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塔概說
中國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古塔為祖國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
河南嵩山少林寺塔
中國古塔概說之
塔的定義
塔,源於古印度興建的年代,一說佛陀在世時王舍城有一位孤獨長者就已開始,建造用以供養佛陀的頭髮、指甲來表達人們對佛陀的崇敬。一說是佛陀湟磐後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譯「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譯「塔婆」(Thupo),別音「兜婆」或稱「浮屠」漢文意譯為「聚」、「高顯」「方墳」、「圓冢」、「靈廟」等,另有「舍 利塔」「七寶塔」等異稱。
佛塔在印度被稱作「窣堵波」,意譯即為墓冢的意思。佛教徒有崇奉高僧火化後所剩骨燼的習俗,尤其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舍利,於是爭相建築。「窣堵波」與中國原有東西相比較,沒有這樣的建築,也找不到相應的文字。而最接近的「台」字又顯示不出它的高妙,於是另造一字為「塔」。「塔」字首先見於葛洪的《字苑》。 其實,佛塔傳入中國時,它的名稱被譯成各式各樣,人們發揮著各自的才能,有的音譯,有的意譯,也有按形狀譯的。於是出現了窣堵波、私偷簸、偷婆、佛圖、浮屠、浮圖、方墳、圓冢、高顯、靈廟等各種名稱。但最終發現,「塔」採用了梵文佛字,「布達」的音韻,又加上土作偏旁,以示土冢之義,最為恰當,也最為簡潔,於是「塔」的名稱流行廣泛,直至現在,許多人已不知道「窣堵波」為何物了。
印度塔有兩種:一種是埋葬佛舍利、佛骨等的「窣堵波」,屬於墳冢的性質。另一種是所謂的「支提」,傳入中國以後,發展成為中國的石窟寺。而原來有舍利的塔傳入中國以後,發展成為中國的寺塔。
中國古塔概說之古塔分類
圓明園琉璃塔
中國塔類型可分為兩大部分: 按性質分類有:喇嘛塔(藏傳佛塔)、寶篋印塔、金剛寶座塔、「中國屠婆式」塔(無縫塔)多寶塔、文峰塔。 按形制分類有:樓閣式塔、密檐式塔、內部樓閣外部密檐式塔、造像塔、幢式塔、異形塔。 看一座塔,不能單純地看它的外形,應當從內部構造與外部式樣兩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實際上中國的塔不全是高層建築,也就是說不全是樓閣式塔,而樓閣式塔則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國大量的塔是用磚造的,是磚塔。而且絕大部分的塔是不可能登人的,只是一種象徵性的塔,當然不可以一概而論。 中國塔數量很多,式樣都不相同,塔的性質與佛教的分宗派也有關係。
中國古塔造型分類(文字/古塔尋蹤)
中國古塔的造型其實很難精確分類,目前通用的分類方法都比較籠統,這主要是現存古塔的時間跨度近1500年,而古建築都有各自鮮明的時代以及地域特徵,要固定一種適合於不同時代和地域的分類方法實屬不易;另外還有為數不少的古塔,造型標新立異,卻未成體系,相似者寥寥無幾,有些甚至是孤例,像這類塔也很難分類。
