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02-06大安法師:八相成道

下面就列出了八相成道的過程。這個過程就以釋迦牟尼佛一尊佛作為一個例子,來代表所有的佛都是這樣做的:一即一切。那麼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的這個過程,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了。為什麼一下念這麼多?大家應該是很熟悉。我就簡單地貫通一下。首先是入胎相,「八相」第一相——入胎,「處兜術天」,就是這些等覺菩薩叫「一生補處菩薩」,他首先在兜率內院等待下生成佛。他在兜率內院呢,也沒閑著:兜率內院也有很多菩薩,他在兜率內院「弘宣正法」。原來虛雲老和尚說他重傷,他的神識到兜率內院聽了彌勒菩薩一座法,他就不想下來。彌勒菩薩:「你還得下去。」他一看,還看到一些熟人。

好,釋迦牟尼佛當時叫「護明菩薩」——在一生補處的時候。「舍彼天宮」,這時候他觀察到南閻浮提的眾生——整個火宅炎炎,火宅裡面所有的眾生都是這個佛菩薩的子女,所以他的悲心不舍三界火災的眾生,就捨去天宮的享樂來「降神母胎」,騎著六牙白象從摩耶夫人的右脅進入,這是入胎。任何一尊佛入胎都要進行觀察:觀察哪個家族、父母的種姓、對於成佛度眾生的利益有多大。都得仔細觀察清楚才能過來,不是懵里懵懂過來,到時候鑽到一個屠夫家,那怎麼辦呢?那你成佛,人家都不相信你,出身這麼低賤,你還度什麼眾生?一定要是高貴的種族。你看這個末法的時代——這個五濁惡世,大家都注重權力、權勢,所以佛一定要到國王家;到了人壽八萬歲的時候,整個眾生都重視精神價值,所以彌勒菩薩所選擇的是婆羅門家:都是那個時代最好的家族。好,這是入胎之相。

第二是出生相。摩耶夫人一懷孕就非常安詳,國中也出現了很多吉祥的事情。等到十月滿的時候呢,一般按那個風俗,女人要到娘家去生產。所以摩耶夫人就到天臂城——還沒到達的時候,就在毗藍園那地方小歇,小歇在一棵枝葉繁碩的無憂樹下,攀著那個樹枝的時候,這位太子就降誕了。所以他的出生都是很神奇的,用現代的話來說他叫無性繁殖——克隆,但不是一般的克隆,他的出生都是從右脅出來。一出生當時天上就有九條龍——「九龍沐水」給他沐浴。這位小太子一出生,東、南、西、北各走七步,步步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人間,唯我獨尊。我們浴佛節就是這尊佛降誕的這種樣子。有人問:為什麼要走七步,不走六步呢?這就反映「七」代表出世間法:「六」是六道,再往前邁一步超越六道。所以釋迦牟尼佛用七步告訴我們,他來宣說的是出六道輪迴的出世間法。全身充滿著光明,普照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釋迦牟尼佛在降誕的時候他也都要放光,這個放光放到十方世界去告訴那些有緣的眾生。由於他在因地當中也結了很多法緣,曾經有很多菩薩發過願說:「你釋迦牟尼佛要成佛的時候,我們都會來幫忙。」那既然幫忙,釋迦牟尼佛馬上告訴他:「我馬上要到閻浮提成佛了。」這些菩薩也都紛紛在這個時空態裡面降生,或者做國王,或者做弟子,或者做商人,或者什麼……這些都是菩薩過來共同完成教化眾生的這樁大事因緣的,這一點大家看《華嚴經》就看得明白了。

