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最淺的入門教程
一、 前言及概述
在寫這篇之前我想先穿插一些前言,請大家看完可以思考一下,並且再次對攝影下一個詮釋。這篇是我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主要想要幫助新手認識攝影,內容會非常的淺,再針對一些專有名詞做解釋,如果有什麼錯誤的地方也請不吝指正(或是幫助我更正專有名詞)。在我拍了三年之後,覺得最舒服的照片就是普通的生活照與街拍。那種為了紀錄或是抒發的照片,不帶有炫技或嘩眾取寵的屬性,只要試著去貼近就能分享到攝影者的一絲想法,也不是說商業攝影就完全沒有這些了,只是比較少。
攝影通常都會跟單反扯上關係,就我認為相機最好要可以設置光圈及快門,不過其實只要能拍照都可以稱為攝影,而器材只是作為一種輔助,當然更好的器材可以讓你的照片畫質更好,寬容度更高,對焦更準確等等…但那始終不是攝影的精隨。說穿了,攝影就是按下快門而已,不同的經歷與想法才是構築照片最美的部份。
一、 攝影原理與EV
相機的工作原理說起來很簡單,光通過鏡頭聚焦到感光元件上,然後類比訊號轉為數位訊號,就成為一張張的照片了。而測光就是給予感光元件適量的光,太多的光會讓畫面變白,也就是所謂過曝,太少的光會讓畫面變黑,也就是曝光不足。
通常讓光進入的量可以通過光圈、快門、ISO感光速度來控制,我們用個簡單的比喻好了,假如一張正常曝光的照片剛好是一杯剛好滿杯的水,那我們可以把光圈想成水壺出水口的口徑,快門想成倒水的時間,ISO感光速度想成水流出來的速度。通過調整這三者的比例來倒出一杯剛好滿杯的水就是。這邊我們理解EV就是-2..-1..0..+1..+2這個表格就好,在M模式以外的模式下滑桿是不會動的,通常固定在中間,這是因為相機幫你設定好預設曝光,你也可以自己增加或減少,而在M模式下由於光圈及快門固定了,在不同光量的環境下它就會跑動來告訴你現場環境用現在的數值是偏不足還是偏過曝。
現代的相機基本上測光都很準確,但由於測光系統還是依靠中性灰的模式工作(權衡式測光是將最多的部份測為18%中性灰),所以遇到一些極端狀況,例如拍大範圍黑色或白色的時候測光就不會那麼準確了,通常拍白色EV可以+1,拍黑色EV可以-1。
*ISO感光速度在底片機時代是隨底片固定的,所以在定義上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光圈值+快門值+ISO感光速度=EV」而是」 EV=光圈值+快門值=ISO感光速度+亮度」,
一、 快門
在上述介紹下,我們可以把曝光想為三元一次方程式,而當我們確定要以什麼樣的速度拍攝時,就確定了其中一元,再把ISO感光速度設為最小,便可以求出要用什麼光圈才能使這個方程式的解為1。當我們設定了想要的快門,相機會計算該用多少光圈來使得方程式的解維持1就是所謂的快門先決。既然方程式解都為1那何必調整呢?因為快門時間的長短會決定運動中物體是清楚的凍結或是呈現模糊的動感,即使曝光都一樣,但是畫面內容可是大不相同。
再來講一個安全快門的概念,顧名思義安全快門就是比較不容易發生手震時的快門。
通常我們以鏡頭焦段的倒數為安全快門,例如50mm就是1/50秒,100mm就是1/100秒以此類推。但是安全快門僅僅是一個概念,因人而異。有些很手很穩,有些人的手非常抖,或是再加上防手震及單腳架的幫助都會有不同的安全快門,所以參考就可以了。
一、 光圈
光圈先決與上述也是同理,只是改成設定想要的光圈,相機再幫助你計算快門,但是基本上還是會優先維持安全快門。光圈影響的是什麼呢?就是所謂的景深。景深就不得不提到模糊圈的概念,我們試著想像,成像都是一個個的圓圈,當圓圈夠小肉眼無法分辨得時候就是合焦,而在這個焦平面之外就是景深了。當光圈越小的時候,模糊圈也越小,所以就會覺得景深沒有那麼明顯了。影響模糊圈的因素有片幅尺寸,光圈大小,被攝物體的位置,焦段等等…另外光圈因為光學特性會有所謂的最佳光圈,通常在最大光圈減少1~2格,但具體還是要根據各鏡頭而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開到極小光圈時通常成像都會有明顯衰弱,所以最好避免。
對焦有兩種,相位式及對比式對焦,通常單反是前者,而使用LiveView則是後者居多。工作原理不大相同,但是要知道的是相機都是需要在有反差的地方對焦,純色的畫面通常無法對焦。
