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日本人如何把「支那」變成對中國的蔑稱(9)

揭秘:日本人如何把「支那」變成對中國的蔑稱(9)2013-11-15 13:07:14 世界知識雜誌徐波研究員 中華網論壇 福澤諭吉為尊奉為「日本近代最重要的啟蒙思想家」,明治以來直到1945年戰敗的80多年間日本所走過的歷程,基本上就是福澤所設計的脫亞入歐、以歐洲列強的方式侵略中國等亞洲國家,並在此基礎上建立所謂「近代文明國家」的道路。福澤提出的侵佔朝鮮、吞併台灣、在中國大陸領土中首先佔領東北三省,並最終將日本國旗插在北京城頭的一系列侵略構想,他的後輩全都照樣做了。

福澤的這些言論都公開發表在報紙上,因而影響甚大,其對「支那」一詞的傳播也就更加有力。

這些思想家們用古已有之的「支那」一詞稱呼中國,因為往往與對中國的蔑視和入侵中國的著作相聯繫,因此帶上了貶義色彩。但仔細想來,這樣稱呼中國,有其一定的歷史背景。過去日本與中國一樣,常常以朝代名號稱呼中國,如古時的「遣隋使」「遣唐使」之類。19世紀日本也稱中國為「清國」,尤其在針對清政府的官方文件中。中日甲午戰爭在日本就被稱做「日清戰爭」。但朝代號不等於國號,而中國此時並無正式的國號。中國雖然自古自稱為「中國」,但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國」也並非國名,而此時的日本人已經知道中國不是世界的中心,「中央之國」稱呼名不副實,而且此時日本已經意識到中國正在衰落中(福澤諭吉甚至誇張地描述這種衰落),再也不堪像過去千百年來那樣成為日本的老師,因此滋生對中國的蔑視,不再想用過去那種充滿崇敬的唐、漢等名稱,再加上滋生了侵略甚至吞併中國的野心,因此也不願再用「中國」這個稱呼。正在此時從西方舶來了China一詞,日本人聯想起古已有之的「支那」,因此就開始這樣稱呼中國了。這又與當時強烈的崇洋心理正相一致。而且西方人也並不像中國人自己或日本人過去那樣按照朝代名稱稱呼中國,而是一概稱中國為China。這一點也顯然影響了日本人。明治維新後日本全面學習西方,更讓他們感到自己進入了「文明」行列,更加不堪與「野蠻落後」的中國、朝鮮為伍。這樣,「支那」一詞就被糟蹋變質了。

甲午戰爭,日本竟然一舉戰勝了千百年來的老師中國,這使日本人又驚又喜,滿街充斥著「日本戰勝,支那敗北」的歡呼。「支那」這個稱呼充斥日本社會。

1911年中國爆發辛亥革命,接著清朝覆滅,民國建立。此事一時使維持君主政體的日本感到驚懼,擔心民國風潮危及日本天皇政體,也不希望看到中國成為一個統一的民主的共和國,妨礙其侵華利益。1913年日本迫於大勢決定承認中華民國,鑒於在公文中使用「清國」名稱已不合時宜,與中國政府在條約國書中理應使用「中華民國」名稱,但又密告內閣各大臣和軍方首腦,「在帝國政府內部及與第三國之尋常往來公文中,今後一律廢除"清國"之稱而以"支那"代之」。以「支那」稱呼中華民國,意味著日本只承認中國地域上暫時存在的某個政權。而非中華民國政府。為其日後侵華扶植偽政權埋下伏筆。1929年那個暴露了日本侵華野心的《田中奏章》,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這兩句話:「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

其實,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國許多維新派和革命派人士,也借用了日本的方式,管自己的祖國叫「支那」。原因也在於,當時中國沒有一個國號,「清朝」是一個朝代的名稱,不是國家的名稱,尤其是對於那些革命派來說,他們正要推翻這個朝代,不可能以「清國」稱呼自己的國家。「中國」、「中華」這樣的名稱他們不想用,因為他們知道中國不是世界的中心,「中華」還容易使人想到自古有之的華夷之分。所以,他們就借用了支那這個名稱。

推薦閱讀:

馬雲將成中國首富 阿里瘋狂收購是支撐
中國式改革(二)安居樂業的努力
端午節到了,你聽過小端午和大端午的說法嗎?
中國大城市女人各有風情
中國節日大全,傳統節日習俗,民族節日來源20

TAG:日本 | 中國 | 日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