好,那這是我們地球上一件大事,也是法界的一件大事。所以就「六種震動」,地面都震動了。這個「六種震動」有幾種說法,有的說是六種震動之相,有的說這個是六時震動。這裡估計六時震動可能更合適一點,就是佛入胎時、出胎時、成道時、轉法輪時,再就是天魔波旬勸請佛「你趕緊入涅槃」之時,再最後是入涅槃之時:這六個時節六種震動。好,這個太子發出震撼宇宙的聲音:「吾當於這個世間為無上尊。」無上尊就是無上士:沒有比我更高的,我是一切智人。說這個是無畏說、獅子吼的。所以當時一降誕,這麼一說,忉利天王、大梵天王、四天王都下來——紛紛地來侍奉,這個欲界、色界天人紛紛來皈依瞻仰。所以出生之相都是非常盛大的。當時那個帝釋天的天人最好的工匠叫毗首羯摩天,他變化了一個七寶車來裝載這個太子回到皇宮,那這個四天王在前面開路,這個盛況都是不可思議的。好,這就是出生之相。

第三是童子相,在童子階段示現。實際上佛是一切都懂,但是既然來到這個世間,就表面上表現得他還要請老師來教一教,作個學生。當時凈飯王在全國選了最有學問的人作他老師,據記載那個老師給他講了第一課之後,就不敢再教他了,因為他的智慧、他的學問超過老師。但要示現一下。「示現算計」就是數學,「文」就是詩書,「藝」就是各種工藝,這個「射御」就是他的武術。那麼古代的印度也是一個宗教典籍非常豐富的地方,這個《四韋陀》——婆羅門教它那些外道書籍也都是甚深的學問了。所以講「五明」了。這個太子都能夠博覽群書,能夠綜合它的意思——要義,能夠通達它的一切道術。他不僅形而上的「道」了解,就是形而下的「術」也了解。像堪輿、占星學、算點命、算點卦這些術,佛也一切都了解。一般五地的菩薩都了解這些,你讓他堪輿、看相,他都了解。

好,「博綜道術,貫練群籍」,「貫」就是能貫通,「練」就是他能夠通達、練達,所有的經典他都能夠了解。所以這是過目不忘的智慧,這種一看馬上領悟的智慧,就不是今生的水平了。「今生讀書方已遲」,這是袁枚讚歎黃山谷的一句話。別說是一切種智人,你在這個世間作稍有點名氣的學者,你說你就這幾十年能夠成功嗎?這都是你多生多劫讀了點書,今生延續上來了,你才可能成點名。黃山谷說他上一輩子的那個文章——到這一輩子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士都是上一輩子寫好的,就這一生把它抄下來而已。所以佛就是一切種智者示現,示現這些群籍馬上就理解了,把握了。

並且又示現納妻之相——這個耶輸陀羅。當時天臂城國王有一個很美麗的女兒,這個凈飯王就在太子十七八歲的時候去求親,天臂城國王說:「我的女兒要嫁給一個通過競賽各方面第一的人。」好,於是五百個釋迦族的年輕人就一起開始比賽。比賽先比武了,你看提婆達多都也參加了,當然能得到這個美女誰不想啊?提婆達多一拳就把大象給打死了,但是悉達多太子把這個大象一拋——拋到很遠的地方去了;射箭,有的人能射那個鐵鼓射一重,那這個太子一射,七重都射過,而且箭還到很遠的地方去形成箭坑了:就是這個武藝他是第一。你要弄武,他有武;你要搞文,他也能搞文。反正一比,他是第一:「講武試藝」。這樣就「現處宮中,色味之間」,示現處在王宮裡面這些女色和世間的享樂之間。

好,那麼緊接著就有出家之相。凈居天人看到太子在這裡享樂這些世間的五欲,怕他迷失了,就有一個提醒。有一次這個太子跟凈飯王說:「我要出去看一看,遊覽遊覽一下。」結果這凈飯王趕緊把道路打掃乾淨,這個車都準備好。車子從東門出的時候,一出去就看到一個老人顫顫巍巍。這個太子一看這麼衰老,就想到:「我也有老的時候啊!」一想到這個,興味索然回來,不去看了。過段時間從南門出去,這個凈居天又示現一個病人病得面黃肌瘦,這個太子一看這個病人,又讓他有所感觸,又回皇宮,不去玩了。第三次出西門,碰到一個死人——正在送葬,讓他感覺到:「哎呀,這麼哀傷,我也遲早有死的一天!」到第四次從北門出去,見到一個沙門,這沙門就是凈居天變化的。他問:「哎,你是什麼?」「我是個沙門」「沙門幹什麼的?」「沙門處在閑曠的地方修道,解決生、老、病、死的。」這個太子一聽:「哎,這很好,我要干這個。」所以回去跟他的父王一說:「我要做沙門。」這個凈飯王就嚇壞了:「我就唯一的太子,就指靠他,他要出家,這怎麼行呢?」那用很多因素把他困在那裡。最後還是因緣成熟,也是天人幫忙,白馬從城牆一下子躍出去——星光之夜躍出去,連續跑了二百四十公里,到達苦行林。這麼一個事情,所以就叫:見到老、病、死,能夠敏銳地覺悟到這個世間是無常的。