那什麼是一字對焦,什麼是十字對焦?什麼又是f2.8對焦?什麼又是f5.6對焦?一字對焦就是使用橫的或是豎方式來對焦,此種情況通可以讓最大光圈f5.6以上的鏡頭對焦,但是若遇到與之平行的物體則很有可能無法對焦。再來通常十字對焦有f2.8與f4的,同理也跟一字對焦一樣,不過通過十字的交錯對焦更為精準,但需要有f2.8或f4以上的大光圈鏡頭才有實際效用,否則與一樣是使用f5.6的一字對焦。可能會有人不解那我如果設定f8呢?現代數位單反都是在快門啟動時才會調到對應的光圈,所以在對焦及平常檢視的時候都是以最大光圈工作的,嘗試在LiveView模式下調整光圈,會發現景深沒有變化,相機通常也會一個光圈預覽鍵,不過在哪就要看說明書了。(有老鏡也可以轉到f8來測試,通常無法對焦或是非常難對焦。)
一、 燥點
燥點是由於感光元件過熱而產生的雜訊,這點在目前數位上是沒有辦法避免的,所以除非需要維持安全快門的必要,否則盡量使用低ISO感光速度,在長時間曝光的情況下最好還是用腳架開低ISO感光速度來穩定。
現在的相機都有所謂的降燥功能,尤其高階機種通常都比低階機種處理的好,但實際上現場降燥很浪費時間(曝一秒就需要降燥一秒),而且在強的機身處理都不會有電腦的運算強大,所以可以試著回家找一些好用的降燥軟體或者PS外掛降燥就好,也不要單單為了燥點這個項目花大錢買高階機。
通常我們都知道ISO感光速度越高畫質越差,不過有一些些微的例外,譬如ISO800
可能會畫質比ISO640好,這是某些測試之後的結果,有興趣的可以去研究,不過我想應該差別不是非常的大,所以還是簡單認知ISO感光速度越高畫質越差就可以了。
片幅越小燥點也會越多,但是沒關係,可以試著使用高ISO拍單色來營造顆粒感,也許會有讓你非常驚艷的感覺(上幾樓應該就有高ISO的顆粒)。
一、 白平衡
(拿舊的過來沿用,別拍我)色溫就是色彩的溫度,它的定義是假如有一個不會透射與反射任何光線的黑體,在溫度上升時會輻射出的不同的光線顏色,而對應光線顏色的溫度就稱為色溫。色溫越低顏色越偏紅,色溫越高顏色越偏藍。那為何單反設定3000K拍出來卻是藍色的?不是低色溫應該偏紅嗎?沒錯,低色溫偏紅,你設定3000K是告訴單反環境是偏紅的3000K,然後單反再用藍色去修正你偏紅的畫面。所以如果環境是5500K左右,設定3000K就會偏藍了。
白平衡的意義是讓一個白色的物體在其他光源下都是白色的,但是實際上,黃色的光照到白色物體本來看起來就會變黃的(雖然心裡知道它是白的)。所以該如何使用就見仁見智了。
一、 動態範圍
假設這世界最亮與最暗可以分一萬格,那也許人眼可以看到其中一百格,而單反只能拍到其中十格(數據只是比方,不具意義),這就是所謂的動態範圍。但往往一些晨昏日落的反差都遠遠超過十格,就會造成天空過曝或著地景死白。這時候我們就可以使用黑卡遮住天空,來讓反差不要那麼大,從而獲得天空及地景的細節。而現在也有一種HDR的技術就是針對天空及地景各取正確的曝光,通過演算再合成一張,有一種獨特的風格。(現在HDR延伸成為單張也可以擠出最大的細節,而且也越來越貼近真實的照片了)
一、 微距
微距常用到的名詞就是放大比或是放大倍率,這兩者是一樣的,放大比1:4=0.25x放大倍率。定義為像長比物長,也就是感光元件大小比上物體的實際大小,用比較好了解的說法就是1:1的放大比時,物體跟感光元件一樣大小就剛好可以填滿整個畫面,1:4時就需要四個跟感光元件一樣大小的尺寸才能填滿。這個數值只會跟鏡頭有關係,也就是鏡頭標多少的放大比就是多少,而不會因為感光元件尺寸或鏡頭焦段有所改變。這裡有兩點常常被誤解的知識:
1. 感光元件尺寸越小放大比越大:
會有這個錯覺是因為假設全幅1:1下拍一個跟全幅尺寸一樣的物體,會是剛好塞滿整張照片。但若換成1:1的APSC拍下跟全幅尺寸一樣的物體則只能拍到中心的部份,而不能拍到全部,所以在螢幕上把兩者比例放到一樣大小時,就會有APSC放大的比較多的錯覺。但實際上放大比始終是1:1沒有改變。
2. 鏡頭焦段越遠放大比越大:
你可能會覺得我拿望遠隨便拍都比廣角來的更近,放大的更多。但實際上放大比是要以最近對焦距離來算的,主要要看該鏡頭最近成像距離,所以你不能以站在同一地方拿兩個不同焦段的鏡頭來做比較。而是要試試看兩者最近對焦距離下的放大狀況,如果放大比標的是一樣,那應該拍出來的大小也是一樣的。
一、 等效倍率
所有鏡頭標示的焦段都是按照35mm全幅所標示的,所以當使用比全幅小的相機時,就要乘等效倍率去比擬全幅上何焦段會拍出的畫面(通常APSC是乘1.5或1.6)。這個等效倍率僅僅是一個方便換算的說法,實際上不會有任何光學上的影響,所以在變形及空間感營造上還是要根據鏡頭上標示的焦段去思考。從這裡我們也可以思考為什麼APSC的鏡頭通常都比較便宜,那是因為片幅小的話鏡頭就可以做的小一些,而APSC專用鏡頭若是拿到全幅上使用通常就會有大量的暗邊與黑角就是這個原因(不要嘗試亂裝,有些APSC鏡頭會使全幅反光板打到,尤其5D系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