另一方面,古塔的造型分類不能只從外表來看,還應該同時考慮到內部結構和功能,因塔的造型和其功能有密切聯繫:例如為了觀景瞭望而建塔,一般就建成可攀登型的,而僧尼墓塔為了防偷盜破壞則多為實心結構;因此可攀登型的空心塔和實心塔就算外表相似也不能混為一談。比如唐代的密檐塔和遼代的密檐塔,雖外表都符合密檐塔的特點,但內部結構完全不同:前者一般還是樓閣式的,內部設有樓梯,而後者則基本上都是實心結構。
首先我覺得所有的古塔都可以劃分為建築型塔和雕塑型塔兩大類。前者是作為一個建築存在的,具有建築的某種或多種功用;而後者則是模仿了前者外形,本身是一件工藝品,或者說是一件縮小了的「模型」。具體到實例,建築型塔幾乎包括了所有的木塔、磚塔、磚身木檐塔和用石塊壘砌的大中型塔;而雕塑型塔則包括絕大多數小型石塔,全部經幢和全部金屬塔等。當然這兩種類型也不是絕對的,有些古塔的性質可能介於兩者之間。造型分類簡表如下,詳述見後。
建築型塔:
一、樓閣式(重樓式)
樓閣是我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種古建類型,早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的樓閣建築已經相當普遍。而所謂樓閣式塔則模仿樓閣的造型,將塔建成多層樓閣,內部設有樓梯和樓層,可以攀登,每一層外部設塔門和塔窗,相鄰兩層之間外部設腰檐,有的還有平座和欄杆,供人行走。樓閣式塔時我國最主要的佛塔類型,從外形上可分為兩類,即(標準)樓閣式和密檐樓閣式。
1. 標準樓閣式
每一層的高度較大,多為自下而上逐漸減小;腰檐為澀疊出檐或斗拱承托出檐,每一層必有真門可供眺望或出入。內部結構有很多種類,唐代以前多為空筒式,設木製樓層樓梯,宋代開始將磚石制樓層樓梯與塔身融為一體。我國現存的樓閣式塔主要有兩種風格:江南地區的樓閣式塔多為磚身木檐,斗拱承托出檐深遠,多作飛檐挑角,每一層都設平座,大部分還有欄杆,還有很多在底層設有附階(迴廊),江南地區的佛塔和文峰塔幾乎都屬這種類型,其中有多座磚身木檐的宋代佛塔,造型秀麗挺拔,結構勻稱和諧,均堪稱國之瑰寶;北方和中原地區的樓閣式塔多用磚砌澀疊出檐,出檐較短,很少有平座和欄杆,人不能走到塔身以外去。塔身平面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圓形四種:唐代樓閣式塔均為方形(除少數年代有爭議的塔外);五代之後多為六角和八角形,江淮、四川等地還有相當數量的宋代方形樓閣式塔;明清之際,樓閣式佛塔數量減少,而南方地區的樓閣式文峰塔則大大增加;圓形樓閣式塔非常罕見。
2. 密檐樓閣式
顧名思義,這類塔實質上還是樓閣式塔,但外觀上具有密檐的結構。具體表現為第一層塔身特別高,以上各層高度縮小,檐與檐之間距離很近,呈密疊狀,多設假門和假窗,僅開少數真門,無平座欄杆;內部多為空筒結構,設有木製樓梯,也有的設磚砌樓層,可以攀登。這種塔多原來歸類到密檐式,張馭寰先生認為它是與樓閣式塔,密檐式塔並列的一類塔,我認為這可以算作樓閣式塔的一個特例。
這類塔在唐代及唐代之前是主流,現存的唐代密檐磚塔幾乎都是這種結構的;兩宋時僅在四川還有一些密檐樓閣塔的遺構,也是仿唐建築,估計是受到中原的影響比較晚的緣故;遼代幾乎沒有這種塔;金代在中原地區建有多座仿唐塔,大部分都是這種塔;另外在雲南也有南詔、大理時代建造的密檐樓閣式塔數座;元代以後漸漸絕跡。由於密檐樓閣式塔都是唐塔或仿唐塔,因此又可稱為唐式密檐塔或漢式密檐塔,在唐代以後發展不大,因此塔身平面大部分都是正方形的;而遼代的建築師則在唐式密檐塔的基礎上發展了另一種融合契丹風格的密檐式塔(遼式密檐塔),自成一派,並成為北方佛塔的主流,將在以後介紹。