所以要解決這個生老病死——無常世間的苦難,這位太子發心出家。「棄國財位」,他可不是一般什麼人,他是可以做國王的人。阿斯陀仙人看他的相都說:如果他不出家,二十九歲能做轉輪王;如果出家,他一定會成佛的——說這種相。當時凈飯王把這個太子抱出來,這個阿斯陀仙人一看就流眼淚,搞得凈飯王害怕:「哎,是什麼情況讓你掉眼淚,難道我這個兒子還有不吉祥的東西嗎?」這個阿斯陀:「不是這樣的。等他成佛時侯,我已經不在這個世間了,聽不到他講經說法。我為自己感到悲傷,所以我掉眼淚。」好,他把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的這些,全都拋棄了。「棄國財位」,這告訴我們:世間上有比國王的財位更有價值的事情,就是修道。就入山學道了,先跟很多外道去學。很快就學到了,無論是欲界的禪定、色界的禪定乃至非想非非想禪定的功夫都具足。但是還是不究竟,不能解決生死問題。

出家過程當中,他是騎著白馬過來的,他身上是一個太子的這種裝飾。這個帽子都是綴滿了寶珠的,瓔珞都戴在胸上、臂上——很多,這是不合適的了。所以當時這個太子自己用金刀來剃髮,把自己的衣服要換下來哪。但是換下來,這個換給誰?換什麼衣服?哎,這時候,忽然就出現一個獵人,身上披著袈裟。他就問:「哎,你這個衣服不錯!你怎麼披袈裟?」他說:「我是打獵的,我是覺得披上這種衣服打獵很方便,那些動物都不會跑。」因為這個袈裟是修道人的幢相,動物一看比較放心,但誰知道這是假冒的道人。那這個太子說:「你這樣做不好啊,這樣吧,我們來換吧,我身上的衣服把你這個換過來。」就進行了一個調換,就是舍掉很珍寶的衣服,就披上了這個袈裟。然後讓這個車涅——他的車夫,就把白馬包括這些瓔珞,都交給他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因為這個摩耶夫人生下這位太子七天,就已經到了忉利天啦,所以這個太子是他的姨母撫養大的。這樣「剃除鬚髮」。當這個車匿回去還有很多故事了,我們就沒有必要沒有時間去講了。

剃除鬚髮就做道人,「端坐樹下,勤苦六年」。我們兩年前到印度也參拜了一些釋迦牟尼佛修道的聖地,其中有一個石洞——在那裡苦行六年的石洞。我們也爬進去看了一下,那真的是每天一麻一栗,瘦的是能見到骨頭——他修苦行修了六年。當時外道婆羅門的這些修行人,也推崇苦行,但最多修三年。這位太子竟然修了六年,加了一倍,這對以後降服外道是非常有作用的。如果你一年苦行都沒修,你跟他講,人家外道他不聽的,說:「你這個人就是養尊處優,在皇宮裡面待著,你憑什麼跟我講什麼東西呀?」現在這個太子修了六年,就有降服他們的力量。所以這位太子出家修道,還真的做到了一個修道人應該做的事情:刻苦、精進努力、唯道是念、不為一切所動搖——五欲早已放棄了。當時,這個頻婆娑羅王看到這位太子托缽的時候,對他很歡喜,好像很有緣分,勸他返俗:「如果你願意回來,我可以把一半的國土分給你治理。」這位太子根本就不為所動哪。

