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百年秋瑾墓

【偉大女性】百年秋瑾墓(圖)網路來源於http://tieba.baidu.com/f?kz=188197112

  • 往事怎隨風
  • 2位粉絲
  • 1樓

    (2007-04-0609:05:47)來源:杭州日報編輯:胡一敏 今年是秋瑾殉難一百周年,凡到過西湖的人,大約都見過西泠橋畔那尊白色的「鑒湖女俠」雕像,然而,一百年里,秋瑾的靈柩在紹興、杭州和湖南等地多次遷移,這是後人所不知道的,也是中國葬儀史上不多見的。 第一爐香 一抔黃土埋忠骨 1907年7月13日下午四點,15歲的范文瀾被一陣急促而沉重的腳步聲和幾聲零亂的槍聲驚起,他走出自家庭院,頓時被眼前的景象驚住。他家西端的大通學堂出事了。 有三百多名荷槍實彈的士兵,層層圍住了學堂,他們大叫著抓秋瑾,抓秋瑾。接著便魚貫而入衝進學堂。學堂里又傳來幾聲槍響後,不一會兒,秋瑾穿著白汗衫,雙手反綁,被士兵們魚貫而出地推了出來。 士兵們亂鬨哄的,前面幾個兵開路,又有幾個兵緊跟在後面,他們的槍都上了刺刀,這群人席捲著秋瑾衝鋒似的奔過范家門旁的錦麟橋,向紹興知府衙門的路上奔去。 大禍就這樣來臨了。其實這天早上,大通學堂來過兩個喬裝打扮的人,他們是反抗清朝統治的革命黨人,他們的到來是為了通知秋瑾避開刀鋒。剛剛七天前,秋瑾的革命同志徐錫麟在安徽起事失敗,連心肝都被清兵吃了,負責浙江起事的秋瑾自然成了姦細告密的對象。無奈此時的秋瑾心意堅決,她說:「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如滿奴能將我綁赴斷頭台,革命至少可以提早五年。」真有「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凜冽和堅定。 秋瑾一被帶到府衙就接受了三堂會審。紹興知府貴福和被徐錫麟刺死的恩銘有親戚關係,所以對徐的同黨秋瑾自然一心謀害。而山陰縣令李鍾岳卻對秋瑾同情有加,他愛惜這名有才有勇氣的女子。大堂上,秋瑾對貴福的提問針鋒相對。當被問到同黨時,秋瑾對著貴福說,你也常來大通學堂,你也便是同黨之人!貴福聽後大怒,對秋瑾動了「拶指」的酷刑。 7月14日,知縣李鍾岳提審秋瑾,他在花廳屏退眾人,讓秋瑾坐在椅上,緩緩對談。縣衙內外唯見長日流轉,鴉雀無聲。秋瑾向父母官講了自己的家庭、婚姻和留學日本的經過。當李鍾岳問她有什麼話想留下時,秋瑾忍著手痛,在紙上先寫下了一個指蓋大的秋字,之後,便續出一聯,「秋風秋雨愁煞人」!