3. 仿樓閣式(實心)
還有一類實心的樓閣式塔,雖名為樓閣卻不能登臨,只是象徵性的;內部為實心結構,但外表忠實的模仿重樓(或密檐樓閣)的結構,很多都在各層設門窗、斗拱,甚至有些還有平座、欄杆,完全就是一座縮小的樓閣式塔模型。另外,有相當數量採用石材、金屬製作的中小型仿樓閣式塔,使用原材料堆砌或拼接而成,不屬於建築,將其歸類於雕塑型塔,詳見後文介紹。
在中原一帶的僧尼墓塔中,有大量的仿樓閣式塔的實例,塔身平面多為方形,層數多為三層和五層,如少林寺塔林(河南登封),風穴寺塔林(河南汝州)等。
4、密檐式(遼式密檐)
(實心)密檐式塔也是我國古塔的主要類型之一,它應該是從密檐樓閣式塔演化而來的。密檐塔和密檐樓閣塔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各層都做成實心(一部分在第一層設塔室),另外加大了第一層塔身高度的比例,並取消了各層密檐之間的門窗,外觀上使得相鄰兩層塔檐之間的距離更近了。密檐式塔在遼、金時期成為佛塔和墓塔的主流。尤其是遼代的密檐式塔,自成體系,塔身表面裝飾極為華麗,各面布滿了佛像、菩薩、力士、飛天等造像。金代的密檐塔多為仿遼,宋代極少。明清時期亦有仿遼密檐塔多座,但無甚發展。由於遼塔為主流,後世多仿造,現存的密檐式塔多為八角形平面,一部分為六角形,方形的很少。分布主要在遼代的疆域內,重點是遼代五京,即上京(內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內蒙古寧城),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幽州府(北京),其中又以遼寧地區最多;黃河以南罕見。
典型的密檐式塔的結構為:平面八角形,底部為高大的兩層須彌座,束腰內有浮雕;須彌座上部為仰蓮瓣,其上為仿平座欄杆,再上為塔身。第一層塔身四面設拱券門(一為真門余為假門)四面設假窗,門窗周圍有諸多浮雕造像;塔身內僅設一層塔心室,塔身之上為斗拱出檐,密檐之間不設門窗。相比漢式(唐式)密檐塔,遼式密檐塔的主要區別是內部實心,第一層塔身高度比例增大,且表面布滿浮雕。
中國古塔概說之塔身
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
塔身是古塔結構的主體。由於塔的建築類型不同,塔身的模式也各異。各種不同類型的塔,就是按照塔身的形制來劃分的。 塔身內部的結構情況,主要有實心和空心兩種。實心塔的內部,有用磚石全部滿鋪滿砌的,也有用土夯實填滿的。縱或有些實心塔內也用木骨填入,以增加塔的整體聯接,或增強挑出部分的承載力量,但結構仍然比較簡單。空心塔一般來說是可以登臨的塔。這類塔的塔身結構比較複雜,建築工藝的要求也比較高。空心塔的塔身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塔身內部從下到上是一個空筒,內設樓梯、樓板,可以登臨;外設腰檐、平座,可以環眺四周。純木結構,磚壁木樓梯、木樓板和磚壁木檐、木平座結構的樓閣式塔,如山西應縣木塔、杭州六和塔等的塔身,就是這種模式。
第二類,塔身內設有中心柱。早期的木塔塔身內多設有中心柱,並從塔頂直貫塔底。現在這類塔身的古塔,已經見不到了。河北正定的天寧寺塔為半木結構,塔內的木中心柱只有半段,僅在塔的上半部。但是,就是這種只有半截木中心柱塔身的古塔,在全國也極少,十分珍貴。這種實物無可爭辯地說明,這種沒有大木中心柱的塔身,在我國占塔的建造中是存在的。隨著建塔材料種類的增加和建築技術的發展,有些古塔的中心柱不是採用木料,而是採用磚石建造。陝西扶風法門寺塔、河南開封國寺塔、四川樂山凌雲寺塔就是這樣的例子。
