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目視天空。二手臂慢慢從二側舉過頭頂。二手掌向天,觀想佛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加持的真氣,像大悲甘露水一樣貫穿全身。使體內病氣全部清除。流入地下。真氣貯存。然後再結三寶印。收功完畢。 3、念力增強法首先觀想觀世音菩薩。(記熟觀世音菩薩形象) 第一種念力觀想法: ⑴首先全身放鬆而站,二足與肩同寬。雙眼輕閉。二手合掌於胸,向觀世音菩薩問訊。然後用中指,在印堂穴(眉心)逆順繞108次或49次的輕輕按摩。 ⑵運用念力,使空中太陽(光球)從印堂穴進,會陰穴出108次。(會陰穴在肛門口前二指處,此穴也稱海底穴,觀想此穴身體可以健康。)第二步,觀想太陽從會陰穴進,印堂穴出49次。 ⑶自然站立,觀想用意念力使空中太陽(光球)從印堂穴進入,然後分成四路從二手掌心和二足心出,再回到空中的太陽,繞行108次。然後用念力使太陽(光球)從二足心進,通過身體從印堂穴出,回到空中的太陽。繞行49次。 ⑷用念力,使太陽(光球)從頭頂的百會穴(只觀想頭頂中心也行)進入,從印堂穴出,繞行108次。然後使太陽分成二個,從百會穴與印堂同同時進,再從會陰穴出,繞行49次。 ⑸第一步,觀想空中左邊上空有一個太陽(光球強),右邊上空有一個月亮(光球弱),運用念力使太陽和月亮同時從印堂穴進,又分別從二手掌心出108次。第二步,使太陽與月亮從印堂穴進,二足心出108次。第三步,運用念力使太陽與月亮從二手心、二足心進,印堂出49次。 第二種念力觀想法:運用念力,使太陽從頭上進,慢慢經過大腦、眼、口、咽喉、內臟器官至腰部大腿,一直到雙足心排至地下。運用念力觀想體腔內骨骼、內臟、毛孔三十六物,都非常清楚。以上二種念力觀想法,分別需要40和10分鐘。2、收功法: ⑴二手合掌於胸前後結「三歸依」手印。二手握拳,然後左手五指抱右。右手食指頂有左手食指第一節上,右大拇指壓左大拇指。並默念「嗡——啊——吽」髮長音三遍。然後雙手交叉於小腹。觀想觀世音菩薩三分鐘。把觀世音菩薩聖像漸漸收小在丹田之中。 ⑵二足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目視天空。二手臂慢慢從二側舉過頭頂。二手掌向天,觀想佛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加持的真氣,像大悲甘露水一樣貫穿全身。使體內病氣全部清除。流入地下。真氣貯存。然後再結三寶印。收功完畢。4、白骨觀與白骨流光觀修持法:⑴白骨觀法當學會前面的內氣增強法和念力增強法後,就開始學修白骨觀法。就很容易成功。 第一步,觀想(念力)自己的白骨很自然地出現在眼前。不管開眼閉眼,都能清楚地看到。如果不見,可閉眼,觀想在印堂穴部位中有一副白骨。這副白骨逐漸增大至和本人身體一樣大。自我感覺清楚。各個關節分辨明白。 第二步,觀想空中的太陽發出一股強烈的光,光雖強而並不剌眼,光照射進印堂穴中。運用念力,使光強增大,從印堂中射入體內。使在白光的照射下,體內白骨清楚可辨。自己就是一堆白骨,無思、無記、空、非有情、非無情、無有掛礙。入定三分鐘左右。 收功法同前: ⑴二手合掌於胸前後結「三歸依」手印。二手握拳,然後左手五指抱右。右手食指頂有左手食指第一節上,右大拇指壓左大拇指。並默念「嗡——啊——吽」髮長音三遍。然後雙手交叉於小腹。觀想觀世音菩薩三分鐘。把觀世音菩薩聖像漸漸收小在丹田之中。 ⑵二足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目視天空。二手臂慢慢從二側舉過頭頂。二手掌向天,觀想佛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加持的真氣,像大悲甘露水一樣貫穿全身。使體內病氣全部清除。流入地下。真氣貯存。然後再結三寶印。收功完畢。 ⑵白骨流光觀修持法; 當以上修成功後,使自己方便地觀到自身的一堆白骨。能使粗大煩惱,貪嗔痴悉皆滅除。然後觀想自身骨節——潔白光亮如白玉。