李鍾岳看得一片黯然。當晚向貴福稟明秋瑾之案無憑無據,不該定罪。然而一定要置秋瑾於死地的貴福竟立即起身前往杭州,向浙江巡撫謊稱秋瑾已伏案認罪,立時得到了就地正法的手諭。 7月15日凌晨三點到五點,一夜未眠的李鍾岳來到大牢。秋瑾身上穿著她來時穿的白色汗衫,腳上穿著一雙即將走去的皮鞋。兩人都知道大限將近。秋瑾從容靜氣地對父母官提出了三項請求:一、我是女子,死後萬勿剝衣;二、請為備棺木一口;三、刑前允我寫家信一封。李鍾岳慨然應允了前面兩個請求。 風和雨,軒亭口,黎明在即,鴉雀繞樹。秋瑾四顧茫茫,死於刀下。68天之後,被革職的李鍾岳,閉門在家,心懷憂憤,自縊身亡。 第二爐香 英魂思歸伴岳王 秋瑾被捕後,家人都避難到了離紹興二十里地的一個小山村。所以秋瑾就義之後,屍首並未被家人認領,而是被草草埋葬於卧龍山腳下。一個月之後,秋瑾的哥哥秋譽章看看風聲稍息,便返回紹興,用重金雇了幾人,把秋瑾的棺柩偷偷挖出來轉移到了嚴家潭殯舍暫時停靈。 秋瑾殉難的消息經上海的報章不斷披露之後,全國震動。孫中山先生即對同盟會會友邵力子說:「秋瑾雖然捐軀,火種依然存在,勿忘我浙東受難同志。」魯迅先生寫了《葯》,在小說里獨祭了秋瑾。清政府也迫於壓力把浙江巡撫和紹興知府貴福調離了浙江。「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秋瑾之死如櫻花一瞬。最悲切的是秋瑾的兩個盟姐姐徐自華和吳芝瑛,兩人慟哭生病,流淚寫下悼念文字。秋瑾身後能葬於西泠橋畔,全靠她們二人的努力。 紹興女子卻希望自己葬在杭州,事情起於1907年的春天。正是柳芽吐綠的時候,秋瑾與盟姐姐徐自華爬上吳山、鳳凰山,她們一邊踏青,一邊把杭州的街道、路徑繪入軍事地圖,以便為日後革命黨人攻克杭州做準備。下得山後,她倆又一起去了白雲庵、孤山、西泠橋,當來到岳王墳時,秋瑾在墳前久久徘徊,不忍離去。她忽然對姐姐說:「妹妹有一事相托,倘若妹為革命犧牲,願埋骨西泠,傍岳飛英靈,這是人生最大的福分了。」這時的徐自華,把這句話當做了戲言,她笑著對瑾妹妹說:「我倆早有盟約,百年後共葬西子湖畔。」這年夏天,正是夏至,秋瑾為革命籌措資金,來到桐鄉石門徐自華家裡。盟姐姐慷慨解囊,把自己的首飾等物約三十兩黃金取出,贈給了秋瑾。小軒窗下,感動至極的秋瑾從皓腕上退下一枚來自宮中的玉鐲子,給姐姐留作紀念。也許是天地感應,秋瑾再次對徐自華提出:「萬一妹妹不幸犧牲的話,請姐姐能幫我埋骨西泠。」這似乎是非常鄭重的託付了,徐自華心中一凜。