第三類,高台塔身。這裡說的主要是金剛寶座塔。塔身用磚石建造,中設階梯,可以上達。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碧雲寺金剛寶座塔等,就是這樣的例子。此外,覆缽式塔,即喇嘛塔的塔身,狀似瓶形。明、清以後,建築師們又在塔肚正中增設了焰光門,形如小龕。
在我國現存的古塔中,還有一些形制特別的塔身:有的在覆缽上加上多層樓閣,有的是樓閣。覆缽、亭閣相結合,還有的塔身狀如筆形、球形、圓筒形等等,形態多樣,各呈異彩。
中國古塔概說之塔剎
塔剎俗稱塔頂,就是安設在塔身上的頂子。我國的古塔很多,各座古塔塔剎的形狀和建築材料都不相同。但是,不管是用什麼材料建造的塔剎,也不論其模式如何,它們都是古塔重要的、位置最高的組成部分。在古印度,塔剎只是作為堵波的表相而存在,結構簡單,裝飾也不複雜。但到了我國,就和我國原有的樓閣式建築結合在一同,塔剎的建造就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結構、模式也變得更為複雜、更為精細、更為美觀了。因此,人們把塔剎的「剎」也作為佛寺的別稱,寺也被稱為剎,古寺也就被稱作古剎了。
就塔剎的結構而言,它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塔。塔剎由剎座、剎身、剎頂、剎桿等部分組成。剎座是剎的基礎,覆壓在塔頂上,壓著椽子、望板、角梁後尾和瓦隴,並包砌剎桿。剎座大多砌作須彌座或仰蓮座、忍冬花葉形座,也有砌作素平台座的,以承托剎身。在有的剎座中,還設有類似地宮的窟穴,被稱為剎穴。剎穴可以供奉舍利,可以存放經書和其它供器。雲南大理千尋塔、北京妙應寺白塔就是這樣的例子。剎身主要的形象特徵,是套貫在剎桿上的圓環,稱為相輪,也有稱為金盤、承露盤的,是作為塔的一種仰望的標誌,以起敬佛禮佛的作用。一般大塔的相輪較多而大,小塔的相輪較少而小。
早期的塔剎,相輪數目沒有定式,有的塔相輪多至數十個,有的少至三五個。例如原洛陽永寧寺大木塔,就有三十重相輪。現存兩處較早的塔——四門塔和嵩岳寺塔分別為五輪和七輪。以後相輪的數目逐漸形成了一、三、五、七、九、十一和十三的規律。喇嘛塔大多採用了十三個相輪。因此,人們就把這一部分稱為「十三天」了。在相輪上置華蓋,也稱寶蓋,作為相輪剎身的冠飾。
剎頂,是全塔的頂尖,在寶蓋之上,一般為仰月、寶珠所組成,也有作火焰、寶珠的,有的在火焰之上置寶珠,也有寶珠置於火焰之中的。因避「火」字,有的稱為「水煙」。 剎桿,是通貫塔剎的中軸。金屬塔剎的各部分構件,全都穿套在剎桿之上,全靠剎桿來串聯和支固塔剎的各個部分。就是較低矮的磚制塔剎,當中也有木製或金屬剎桿。據佛經上說,剎桿又有剎柱、金剎、表剎等名稱。剎桿的構造,有用木杆或鐵杆插入塔頂之內的;如果塔剎很高,即用大木柱插入一二層或三層塔頂。長大的剎桿稱為剎柱。有的剎柱與塔心互相聯貫,直達塔底地宮之上。以上所述塔剎的結均形制,是較具代表性的。此外,各個時代、不同類型、不同建築材料的塔,其塔剎也有所變化。有在剎桿上串聯三、五、七、九個金屬圓球作為塔剎的,例如遼寧北鎮祟興寺雙塔;有的塔剎在剎座上貫以巨大的寶頂,例如北京天寧寺塔。寶頂的模式各有不同,有圓形、方形、八角形等等。銀川海寶塔的剎頂作方形葫蘆形,或稱蒜頭形,可能是受伊斯蘭建築的影響所致。廣州懷聖寺光塔又是一種情況,塔剎變成了風向標,它與佛教的塔剎意義完全不同。