觀相在骨骼的中心均有一紅線,正放出光明。光明射到白骨之外,並籠罩全身。成一光團。當每日練習,光團的範圍就越來越大。開始光團有手擘那麼遠,後來就加大到三千大千世界。在觀想光團加大時,要逐步來。先一擘長,後一屋大,再有一城大。然後一國大。如是修持。(該法能治癒骨髓之病。) (或修持30分鐘後)收功法同前。 5、白毫光念力觀想法 ⑴白毫光念力觀想法一: 自身觀想被一無限大的白色光球包圍。而自己坐在光球之中心。並體會這種被光包圍的感覺。(有溫暖的感覺。) 當吸氣時,光球從印堂進入身體左邊,從上向下照射。從左足的足心注入地下。左邊的骨骼觀察得清清楚楚。 呼氣時,使白光球,從足心進入身體右邊。由下向上照。再由印堂穴射出。此時內觀右邊骨骼也清清楚楚。 這樣觀想成熟後,使用念力吸氣時,觀想白光,從印堂進入右邊向下照入地,觀想右邊骨骼清清楚楚。呼氣時,球狀白光從身體左邊足心(湧泉穴)由上照射,從印堂穴出(天目穴)使觀想左邊骨骼也清清楚楚。 吸氣時光從印堂穴進,身體左邊下足心出,呼氣時光從右邊足心進,從身體右邊向上從印堂穴出。如是循環不息。分別觀想左右邊骨胳都清清楚楚。 ⑵白毫念力觀想法二: 吸氣時,白光球從二湧泉穴進入體內。光從二大腿向上照射。可見二腿光明。再向上照射五臟。此時五六腑清清楚楚可見。骨骼也清楚可見。呼氣時,使體內之光,從印堂衝出體外。此光細、猛、白,由近及遠。下一次吸氣時,則把呼出之光,應全部從印堂穴吸入體內收回。然後使白光下降,內臟器官清晰可見。呼氣時這道白光,則從足心射出。如此修持觀想,形成一個半圓環狀的環形光。日久則會打開天目穴。 ⑶白毫光念力觀想法三: 吸氣時,冥想宇宙中八萬四千三昧真火明球。從全身八萬四千毛孔同時進入體內,彙集在下丹田中,形成一個大明球。 呼氣時,體內所觀的又大又亮又紅又熱的真火明球,以丹田為核心,發出極強的紅光和熱量。並發出震耳的轟鳴聲。 如是反覆練習,體內能量則極大。 ⑷白毫光念力觀想法四: 由於修行人自己的真火光球越來越強,當吸氣時,觀想湧泉穴與丹田穴同時吸收光能量,呼氣時由天目穴向外射出光束,射得很遠。反覆訓練,然後試驗,呼氣時,用此念力光折斷樹枝花枝或擊碎石頭。日久則能成就極大功能。此法不能用於傷人。(所以要修持慈悲心,要以德報怨的心態對人才是。)當用此法時,要求:怒目、凝神、咬牙、念力威猛。心想念力一定能折斷樹枝或擊破石頭。此法為降魔、治病之妙法,只有大慈悲者才能修持成功。 收功法同前: ⑴二手合掌於胸前後結「三歸依」手印。二手握拳,然後左手五指抱右。右手食指頂有左手食指第一節上,右大拇指壓左大拇指。並默念「嗡——啊——吽」髮長音三遍。然後雙手交叉於小腹。觀想觀世音菩薩三分鐘。把觀世音菩薩聖像漸漸收小在丹田之中。 ⑵二足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目視天空。二手臂慢慢從二側舉過頭頂。二手掌向天,觀想佛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加持的真氣,像大悲甘露水一樣貫穿全身。使體內病氣全部清除。流入地下。真氣貯存。然後再結三寶印。收功完畢。 6、練習此觀想功法時的感覺: ⑴在練習該觀想功法時,會有熱、麻、脹、痛、跳動、輕鬆等感覺。 ⑵在觀想時,有時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出現。 ⑶會內視到各人體腔內的五臟骨格的情況。還能聽見各種音響。 ⑷體察人在光中,光在人中。好象宇宙之氣與光團與自己合成一體之感。自覺眾生平等如虛空,身心愉快自在,有忘我的境界出現。 ⑸體察體內病氣雜念排出體外,身體一天天更強健。 ⑹練習該觀想功法後,精力充沛。睡眠減少,冬不怕冷,夏不怕熱。春夏秋冬感覺無有差別。 ⑺可以激發神通。 三、 加行法 1、第一加行法: 念「歸依金剛上師」三十萬遍。 2、第二加行法:念總持咒「嗡啊吽」六十萬遍。 3、第三加行法: 念觀世音菩薩的心咒:「嗡嘛呢唄美吽」三十萬遍。 4、第四加行法:稱念「歸依觀世音菩薩」並禮拜三十萬遍。 效果:可獲得觀世音菩薩的加持,既可把觀世音菩薩當作是自己的金剛上師,一切的修持法,均以觀世音菩薩的法門為自己的修持法門。