好,第六相就示現成道之相。「現」,示現在這個五濁惡世。五濁惡世:這種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我們可能對這「五濁」還常常是很淡化,在一個清靜的、智慧的佛陀那裡看,我們這個世間五濁的程度是不堪忍受的。但不堪忍受,這個世間眾生還能夠在這裡津津有味地忍受,所以給他一個名稱就叫娑婆——堪忍。很難忍,他竟然還在這裡忍,這就是這些眾生的剛強難化。比如現在的見濁,你看看見濁到什麼程度!沒有正確的知見引導他的人生,他有什麼幸福可言?他能走向什麼樣的歸宿?光這個見濁,我們思惟一下我們當今中國的現狀,你都會感到痛心不已。示現在這五濁惡世,佛還不能表現得過於清凈。太清凈了,跟眾生的距離太大了,還在這個世間待不住。還要善巧方便,要「隨順群生」。怎麼隨順群生呢?示現自己也有「塵垢」,也有煩惱,也要修行。實際上釋迦牟尼佛是從果向因的一尊古佛,他還要修什麼行哪?還要六年苦行幹嘛呀?這都是示現了,為什麼要修行?還有煩惱才去修行嘛。

修行,甚至是全身瘦得瘦骨嶙峋了。最後這位太子決定——這個苦行不是究竟解脫的方法——走中道。走中道就開始在尼蓮河「沐浴」。當沐浴的時候,這個魔王波旬就故意地把那個岸都提高了,讓他爬不上來——因為瘦的很厲害沒有力氣。這時候這個樹上的一個神,就叫「天」,這個天呢,就是護法神,就把這個樹枝按低,讓這位太子手夠得上,攀著這個樹枝上來。否則都上不來,這不是笑話嗎?所以才能夠由這個樹枝攀援出「金流」。金流就是尼連河它的下面像金沙一樣的,就叫金沙河。

好,「得攀出池」之後,這位太子要找一個成道的地方,他就向菩提迦葉方向走去,這個尼蓮禪河離菩提迦葉不遠。但現在我們看那個尼蓮禪河已經沒有什麼水了,古代可能是非常浩大的水。現在只剩下一點細流,乾枯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沙子。這位太子先到了菩提迦葉前面的一座山,在山窟裡面一坐下來,這個山就震動,這個山神趕緊告訴說:「菩薩,這個地方不是你成道的地方,運載不起你成道,你只要在這裡入定想成道,我這個山都會倒塌——都會發地震了。」說:「你一定要到前面不遠的地方,離這裡大概十幾公里的菩提迦葉,下面是金剛座。」那麼十方三世諸佛成道都是在那地方成道的:菩提迦葉它下面有金剛座。但是我們去看,到底是不是金剛座也看不出來,反正那個菩提樹是很神奇了!

好,那麼這位太子就到那邊去。當他去的時候,「靈禽翼從」,就是那些白鶴、迦陵頻伽鳥、青雀鳥,各有五百隨從他飛行——還有那些走獸,前往這個成道的場所菩提迦葉。一到那裡正好「吉祥感征」。他在那個樹下要敷一個座坐下來,哎,正好有一個砍柴的人挑著一擔草,他就問:「你叫什麼名字啊?你那個草能不能給我?」這砍柴人說:「我叫吉祥」,「如果你要這個草我可以送給你。」吉祥草是:這位砍柴的人叫吉祥的名字,他所布施出的草叫吉祥草。所以這也是這位太子即將成佛的一個先兆—一個好兆頭:就有人奉獻了吉祥草。這是這位太子福德所感召的一個表徵,這就叫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就是表達你成佛的這樁大功德要彰顯出來了。所以這位太子以他慈悲的心,接受了這位樵夫布施的吉祥草。那麼把這個草鋪在了這顆菩提樹下,叫「佛樹下」,有時侯叫道場樹,就叫菩提樹。當時,這位太子發了一個願:「我現在如果不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粉身碎骨我都不從這個座位上起來。」發了這麼一個重誓,就「跏趺而坐」。