  • 2007-4-6 12:17
  • 回復
  • 往事怎隨風
  • 2位粉絲
  • 2樓

    隨後秋瑾又到了上海愛國女校,徐自華的妹妹徐蘊華的住處。也是同盟會成員的徐蘊華一聽,和胞姐一樣也是二話不說,拿出了手中的存款給了秋瑾。秋瑾取出小提包里的一張小照和一方手帕還贈徐蘊華。她略略思忖之後寫下「此別不須憂黨禍,千年金石證同盟」的絕句。想不到這一別竟是死別! 第三爐香之首葬 風雪渡江去復還 秋瑾生前希望歸葬西泠的心愿,成了徐自華和吳芝瑛的心事。她倆發誓要成全妹妹的夙願。 然而時局還是緊張,吳芝瑛說不如她自己在西泠橋畔買塊地作為自己的生壙,然後悄悄地在生壙旁把秋瑾的靈柩葬進去,來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法子,以免引來禍端。徐自華卻提出要在西泠橋畔光明正大地替秋瑾築墓。 今年已92歲高齡的林北麗女士是徐蘊華的女兒,她顫巍巍地拿出了一些令人震驚的照片。這些發黃的照片忠實記錄了1908年秋瑾被光明正大埋葬在西泠橋邊的過程。 徐自華和吳芝瑛出資在西泠橋畔購置了墓地,但說服秋瑾的家人把秋瑾安葬到杭州並不容易。1月22日,離過年只有十天左右,徐自華一天都不能等,她冒著風雪渡江來到紹興。徐自華在紹興待了三天,終於說服了秋瑾的哥哥秋譽章。1月25日,秋瑾的靈柩被絕密地渡過了錢塘江。它從江幹上岸,過南山,經蘇堤,被抬往西泠橋畔。 經過跨虹橋的時候,前來迎接的徐自華和吳芝瑛摁下了這一剎那的快門。煙水迷茫,橋石荒涼。朔風把人吹得縮緊了脖子。四個農民抬著靈柩,兩個戴瓜皮帽穿馬褂子的男人一前一後走在靈柩邊上。這兩個男人一個是秋譽章,一個是吳芝瑛的丈夫廉泉(惠卿)先生。下午一點,靈柩停厝於西泠橋畔。人們與它合了影。 2月25日,年已過出,徐自華、徐蘊華等人在鳳林寺舉行了秋瑾的追悼大會。清明前,秋瑾的土冢造好了,土石壘成,芳草覆頂。第一塊墓碑上題了「山陰女士秋瑾之墓」,然而兩位盟姐姐都覺得用詞太溫和了,無法體現瑾妹妹的英氣與風骨,於是重新刻了一塊,上題:嗚呼鑒湖女俠秋瑾之墓。她們覺得,唯有女俠的稱號,唯有為國為民的俠義精神,才配得上年僅33歲就為革命奉獻了生命的秋瑾。碑石的墓表由徐自華撰擬,吳芝瑛書寫。徐自華在《墓表》的最後寫道:「石門徐自華,哀其獄之冤,痛其遇之酷,悼其年之不永,憾其志之不終。為約桐城吳女士芝瑛,卜地西泠橋畔葬焉。用表其墓以告後世,俾知莫須有事,固非徒南宋為然;而尚想其烈,或將俯仰徘徊,至流涕不忍去,例與岳王墳同不朽雲。」在風雨如磐的黑暗日子裡,徐、吳兩人能如此公開為秋瑾樹碑立傳,憑的是勇氣和愛。 1908年7月4日,離秋瑾離世近一年,徐自華和吳芝瑛想邀集二十餘人進行私祭。不料有人走漏了風聲,祭奠儀式沒有辦成。這年八九月間,徐吳二人覺得秋瑾香冢還是太過簡陋,又在墓葬上增添了墓亭,亭子六個檐角如龍鬚高挑,亭柱上還鐫刻了多副頌揚秋瑾的對聯。這一來,秋瑾的墓葬就十分具有觀瞻感了,巍巍矗立,任人憑弔。 可惜這氣象才保留了一個多月,就泯滅了。清廷御史常徽巡視到杭州,在西泠橋畔發現了「匪首」秋瑾的墓,而且如此壯觀,不禁勃然大怒,奏報朝廷立即剷平了秋瑾的墓葬。徐自華和吳芝瑛遭到了通緝。徐自華隱避上海,吳芝瑛雖與袁世凱為兒女親家,也要東躲西藏。為了設法保護墓碑和墓表,不太公開的徐蘊華偷偷來到杭州。 夜晚,天上星子,地上影子,徐蘊華出現在西泠橋畔。可惜很不巧,她竟遇上了西湖巡邏隊,清兵用槍托擊中了徐蘊華的後背,使她尾椎骨受傷。等脫身之後,徐蘊華與革命黨人朱瑞一起,把碑石和墓表起出,藏匿在朱公祠供案下的泥土中。 12月23日,秋瑾的棺柩又被哥哥運回了紹興,依舊借厝於嚴家潭殯舍中。這一往複,讓極其憤懣哀戚的吳芝瑛奮筆寫下了詩句:「風雪渡江去復還,故鄉歸骨為兄難。挑燈漫記山陰獄,恐有冤魂泣筆端。」她不知道何時才能真正告慰秋瑾的英魂。
  • 2007-4-6 12:17
  • 回復
  • 往事怎隨風
  • 2位粉絲
  • 3樓