專修觀世音菩薩的法門,就能充分獲得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可作到得心應手,不可思議。也容易入門得益極快。這就和《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相應。當學會咒法並能熟練運用後,真是熟能生巧,得心應手,有想到病治之特效,而不是手到病治(當然手到也會病治,但善用咒法者,無需用手)。 第二節 天台宗真言修持法 一、持誦儀規: 1、清凈壇場每日須依法持誦,先須金剛正坐:以右腳壓左腳髀上。(或隨意坐亦可。)手結三昧印:二手仰掌平伸胸前相疊,右手在左手上,二大拇指相對輕抵觸,安在臍下三寸的丹田處。此印能滅一切狂亂妄念。 觀想頭頂上有一梵書「藍」字。此字有光明遍照。猶如明珠。或如十五的月亮。也可在觀想此字時,左手結金剛拳印:大拇拇捻無名指根第一節。餘四指包大拇指握拳。此印能除內外障礙,能成就一切功德。右手持佛珠。口誦法辦真言21遍,真言為:唵藍(om lán ) 念誦「OM LAN」能凈法界。若想若誦即能令三業清凈,一切罪障可消除。能成辦一切善事。所在住處悉得清凈。若衣服身體不凈,念誦此咒。即能清凈。在洗澡後,也應持此真言即能得真凈!以下作此梵字: 2、護身真言修持法其次念誦護身真言21遍。真言為:唵嚙陵(om jí líng) 誦此文殊根本一字陀羅尼咒,能消一切災障一切惡夢,一切怨敵,能滅一切罪業能除一切惡邪咒法,也能成辦一切善事。能滿足一切願望。 一字輪王咒:唵部林 念誦此咒,能得諸佛菩薩的護持,能摧滅一切惡魔等等。念誦准提神咒:那麻颯多南,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訶。念誦本咒,滿一百萬遍。則能得護法諸神的保護。有願皆得。念誦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唄美吽。先念誦「唵藍」(om lán ) 108遍或49遍,再念誦六字大明咒108遍。有不可思議的效果。念誦六字大明咒的效果:所在住處有無量諸佛菩薩、天龍八部眾來會,使具得無量三昧。念誦者的七代宗親皆得解脫。其腹中之蟲也得菩薩位。是人日日得具六波羅密圓滿功德。假若四天下人皆得七地菩薩位,彼諸菩薩的所有功德與念誦六字大明真言一遍功德相同。3、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法:如有修行人有足夠的時間,可修持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法。其修持 法如下:第一步:在觀世音菩薩前,先點香四支。三支在前一支在後。禮拜觀世音菩薩三拜或九、二十一拜等。第二步:在坐位上結跏跌。二手合掌。稱念「那麼(歸依)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三遍或二十一遍。還祈請關聖帝等天台宗的護法神來護法。觀想自身八萬四千毛孔都在呼吸。然後把呼吸忘了。第三步:念誦「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咒49或108遍。(大約要一二小時)南無喝啰怛那多啰夜耶,南無阿利耶,婆盧羯帝爍缽啰夜,菩提薩埵 婆耶,摩訶 薩埵 婆耶,摩訶 迦盧尼迦耶,唵,薩皤啰罰曳,數怛那怛寫,南無悉吉栗埵伊蒙阿利耶,婆盧吉帝室佛羅楞馱婆。