在他成佛的前面,又有一道工序:放出大的光明,這個光明照到了第六天的魔王波旬的宮殿,使他這個的宮殿,使他這個宮殿如墨一樣的黑,現不出光;而且這個光明使魔王波旬做了很多惡夢,讓他非常驚恐——驚慌失措。他就發現,原來是一個人要在道場成佛。所以這個魔王波旬就不答應了:「如果他成佛了,我的魔子魔孫人數就會減少了,這怎麼能讓他成功呢?」就帶了百萬魔軍下來啦,當時魔王波旬有兩個兒子還勸諫他的父王,說:「你不要去啊,你去干擾也沒有作用的。」但是這個魔王波旬不答應,「而來逼試」。逼試,他先用軟的方法,用美女來誘惑這位菩薩——誘惑太子,他的四個女兒來誘惑,做了種種很妖的這種姿態。但是這位太子都用神通之力,讓這四個魔女變成了老太太的形象,讓她們逃竄。

這是用軟的一套,然後軟的不行就用硬的。這個魔王波旬跑過去,說:「你,在這兒幹嗎?你再不走,我把你拋到大海之外去。」這位太子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把我拋到大海之外去。」說:「你能成為一個魔王,無非是你宿世曾經護持了一個寺院,布施了一個辟支佛,這樣的功德得了這麼一個東西,但是我是無量劫以來布施的功德,所以你是不可能把我拋到海外去的。」這個魔王波旬:「你說的話誰能證明呢?」大地震動——這個地神起來證明。這個證明可是驚心動魄的,地神竟然說:「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寸土地不是這個太子流血犧牲的地方——流血奉出生命為眾生的地方。」是這麼大的功德。這個魔王波旬還不幹,還要讓所有的弓箭手啊什麼——武器全都向這位太子發射的時候,這個太子沒有以暴抗暴,而是入慈心三昧,使所有的刀劍都變成蓮華,令這些魔王都降服。實際上也是代表成佛最後一個關:魔和佛最終是回歸到真如一體當中去,一定要把魔境轉換過來才能圓成佛道。這樣使百萬魔軍得到降服,就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的「微妙法」,但是這裡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的微妙法,到底得什麼微妙法?藏、通、別、圓四教各有他的詮釋;站在凈土法門有一個最殊勝的詮釋就是:六字洪名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得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法,就叫微妙法。好,就成佛了。

好,成佛,下面就介紹轉法輪之相。這位太子一成佛,就成為釋迦牟尼了。再用佛眼觀察這個世間,發現這個閻浮提眾生我執深重,慾望甚深,跟他去講清凈的佛法,舉世沒有一人能相信的,不僅不會相信,而且會生誹謗的。這位佛竟然觀察的是這麼一樁現象,當時這位佛也是利益眾生故,就準備般涅槃了——入涅槃算了。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大梵天王他知道了地球有一尊佛出現啦,趕緊替我們地球眾生來請法。第一次請的時候,釋迦牟尼佛還沒有肯定;第二次這個大梵天王就邀請忉利天王一起來請,力量更大一點;直到第三次請,佛才默然接受。這一默然接受的時候,整個的地神啦,空中神啦,次第地都把這個佛接受勸請要轉法輪了——這是整個法界的一個大事,從地神、天神一直傳到色究竟天了——阿迦尼吒天。