中國古塔概說之
古塔八種類型
北京銀山塔林
古塔的八種主要類型在我國,古塔的種類很多,分類的方法也不少。
從佛教的教義上說,有所謂的舍利塔、法身塔以及各種派別的塔;
從塔的平面上分,有四方塔。六角塔、八角塔、十二角塔等等;
從層數上分,有三層塔、五層塔、七層塔、九層塔等等;
從建築材料上分,有土塔、石塔、磚塔、木塔、金塔、銀塔、鐵塔、銅塔、象牙塔、琉璃塔、瓷塔、陶塔、磚石塔、磚木塔、金銀珠寶塔等等;
從功能上分,有望塔、風水塔、過街塔等等;
從形態上分,有樓閣式塔、亭閣式塔、密檐式塔、花塔、覆缽式塔、寶篋印經塔、金剛寶座式塔等等。
在這裡,我們從形態上向讀者介紹我國古塔的幾個主要類型。
1.樓閣式塔
樓閣式塔在我國古塔中歷史最為悠久,體形最為高大,保存數量也最多。因為這種模式的塔,來源於我國傳統建築中的樓閣,所以給它取名為樓閣式塔。樓閣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氣勢最雄偉高大的一種建築類型。
在佛教傳入我國之前,就已經有了多層的高大樓閣。在戰國(公元前年)和秦、漢時期,中國的木結構建築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高樓大閣層出不窮。秦二世(公元前前年在位)所建的雲閣,「其高欲與南山齊」。
西漢時期有一種「井樓」,用大木累積而成,可以高到「五十丈」。還有許多崇台高閣,層樓巨觀,莫不是競相向高空發展。那時爭相競築高台樓閣已成風氣。從考古發掘的漢代明器和壁畫、畫像磚中,也可以看到樓觀高閣的情況。甘肅省博物館所藏的一座武威出土的東漢陶樓,有五層,高而挺拔,跟文獻記載中所描述的浮圖非常相像。就連陶樓下的方城也與早期佛寺的制度很相似。
據《洛陽伽藍記》記載:永寧寺中,有九層木構高塔一座,高「九十丈」,塔身之上還有塔剎,又高「十丈」,一共高出地面「一千尺」,從京師洛陽百里以外就可以看見。塔剎上有金寶瓶,一個承露金盤三十重,還有鐵鏈四條。塔身有四面,每層每面有三門六窗。門都是用朱漆漆過的。門扇上有九行金釘,一共有五千四百枚。門上又有金制的獸面門環。每層的檐角下和金盤周圍、鐵鏈上下,都懸掛著金鐘。塔上共有金鐘一百二十個。每當深夜風高的時候,金鐘齊鳴,響亮的金鐘聲,幾十里外都能聽得見。從上面這一段記載中可以看出,永寧寺塔完全是一座九層高的木構方形樓閣,只是在頂上加了一個華麗的塔剎而已。
三國時代的徐州浮圖祠塔「垂銅盤九垂,下為重樓閣道」,也是這樣的樓閣式塔。木構樓閣式塔由於火災、風雨等的侵襲以及歷史上的滅佛事件,多已被毀,現僅存遼代(公元年)的應縣木塔等很少幾處。
隋、唐以後,建塔材料轉向磚石,出現了以磚石仿木構的樓閣式塔。它們的特徵是:
一,每層之間的距離較大,明顯地表現出塔的一層相當於樓閣一層的高度。一眼看去,塔身就是一座高層的樓閣。
二,每層塔身均以磚石製作出與木構樓閣相同的門、窗、柱子、額枋、斗拱等部分。其形制與木結構相彷彿。
三,塔檐大都仿照木結構塔檐,有挑檐檁枋、椽子、飛頭、瓦隴等部分。磚木混合建築的樓閣式塔,出檐更為深遠,平座、欄杆等均與木構一樣,只是從磚體塔身內挑出,而不是從木樑柱內挑出而已。四,塔內部均有樓層,可供登臨佇立或向外眺望。塔內有磚石或木製樓梯,供人上下。樓閣式塔的摟層,一般均與塔身的層數相一致。一些有暗層的塔,內部樓層較塔身外觀層數還要多。這是與密檐式塔相區別的特徵。