南無那羅謹墀,醯利摩訶皤哆沙咩,薩婆阿他豆輸朋,阿逝孕,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多,那摩婆伽,摩罰特豆,怛侄他,唵,阿婆盧醯,盧迦帝,迦羅帝,夷醯利,摩訶菩提薩埵,薩婆薩婆,摩啰摩啰,摩醯摩醯利馱孕,俱盧俱盧羯蒙,度盧度盧罰闍耶帝,摩訶罰閣耶帝,陀啰陀啰地利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么么罰么啰,穆帝隸,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啰參佛啰舍利,罰娑罰參,佛啰舍耶,呼盧呼盧摩啰,呼盧呼盧醯利,娑啰娑啰悉利悉利,蘇盧蘇盧,菩提夜菩提夜,菩馱夜菩馱夜,彌帝利夜,那啰謹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訶,悉陀夜娑婆訶,摩訶悉陀夜娑婆訶,悉陀喻尼室皤啰耶娑婆訶,那啰謹墀娑婆訶,摩啰那啰娑婆訶,悉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訶,娑婆摩訶阿悉陀夜娑婆訶,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訶,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訶,那啰謹墀皤伽啰耶娑婆訶,摩婆利勝羯啰夜娑婆訶,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無阿利耶,婆盧吉帝,爍皤啰夜娑婆訶,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訶。在念誦真言密咒時,要觀想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站在虛空中,立在蓮華台上。現千手千眼的神聖形象,放光萬道,貫注修行人身中。毫光從頭頂入,在丹田中貯存。從而自身能量越來越大。功能也越來越強。此法練成,可激發大神通。第四步,觀想自身八萬四千毛孔都在發光,每一毛孔中均有一菩薩。每一菩薩又化八萬四千光與菩薩,如是化作無量無邊菩薩!充滿虛空!第五步,把充滿虛空的光與菩薩均收回毛孔,進入丹田。出定收功同前。⑴二手合掌於胸前後結「三歸依」手印。二手握拳,然後左手五指抱右手。右手食指頂左手食指第一節上,右大拇指壓左大拇指。並默念「嗡——啊——吽」咒髮長音,念誦三遍。然後雙手交叉於小腹。觀想觀世音菩薩三分鐘。把觀世音菩薩聖像漸漸收小在丹田之中。 ⑵二足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目視天空。二手臂慢慢從二側舉過頭頂。二手掌向天,觀想佛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加持的真氣,像大悲甘露水一樣貫穿全身。使體內病氣全部清除。流入地下。真氣貯存。然後再結三寶印。收功完畢。 4、定中生慧法: 第一步:在阿彌陀佛聖像前,點香四支。三支並排,一支在後或前。然後向阿彌陀佛聖像頂禮三拜或九、二十一拜等。第二步:坐位上結跏跌。先默念「南無(nāmó。歸依)阿彌陀佛」49或108遍。然後默念往生咒21、49或108遍。往生咒為:南無阿彌多婆夜,多他伽多夜,多地夜他,阿彌利多婆毗,阿彌得多,悉耽婆毗,阿彌利多,毗迦蘭帝,阿彌利多,毗迦蘭多,伽彌膩 伽伽那 枳多迦利,娑婆訶。第三步:默念「阿彌陀佛」。並且觀想阿彌陀佛立在蓮華台上,閃閃發光。作此觀想時,必須堅固,定住境界不動。令心不取不著。雖眼所觀,若有若無,如幻如化。即空即假即中。如鏡中像,水中月。心想寂靜,不可思議。如此修持四十至六十分鐘。出定。收功出定:⑴二手合掌於胸前後結「三歸依」手印。二手握拳,然後左手五指抱右。右手食指頂有左手食指第一節上,右大拇指壓左大拇指。並默念「嗡——啊——吽」髮長音三遍。然後雙手交叉於小腹。觀想觀世音菩薩三分鐘。把觀世音菩薩聖像漸漸收小在丹田之中。 ⑵二足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目視天空。二手臂慢慢從二側舉過頭頂。二手掌向天,觀想佛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加持的真氣,像大悲甘露水一樣貫穿全身。使體內病氣全部清除。流入地下。真氣貯存。然後再結三寶印。收功完畢。定中生慧法,可以結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求生凈土。