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歷史沿革
積石山,是一塊美麗、神奇而又古老的土地,「積石」之名,伴隨「大禹導河,始於積石」的傳說很早以前已叫得非常響亮,文人騷客的吟詠更是積石山威名遠揚。在歷史的長河中,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吮吸黃河母親的乳汁,共同開拓創造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馬廠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等古文化遺址星羅棋布,這些文化遺址和出土文物表明,五千至七千年前,先民已經在這裡從事農牧業生產。以後歷朝諸代在這裡或設州、或置縣,或築城、或設關,歷經歷史滄桑,積石山留下了古代天子、將領、公主、使節、商賈、傳教土、文人墨客和各族人民的足跡。
積石山縣在歷史上夏為雍州地。商、周為羌、戎地。戰國末期入秦國版圖。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8年)秦置隴西郡,縣境屬秦枹罕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縣地仍屬隴西郡枹罕縣。
西漢初,縣地屬隴西郡枹罕縣,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取天水、隴西、張掖三郡各二縣,置金城郡,縣境屬金城郡枹罕縣。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漢在今縣地置河關縣(今大河家鄉康吊村),屬金城郡。
東漢初,縣地分屬涼州剌史部金城郡河關、枹罕兩縣。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入隴西郡,枹罕,河關縣皆屬之。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隴西宋建聚眾據枹罕割據自立,自號「河首平漢王」,設百官,改元自立30年。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遣夏侯淵率兵攻克枹罕,斬殺宋建,平定河關,渡黃河入小湟中,河湟遂安。
三國時今縣地屬魏。
西晉初,屬秦州隴西郡。西晉惠帝永寧中(301~302年),涼州刺史張軌分西平郡界,置晉興郡。在今縣地大河家設臨津縣,屬晉興郡。
十六國時自治縣境相繼為前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後涼等割據政權轄地。
西秦永康元年(412年)二月,西秦徙都譚郊(今縣境劉集鄉崔家北崖古城),是年十月,西秦遷都枹罕。是年,設治城縣,治所在今劉集鄉境內,屬建昌郡,北魏又設置。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年),西秦為夏赫連定所滅。縣境遂入於吐谷渾。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縣地入北魏管轄。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年),河州刺史楊寬於鳳林川(今沒於劉集峽水庫)置鳳林縣,縣境東南東北部地面屬鳳林縣管轄。北周時,縣地分屬鳳林縣和枹罕縣。
隋初,縣境屬枹罕郡,開皇三年(583年)改枹罕郡為河州,縣地屬之,大業三年(607年),改河州歸枹罕郡,臨津縣屬之。後設積石鎮(今大河家)。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河州,轄枹罕,縣境屬之。貞觀五年(631年)置米州(今大河家)。貞觀十年(636年)米州廢,設米州縣,屬河州。貞觀十一年(637年)置安鄉縣。永徽六年(655年),米川縣移於黃河以北(今青海省境),改屬廓州。儀鳳元年(676年)安鄉縣西移至安鄉城(今安集鄉境內),縣地分屬安鄉、枹罕二縣。隨後設積石軍(在今大河家)歸屬隴右節度使。天寶元年(742年),改安鄉縣為鳳林縣,改河州為安鄉郡。代宗寶應元年(762年)縣地陷於吐蕃。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趁吐蕃內亂,率眾起義,收復河西及蘭、河、岷等十一州,縣地歸唐,不久,復陷於吐蕃。
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吐蕃唃廝啰政權強大,控制河湟地。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木征以河州歸附,復置安鄉郡,屬熙州路。五年(1072年)宋遣王韶擊敗木征,置熙河路。六年(1073年)五月,王韶命景思立知河州。縣境屬之。
金天會九年(1131年),金兵入隴右,取熙、河、蘭諸州,河州入於金。天會元年(1123年),金設積石州(今大河家)。金初,沿宋制,縣地屬臨洮府河州。皇統二年(1142年)更臨洮府為臨洮路,仍屬之。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蒙古滅西夏後,攻克河州,縣地入蒙古汗國。
元初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元始祖至元六年(1269年)改河州為河州路,隸宣政院,轄定羌、寧河、安鄉三縣。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將鄧愈攻克河州。四年(1371年),置河州衛,受轄於陝西都司西安行都衛。基層實行里甲制度,河州原制45里,明嘉靖時人丁減少縮為31里,縣境內有銀川、木葉、吹麻、下川、樣卑五里。六年(1373年)置河州府,領寧河、安鄉二縣,今縣地屬安鄉縣。成化九年(1473年)改河州軍民指揮使司為河州衛,復置河州。縣境銀川里、木葉里、吹麻里、樣卑里、下川里皆屬河州。
清初,縣境屬臨洮府河州管轄。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廢除明代里甲制,改設會社制,縣地為西鄉二十九會中的十八會。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河州同知於循化營,設循化廳,今縣境內癿藏、紅崖、端言、回回、迭古、仰化六部族,歸其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分甘肅省行政區劃為七道,縣地屬蘭山道河州。民國2年(1913年),北洋政府廢府、州制,將河州改為導河縣,縣境屬之。民國18年(1929年)改導河縣為臨夏縣,今縣境癿藏、小關、中咀嶺、居集鄉部分沿山地區屬循化縣,銀川、鋪川、安集等地屬永靖縣,其餘屬臨夏縣。
1949年8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石山解放,人民獲得新生。1949年8月至1958年,縣境除安集、銀川、鋪川鄉外,其餘屬臨夏縣,1958年底,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合併為臨夏市,1961年恢復臨夏縣建制,縣境屬臨夏縣。1980年6月14日,國務院批准成立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轄大河家、劉集、石塬、柳溝、吹麻灘、關家川、胡林家、安集、寨子溝、居集、郭干、中咀嶺、小關、癿藏、鋪川、銀川16個公社。1981年從大河家析置四堡子、郭干析置徐扈家兩個公社,現在全縣共3個鎮15個鄉145個行政村1296個生產合作社。
推薦閱讀:
※甘肅衛視《聚健康-傷肝那些事》
※甘肅還有崛起的那一天嗎?(一)
※甘肅省隴南市康縣景區之白雲山森林公園【圖文】
※第一次來青海,推薦什麼路線?怎麼玩?大概需要幾天?
※維斯達為頂配的礦業城市,令人窒息的公鐵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