    1908年初,秋瑾的丈夫,湘潭首富之子王廷均在自家大宅中因病去世。清廷深知秋瑾在民眾中的影響,便唆使湖南巡撫到王家,勸王家把兒媳的棺柩運回湘潭。1909年10月,王家派傭人楚五以秋瑾兒子年僅13歲的王沅德想念母親的名義,向秋譽章提出將秋瑾棺柩葬到湖南湘潭老家去。秋瑾的哥哥同意了,棺柩便被輾轉運回湖南,葬在株洲白馬壠大沖王家老屋舊宅的後山,墓碑上寫著「先母王門秋氏旋卿孺人之墓,子沅德立」。至今尚有「空冢」,墓碑殘破,燕雀相探。 第三爐香之次葬 山花開時叢中笑 秋瑾就義前曾說,用她的死換得革命的早日成功。果然四年後,武昌起義推翻了腐朽頑固、喪權辱國的清政府。1912年,民國政府在南京成立。 秋瑾的兩位盟姐姐適時提出了讓秋瑾遺骸移葬到杭州西泠的議案。這一議案很快得到浙江省議會的贊同,還劃撥了經費,並委託秋社辦好此事。同時還決議:秋瑾墓的原址上建風雨亭,亭之西建秋瑾墓;沒收原清末湘軍將領劉典祠,改建為鑒湖女俠祠。 然而,湖南方面不願意把革命功臣秋瑾的遺骸還歸浙江,一些湖南的老同盟會員提議將秋瑾靈柩安葬在嶽麓山上;王家也只同意把秋瑾的衣衫等物贈給浙江,建個衣冠冢。湖南浙江雙方為此事據理力爭相持不下,最後還是秋瑾的妹妹秋珵說服了外甥王沅德,同意秋瑾靈柩還葬西泠。 1912年10月,在湖南住了三年的秋瑾之靈從長沙啟程,在秋珵和浙江湖南雙方代表的護送下,乘長江輪船於10月24日抵達上海,上海各界人士在碼頭迎靈。秋瑾的靈柩當日寄放於上海紹興會館。靈堂上布置了一座彩亭,中間供奉女俠遺像,前有白幡一道,上書「鑒湖女俠靈櫬」。10月26日,上海黨政軍及各人民團體在紹興會館公祭。10月27日,秋瑾靈柩經嘉興抵達杭州,此番備極哀榮。 這次秋瑾墓的設計,打破了原來的傳統樣式,墓基呈平面六角形,墓塔上六面有門,中空置墓碑一方,墓塋上方呈尖頂,像是一柄利劍,直刺藍天!秋瑾生前也是愛劍的。墓前有石祭台一方,四周種植羅漢松,並用石欄圍護,四面柱子上都鐫刻了對聯。12月8日孫中山來到杭州,次日到秋瑾祠祭悼秋瑾,並寫了一副對聯:「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 1913年(農曆)六月初六,秋瑾英勇就義六周年之際,秋瑾的新墓園落成,石碑上鐫刻著「鑒湖女俠之墓」,墓碑由浙江都督朱瑞題寫,墓前的一對石柱上刻著「丹心永結平權果,碧血長開革命花」的聯句,為馮玉祥所題。自此,秋瑾便伴著岳王,在西泠橋畔,朝看飛霞,暮送歸鴻。她應該是個極度浪漫的人。 第三爐香之三葬 伊人有幸獨埋葬 一晃五十年,1964年底,西湖上掀起了一場破舊立新、清理墓葬的運動。12月2日的一個晚上,拆遷隊平毀了孤山、西泠橋一帶與辛亥革命相關的墳墓30個,碑、亭、石像、牌坊13個。1965年1月初,秋瑾墓也遭到了清理。當正在拆除秋瑾墓頂的青石時,有識之士向有關部門反映,周恩來總理得知後,即刻通知秋瑾墓不要拆,於是墓頂青石重新恢復原樣。但時隔不久,在1月底的一個晚上,秋瑾墓還是被拆掉了。我們找到了那個晚上的見證者——年屆九旬的陳而揚老人。 那天晚上七時左右,園林局的技術員陳而揚和幾名石工,「奉命」拆秋瑾墓。他們先是卸下了烈士墓石亭子上的寶蓋,接著又拆除了石亭子上的石柱,最後打開了墳墓。在暗淡的燈光下,展現在陳而揚和石工們眼前的是一具腐爛崩塌的棺木,只有棺材的幾根筋柱支撐著。秋瑾烈士的遺骨仰躺著,骨架是完整的,頭上的髮髻依然完好,發後還有一枚玉簪。衣著已經腐爛不堪,腳跟處留著兩塊皮鞋的後跟,骸骨旁有一柄短劍。陳而揚和石工們搬出腐木,清理了墓中的泥土,把秋瑾烈士的遺骨小心翼翼地一塊一塊拾揀起來,放進一隻高約兩尺的陶瓷罐內。遺骨收拾後,卸下的石料,有的運到東山弄,有的運到靈隱,有的運到洪春橋附近。陳而揚和幾名石工,攜帶著秋瑾烈士遺骸,乘著一輛卡車,在凌晨四五點鐘來到雞籠山的馬坡嶺下,你一鋤,我一鍬,七手八腳地挖了個土坑,放下盛著烈士遺骸的陶瓷罐,再蓋上一塊石板,覆上土。陳而揚在近旁找到一棵小柏樹種在上面,留了個記號,秋瑾骸骨就這樣與其他辛亥革命烈士群骸分開,被單獨葬於雞籠山馬坡嶺的泥土中,只是連一塊墓碑都沒有。