最適合老年人修練。如果專心修持,能很快激發特異功能。也能為人治病。 第三節 真言治病法 一、小 序 運用真言治病,是天台宗修行人應該掌握的一門醫療服務功能。智者大師所著的大量的著作中,就有各種對治法門。如果天台宗修行人說「我不會!」這實在是天台宗行人不應該說的!既然不會,那就好好學習,補上一課。一定要學會。因為「醫方明」是佛教弟子應該掌握的一門功夫。現在編著者,把幾十年來的治療經驗介紹出來,提供大家參考。 修行人第一步先學會針灸法熟悉人體的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最起碼會耳針療法。還要懂得醫療知識。當然懂得越多越好!一般能懂醫學常識即可。 第二步,在學會止觀法門後,一般也能具有特異功能。如透視功能,預測功能等等。 第三步,善知因果,就能預測人生的許多情況。就能為人解決難題。這實際上是很難學的一門科學,要求學人善於觀察人生與事物的因果關係。不是一天二天就能輕易學會的。一般要三四年的時間才能有所長進。有的人看不起研究因果問題的人。 這就有有許多自相矛盾的事經常發生,這也很可怕!要改變這種狀況,須要大家一起努力。 第四步,如善知佛教經論,就能指導人們如何修行和解決人們的生老病死等一系列的大大小小問題! 所以佛教中教導修行人「如法平等,無有高下」的道理,是多麼重要、多麼深刻!懂得這一點非常重要!有道是一通則百通!專一精進,一門深入,則門門都是法寶。門門會用。如果修行人,對於許多佛教內容,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真是害己害人!有的還非常執著!這也太危險了!死到臨頭,還不知道是為什麼死呢!這也實在太可怕了! 今天編著者,受佛菩薩的加持,把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只用觀世音菩薩的法門,介紹給大家,就足夠有用了。其他各家各派還有許多有益有效的經驗和法門,都可以介紹出來。則我們佛教事業一定興旺發達! 二、真言密咒治病法 真言密咒治病法的原理是:通過行人念誦真言的音聲,發出種種共振音波、電磁場的能量信息,及生命能量激活化的高能級的電離子等物質與精神信息的有序化的結合,並能把這些能量與信息有效的發送,用來殺滅不正常的病原體和驅逐有害信息,激活病灶的生理機能的正常化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修行人念誦真言治病的過程。 要知道,這個過程並不是簡單地就能解決。這和修行人的思想道德品質與修行的時間長短有關。因為天台宗行人,面對的不是在醫院中因四大不調引起的病人。而是由於有害信息(即所謂鬼神)的侵害和病人自己的業力引起的危重病人。如癌類及各種惡性危重的病人及醫院中一般治不好的病人。如果行人修持功夫不夠,那些有害信息就不能去除。那些鬼神不買賬!所以問題是要求修行人品德高尚,持戒清凈作為第一條的要求。 所以能治療鬼神病及業障病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要求: 第一要有佛菩薩的加持。如果得不到佛菩薩的加持,一切無從談起。 第二要有護法神的保護。如果沒有護法神的保護,行人自己還有危險,怎能為人治病? 第三要有持戒清凈的戒體。如果行人貪慾心重,戒體就不清凈,身上發出不清凈的光,鬼神當面服從,事後又來。治不好病人的病。 第四要有熟練的治病技巧。要善於運用各種治療方法,使病人能在人身最安全,治療時間最短,支出最經濟的情況下治癒。要學會運用最佳治療方案來解決疾病問題。 第五要有熟練運用真言治病的本領。真言讀音要正。否則不能解決問題。 還要求行人,不要病家一分錢,不喝病家一口水,不吃病家一頓飯。甚至連坐也不去坐!在眾生面前,天台宗行人是位人天師表的模範!完全是為了弘揚佛法而作行醫的善巧方便。是為了讓三惡道中又少一個眾生而作出行人自己的貢獻!如是處置,則會無病不治,無往不勝!鬼神自會向你頂禮!所以往救病人,無需開口,行人一到場,病人病情自然消失!因為行人又超度了一個鬼神!因為在路上,你已經用密咒真言往救鬼神而不是病人!