密檐式塔與此相反,外部檐多而內部樓層少。我國早期樓閣式塔的實物雖已不存,但是我們還可以從豐富的壁畫、石刻中,找到形象的實物。例如甘肅敦煌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等處,都有許多北魏、隋、唐時期的樓閣式塔的圖像、繪畫與雕刻。雲岡石窟中第一窟和第二十一窟的塔柱,形象逼真,可以說是北魏時期樓閣式塔的縮影。
唐代以後的樓閣式塔,由於採用磚石砌築,留存的實物已非常豐富了。著名的如長安玄類墓塔、大雁塔、蘇州虎丘塔、杭州六和塔、廣州六榕寺花塔、泉州開元寺雙石塔、定州料敵塔、銀川海寶塔、承天寺塔等等,數量很多。除了大型的樓閣式塔外,還有許多小型的石刻樓閣式塔和銅鐵鑄的樓閣式塔。它們雖然內部不能登臨,但是其外觀卻非常忠實地按照木結構樓閣的模式,刻制或鑄制出樓層、門窗、柱枋、斗拱、塔檐等結構部分。例如杭州靈隱寺雙石塔、閘口白塔、當陽玉泉寺鐵塔、鎮江甘露寺鐵塔等等。
2.亭閣式塔
亭閣式塔在中國古塔中也是較多的一類。它們的特點是:
一,塔身呈亭子狀,外觀多為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圓形等。
二,多為單層,有的在頂上加建一個小閣。
三,塔身內設龕,安置佛像或墓主人的塑像。亭閣式塔在中國起源也很早,幾乎與樓閣式塔同時出現。平民百姓出資修建的佛塔和高僧墓塔,多採用這種模式。現存具有代表性的亭閣式塔有:山東歷城四門塔、長清靈岩寺慧崇塔、山西五台佛光寺祖師塔、運城泛舟禪師塔等等。
自宋代以後,由於花塔以及覆缽式喇嘛塔的興起,亭閣式塔逐漸衰落,和尚墳大多採用了喇嘛塔的模式。亭閣式塔現存的實物,大多是磚石結構的。早期的木構亭閣式塔已很少保存了。敦煌石窟前的一座木構亭閣式塔為宋代建築,是一個珍貴的例子。
3、密檐式塔
這種塔是古塔中較為高大的一種,其高度、體量均與樓閣式塔差不多。但是它的外檐層數最多,在中國古塔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的特徵是:一,第一層塔身比例特別大。 二,第一層塔身以上,各層檐子之間的塔身,沒有門窗、柱子等樓閣結構。有的雖開有小窗,但也僅是為了採光通氣。 三,大部分不能登臨眺覽。四,第一層塔身,是全塔的重點,佛教內容、建築藝術都集中表現在這裡,裝飾雕刻比較華麗。 從密檐式塔的發展歷史來看,遼、金以後,我國北方建造的密檐式塔較多,而南方仍以樓閣式塔為主。我國現存著名的密檐式塔有北京天寧寺塔、河北昌黎源影塔、遼寧北鎮崇興寺雙塔等等。
4.花塔
花塔的主要特徵,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裝飾著各種繁複的花飾,看去好像一個巨大的花束,因此被稱為花塔。裝飾的內容由簡到繁,各呈異彩。有巨大的花瓣,有密布的佛龕,有的雕飾或塑制出各種佛像、菩薩、天王、力士、神人,以及獅、象、龍、魚等動物形象和其它裝飾。有些花塔原來還塗有各種色彩,富麗堂皇,不愧花塔的稱號。
花塔這種塔型的來源,可能有兩方面。一方面,在中國,塔這種藝術,從原來的樸質向華麗發展,從可供登臨眺覽向純粹崇拜方向發展。從宗教的角度說,更增添了對佛的神秘、迷惑的成分。另一方面,受到印度、東南亞一些佛教國家寺塔雕刻裝飾越來越多的影響。其結果,原有的一些實用價值的成分,例如登臨眺覽、導航指路等作用都失掉了,成了純粹的藝術品。
從現存花塔實物中考察,早期的花塔是從裝飾單層亭閣式塔的頂部和樓閣式、密檐式塔的塔身發展而成的。山西五台佛光寺的唐代解脫禪師墓塔,頂上裝飾重疊的大形蓮瓣,可說是開了先聲,但其裝飾程度還是比較簡單樸實的。到了宋、遼、金時期,才算真正形成了花塔這種類型。