這樣,佛一看——就觀察,唯有鹿野苑那五個人,還能夠有一點教化的可能性。鹿野苑五人就是憍陳如這幾個人,這幾個人是挺有意思的。當時太子到了苦行林之後,這位凈飯王還不甘心,就派了很多軍隊一定要把他再弄回去。當這些軍隊包括憍陳如這些人都來的時候,用種種的方法,這位太子是堅決不回去。所以無可奈何就留下了五個人陪伴他修道。這五個人就是父黨三個人、母黨兩個人。就是這個親族裡面,凈飯王這個父黨留了三個,摩耶夫人這個母黨留了兩個,都是很親的人來陪他修道。陪他修道呢,這五個人本身知見就不統一,有的喜歡苦行,有的喜歡快樂的行。當釋迦牟尼佛這個太子在修苦行的時候,其中母黨的兩個親戚覺得修這個苦行知見不對,他們喜歡修一種更快樂的行法。就離開了太子。等到這個太子放棄苦行,接受牧女的乳糜的時候,這三個父黨就憍陳如等覺得:「你看這個太子竟然放棄了苦行,都快要墮落了,這個人我不能跟隨他。」這剩下三個人又跑了,剩下太子一個人。這五個人都是對這個太子有意見離開的。所以等到這個太子成佛之後,到這個鹿野苑找五人的時候,這五個人一看是太子來了,相互都有約定:「啊,你看這個人根本不像修道人,來了,我們都不要理睬他噢!不問訊,不作禮。」但是這個釋迦牟尼佛一到他們跟前的時候,他們五個人情不自禁地向他頂禮。就開始跟他們講四聖諦法,講八正道法。是這樣的,所以這是初轉法輪了,又叫三轉法輪。

好,那麼就開始了釋迦牟尼佛一代的教化,來足跡遍游在恆河兩岸。他在跟一切外道的對恃當中,以獅子吼、無畏說來宣說,擊響正法之鼓,吹響法螺——法螺表明吹得很遠,執持法劍來破解一切眾生知見上的錯誤和煩惱,建立正法之幢。震響法之雷,這個雷就像春雷,一震響就能夠覺動、震動眾生的善根。「曜法電」,眾生在無明長夜當中一點都看不到情況哪,這時候一個閃電過來,朗然可以照見東西了。「澍法雨」,布下慈雲法雨,潤澤這個三草二木,隨眾生的根機得到法雨的滋潤。所以這一代時教,那是大事因緣。這個佛成道之後,他唯一一樁事情就是做教育家,以正法的音聲來覺悟一切眾生,其法性的光明普照無量的佛土。「無量佛土」表明釋迦牟尼佛不僅是在我們閻浮提講經說法,他在無量無邊的剎土都在示現,一切世界都有這六時震動之相。

總的能攝受魔界的眾生:震動魔的宮殿,使各種魔子魔孫都能夠害怕,最終由敬畏佛的功德來皈依,得到降服。這個就像《維摩結經》所講的,那個魔女最後也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本來她不想回到魔界去,但是維摩結還是希望她回去:「你在魔的宮殿——魔界,奉行無盡燈法門,把你發菩提心的這盞心燈照亮更多的魔民,你的魔界也就一片光明。」魔界、佛界:有光明之魔界也就是佛界了。

好,「摑裂邪網」就是裂開那些邪見之網,表明這個邪見之多就像很固結的網。這就指當時的九十五種外道心外求法——這個六十二見,這些都要用中道了義來斷除。在這個修道當中,見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這個古代的印度也常常辯論——外道之間對真理的辯論。他們倒是很真誠的,如果辯論輸了是要砍頭的——墮到負處是以頭作為代價的。但是釋迦牟尼佛跟這些外道的辯論當中,那些外道輸了,佛就是很慈悲:「我法裡面不斷頭,你只要做弟子就可以了。」所以佛跟外道辯論的時候,先要準備很多的比丘的衣服:辯論完了以後,一大批的人就做比丘了。