首先超度了鬼神,然後往救病人。在行人走在路上時,行人的修持的生命之光,讓病人已經感到舒服了! 但並不是每一個天台宗行人都一樣。還有差別! 所以要仔細修學真言咒語治病法。運用上一節的內容就能為人治病! 第十三章 止觀證果輯要 以上我們修學了許多真言咒語治病的方法,這只是一種度生的方便,根本的是要自己了生死!現在從前修學的內容中了知如何了生脫死的!以下分別介紹修行層次上的證果的區別:一、修習聲聞辟支佛的果位是什麼樣的情形? 如果修行人像這樣修習止觀法門的時候,能深刻明了一切諸法全部由心念變化因緣所生、虛假不實的道理,所以是空。因為知道空的緣故,就得不到一切諸法及其名字相,這就是體真止。這個時候上不見佛果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這個過程稱之為從假入空觀。也稱為二諦觀,也稱為慧眼,也稱一切智。如果停住在這種觀中不再深入觀下去的話,就只能在聲聞辟支佛的果地不上進。所以經文上說:諸聲聞眾等自嘆言,我等若聞凈佛國土,教化眾生,心不喜樂。為什麼呢?因為一切諸法全都空寂的緣故,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像這樣思惟的話,就不生喜樂。應當知道,如果見到無為入於正位,這個人始終不能發「願、行、勝義」三菩提心,這是定力多的緣故,不見佛性。二、修習止觀達菩薩果位是怎樣的情形? 如果菩薩為一切眾生成就一切佛法,不應取著無為而自寂滅。這時應修從空入假觀,就應當仔細觀想心性雖空,當面對的條件成熟時,也能出生一切諸法。就好比幻化的現象,雖然沒有事實依據,但也有見聞覺知等不同現象差別發生。修行人這樣觀想時,雖然知道一切諸法畢竟空寂,卻能在虛空中修種種行。如空中種樹。也能分別眾生許多根性。事物的性質、狀態及人們的性格、慾望、特點不可計量的緣故,所以說法也無量。如果成就無礙辯才,就能利益六道眾生,這稱之為方便隨緣止。這就是從空入假觀。此觀也叫平等觀,也叫能觀諸法究竟的法眼,也叫濟度眾生的道種智。安住於此觀中,智慧力較多的緣故,雖見佛性但並不明白了解。菩薩雖一再重複成就此二種觀想,只不過是一種方便觀門而已,並非是正觀。所以經文上說:前二種為方便道,因為是二空觀所以應該入中道第一義觀才對。應該雙照真俗二諦,行者之心與佛心相應寂滅,自然會流入佛的大覺智慧海中。如果菩薩想要在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應修二邊分別止,行在中道正觀之中。怎樣修正觀?如果體會到心性非真非假,息滅對於真假的分別心,稱之為正。仔細觀想心性非空非假,並且不破壞空假。如果能這樣的觀照明了,則對於心性就能通達中道,圓照真俗二諦。如果以自己的心光照見中道與二諦的關係,就會見到一切諸法的中道與二諦,也不取中道與二諦,所以可以決定心性不可得的緣故,這就叫做中道正觀。如中論偈中所說: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名中道義 (所有現象和規律都是眾因緣和合而生, 這些現象和規律因沒有自性所以畢竟歸於空寂, 所見之物也只不過稱之為假名的東西而已, 因為既不是有、也不是空, 所以也稱之為中道第一義諦。) 其中「因緣所生法」指的是緣起。緣起之法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無自性「我說即是空」,這是指的空諦。二是假有,「亦為是假名」。這假名指的是俗諦。這樣緣起法就既不是著有,也不是著空,就「是中道義」。中觀教理直接由緣起性空教義發展而來。深入探究這首偈的深廣的含義,並非只是具足分別中觀所包含的深刻含義,也兼帶明了前二種方便觀門的宗旨。應當知道中道正觀是諸佛眼中的一切種智。如果安住在此觀中,就能達到定慧力相等,了了見於佛性安住大乘修持法門中。修行人的境界就會行步平正,快如疾風,直線上升。自然流入佛的大覺智慧海中。行如來行,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就以如來的莊嚴而莊嚴自己。