  • 2007-4-6 12:17
  • 回復
  • 往事怎隨風
  • 2位粉絲
  • 4樓

    陳而揚曾是個草藥郎中,他退休後,經常到西湖山裡去挖掘草藥,有時也會到埋秋瑾骨殖壇的地方去看看。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那棵小柏樹差不多已有一人高了。1978年的一天,他在馬坡嶺一個倉庫前與管倉庫的年近半百的來政富閑聊,因兩人都會抽煙,香煙你遞來,我遞去,邊抽邊談,忽而談到秋瑾的事情。陳而揚就帶來政富走到一棵高約1.5米的小柏樹旁邊說:秋瑾的骨殖壇就埋在這棵小柏樹下面。這讓來政富和所有不知情的人大吃了一驚。對於陳而揚而言,他對秋瑾的獨立埋葬大半是因為出於良知。在他的心中,秋瑾是個女子,是個好人。 第三爐香之四葬 1980年初秋的一個上午,十一時左右,雞籠山來了幾位尋尋覓覓的人。他們是受鄧穎超和中央有關部門的指示,受浙江省委、杭州市委的指派來到雞籠山,為的就是找到秋瑾的骨骸,重建墓葬。村民來政富清晰地回憶起當年的事情。 「當時他們找的帶路人是咱們村的汪福泉。他們在一座辛亥英烈墓里,取出了一隻骨殖壇,正準備看骨骸時,被我看到了。我問他們幹嗎?他們說找秋瑾的遺骸。我知道秘密,便領他們到了種小柏樹的地方。當時骨殖壇挖出來後,尋遺骨的人在地上攤開了一塊隨身帶來的白布,將秋瑾的遺骨一塊一塊在白布上拼接。我看得很清楚,秋瑾的骨骸呈血紅色,朣骨較長。我聽老輩人說過,先人骨骸血紅的話,後輩是蠻發的。一種迷信吧。那些拼接遺骸的人好像是專家,蠻懂的,當拼接頸骨時,他們發現了頸骨上留有的刀痕,於是就初步肯定這是秋瑾的遺骸。我那天陪了他們一天。我還仔細看了一下,秋瑾的骨殖壇裡面除遺骨外,沒有其他任何一點東西。」 所謂因緣際會,天意感人,冥冥中似有一股力量,在實現秋瑾的心愿,眾人的心愿。 秋瑾的骨骸被取回去後,又做了嚴格的鑒定和確認,核對無誤。當時的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陳安羽極為重視,成立小組為秋瑾重建墓園。墓地仍舊築在西泠橋畔,同時還要為秋瑾樹碑立像。 秋瑾墓碑的碑座正面鐫刻著孫中山先生為秋瑾烈士親筆書寫的「巾幗英雄」題詞,背面鑲嵌著當年經徐蘊華冒險保護和1965年1月拆除秋瑾墓時由園林文物部門保管的《鑒湖女俠秋君墓表》。碑座上是漢白玉製成的秋瑾塑像,碑座底下的墓穴內,安放著烈士遺骸,落葬時還隨葬了一方硯台。時間是1981年9月5日。 江南四月,正欲清明,我再一次去西泠橋畔探視了這位去世正好一百年的神奇女子。