「散諸塵勞」,用什麼散?什麼叫塵?也就是憍陳如所證的圓通裡面談到的客塵煩惱問題。這個塵——這個煩惱,我們怎麼樣來了解它?憍陳如講自己修道的體會,比如一個客棧裡面,這個主人是不動的,這個客人或者住一天,或者住三天,或者住十天,是要走的:能走的就是客,不走的守住那裡就是主。那這個動的就是煩惱,不動的就是佛性。那這個呢,用「客」。再來比較一下這個「塵」——這個微塵。微塵呢,我們感知不到,但如果一個窗戶裡面一束陽光過來,你透過陽光就知道這個灰塵的紛擾擾之相。但你怎麼樣知道?你發現這紛擾擾之相,是有兩個先決前提:第一,有光亮過來;第二,是有一個不動的空——虛空在那裡,透過不動的虛空才發現了塵的紛擾擾之相。好,那麼不動的空就是我們的佛性,這個塵就是煩惱。所以你要「散諸」這樣的一個客塵煩惱,還是要用般若的空性才能散掉。這個五欲——對五欲的猛利的追求,這些煩惱你不能照見它的空性,你認為它很真實,你必然要趨向於它,去造孽。我們了解它的空性,我們就對這些五欲的東西——刀刃上的蜜,就不會再感興趣。所以為什麼佛要講二十二年的般若性經典。你有對這種自性,緣起法的那種自性本空——畢竟空、無所有——的般若智慧觀照,煩惱的力量就會降低,甚至就沒有。也是由般若的智慧來生起我們持戒的意識,來降服我們對五欲的那種猛利的追求。

五欲的這種追求就像塹——塹就是護城河——那樣的深。你要保護這個城牆,護城河都要搞得很寬,都要搞得很深:來防止敵人。用這個比喻我們的五欲就像這樣的一個深塹的情況。無始劫來我們都被這個五欲所欺騙了,現在——今生,聞到佛法要把它摧毀——壞掉它。壞掉了這個塵勞和慾望,我們就能莊嚴保護我們的「法城」。這個法城就是涅槃城——我們自性的如來藏,也就是一切眾生本具的佛的種子、佛的慧命。由這個來開顯闡述這些法門,這些法門無非就是讓我們對治煩惱進入涅槃城的。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但佛性被遮蓋了,所以要「洗濯垢污」。就像一面鏡子——古鏡照天照地的功能,現在蒙上塵垢,你得要慢慢洗掉它。洗掉了垢污,它「清白」的功能自然顯現——不從外得,這就是「顯明」。你洗掉了塵,明就顯出來了,不是另外製造出來的。用這樣的一個智慧的光明來融化佛法,來宣唱、流布「正化」——正法的教化。正化是很重要的,我們看一切宗教、一切哲學,它也談教化。一切外道心外求法都是邪,所以它叫邪化;如果二乘的行人也用他的方法來教化,但是他比較偏——不圓不全,這叫偏化;唯有大乘佛法才能夠得上正化。

好,佛在一代時教裡面,在種種說法過程當中,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很嚴格的——有持戒意識。這種持戒意識首先就表明他托缽——「入國分衛」,到哪個國家他都是要托缽的。這個托缽是佛陀在世的比丘一個常規的修行方法,也就是講:你有托缽的因行,以後就有得三十二相中無見頂相的果報。那托缽實際上表明佛陀在世的比丘天天跟眾生打交道,不離開眾生。所以托缽第一為眾生種福田——給他種福田的機會,然後勸化他皈依三寶。所以你有讓眾生種福田的機會,你本身的悲心就起來了,也能利益眾生。一切眾生為什麼不能開顯自己的智慧?就是由於他的慳吝心。你去主動給他一個機會,讓他破慳吝心。在比丘這裡,尤其在聖者這裡種福田,他以後的後果將會很好的。這個比丘托缽也能夠有利於自己道業,如果一天到晚自己要種菜,種糧食,自己要做飯,洗菜,洗碗,你一天到晚都忙不過來,哪能有心專心道業呢?少事就能夠有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在道業上。

那麼這個托缽也還有一些規矩,你托缽不能到哪個地方去?我看哪個地方的樓高一點,富有一點,我衝到那個地方去,那是不可以的。比丘要有平等心你托缽就是次第乞食。進了一個村落從第一家乞起,不管他是窮還是富。如果第一家沒有托到,可以托第二家、第三家,最多只能托七家。如果到第七家也沒有托到,說明你沒有緣了,沒有緣你就回自己的阿蘭若去修道好了,不能托第八家。你不能說沒有緣,我把整個村莊幾十戶、幾百戶都給他托完,那不行,最多七家。所以佛就示現「分衛」,這個托缽制度很好。但是來到我們中國就沒有行得通,現在有的寺院會表演表演,表演一下也挺莊嚴。如果你到一個沒有信心的村落地方去,可能還真的托不到呢。