獲得六根清凈,入於佛境界,則對於一切法無所染著。則會發現一切佛法都顯現在面前,成就了念佛三昧。安住首楞嚴定(佛德堅固究竟三昧),就是普現美妙色身三昧。以千百億化身普入十方佛土教化眾生,嚴凈一切佛剎,供養十方諸佛。受持一切諸佛法藏,具足一切諸行波羅密,悟入大菩薩位,就與普賢文殊菩薩為同輩的道友,常住在法性身中。諸佛就會稱嘆菩薩並為其授記什麼時候成佛。其過程是菩薩莊嚴兜率陀天,示現下降人間,神識進入母胎,出家詣道場,降魔怨成正覺,轉法輪入涅槃。在十方國土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身與應身,這就是初發心菩薩為什麼成正覺的因緣。《華嚴經》中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了解通達諸法真實之性,所有智慧身相不由其他幫助來覺悟。也可以這樣說,初發心菩薩得到如來一身作成無量身。也可以這樣說,初發心菩薩就是佛!《涅槃經》上說:發心成佛與畢竟成佛二者沒有差別。說來發心成佛要比畢竟成佛更難。《大品經》上說: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正法輪。當知則是菩薩為如佛也。現以《法華經》中龍女所獻珠為證。如是等許多經典,都明確初心具足一切佛法。即是《大品經》中阿字門,即是《法華經》中為令眾生開佛知見,即是涅槃中見佛性。以上這些例子,都說明所以安住大涅槃的因緣。現已大略說明初心菩薩因修習止觀證果的過程。 其次要明確後來菩提心不退所證之果的過程。由於後來菩提心不退所證之境界,就不可知。現在從《天台教觀》來推斷,明確始終不離開止觀二法。為什麼這樣說呢?如《法華經》上說:殷勤稱嘆諸佛智慧就是觀的含義(可得佛的加持力,觀想易成。)。此就是約定以觀來明白證果的道理。《涅槃經》中廣泛辯說百句解脫以解釋大涅槃的道理。涅槃就是止的含義。此就是約定以止來明白證果的道理。所以說大般涅槃稱之為常寂定,常寂定就是止的意思。《法華經》中雖然約定以觀來明確證果,但受攝於止。所以說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究歸於空性。涅槃中雖約定止來明確證果,但攝受於觀。所以以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為大涅槃的果德。這裡所介紹的二大經典,雖然反覆說明的語言文字有所不同,但是莫不皆以約定止觀二門辨其究竟。並根據定慧兩法以明確其極果。修行人應當知道,初、中、後果皆不可思議。所以新譯《金光明經》說:前際如來不可思議,中際如來種種莊嚴,後際如來常無破壞。都是約定修習止觀及菩薩心與佛心相印證來辨其是否證到極果的原因。《般舟三昧經》中偈文說: 諸佛從心得解脫 心者清凈名無垢 五道鮮潔不受色 有學此者成大道(偈文譯白:諸佛從清凈心而獲得解脫,心態平靜清凈者沒有垢染。五道<五道是天(包括阿修羅)、人、和三惡道>眾生只要心態鮮明清潔不接受色(包括聲香味觸法)諸塵,則只要有人學習這個不被外塵染污的法門必然成就大道正覺。) 誓願依照去實行的話,就必須去除三障和五蓋。如果不去除,雖然勤奮用功,但終究一點效果也沒有!(講解《童蒙止觀教程》,本教程業已有許多超出了童蒙止觀的內容,敬請好好修行,必有成就!謝謝大家!)作業思考題1、修持止觀法成聲聞、緣覺有什麼不足之處?2、修持止觀法成就菩薩道的情形如何?3、中道正觀是這麼一回事?4、初發心菩薩為什麼能成正覺5、為什麼說修行止觀證果,必須去除三障和五蓋?6、修行人菩提心不退有什麼好的修行效果? 二○○四年十月十六日 於青島:山東湛山佛學院 2004年12月26日 於啟東慧光精舍 |
推薦閱讀:
※英式質感裹腰裙|棒針,毛衣,毛衫,手工,編織,教程|::e景苑::中國傳統文化信息網~~放...
※轉小魚鑰匙鏈 教程圖片
※oeasy的ps教程和李濤的ps教程哪個好,優缺點,對比是?
※日本新文化式女裝上衣、袖的原型製圖教程
TAG:教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