現在保存的花塔實物不多,可能是由於當時建造得就少。據調查,全國現存花塔也不過十多處而已。花塔這朵藝術之花,只是開放在宋、遼、金二百年左右的時間裡,到元代以後逐漸瀕於絕跡。
5.覆缽式塔(喇嘛塔)
印度的堵波傳入我國之後,和我國的樓閣、亭子等結合,創造出了中國式塔,它原來的形象反而被溶化掉了。到元代,堵波才又從尼泊爾傳入內地,大事興建,成了古塔中數量較多的一種類型。因為喇嘛教建塔常用這種模式,所以又稱為喇嘛塔、藏式塔。覆缽式塔的特徵非常明顯,它的塔身部分是一個半圓形的覆缽,在其上安置高大的塔剎。覆缽之下,建一個龐大的須彌座承托。半圓形覆缽還基本上保存了墳家的模式。 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型喇嘛塔,是北京的妙應寺白塔,為尼泊爾的匠師阿尼哥所設計並主持修建的。五台山塔院寺白塔、北京北海瓊島白塔、揚州瘦西湖蓮性寺白塔等是我國現存著名的大型喇嘛塔。
6、金剛寶座塔
我國大多是明朝以後修建的。但它的形象,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北朝繪製的敦煌壁畫、山西朔州祟福寺內保存的北魏興安元年(公元年)刻制的小石塔等,均明顯地表現了金剛寶座塔的模式。五台南禪寺大殿內的石刻小形樓閣式塔,高僅五十一厘米。從塔的形制看,大約與大殿同為中唐時期的作品。塔為四方形樓閣式,下面刻作一個四方形檯子,檯子的四角各刻圓形亭屋一個,與主塔構成五塔的模式。這種小圓亭屋,是表示僧侶們禪修的建築,有坐化其內之意,可作為塔來解釋。因此,也具有金剛寶座五塔的模式。
現存金剛寶座式塔的實物不多,全國大約只有十多處。著名的有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雲南昆明官渡妙湛寺金剛寶座塔、湖北襄樊廣德寺多寶佛塔、山西五台圓照寺金剛寶座塔、甘肅張掖金剛寶座塔、北京碧雲寺金剛寶座塔、西黃寺金剛寶座塔、內蒙古呼和浩特慈燈寺金剛寶座舍利塔等等。此外還有一些採用了五塔模式的建築物,例如四川峨眉萬年寺磚殿、北京雍和宮法輪殿等,只是下面的座子變化成了別的建築物,上面五塔仍屬這一類型,可以稱作這一類塔的發展或變異吧。
7.寶篋印經塔
這是一種特殊模式的塔。五代時期吳越王錢椒,仿照印度阿育王建造八萬四千塔的故事,製作了八萬四千小塔,作為藏經之用。因其形狀好似一個寶篋,內藏印經,故稱寶篋印經塔,又叫阿育王塔。又因其大都為金屬鑄制,外塗以金,故又稱金塗塔。
這種塔的模式,不僅在中國發掘出不少,而且遠傳日本。寶篋印經式塔原來是樓閣式塔、亭閣式塔塔剎的模式。例如雲岡五窟中北魏時期的石刻塔,濟南歷城四門塔的頂子,就是這種樣子。唐、宋時期取了這一部分作為寺廟或塔基地宮內貯放舍利之用。在宋、元以後,一些寺廟中又修建了在露天的石塔,但其尺度也較小,並有所發展。例如浙江普陀山普濟寺的多寶塔,發展成三重塔。北京西山靈光寺和尚塔,也採用了這種模式,並對塔座部分作了改進。現存的這種塔型的實物,分作小型的和大型的兩種。小型的為寺廟中貯存舍利或埋於塔下地宮內貯存舍利之用。
推薦閱讀:
※黃帝陵:中華始祖的傳說
※中華詩詞學院基礎二年級講義 (2)
※中華易老莊揭示宇宙秘密之一
※中華精彩的百家姓對聯(120)
TAG: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