她一身潔白,神采奕奕。梳著髻,上穿大襟唐裝,下著百褶散裙;左手插腰,右手按劍;遠望西湖,近慕岳王。她永遠都停留在了33歲的年紀,把青春烙入了一段為國為民追尋解放的史詩中。 伊人有幸,湖山有幸。 (承蒙得到秋瑾盟友徐蘊華的女兒、今年已92歲高齡的林北麗女士提供珍貴的照片、史料,以及陳而揚、來政富兩位老人的口述回憶,在此表示深深的謝意!)
  • 2007-4-6 12:17
  • 回復
  • 往事怎隨風
  • 2位粉絲
  • 5樓

    1908年1月25日,秋瑾靈柩過蘇堤跨虹橋

  • 2007-4-6 12:39
  • 回復
  • 往事怎隨風
  • 2位粉絲
  • 6樓

    1908年1月25日下午,靈柩停厝於西泠橋

  • 2007-4-6 12:40
  • 回復
  • 往事怎隨風
  • 2位粉絲
  • 7樓

    1908年4月建造的土冢,墓旁站立者為吳芝瑛

  • 2007-4-6 12:40
  • 回復
  • 往事怎隨風
  • 2位粉絲
  • 8樓

    1908年7月經修繕後的秋瑾墓

  • 2007-4-6 12:40
  • 回復
  • 往事怎隨風
  • 2位粉絲
  • 9樓

    1908年8-9月加築墓亭

  • 2007-4-6 12:41
  • 回復
  • 往事怎隨風
  • 2位粉絲
  • 10樓

    1913年6月,辛亥革命後重建的墓園

  • 2007-4-6 12:41
  • 回復
  • 往事怎隨風
  • 2位粉絲
  • 11樓

    1965年1月,秋瑾骨骸被葬於馬坡嶺(圖中石塊處)

  • 2007-4-6 12:41
  • 回復
  • 219.137.212.*

    12樓

    秋雨秋風愁煞人

  • 2008-9-29 00:20
  • 回復
  • 222.78.16.*

    13樓

    往事怎隨風!你的圖是拿來的???
  • 2009-2-23 21:11
  • 回復
  • 索尼380
  • 0位粉絲
  • 15樓

    今天是2010年1月25日,整整102年!

    推薦閱讀:

    秋瑾衣冠冢被盜
    秋瑾丈夫墓及秋瑾衣冠冢被盜墓賊炸開 遺骨四處散落
    秋瑾、魯迅、陳儀
    「秋風、秋雨、秋瑾」 2
    因為負疚七品官吏殉秋瑾

    TAG:秋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