好,這個佛做這種分衛——托缽,能夠得到很多豐富的飲食。因為通過佛陀的教化,很多的信眾包括社會的白衣,知道在佛那裡能種上福田,那是了不得啊!那福德種一得萬報。所以常常佛游化的地方後面跟著很多車子,隨時給與供養。甚至為了得到一個供養的機會還去做交易:「哎!你這個機會給我,我給你十萬錢。」這個佛的德行會有這麼高!所以我們修道人如果一點供養都沒有,你千萬不要說人家,是自己不行——自己的德業不行。

好,這就是貯積無上的功德,為眾生顯示福田。你看看,只要想一想這一幕,我們都會感動得掉眼淚:一個做太子的這麼富貴的人,竟然拿著缽站在你的門口默然。這是一個什麼場景?這才是佛的慈悲,他不是一般討飯的人。所以講這個比丘叫乞士,不叫乞丐。他乞士,「士」是一個知識分子的這種胸懷呀——文化人。他乞這個飲食來資身,乞法來資心的,最終的目的是修道的,也是利益眾生的。

好,佛講經說法都要觀機,等他要說法的時候,首先要現出欣喜的笑容。當佛露出笑容的時候,口裡都是五色的光明出來,表明這尊佛是證到了五分法身功德的,他說的話沒有一句是差誤的。以種種的法葯「救療三苦」——我們的苦苦、行苦、壞苦。這個有三苦、八苦、無量苦。那麼當我們處在苦難的時候,我們就有煩惱。所以每個眾生都是病人,佛是大醫王,開顯的法門就是法葯,來救療我們離開種種的苦報。顯現無上的道義——就是佛的這種無上之道,以及佛的無量的功德。為一切菩薩授成佛之記,令一切眾生都能成就正覺。這個在法華一會當中就能表達得更徹底:一切眾生都授記成佛,乃至於連八歲的龍女都成佛。

好,第八相就示現涅槃之相。「示現滅度」,滅度是佛的示現,實際上沒有滅度佛,沒有佛滅度。但為什麼要示現滅度?《法華經》也告訴我們,佛可以住壽一劫、百劫、百千萬億劫,但是長久住世,眾生不生稀有難遭之想,也就是為了教化、拯救眾生,故示現滅度。示現滅度之前會告訴子女說:「我要出遠門了,我給你們留下了葯,如果你們身體不好,可以吃藥。」但是如果這個父親在的時候,子女都不把這個話聽在心裡。等到這個父親出遠門,派了一個人過來啦:「他在客地他鄉去世了。」當這個消息傳來的時候,這幾個子女才猛然想到,他的父親多麼好,多麼慈悲。這種無明、昏沉,才會醒覺一點,才忽然覺得:「哦,我的父親還留了什麼東西!」這時候就去找那個東西。一找這東西呢,就是葯在那裡,他就開始服藥。哎,服藥病就好了。所以這個長者出遠門就「示現滅度」,派一個使者說:「你父親去世了。」葯就代表舍利子——舍利,佛的舍利留在這個世間——法葯已經結集在這裡。這些眾生就是子女哪,能按法來修行就等於他的病能好。是這麼一個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如果從菩薩的眼光來說,佛沒有滅度,智者大師證到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既然儼然未散,那佛沒有滅度。

——大安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要義卷上》第2講(融法恭錄)


推薦閱讀:

早讀到這樣的文章,婚姻怎麼會不幸福?(上篇)by 伍燈法師)
靈岩甘露第一集全 釋妙蓮法師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九四一卷——第一九五0卷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第81集
《維摩詰經》講記-11 大虛法師《指月真髓》緣起 空性 心大心小

TAG:法師 |